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97106387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桃花源记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译文: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仓库的盔甲兵器,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他终究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平安

2、,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注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阅:查看。上:指唐太宗。炀帝:指隋炀帝。乂():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炀帝甲兵足卒亡天下。(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诚不可缺 诚:确实(4)卒亡天下 卒:终于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

3、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二、小石谭记与桃花源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潭中鱼

4、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桃花源记全文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见)/路转溪桥忽见(出现)B凄(凄凉)神寒骨,悄怆幽邃/属引凄异(凄凉)C未果,寻(随即,不久)病终/寻(寻找)向所志 D便扶(沿,顺着)向路/出郭相扶将(扶持)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A欣然规往(

5、 打算,计划 ) B隶而从者( 跟着 )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 向小石潭西南方看去,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3分)答:世外桃源。

6、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5、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柳宗元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3分)答: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凄清环境,触发作者的忧伤、悲凉。使作者想起了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贬为永州司马的孤凄之情。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因此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上述变化。6、这二篇文言文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

7、么不同,请阐述。(3分)答:小石谭记是柳宗元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桃花源记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三、甲】晋太元中.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8、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四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译文:陶潜,字元亮,年轻时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凭任自己的体会,不受拘束.曾在五柳先生传说:“(五柳先生,陶潜)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 .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

9、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注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畜:同“蓄”。 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3)颖脱不羁 羁:束缚,拘 束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停止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10、,箪瓢屡空。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意思对即可)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一见渔人.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二水陆草木之花,可

11、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 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

12、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译文:燕国人出生于燕,在楚国长大,老了以后回燕国.经过晋国时,同行者骗他说:这是燕国的城 他惭愧地变了脸色.同行者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乡里的土地庙.他唉声叹气了.指着房子说:“这是你先人的屋.”他大哭.同行者又指着土堆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他哭得止不住.同行者大笑,说:“我刚才骗你,这是晋国.”燕人感到很不好意思.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了燕的城池社稷,先人

13、的屋,冢,他就没那么悲伤了.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C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2分)具 宜 求 禁3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停数日,辞去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C此先人之庐 D咨臣以当世之事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不以

14、物喜,不以己悲。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5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2分)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豁然开朗 ( 开阔的样子 )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迁徙 ) 虽有甲兵( 鹿甲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林尽水源,便得一

16、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意思对即可)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4分)【甲】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设酒杀鸡作食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美其服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俗六、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17、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

18、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屋舍俨然 (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恶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19、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

20、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示例: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七、【甲】见鱼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选自贞观政要)【注】太牢:古代

22、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贞观政要(节选)的参考译文:译文: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太宗征

23、伐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次定州 (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 天子哭之,死无所恨(遗憾)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3. 【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4.

2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3分)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八、(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25、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

26、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渔人甚异之 ( 对感到惊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3)老人引杨氏入山( 带领)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27、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塞忠谏之路也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4、阅读理解。(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行踪 为线索,甲文段按 进入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

28、性吗?为什么?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5.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 。(1分)东晋 陶渊明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麻枲之属类7.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8.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是。杨谢而从之。9.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

29、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 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九、【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

30、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译文:(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解词(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

31、是数年之后 (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同(3)有的人(4)这或此2.翻译下面的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3.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十、【甲】林尽水源,便

32、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

33、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译文:岳飞,宇鹏举,相州府汤阴县人。世代以务农为业。岳飞少年时就很有气节,性格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家中贫困却努力学习,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天生就具神力,尚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八石的硬弩。他向周侗学习射箭,把他的本事都学到了,能左右开弓。周侗死后,每月初一、十五岳飞都到他坟前祭祀。他父亲认为他很重道义,说:如果你因时势所需而被重用,一定会

34、为国献身,为正义而死。 (采分点:义、其、殉国死义)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负:具有。强:擅长于。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周同:人名,擅长射箭。矢:箭。#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网站 end#的:箭靶的中心。筈(ku):箭的尾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 冠: 1.(1)邀请(2)没有成年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B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35、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译文:(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译文3.(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刻苦读书;苦练射箭。十一、晋太元中.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

36、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涩:不通畅。曳:拖,拉。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陇:通“垄”。牧竖:牧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

37、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

38、道(马说)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对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的社会的向往。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都很难找到,自然环境美,人们生活安乐。4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十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39、,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

40、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

41、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便要还家:便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子之哭也:你在哭 苛政猛于虎也:苛政比虎还要凶猛啊 答案:17.(4分)交错相通 通“邀” 你 繁重,使人难以忍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吾子又死焉 今天我的孩子又死了2.(4分)(2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记叙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想象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反衬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3分)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本试卷共8页 第21页 本试卷共8页 第2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