济南市高三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含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7270688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高三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济南市高三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市高三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高三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济南市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胸臆中流出”的性灵诗风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诗行一气直下,容易产生“滑俗”之弊;二是浅近,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对此,姚鼐有清楚的认识。姚鼐虽未直接点名批评袁枚,实亦流露出不

2、满。他评白诗云:“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瞻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袁枚在六十岁生日诗中就有“想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无疑是针对性灵诗风的弊端。姚鼐明确指出,“欲作古贤辞,先弃凡俗语”,他批评其时两大诗派“浅易询灶妪,险怪趋虬户”,以“浅易”和“险怪”直指袁枚与厉鹗之失。性灵诗派外,王士禛及其追随者追求神韵,然格局狭小,骨力不张,滑落为诗坛边缘性存在;宗宋诗风另一趋势是朝俚俗化方向发展,又暴露出“刻露之病”,缺少含蓄之韵味。对于诗坛的流弊,如何力挽颓波?姚门弟子梅曾亮评其师之诗云:“以山谷之高奇,兼唐贤之蕴藉。”桐城

3、后学吴汝纶亦云:“先生诗勿问何体,罔不深古雅健,耐人寻绎。”“山谷之高奇”与“深古雅健”是宋诗风格,“蕴藉”与“耐人寻绎”是唐诗含蓄蕴藉的传统,二者的结合,即“镕铸唐宋”。姚鼐对于矫正香山“流易”之病的诗人都甚为看重,如选李商隐诗一卷,就是因为其诗“近掩刘白”。尽管“矫敞流易”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但仍谓之为“诗中豪杰士”。苏轼之诗,“用梦得、香山格调,其妙处岂刘白所能望哉”。但因其为“天才”,常人难学,故非理想的典范。相较之下,黄庭坚诗最符合他的标准。唐诗通常押平声韵,故格调悠扬舒缓,但久之而生平熟之弊。宋人为革此弊,转而押唐人除杜甫外很少用的仄声韵,苏轼、黄庭坚尤热衷于此,特别是

4、在唱和诗中,用窄韵、险韵争奇斗艳。姚诗亦喜用仄声韵,古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七古束王禹卿病中,韵脚分别是动、洞、纵、共、鞚、梦等。友人朱筠、王文治等阅后,次其韵作诗,姚氏又依韵奉答,此后又用此韵再答朱筠诗一首。不管是用韵的习惯,还是反复用同一韵唱和,都与苏、黄相似。 因押仄声韵,形成奇峭的诗风。唐诗对仗工整,黄庭坚试图以“不工”之对化唐诗的“稳顺”为宋诗的“奇特”。如葛立方所举寄上叔父夷仲中的“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句,像律诗中这种“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者,最为高作”,而“鲁直如此句甚多,不能概举”。此联上句言人事,下句言景物,事类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远,从而形成远韵。姚鼐亦喜如此对

5、仗,如“空山短日惜馀景,野老长镵甘息机”“白雾乍开人入市,丹林犹缀鹤归巢”等,均有意学之,虽奇特不如黄诗,但可以看出姚氏之兴趣所在。黄庭坚尝语王直方云:“作诗使史汉间全语,为有气骨。”他将散句化入律诗之中,如“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即是。姚鼐亦好在律诗中用散句,如“欲将北海同尊酒,绕尽西山到卫州”“衰年不愿海山居,愿舐淮南药鼎余”等,姚莹赞为深得“苏、黄妙谛”。宋诗之“雅健”,多得力于此种句法。杜甫长律“旁见侧出,无所不包,而首尾一线,寻其脉络,转得清明”,姚鼐对此种以文之结构为诗的做法推崇备至。苏、黄从檀弓的“或数句书一事,或三句书一事,至有两句而书一事者,语极简而味长,事不相涉而意脉贯穿

6、”的文法中,体悟出诗法。方东树评黄诗云:“每每承接处,中豆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这种精妙的文法,方氏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姚鼐善于在这种断法中见出“首尾一贯”的联系。以“连山断岭”布局,“最为文之高致”,姚鼐之诗,曾国藩评之云:“能以古文之法,通之于诗,故劲气盘折。”即就此而言。姚氏虽推崇黄庭坚,但亦发现其诗有浅直之病。黄庭坚送彭南阳云:“南阳令尹振华镳,三月春风困柳条。携手河梁愁欲别,离魂芳草不胜招。壶觞谈笑平民讼,宾客风流醉舞腰。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姚评云:“结太浅直,不为佳。”律诗尾联应宕开一笔,令人味之不尽。救宋诗刻露之弊唯有唐诗之蕴藉,为此,姚鼐推崇

7、初盛唐诗中的神韵之作。他主张将黄庭坚为代表的高奇之宋诗与蕴藉含蓄的唐诗相融合,故而王芑孙之诗“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深得其赞赏。秦瀛称王氏之诗“特奇肆”,铁保称之为“峥嵘做岸,无一字寄人篱落下”,此是得“山谷之高奇”,是为“体用宋贤”;同时,王诗还具有含蓄不尽的“韵味”,是得唐诗之“蕴藉”,二者兼备,从而将唐诗与宋诗熔于一炉。姚鼐自己也是“学玉局(苏轼)而不失唐人格韵”,以此规避宋诗“刻露”之病。(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滑俗”之弊的产生和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性灵诗风所追求的“从胸臆中流出”的艺术旨趣相关。

8、B.李商隐的诗歌可以矫正香山“流易”之病,尽管有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仍被姚鼐看重。C.姚鼐与友人朱筠、王文治等人的唱和诗作,很多地方与苏、黄间的和诗相似,有与苏、黄争胜之心。D.王芑孙“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的诗歌创作,符合姚鼐“镕铸唐宋”的诗歌创作理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鼐批评白居易诗歌有“滑俗之病”,是为纠正性灵诗风的弊端制造声势,以便驳斥袁枚“想为香山作后身”的主张。B.姚鼐对当时诗坛“浅易”、“险怪”、骨力不张以及缺少含蓄韵味的创作流弊深存戒心,他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这种状况。C.姚鼐“镕铸唐宋”的方法是以“山谷之高奇”救神韵诗风之

9、弱,以“唐贤之蕴藉”救性灵诗风及宗宋诗风之浅俗刻露。D.姚鼐虽然推崇黄庭坚,但能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对于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不足,姚鼐则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认识。3.下列所选黄庭坚的诗句,符合“远韵”特点的一项是(3分)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租税及时王事了,云山横笛月轮高。C.杜陵白发垂垂老,张翰黄花句句新。D.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4.学了登泰山记后,树人中学高一的同学们开展了关于姚鼐诗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家准备围绕姚鼐“镕铸唐宋”的诗歌风貌撰写文学短评,下列不属于短评要点的一项是(3分)A.不工的对仗格式 B.以散句入律诗C.语断意连的文法 D.语言浅近奇肆5.下面

10、诗歌和黄庭坚的送彭南阳同为招贤诗,评论一致认为姚鼐一诗的尾联胜过黄诗尾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鱼门编修曩以一诗送仆南归今失其稿更向仆钞取因并一诗寄之姚鼐六艺高论玉麈挥,百家杨乘莫能非。欣登云阁仍簪笔,却送春艎忆钓矶。再应征书丞相老,三为祭酒大夫稀。圣朝举欲留儒者,岂得归田志不违?(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金银花张建春金银花,性甘寒,清热解毒、消炎退肿,对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化脓性疾病都有效。除此之外,金银花形态奇特,花型独特,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也可做凉茶,当饮料饮用。金银花是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适应性强,不择土质,既耐旱,又耐涝,而且根很深

11、,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东头唐,西头王,中间隔堵墙。墙是山墙,唐保和王祥家共用的山墙。房子是泥墙草顶的,山墙是下半截土垒,上半截用土坯砌成的。山墙的土坯有间隙,隔不了大音,喊一声彼此听得清。唐保家三间房,王祥家也三间,房子是一起盖的,一般的高,一般的平,如不是开两个门,还以为是一家的。房后拖了个院子,院子也共墙,墙分四班垒的,唐保家垒一、二班,王祥家垒三、四班,都用心,共用的院墙就牢靠得很。唐保和王祥好得很,吃个虱子都不忘分对方一个大腿,两家也是,比亲兄弟还好。唐保和王祥都是舍得花力气的人,田里的活儿拼了命干,田里的活儿干完了,就想着法子干别的事,不让力气闲着。唐保和王祥贩荒草。说是贩也不妥,荒草

12、是自己砍的,挑到集上卖。荒草不是用来烧锅的,荒草茎硬、结实、利水,是铺房顶的好材料。荒草屋顶比稻草顶、麦秸顶强多了。有几间荒草房,嫁人、娶老婆都占优势。去山路不近,山中有一坡坡的荒草,路就显得近了。到秋天,一有闲空,唐保和王祥就相约进山,各自一根扁担、两根绳子、一把刀上路。找过人高的荒草砍,人没在草中,弯着腰挥刀,“嚓嚓”“嚓嚓嚓”,剩下的是喘息声和唐保、王祥的呼应声,“唉”“哦”,呼应着壮个胆,山上有野物,野物伤人。一口气砍下一堆荒草,草堆一边,还得理顺理齐了,之后用山草作绳,将荒草捆开把。干这活儿时省力,但唐保和王祥都不说话,山风呛人呢。把荒草捆完、堆好,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该吃些东西了。

13、唐保、王祥把各自带的东西放山石上,你劝我我让你,换着吃。也没啥好吃的,不过是山芋、死面饼、锅巴,可都吃得饱饱的。唐保和王祥相视一笑,山跟着笑开了。荒草往回挑,唐保打头,王祥跟上,中间歇上一两次,就到家了。唐保家门前有个草堆,王祥家门前也有一个草堆,差不多大,整整齐齐,码的是荒草。若是闲天,赶上起集,唐保和王祥一道挑上荒草,路上约个价,卖荒草去。荒草有市场,好卖,一块五一担,挣个辛苦钱。买荒草一般不会只买一担,往往三五担一起买,唐保和王祥大多是一起出手,当然价钱也是一样的。荒草卖了,唐保和王祥不耽误,趁着露水还没干,往家赶。两人把卖得的钱掖紧了,相视碰碰目光,村子有了笑意。砍荒草、贩荒草,让东头

14、唐、西头王两家的日子好过了不少,唐保和王祥也走得越来越近。有趣得很,平日里唐保和王祥话少,话都在砍荒草、贩荒草时说完了。有一天,唐保和王祥翻了脸,应了“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的老话。事儿简单,唐保和王祥约好价去卖荒草,一口价一担一块五,王祥却一块四毛五卖了。 那天也怪,集上无二单生意,唐保把一担荒草原封不动地挑了回来。回家途中,唐保冷了脸。王祥要解释,唐保担子一横,硬是把王祥的话挡了回去。之后,唐保和王祥还是去砍荒草,却是各自走各自的路,有时碰上了,没在荒草中也没了“唉”“哦”的回应。草砍好了,还是理顺整齐,唐保和王祥却没了过去的用心。就那么巧,一次,唐保在挑回的荒草中发现了棵带根的金银花,

15、王祥也在荒草中遇见了还青丝亮杆的金银花。唐保没犹豫,将金银花栽在了西院墙边。王祥想也没想,将金银花栽在了东院墙边。两棵金银花从山里来,隔了堵墙。金银花都活了,它们各自发叶,悄然地向墙上攀。唐保和王祥还是砍荒草、贩荒草,抵了面头一低,各忙各的,但心中都犯嘀咕:好大个事呢?有一天唐保发现,两棵金银花在墙头上纠缠,唐保想将自家的金银花扯下,可没下成手,唐保发现,王祥家院中攀来的藤和自家的一模一样。有一天王祥发现,两棵金银花在墙头上结下了许多蕾,蕾有红有白,分不清是谁家的。王祥从自家的根底捋起,总算搞明白了,唐保家的金银花是红的,自家的白中带黄。金银花开了,太阳一照,好香好香,东头唐家香,西头王家香,

16、也分不清是谁家的花儿香。逢集唐保去集上贩荒草,王祥也去了,在集上碰面,突然发现,各自的扁担上挂着金银花球,花两色,红白相间。唐保望了王祥一眼,王祥瞅了唐保一眼,笑没洇开,荒草卖出去了,一样的价。唐保的花球是唐保老婆串的。王祥的花球是王祥老婆串的。她们的手在墙头相遇,采着彼此的花。又一次进山砍草,山草间有了“唉”“哦”的呼应声。王祥说了件事:那老人缺五分钱,我让他挑走了。东头唐家金银花和西头王家的金银花,相视一笑,花香纠葛,好香好美。(选自 2024 年第 1期小小说选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唐保和王祥对生活的态度,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17、这使得原本难行的山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B.起初砍荒草、贩荒草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唐保与王祥的勤劳、朴实、节俭,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默契配合。C.王祥在一次卖荒草时随意降价,违背了之前和唐保有关价格的约定,导致唐保感到被背叛,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变得疏离。D.“东头唐家香,西头王家香,也分不清是谁家的花儿香”既突出了金银花香气四溢的特点,也隐喻了人物关系开始转变。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均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唐保和王祥之间默契和愉快的情绪仿佛感染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展现出温馨和谐的氛围。B.句子表现了唐保和王祥两人都意识到因为小事而闹翻不值得,暗示了他

18、们内心深处仍然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C.句子描写唐保和王祥相遇时的神态,两人目光没有碰触,笑也没有洇开,体现了彼此内心仍难以放下隔阂与芥蒂。D.句子用唐保和王祥的惯用神态“相视一笑”来描写金银花,极具情味与深意,暗示了二人最终关系的和解与融洽。8.请分析金银花在唐保和王祥二人之间情感变化过程中的作用。(5分)9.小说第一段仅仅是介绍了金银花的功效以及特性,虽与小说内容无关,但不能删掉。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4 题。材料一: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

19、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应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

20、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资治通鉴,有删改)注:合:十分之一升。材料二:始,肃宗诏中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咸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节选自新唐书)材料三: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21、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节选自新唐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士A人廪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资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D.

22、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23、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4分)(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4分)14.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金诗,完成1516题。台山杂诗(金)元好问其四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其五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

24、,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16.谈谈台山杂诗(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 ”两句写出元宵佳节头戴各种饰品的女子有说有笑,携香远行的热闹场面。(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到“ ”,那么

25、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苏洵在六国论中也指出“ ”,齐人不依附秦国,刺客不前行,良将还在,也可与秦国较量。(3)小明周末去听了一场民族音乐会,既有铿锵响亮的鼓声,又有悠扬婉转的箫声,简直是一场听觉盛宴。这让他想到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也有“箫鼓”的意象,正如“ , ”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近段时间,一位视频博主频频出图。他行走于世界主要城市街头,靠一身“东北大花”服饰以及巧妙的短视频构思,斩获一大批粉丝,吸引了大波流量。“东北大花”并非一种花卉,最开始是那些具有形象化概括能力的网民,给东北地区过去一款常见布料取的

26、绰号。这款布料色彩大胆、特点鲜明,多以鲜艳的红色打底,点缀着绿叶、怒放盛开的牡丹花和灵动飘逸的凤凰,再辅以叶子的黄色勾边,让人过目不忘。“东北大花”在全媒体时代的出圈,对整个东北地区文化辨识度与影响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东北地区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持续不断地汇合,让这片土地拥有了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可以说“东北大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东北文化标识的功能。其中的“东北”二字框定了这一标识的地域范围,“大花”传递了浓烈、火热、奔放与豪放也契合东北人的性格。这也是“东北大花”之所以受人喜欢的原因之一。对“东北大花”带来的这一波“泼天流量”,我们在努力保持住它热度的同时,也

27、理应将东北文化中的闪光点传播出去。18.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文中加点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B.他看着我们下棋长大,但却青出于蓝,下得比我们好。C.老师鼓励我们要勇于探索新的道路,千万不可步人后尘。D.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村庄里骤然骚动起来,传出 说话的声音,男人女人们站在街巷里观赏大火的奇观。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时而

28、千仞齐发,时而独峰突起; , , ;火焰像恣意狂舞着的万千猕猴万千精灵。人们 地看着自己送进白鹿仓里的麦子顷刻变成了壮丽的火焰。黑娃站在窑垴的崖畔上观赏自己的杰作,小娥半倚在他的臂弯里。村里传来士兵们 的嚷嚷声,拗口聱牙的河南口音听来愈觉别扭,逼赶人们去救火。士兵们忽视了村子外头崖坎下的窑洞,只在村庄里打门叫户厉声吆喝。黑娃跑回窑洞挑起两只木桶,挣脱了小娥的阻拦:“我到跟前去看看热闹。”他从村子中间的大涝池挑了两桶水,夹在担桶和端盆的男人们中间,走过村巷走过白鹿镇街道就无法前进了,大火 得人的脸皮疼痛,滚滚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于是就把水随地泼掉挑着空桶往回走。那火已经无法扑救。赤臂裸腿的人根

29、本无法靠近火堆一步。被烧着的麦粒弹蹦起来,在空中又烧着了,像新年时节夜晚燃放的焰火。大火烧到天亮,耀丽的光焰使东原上冒起的太阳失去魅力。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嘈嘈杂杂 痛心疾首 垂头丧气 炙烤B.窸窸 痛心疾首 气急败坏 炙热C.嘈嘈杂杂 幸灾乐祸 气急败坏 炙烤D.窸窸窣窣 幸灾乐祸 垂头丧气 炙热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2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要求结构相似,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们容易因为已经发生的投

30、入而作出非理性的决策。”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5济南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35分)1. C2. A3. B4. D5.黄诗写遇贤者动员其出仕;姚诗则宕开一笔,反面陈说(反问、曲笔皆可):朝廷用贤,贤士怎能不违背归田之志呢? (2 分,黄诗、姚诗各 1 分)黄诗平浅直白,言尽意尽,显现刻露之弊;(2分)姚诗言尽意不尽,较黄诗更具唐诗蕴藉之味。(2分)6. C7. C8.金银花在二人的情感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预示和推动的作用。(只答出一个词语即可)金银花的盛开成为了情感转

31、变的催化剂,藤蔓纠缠,花香纠葛,唤醒了他们彼此内心深处对友情的渴望与珍视。 金银花的生长习性本身就寓意着坚韧与持久,即使在两人产生隔阂之后,金银花依然顽强生长,预示着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未完全断裂,仍有修复的可能(如答“隐喻、象征、暗示”等词语,也可以)。(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得5分。)9.为读者提供了金银花的背景知识,金银花作为一种草木,其特性和品质在某种程度上与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形成了隐喻和对照。 金银花习性以及特征的介绍为后文金银花被移植后仍能顽强生长做了铺垫,也使得后文情节的展开自然顺畅。 通过描绘金银花的特征,暗示故事的主题或者寓意。金银花的生长习性和美丽外观

32、,象征着生活中的坚韧和美好。 金银花的形态特征和观赏价值,也为故事增添了美感,奠定了温馨和谐的情感基调。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二、(35分)10. C/E/G11. A12. C13.(1)虢王李巨拿其中的一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争辩,但没有成功。 (赋分点:“其”“固”“得”各1分,句意1分) (2)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 (评分标准:“也”判断句式、“鼓”、“南”各1分, 句意1分)14.随机应变,机智有谋: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忠贞爱国;远见卓识。(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壬子(初六

33、),叛军大将尹子奇又征兵数万名,来围攻睢阳。先前,许远于睢阳城中积蓄资粮达六万石,虢王李巨把其中的一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争辩,但没有成功。济阴得到粮食以后,随即连城投降了叛军,而睢阳城中的积粮此时已被吃尽。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并夹杂茶纸、树皮而食,而叛军却粮道畅通,兵员充足,伤亡能够及时得到补充。睢阳守城的将士死伤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士卒损耗得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因为饥饿疾病没有多少战斗力,于是睢阳城被叛军紧紧地包围,张巡便准备守城的战具抵御敌人。叛军制作了云梯,高大如半个彩虹,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临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中。张巡事先在城墙上暗中凿了三个洞穴,等待云梯快临近

34、时,从一穴中伸出一根大木,头上设置了铁钩,钩住云梯使不得退去,又一穴中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不得前进;其余一穴中出一大木,头上安置了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叛军又制作木驴来攻城,张巡就熔化铁水浇灌木驴,木驴立刻被销毁。叛军最后在城西北角用土袋和柴木积成阶道,想借此登城。张巡不与叛军交战,只是每天夜晚,暗中把松明与干草投进正在堆积的阶道中,共十多天,叛军没有察觉,张巡乘机出军大战,派人顺风纵火焚烧阶道,叛军无法救火,经过二十多天大火才熄灭。张巡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立刻办理。叛军佩服他智谋高强,不敢再来进攻。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并置立木栅而围城

35、,张巡也在城内挖了壕沟以对抗敌人。材料二:原先,肃宗下诏命中书侍郎张镐接替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互为掎角之势,以救睢阳。张巡死后三天张镐兵到,十天后广平王收复东京洛阳。当时议政者中有人认为:张巡开始守睢阳时,有兵六万,粮尽之后,不保存实力率队出城求再生之路,与其吃人,何如保全人?但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等都认为张巡护卫江、淮,挫贼气焰,天下不亡,是他的功劳。材料三:大家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称赞说:“张巡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虽然力量用尽后死去,

36、但使唐朝完全拥有江、淮的财物,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用带来的利益去补偿弊害,就像用一百来换一万一样是可以的。”15. C16.苏轼题西林壁所提示的主要在于“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2分)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 分)的哲理;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2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17.(1)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2)使六国各爱其人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示例一: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示例二: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三、(20分)18. D19.第句可修改为:多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持续不断地融合;第句可修改为: “大花”传

37、递的浓烈、火热、奔放与豪放也契合东北人的性格;第句可修改为:这也是“东北大花”受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评分标准:每条2分,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20. C21.句中把“在空中又烧着的麦粒”比作“夜晚燃放的焰火”,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麦粒在空中燃烧的绚烂,与焰火在半空中的绽放,二者形态相似;麦粒“弹蹦”到空中,与焰火升腾到空中的方式,二者动态相似。 (评分标准:答出第一点得1分,答出二、三点各2分; 共5分。)22.示例:火焰像灵动多变的舞者,时而呼啸怒吼,时而缠绵呢喃;火焰像变幻莫测的大海,时而海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评分标准:内容2分;句式相同或相似1分。)四、(60分)23.命题

38、分析:这则漫画材料指向了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效应”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过去已经发生且无法回收的成本(即沉没成本)的影响,从而无法做出最理性的决策。这些沉没成本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时间、情感、精力当沉没成本产生时,人们会本能地“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写作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着眼“沉没成本效应”的表现,如面对明显失败的项目,我们往往因为过去的投入而难以放弃,会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情感关系中,即使对方已不再投入或关系已变质,我们会因为过去的付出而难以割舍;我们会因为习惯某个事物(某种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等)而难以改变,即使这样做已经不再适合我们

39、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沉没成本效应”产生的原因,“沉没成本效应”源于我们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失败、损失及浪费的心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沉没成本效应”的办法:人不能永远坐在那里为曾经的损失而悲伤,不能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不要让过去绑架未来,要想办法弥补创伤;要学会设定止损点,能理性评估成本与收益;要学会放弃,能断舍离;要培养决策勇气,要积极寻求外部支持,等等。评分参考:阅卷采用综合分等打分,双评制。一等6051分, 二等5042分, 三等4136分,四等3520分, 五等190分。建议:各等级根据语言水平上下浮动。扣分项: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上不封顶。书写:潦草扣1分,难看扣2分。抄写: 抄写400字的, 20分以下; 抄写600字的, 10分以下。其它问题,具体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