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的文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083090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齐华的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张齐华的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齐华的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齐华的文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张齐华的文章数学教师理应具备的几种视角2007-01-10 07:23,特级教师家园张齐华,6254字,2/421, 收藏|引用对“根”的追问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 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 育、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 目的”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则必然就 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 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找准继承与创新的支 点。回到“原点”思考,刘坚教授如是说,这也应该是我 们数学教师面对任何问题时必须首先提醒自己的。对“美”的体悟数学首先是“真”的,它是一门充满理性,并“教

2、 人,理性的学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由此而放 弃对数学“美”的追随。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 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 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 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在课堂向学 性类比思维吧,看了、想了,便自然联系、联想到我们的 数学学科上来,也就不自觉地思考起数学究竟“姓”什么 的话题来。数学究竟“姓”什么?如同语文学科的争辩一样,对 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无疑将对我们如何认识、把握和理解数 学的内在本质、尤其是如何把握数学教育的本质、个性、 价值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数学姓“数”。数学是对客

3、 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反映”,是我们从“数” 的维度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提炼与映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 哲人说:数统治着宇宙。当代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 说:上帝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用极高超的数学建造 了宇宙。数学就是宇宙存在合理性的最完美的表达。透过 数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理解大自然,理解世界 的无限有序性、包容性与和谐性。数学是真理的化身,是 永恒、不变、客观、公正的代名词。也正是从这一角度 看,数学教育就必然带有一种“纯粹”的意味,数学应该 自成一严密体系,它来不得半点杂质,来不得半分模糊和 随意创造。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如此 倡导“捍卫数学学科的纯洁与尊严

4、” 了。另一种理解是:数学姓“理”,理性的“理”。数学不 是,至少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于数学思想观 念的简单集合体。它应该表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理解自 然、解释自然过程中所积淀下的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 是一种凝聚了人类无意识情绪记忆的精神的化身。正如 Proclus指出的,“数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提醒你有无 形的灵魂,她赋予她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她唤起心神, 澄清智慧;她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她涤尽我们有 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这表明,数学有其深刻的内涵, 数学是一种精神,特别是理性的精神,能够使得人类的思 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恰恰也是这种精神,试图决 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

5、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 自身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 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从而,作为“数学的教育”与“教育的数学”,理应成为一种数学理 性精神的文化传承。凭藉数学知识的授爱、数学能力的训 练、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的交流,我们由表入里、 由末至本,将数学内在的理性精神以一种可以触摸、可以 表达、可以分享的方式,告诉孩子,让精神在他们身上发 生、滋养、成熟,并转化为他们今后认识世界的不竭力量 源泉。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数学还可能姓“美”、 姓“善”、甚至于姓“人:等等。或许,答案本身就是 开放而多元的;又或许,我们压根儿并不能寻得“数学

6、究 竟姓什么”的明确答案;又或许,甚至于说,这种探寻本 身并不存在任何积极的意义。但我们始终相信,对于这一 问题不断深入的思辩,以及不遣余力的表达,本身就表征 着对数学、对数学教育的一种极大关注与挚爱。为孩子的数学心灵积蓄一种力量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了 “桂林”难忘的山水之 行。或许是出于数学教师的职业敏感,当一路同行之人都 接连慨叹于“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的漓江之水、怪异 如“骆驼”、似“老人”的桂林之石时,我却于无意间被 桂林山石因为水的倒影而形成的那一幅幅鬼斧神工般的天 然“轴对称图形”而深深打动和折服。于是,在随后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结尾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

7、走进了 “轴对称图形”的 世界,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美的 享受。其实,对于“对称美”的热爱,人类如此,大自然 更是钟爱有加。前些天,张老师去了桂林,并给大家带回 一些桂林山水的图片。(出示遮去倒影后的桂林山石的图 片,供学生欣赏。)你们发现什么?边看图片,边有学生嘀咕开了 : “美是很美,可它们 并不对称呀! ” “今天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干嘛给我们 看这些图片?”正当同学们为此颇感疑惑时,我不失时 机将遮去的倒影重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几乎在一瞬 间,所有同学都呆住了。因为,此时此刻展现在他们面前 的,正是那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奇异的山、水中的 倒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那

8、份没有雕饰、不着痕迹的轴对称 图形。不难想像,就象我当初一样,他们一个个都被眼前 这一幅幅美妙的轴对称图形所深深打动,并惊叹于大自然 所创造的这一奇特的对称美的意境。就这样,一种惊异感 和强烈的审美体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油然而生,并不断 激荡、扩散、生成有人说,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 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 由天空。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比他人具备 更加敏锐的数学视角,以捕捉现实生活中所内涵着的丰富 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为数学教学所用,并真 正转化为学生数学成长的有效资源与动力。一次难忘的桂 林之行,在丰富和拓宽我视野的同时,更给

9、我数学的心灵 形成并积蓄了一种美妙冲击,而我更愿意与孩子们分享这 一深刻的数学发现与情感体验,并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数 学力量,以促成他们数学涵养的不断成长。闲谈“对话”2007-01-10 07:32,特级教师家园张齐华,6600字,0/428,收藏|引用教育的话语应当如何叙说才能使“人”真正在场? 教育的灵性、激情、智慧、希望、勇气、信仰和爱应该怎 样恢复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解放人的力量?我想,“对 话”应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吧。从古代东方教育那饱蘸人文情怀的孔子之“论语”, 到西方教育那充满思辩理性的苏格拉底之“产婆术”,教 育绵长的历史砥柱上,分明镌刻并向我们昭示着“对话” 二字。说

10、到底,一部教育发展史,无非就是一部教育在场 双方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对话、相互沟通,并传承文化、寻 求超越的历史。我们并不奢望能在宏观层面上审视并把握“教育对 话”这一恒古而常新的话题,只是期待能通过一些日常的 教育话语,表达出我们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学校、课 堂环境里对“对话教育”的些许理解与体悟。什么是对话,时代变迁、历史前行,教育对话在汲 取、继承其历史精粹的同时,也在不断纳入新的思考、内 涵和表达方式,获得一种新和生命张办。对话是一种分享。人,总是带着自己对世界、对他 人和自我的独特个人见解走进教育的领域。教育的真义就 是让人在相互沟通、彼此对话中分享人类作为一种种群世 代积淀下的“集体

11、经验”,分享彼此因为存在、生活和思 考而获得的对于自然世界、现实生活、社会关系的“私人 经验”。而教育对话恰使沟通与分享成为可能。在对话中,“我”表达自己的理解、坦露自己的观念、展现自己 的思想,期待能被人接纳;而与此同时,“我”又从 “你”和“他”的表达中获得成长所必备的知识经验、人 生阅历和生活智慧,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自我的人 生财富。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彼此率真告白、相互悦纳的 过程。分享中,我们仿佛能触摸到经验的流动,我们仿佛 能感受到视界的融合,我们仿佛能倾听到生命的互启。这 就是“对话”给教育带来的一种崭新话语方式,一种表达 着人性光辉的诗意的旅程。对话更是一种精神,它表征着自

12、由、期待着民主、 呼唤着平等。离开对弱势群体独特性的尊重,对话如何坦 荡地进行?缺乏对生命多样性的敬畏,对话如何自由地伸 展?一个没有爱、不懂得尊重的教师,是永远无法找到平 等对话的感觉的,因为,在他们眼里,童年意味着无知、 好奇代表着愚钝、游戏则是无聊的代名词他们永远无法 体味到童年的乐趣,他们永远无法了解孩子们眼中那美丽 的风景。对话,于教师而言,它首先就意味着“蹲下”、意味 着“倾听”、意味着“理解”、意味着“走近”和“走 进”。只有让自己的心灵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你才能 真正听懂他们的声音,欣赏到他们眼中美妙的画卷。对 话,需要我们放下“尊严”、远离“成熟”、摆脱“偏见”,用一颗童稚

13、的心触摸孩子的世界,用一种欣赏的目 光打量孩子的天空。永远提醒自己,教育面对的不是“他”,更不是“物”,而是“你”,活生生的,有着独 立人格、有着独特个性、有着丰富阅历的生命个体,这是 我们保持对话心境的关键。课堂因谁而精彩?拿这个问题去问今天的教师,回答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斗胆估计一下,敢于回答“教师”的人应该不多。原因很简单:已经步入新课程了,谁都明白,课堂是属于 学生的,哪能因“教师”而精彩。可大家想想,课堂离开 教师的精彩,会精彩吗?一个精彩的教师,难道就不能创 造真正的精彩吗?想起了王军先生的语文的解放和解放的语文,盐城中学李仁甫老师上再别康桥:一番朗读之后,他用整节 课给学生讲述徐

14、志摩、林徽茵以及陆小曼的恋情。末了, 他说:“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 依依惜别之情,我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 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大家下课看看我说的是否有道 理,下课。”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为他响起。不着一字,不 也尽得风流了吗?毫无疑问,“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这是一个在当今教育语境下不会有误的命题。然而,离开教师的精彩,学 生之精彩因何而来?课堂之精彩缘何而在?毕竟,教学是 一项充盈着师生生命互动和精神对话的活动,话题的引 入、对话的组织、课堂的调控、学习的激励哪一项能缺 乏教师的精彩?当然,这里我们绝对有必要对教师之“精彩”作一介 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算不

15、算精彩,算;“才思敏 捷、应答如流”算不算精彩,算;“纵横开阔、驰骋千 里”算不算精彩,当然也算,但都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谓 的“精彩”。一个真正精彩的教师,他应该在自己的心灵 深处镌刻着这样几个字: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课堂固然是 一个展现教师专业、人格魅力的地方,但展示不是目的, 唯有将这种专业和人格的魅力转化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转化为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转化为学生对生命的注 目、对多样性的尊重等等,教师的精彩才真正转化为学生 的精彩,也才真正创造着课堂的精彩。于是,一个精彩的 教师,它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携一份期待、信 任、鼓励的心境,走进学生的心田;一个精彩的教师,应 该是一个充

16、满教育智慧的人,敏锐地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 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 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或引发一次争 辩、或挑起一场探讨、或促成一次反思、或打开一种僵 局从而真正转化为课堂的精彩。让文化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源泉 “圆的认识”教 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 页。目标预设知识技能 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 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 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数学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 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 征,发展学生的

17、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问题解决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 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 值。教学过程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1 .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2 .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1 .画圆剪圆首次感知。(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 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o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2 .认识概念初尝成功。结合

18、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 弓I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 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 的铺垫。1 .开放探究体验特征。先通过交流,弓I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 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 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 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 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2 .交流展示共享发现。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 “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生传递数学的美

19、,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关 于自然有序、结构的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生共 荣美好景象,获得对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或许,作为 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感的良好的感受、 捕捉和创造能力,并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强烈体验与感悟 走进课堂、走进孩子、走进数学,与他们共享数学美、共 创数学美。对“史”的关注察史可以明今。一个真正热爱数学的教育工作者,理 应具备深沉的历史感。明了中国数学的历史、明察西方数 学的历史、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悉中国数学 “问题解决”之传统,知晓西方数学“科学理性”之渊 源。或许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永远不会与孩子们提及“笛卡尔”、“亚里土多德”、

20、“尼采”、“米藏山 国”、“弗赖登塔尔”,但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知道他 们的名字,并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 源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知道现 在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之进程,把握他们曾经走过的弯 路,也汲取他们历次改革后沉淀下的原创性的经验与教 训。熟悉“回到基础”、“新数学运动”、“人人算 数”等,知道他们每一次变革的背景、思考与问题。(千 万别以为,这些只是课程专家们理应关注的。)坚信,你的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1 .基本练习。(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2) 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

21、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 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2 .史料链接。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 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 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 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 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能力与想像能力。3 .解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 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

22、圆的特征的认 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4 .圆与人文。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 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 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 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教学反思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 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 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 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 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 .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

23、的认识己经历了巨 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 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 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 传统的小步子视野有多开阔,你创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股我们缺少的可能就是这些:对“根”的追问,对“美”的 体悟,对“史”的关注。学校为 谁而“美丽” ?张文质先生在他的著作唇舌的授权中这样诗意 地为我们描绘他心中理想的学校:“远远的,学校是一个 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希望。”学校应该属于 孩子们,那是他们经验得以分享、精神获得寄托、情感得 以倾诉、力量得以释放、生命得以突显的地方。可如今, 又有多少学校,能让我们远远

24、地嗅着孩子的气息?远远地 感受到,这是一个儿童生活生存的乐园、这是一个释放童 年生命张力的天地?从不同角度打量,学校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社会 角度看,学校是一个政府办学机构,是一个事业单位;教 师角度看,学校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场所,是他们付出体力 与智力,并谋求正当回报的地方;而从学生的角度看,学 校则是他们藉此获取进一步成长所必须的知识、能力、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力量源泉的地方,是他们投注了整个 童年、而决定生活于其间的精神家园。然而,并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为我们展现 着这样一种现实的场景:校门口,记载着学校获得的种种 荣誉;宣传栏,传递着教师们每天的工作;导护栏,表达 着教师对学

25、生方方面面考核后的结果介定;走廊边,留下 的是学校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花坛边,迎面而来的, 也不过是“请爱护花草林木”等面向孩子的谆谆告诫可 曾想过,校园中,哪儿能听到孩子们自己的话语?哪儿能 真正望见孩子们自由的身影?哪儿能感受到这是一片属于 孩子们自己的天空?哪儿能让我们真切体悟到这片“美丽 的风景”和“远远的希望”。学校,究竟为谁而存在?学校,究竟因谁而美丽? 我曾和同事们探讨,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去“苏州乐园” ?他们笑答:“因为在那儿,他们能找到一种“家” 的感觉。映入眼帘的,哪儿不是孩子自己的风景?四处弥 散的,哪处不留下孩子特有的气息?这就是儿童自己的“家”,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真正的精神

26、家园。”于是,我一遍遍地在内心深处想象并规划着心中理想 的学校: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学生寄语、红领巾 留言板;橱窗栏上,清晰地写着“今日活动”字样,告示 着孩子们今天即将举行的所有活动:“新一轮学习会成员 即将改选”、“学生会将围绕用餐浪费问题展开专题研 讨”、“学生代表与校长见面会于下午四点举行”等;教 室前,每一面墙壁都像一个个友好的同伴,在时刻提醒着 你,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校园里,还活跃 着一支干练的红领巾值勤队伍,他们正有条不紊地管理好 自己和身边的小伙伴那是一个怎样充满着孩子气息、让 人一下子就能与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校园 哦。退到幕后,把“前台”让给孩

27、子,做一个学校发展的 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因为学校姓“学”,不姓 嗷”。“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 一个希望。”在这片满怀希望的风景里,可以没有我,也 可以没有你,但唯独不能没了孩子,没有了他们生长、生 活的童年气息。因为这是一片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天 空!毕业了,我们该为孩子留下些什么?2007-01-10 07:27,特级教师家园张齐华,7448字,2/396, 收藏|引用又到毕业复习阶段,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颇 为沉重的话题。然身处其中,却也能在痛苦中体味着它的 一丝丝快乐。大概这就叫“痛并快乐着”吧。为什么要开展毕业复习工作,就这一问题,或许我们 可以作出各种各

28、样的应答,高尚的、理想的、人文的等 等。但毋庸置疑,潜藏于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认识还是: 如何通过系统的毕业复习,帮助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迎考中 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为自己争光、为师长争光、为学校 争光。一直这么想着,也一直这么做着,便也从来没觉得 那有什么不对、那有什么不好。然沉下心来细细琢磨,却 又不免反复思量起来:我们的这项工作面对的可是一个特 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在这所学校里整整生活了六年,而 又即将告别他们的母校、告别他们最初的求学生涯,我们 究竟能让他们带着一种怎样的印象和收获跨出今天的学校 大门?是无休无止的题海集训,机械乏味的反复操练,还 是给他们留下一些对小学课堂的美好回忆,对数学学习

29、的 无限眷恋,对师生校友的深切关注?知识、能力重不重 要?当然重要。但它绝不等同于学习的全部。甚至于说, 它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摆脱“题海演练”这一传 统套路而觅得一种更为人文、更加人性的途径。从这一角 度来说,我们期待着通过这次毕业复习帮助学生在获得对 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藉此能更加准确、熟练地解 决相关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的同时,能在数学情感、数 学观念、数学态度、数学思考、数学意识等众多方面帮助 学生获得一次全面、和谐的发展与提升。具体来说,在做好原有复习工作(即如何帮助学生 建构数学知识网络,如何通过现实问题、开放性问题的介 入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表达、思考

30、能 力)的同时,尝试关注学生们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关注 学生数学观念、数学情感、数学态度等领域的发展,帮助 他们利用最后的时间对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有一个完 整、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并藉此能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 数学史及数学文化的背景,以促使他们形成更加准确、科 学、全面的数学观。对于知识的授受而言,我想,这可能 才是他们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获 得这些。而事实上,六年级最后的毕业复习工作是最适宜 开展这类活动的。因为无论是从知识经验的储备,还是从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等看,他们都已相当地丰富。前期, 我在班上已开展了一些尝试,如数学地思考(借用学校 一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数学给

31、你带来了什么、从鸡兔 同笼问题说起等,作为一个引子,我期待着它能打开这 次毕业复习的新局面,并引领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数学学 习的天地里自由地遨游。如何将思考与理念真正物化在我们的毕业复习工作 中,同时又不妨碍毕业复习的质量,我们也困惑、也迷 茫。学期初,学校鲜明地亮出了我们的课堂追求:“价值 引领、互动生成”,并明确指出,一年级也好,六年级也 罢,无一例外都应将“价值弓倾、互动生成”作为我们每 堂课的价值追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从“复习素材 现实化”、“课堂师生互动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等三个维度对本次复习教学进行了创造性调整。具体来说: “复习素材现实化”极力避免新授、复习两张皮、学生

32、谈复习色变的情 形,努力使复习课和新授课一样充满探索情趣和数学诱 惑,保持学生对复习课的新鲜感。比如我们结合学校新校 门的改建,从工程队的招标切入复习工程问题应用题;从 美伊战争问题切入,复习百分数;从非典问题引入,复习 正反比例、比例应用题等,通过一份份充满现实意味的题 材激发学生参与复习的热情。 “课堂师生互动化”改变以往“习题一统天下”、“教师一言堂”的状 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如知识 网络试着让学生自己来整理,新的数学问题试着让学生自 己想办法解决等。不强求一节课解决多少数学问题,而更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否提出合理的思路、作出大 胆的假设、进行广泛的交流等

33、。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 的互动,努力焕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生命活力。 “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是个指挥棒,不给学生从评价上松绑,学生是不 会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到这样的复习课中来的。于是我们尝 试着从改变评价方式入手,一改以往单纯注重“笔试”的 状况,将口试(也即面试)、操作试、实践试等有机地引进 评价体系中。比如,统计一块的评价,我们就进行了口试 的尝试,通过给出一些相关表格,引导学生读表、析表、 并根据表中给出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测等,以评价学生的统 计意识与能力;操作类评价中,我们要求学生用硬纸版自 制一个规定尺寸的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模型,注上必 要尺寸等;实践类评价中,我们则要求学生将学校

34、按比例 缩小(或选择其它合适物体),按一定比例尺画到作业纸 上,并作必要说明等等;此外,我们还加强了评价过程中“合作能力”的要求,如:选择一个工作量较大的统计项 目,分工合作收集数据,用多种方式整理表述,研究分析 后,再作一些必要介绍或规划、预测等数学究竟“姓”什么?探讨数学“姓”什么的问题,是有缘起的。语文学科历来就有“语文姓什么”之争。作为局外 人,我没有关注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只是觉得,争论 自然有争论的道理吧:明辨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语文学 科的特点,解析语文学科存在的价值等。这些,对于我们 理解语文、解读语文、感悟语文,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情境 中传递语文等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的。或许是一种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