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7106130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选必下石钟山记预习一、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石钟山记 苏轼水经云:“彭蠡(l)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ng)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掀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

2、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m)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

3、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鹘(h),闻人声亦惊起,磔(zh)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ng)吰(h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n)坎镗(tng)鞳(t)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

4、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冲击便

5、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江河水流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i)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b)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6、。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二、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2.石钟山记中,作者写浅薄的人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做法是“,

7、”。3.“,”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4. 石钟山记中,作者在与苏迈的对话中将“噌吰”“窾坎镗鞳”两种声音与“ ”和“”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石钟山命名的缘由。5石钟山记中,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没有流传下来有很多原因,苏轼认为与士大夫相关的原因是“,”。6石钟山记中,作者写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7在石钟山记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的句子是:,。8.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9. 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

8、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更何况是石头呢?10石钟山记中,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11.石钟山记中,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12.石钟山记中,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答案】1.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2.石钟山记中,作者写浅薄的人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做法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石钟山记中,“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表明苏轼写作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

9、,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4. 石钟山记中,作者在与苏迈的对话中将“噌吰”“窾坎镗鞳”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也”和“魏庄子之歌钟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石钟山命名的缘由。5石钟山记中,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没有流传下来有很多原因,苏轼认为与士大夫相关的原因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6石钟山记中,写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7在石钟山记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的句子是: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8.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9. 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更何况是石头呢?10石钟山记中,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是说也,人常疑之。11.石钟山记中,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然是说也,余尤疑之。12.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