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第一讲剖析 PPT课件.ppt

上传人:yl****t 文档编号:97050409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第一讲剖析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第一讲剖析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第一讲剖析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第一讲剖析 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大足区区中医院主治中医师 唐唐 蓬蓬第一讲 导 语 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事实。死亡的恐惧和不可抗拒性,使得人们产生了对不死或延缓衰老的渴望。古有秦始皇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今有“寿比南山”、“长命百岁”等祈望之声盈耳不绝。养身之术历来就已成为中国哲学家、道家、医学家等研究和探讨的内容。现今刊行的养生类书籍、杂志,以及电视新闻媒体的养生节目更是浩如烟海,目不暇接。其中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往往使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甚者如张悟本之流“以养生大师之名,行招摇闯骗之实。”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它不但具有一套独特的医疗体系,并且还渗透着较为完整的养生学思想,其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健康长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 蓬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有关养生保健的常识与概念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指导原则一、“养生”的概念?二、“天年”的概念?三、“老年”的概念 四、“年龄”的概念 五、“健康”的概念 六、“衰老”的概念 七、什么是“治未病”?一、“养生”的概念?“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养生,古代又称养性、摄生、寿世等。如道藏彭祖摄生养性论、明龚廷贤著寿世保元等。“养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生”,就是生命之意。“养生养生”,就是通过调养精神、节制

3、饮食、锻炼形体、顺应四时变化、调节起居生活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的性质和特点1、以传统的中医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2、以“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3、以保养“精”、“气”、“神”人的三宝为重要核心内容;4、以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和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动静适宜、益气调息等为基本原则;5、以精神养生、环境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膳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娱乐养生、四季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体质养生、针灸按摩养生等为主要内容。二、什么是“天年”?“天年天年”,就是天赋于人的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人,

4、就是天赋于人的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自然寿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当在命应当在100100岁岁120120岁之间。岁之间。老子老子说:说:“人之大限,以百二十为限人之大限,以百二十为限”。内经内经说: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尚书洪范篇洪范篇说:说:“寿、百二十岁也寿、百二十岁也”。左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僖公三十二年:“上寿上寿120120岁,中寿岁,中寿100100岁,下寿岁,下寿8080岁岁”。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多少?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人的正常的生命力应不少于人的正常的生

5、命力应不少于一百年,我们本人以自己的漫无节制,杂乱无章,散乱的对待自一百年,我们本人以自己的漫无节制,杂乱无章,散乱的对待自己的身体,把这个期限缩短到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己的身体,把这个期限缩短到大大低于这个数字。”西德著名学者傅吾康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人的生理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的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岁。今以细胞分裂次数与周期推算最长寿命的

6、方法:人类细胞分裂次数是50次,平均每次分裂的周期是2.4年,那么细胞分裂50次需要时间是120年,则其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孙思邈(孙思邈(581-682),唐朝医药学家,今陕西铜川市人,同时也是一个地位),唐朝医药学家,今陕西铜川市人,同时也是一个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和养生学家。他所著的很高的道教人物和养生学家。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和和千金翼方千金翼方中记载中记载了不少的养生理论和经验总结。无疾而终,享年了不少的养生理论和经验总结。无疾而终,享年102岁。岁。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省宁波镇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是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和开拓者、

7、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和名誉所长。(享年107岁)郑集(1900年5月6日-2010年7月29日),四川南溪刘家镇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1928年长期执教于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系,2010年病逝。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享年110岁)三、“老年”的概念 老年,即老迈之年,是指人们进入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我国古代对老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对于老年人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的人群。我国政府规定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公民(

8、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对于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44岁以下 青年人;4559岁 中年人;6074岁 年轻的老年人;75岁以上 老年人;90岁以上 长寿老人。我国目前就老年人的年龄阶段划分通用标准是我国目前就老年人的年龄阶段划分通用标准是:45 455959岁:老年前期,我们称之为岁:老年前期,我们称之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60 608989岁:老年期,我们称之为岁:老年期,我们称之为“老年人老年人”;90 90岁以上:长寿期,我们称之为岁以上:长寿期,我们称之为“长寿老人长寿老人”;100 100岁以上:我们称之为岁

9、以上:我们称之为“百岁老人百岁老人”。四、“年龄”的概念1、历法年龄(又称“时序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纯粹以出生年月日来计算的年龄,也叫自然年龄。2、生物学年龄(又称“生理年龄”)是根据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衰老的程度来评价的年龄。3、心理年龄(也称“社会心理年龄”)所谓“心理年龄”,是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和老化程度来确定的个体年龄。“生物年龄”超龄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2009年12月3日,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阶层人员,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5至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

10、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10年左右。五、“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WHOWHO)成立时明确给)成立时明确给“健康健康”下了定义:下了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和道德健康。”这些健康概念的演变,反映了这些健康概念的

11、演变,反映了2121世纪人类的健康概念应该是世纪人类的健康概念应该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完美整合。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完美整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人的10条具体标准:1.精力充沛,对负担日常生活、繁重工作不感到十分紧张、疲劳;2.处事积极乐观、乐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六、“衰老”的概念 衰老,

12、又称为老化,是指人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出现普遍的、退行性的变化过程。现代人面临着三种衰老:生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再逐步出现的生理性退化生理性退化,这是一切生物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病理性衰老病理性衰老:由于疾病或者其它不良因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病理性变化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早衰”;心理性衰老:心理性衰老:是从心理活动状态来衡量人的衰老程度的一种模式。“未老先衰”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机体器官组织的老化进程,使衰老现象过早发生。引起早衰的原因1.社会因素 内经内经指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

13、内伤,身必败亡”。由于社会由于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和形体的衰老。地位的急剧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和形体的衰老。2.环境因素 内经内经中指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因为因为“高者气寒高者气寒”,生物生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而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而“下者气热下者气热”,生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生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应短促。相应短促。3.遗传因素 人类的衰老程度和遗传有人类的衰老程度和遗传有 密切关系,正如王充在密切关系,正如王充在论衡论衡气寿篇气寿篇中中所所说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夫禀

14、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则多病寿短”。4.情志因素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说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五者损神则生害矣恐、大忧、大怒、大衰,五者损神则生害矣”。此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此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5.劳逸失度 内经内经说说:“以妄为常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故半百而衰也”,这里明确指出,把妄作这里明

15、确指出,把妄作妄为当作正常的生活规律,只活到五十岁就已显得很衰老了。所谓妄作妄妄为当作正常的生活规律,只活到五十岁就已显得很衰老了。所谓妄作妄为,指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它包括范围很广,如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为,指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它包括范围很广,如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起居无常等等。安逸、起居无常等等。七、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治未病”一词首见于一词首见于内经内经:“圣人不治已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

16、不亦晚乎!”。汉汉张仲景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也说:也说:“上工上工治未病,治未病,见肝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注:上工,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注:上工,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难经难经:“上工上工者十全九,者十全九,中工中工者十全七,者十全七,下工下工者十全六者十全六”。“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本着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而采是中医本着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而采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治未病包含以下三种意义: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治未病包含以下三种意义:一、未病先防。强调未病之时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强调未病之时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治在未

17、病之先);生(治在未病之先);二、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演变(治在发病之初);进一步发展或演变(治在发病之初);三、瘥后防复。强调病后防止疾病的复发、积极治愈后遗症强调病后防止疾病的复发、积极治愈后遗症(除邪务尽)。(除邪务尽)。(一)天人相应(二)形神合一(三)动静互涵(四)正气为本(五)辩证施养 (一)天人相应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1、生气通天 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

18、,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对人体生理方面的影响:如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肺旺于秋。对人体病理方面的影响:如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早晨阳气始生,午时阳气隆盛,日謩时阳气已虚。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影响:“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日月星辰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日月星辰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人体气血的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素问八正神明论)

19、妇女的月经周期与月亮的盈亏有关:“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的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最低。2、顺应自然规律 人在这个大自然中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防止病害的发生。遵循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规律“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慎防异常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二)形神合一什么是“形”、“神”?形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精、气、血、津

20、液等物质。神神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在内的精神性活动(中医用“五神”、“五志”加以概括)。辩证关系: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形具而神生。两者同具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1、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神为生命之主 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内经:“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为生命之基 神以形体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生神”。内经:“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2、形神共养中医养生总的归纳,不外“养神”与“养形”两个部分:养神 神起主导作用,神明则

21、形安。故“调神”十分重要。清净养神如气功锻炼,精神内守、心无杂念。四气调神如根据四季气候不同变化调养精神。节欲养神节制性欲、其它嗜好贪欲。修性怡神培养情趣爱好,怡情养性。养形 神依附形体而存在,形衰则神衰,形健而神旺。保养形体的关键: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说:“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方法饮食调养、药物调补、生活起居规律、适当的运动等。调神方法 (三)动静互涵1、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变化,无一不是动与静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结果。如周易外传:“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2、人体生命的动静统一观人体生命活动始终保持着动与静的协调、和谐状态。生理

22、:人体营养物质属阴,主静;功能活动属阳,主动。心属火,肾属水,主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主动。病理:动静失常,阴阳失调,升降出入失常。3、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动能养形,静能养气,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是古代养生家一直很重视的养生方法。静以养神静以养神 通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等使心境处于宁静状态,来达到护养心神的目的。“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有“易动难静”的特点。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宁静笃”。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动以养形动以养形 通过适量的运动,能够使人体的脏腑器官、四肢肌肉等形体组织得到锻炼。吕氏春秋:“形不动则

23、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得生”。动静适宜 主张动静有度,劳逸结合,不过劳过逸。内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华佗说:“人体欲得小劳,但不当使其极耳”。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五禽戏五禽戏“内养功、强壮功内养功、强壮功 (四)正气为本 正气,指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总称,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1、正气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疾病的发生与早衰,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体正气的虚衰。中医养生家认为:重视和保养人体正气,才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人体正气与

24、邪气、疾病的关系:正气强盛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弱 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保养正气重在脾肾保精护肾保精护肾 肾藏精,精化气。肾中精气主宰人体生长、发育,以及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为“先天之本”。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衰老的速度与进程。调养脾胃调养脾胃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饮食。脾胃益气化生营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强盛,则生命力健旺。简便易行的固护正气的方法每每天天灸灸灸灸足足三三里里胜胜吃吃一一只只老老母母鸡鸡灸足三里灸足三里取穴:膝眼穴直下三寸。取穴:膝眼穴直下三寸。灸法:灸法:1015min/次,次,3 5次次/周,周,1个月为个月为1疗程疗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工作办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