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西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定位)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7013947 上传时间:2024-04-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5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山西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定位)语文试题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4山西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定位)语文试题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山西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定位)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山西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定位)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202320242024 学年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学年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定位定位)语语文文考生注意: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材料一:20 世纪初,鲁迅

2、先生撰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学正式进入主流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学科范畴,而中国小说史略也成为迄今为止小说学研究,特别是小说史书写的纲领性范式。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解读与构建,根植于西学东渐直至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深受西方叙事文学影响,先入为主地以西方叙事小说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中国小说,忽视与摒弃了古代小说长期以来非叙事性的主要特点,形成了一些如唐代“始有意为小说”的片面观点,造成了对古代小说实际发展研究的偏差与背离。自鲁迅以降,近百年来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成果丰硕,但除对作品的文献考据研究外,凡从小说发展角度论述,仍然受制于中国小说史略的固有思路与评价标准,未能如实反映古代小

3、说的历史发展原貌,以及异于西方叙事小说的独特属性。更为突出的是,以叙事小说的叙事手法成熟与否作为评判标准,已然成为研究者对古代小说默认与唯一的研究方法,大量小说研究实际上处于一种惯性的模式化书写,未能有效突破鲁迅先生因身处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视角和方法桎梏,从而使得这一类研究仅能作为中国小说史略的补充与延伸,事实上仍是以西方学术标准评价中国古代小说,而非从古代小说的特性出发来考察其独特价值,寻找符合古代小说实际发展的研究标准,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体系。因此,当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亟于突破的瓶颈,就在于回归中国语境,还原小说原貌。所谓回归中国语境,具体到对中国古代小说学的学科研究,就是从古代小说

4、的创作与发展实际出发,而非从西方叙事小说的概念理论出发,重新检视现存全部古代小说作品,以此构建符合中国古代小说历史原貌、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小说学术体系。回归中国语境,从方法论上,就是避免生搬硬套、拿来主义,盲目地用西方学术理论直接套用包括中国古代小说在内的传统学术门类,不加思辨地用“符合”西式标准的内容来构建相似的学术体系,而对大量无法“契合”这个标准的内容视而不见或者否定抛弃。一味以“六经注我”的态度去架构所谓的理论体系,难免出现违背学科发展规律的讹误。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赤鹄之集汤之屋,记载了商汤与伊尹之事。有学者从文学角度把其看作先秦的“小说”作品,从而得出战国时期已出现成形的小说理论

5、这一结论。这就在方法论上犯了错误,先入为主地以叙事标准作为研究主导,违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原貌与核心特征。(摘编自郝敬回归中国语境,构建中国特色的古代小说学术体系)材料二:材料二:传统小说研究的基本方式小说评点,从清嘉庆以后就呈现颓势,但从数量和影响上仍然占据主流话语。19 世纪末,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一些思想激进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也大量采用评点这一旧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感慨,并随着新兴的报刊在社会上流播广远。但是这不过是顶了“评点”的名义而已,小说评点也就在这回光返照般的虚假繁荣中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中国小说评点的产生与演变,本身就与儒家经典研究之学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

6、,这种联系涉及它的精神和形式,体例上可以在宋儒注解四书的形式上找到踪迹,作风上可以在晚明儒学以狂禅姿态解经中看出影响。当作为小说评点的潜在文化背景与知识支撑的宋明理学本身走向困境的时候,小说评点自身也遭遇了空前的困境。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内在原因和依据,只是这一方面的确长期被忽视和遮蔽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如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兴起就来自西方叙事小说理论。现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种种思想观念的输入、吸收与转化,使中国现代学术得以生成和发展。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对于中国小说的史的研究。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学习

7、文字学,因而有很好的旧学基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开篇便有对古代小说书目的独到研究,古小说钩沉的辑佚是在说目基础上形成的,唐宋传奇集的辑录和编纂体现了他校勘学方面的功力,而这一切恰恰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坚实的文献基础。中国小说史略具有深刻而独到的史识,这突出体现在他对中国小说历史演进的总体把握上:他以时代为经,以小说类型和流派为纬,把数千年纷繁复杂的小说观念和创造实践,熔铸于一个大的历史框架之中;他不是孤立地研究一部部作品,而是关注作品前后左右的联系,把作品置于其生成的时空中,联系社会、政治、思潮和宗教、文化等分析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他独具慧眼,依托他所积累的丰富资料,所贯通的中外文学原理,以及

8、自己在实践中所感悟到的创作真谛,对众多作家作品发表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独到见解。这种史家的识见和编写体例,终于使小说研究摆脱了对个别作家作品进行点评或考证本事的传统方式,走向综合性的整体把握。(摘编自刘方、孙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小说史略标志着小说学形成自己的学科范畴,虽深受西方叙事文学的影响,但其在古代小说研究上仍占重要地位。B.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应该从中国古代小说特性出发,应该从古代小说的创作与发展实际出发,考察古代小说的独特价值。C.“六经注我”指的是用经典的论断来为自己服务,文中的意思是把西式标准的内容

9、作为构建自己学术的理论基础。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在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走出困境的具体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大都跟随鲁迅的思路进行,造成当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只在对作品的文献考据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B.材料中的“拿来主义”和鲁迅拿来主义谈的都是“外来文化”,都批判了对待“外来文化”无原则照搬的做法。C.19 世纪末,由于思想激进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大量采用评点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等,评点在烜时间繁荣后又衰落。D.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内在原因和依据被长期忽视和遮蔽,很大程度使西方思潮在中国现代学术的生成和发展中占据了

10、主导地位。3.下列选项,与“当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回归中国语境”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确立符合古代小说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标准。B.准确描述与讨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进脉络。C.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以叙事为核心的特征。D.归纳和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形成和内涵。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的贡献和缺失等。B.材料一指出当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没有走出鲁迅当年的研究视野,旨在证明这些研究只是鲁迅研究的补充和延伸。C.宋明理学走向困境的时候,小说评点也遭遇了困境,说明小说评点的体例与宋儒注解四书的

11、形式有密切联系。D.材料二用递进结构从中国小说评点特点和中国小说学建立角度讨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生成。5.材料一认为“中国小说史略也成为迄今为止小说学研究,特别是小说史书写的纲领性范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具体理由有哪些。(6 分)答:(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与陌生人交流陌生人交流铁凝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和喝豆浆,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间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

12、口五印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空气里有依稀的棉花籽的香气。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地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箩筐。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檐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有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

13、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地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模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盯着黑板上的氮磷钾,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后来我们搬了家,再后来我去了农村。当我在乡间路上,在农民的院子里遇见陌生的新媳妇时,总是下意识地将她们同那位炸馃子的姑娘相比,我坚信她们都比不上她,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

14、现那姑娘还在。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势擦汗。她抬起脸来,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她满不在乎地扫视着排队的顾客。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此刻她正从锅里抽出筷子指着我说:“哎,买馃子后头排队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的“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的往事,还似乎怕被人识破:当年的我,专心崇拜的就是这样一位妇女。又是一些年过

15、去,生活使我见过了许多好看的女性,中国的,外国的,年老的,年轻的那炸倮子的师傅无法与她们相比,偶尔地想起她来,仿佛只为着证实我的少年是多么幼稚。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此时,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

16、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现在没有。”她告诉我。“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上车。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

17、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檐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

18、生的魅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头写了小吃店的热闹,大锅、空气中依稀的油香等,符合孩子的视角,也让文章充满人间烟火气。B.文章中关于“我”返城后对小吃店女子观察的描写,表现了“我”审美的改变,从过来人角度反思了“我”儿时的幼稚。C.面包车在小吃店门前抛锚让“我”走进小吃店,促成“我”与女子的对话并让“我”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D.店里温暖的环境让“我”生出向女子表白的愿望,但听到女子的回话后又觉得她十分没趣,觉得自己多此一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篇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小吃店女子炸油条时的麻利、娴熟,

19、用神态描写表现女子的专注,体现了她劳动的愉悦。B.文章描写了女子的帽子,“白布帽”“染上油斑”“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又有了雪白的新帽子”,帽子的变化也反映出女子状态的变化。C.“我”与小吃店女子的对话能看出女子的态度由冷漠到惊讶、疑惑,为女子后来改变装扮埋下伏笔。D.“又是一些年过去”在文中两次出现,巧妙拉伸了叙事时间线,用时光之长来体现“我”的见多识广。8.“后来我们搬了家专心崇拜的就是这样一位妇女”一段体现了“我”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答:9.文章以“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分)答:二

20、、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遇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

21、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继,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道。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节选自左丘明子产论为政宽猛)材料二: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悲,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今治狱吏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

22、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臣闻乌鸢之卯不毁,而后凤风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节选自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注】崔苻:湖泽的名称。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我死 A 子必 B 为政 C 唯有德者 D 能 E 以宽 F 服民 G 其次 H 莫如猛。1

23、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则多死焉”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都是兼词,两者用法相同。B.“柔远能迩”与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词义相同。C.盛服先生,盛服,在文中指戴儒冠,穿儒装,衣冠齐整、华美;先生指儒者、文人。D.流离,文中指流淌分散,与现在常说的“由于战乱或灾荒而流浪离散”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子产以水火为喻,认为民众害怕严厉的政策所以很多人存活下来,对于宽厚的政策不够敬畏就很容易丧命,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B.诗经说:民众劳累就让其休息,赐予百姓恩惠安抚四方;不能放纵奸诈,

24、要遏制盗贼。孔子引用这些内容来赞美太叔的执政。C.路温舒认为秦朝的失误之一,是判案不公的问题。秦朝对正直的言论、阻拦犯错的话进行打压,在阿谀声中被欺骗,祸患也被掩盖。D.路温舒认为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太平,原因是秦断案的流弊还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为了求得自保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受苦的百姓很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兴徒兵以攻荏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译文:(2)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译文:14.路温舒上书的第二段观点是什么?是如何增强说理效果的?(3 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25、 1516 题。官街鼓官街鼓李贺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王听不得。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缘。【注】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置于街道以报昏晓、戒出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诗以“官街鼓”为题,将无形的时光具体化为有形的形象,通过可视可感的画面,体现了独具的艺术匠心。B.第一、二句中的两个“隆隆”,描摹了官街鼓的声音,也让人体会到时光催人的紧促感,为下文的议论抒情蓄势。C.“汉城黄柳”指生,“柏陵飞燕”指死,这两幅人间图景的描绘,主要表达了诗人

26、对生死问题的思考。D.本诗通过跳跃的情境、活跃的想象,体现李贺诗歌变幻奇崛的特点,与李凭箜篌引的艺术效果异曲同工。16.诗歌后六句从“孝武秦皇”写到“君”,然后写到“天上神仙”,有何内涵和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善于抓住色彩表现日出的雄奇壮观,其中写日出后山峰因日光照射不同而色彩错杂的句子是“_,_”。(2)窦巩曾在诗中通过“惟见江流去不回”与“日暮东风春草绿”表达历史沧桑变化,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3)王林画了一幅菊花图,想在上面题两

27、句诗营造某种氛围或表达某种心境,向朋友征求意见,朋友推荐了“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日,“近视眼从 800 度降到 100 度”的短视频上了热搜,不同身份的主播演示了各种“恢复”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过公众号“科学辟谣”,指出网传内容实为伪科学。这些严重误导公众的内容之所以在互联网(A),与平台的纵容和助力_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2.7%。近视不仅是孩子的“眼病”,同时也是_为了帮助孩子保护眼睛、恢复视力,家长不仅愿意为此重金投入,而且(B)地遍寻良方。以科

28、普之名,各类“恢复视力”的视频爆火于网络。从形式上看,有的宣称转动眼球就能“治疗近视”,有的表示观看视频就能“降低度数”,更有甚者,表示自己的按摩手法“包治眼病”。而当今医学界的共识是,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没有哪种医疗手段能真正地逆转眼轴。为此,国家卫健委特别提醒,不科学的处置可能会导致_,甚至造成眼部感染或外伤等严重后果。想要做好科普工作并不容易。“科”,意味着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理论功底;“普”,意味着需要(C)地将科学常识普及开来。然而,泥沙俱下的网络自媒体内容,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反作用,不仅是对公共利益的粗暴伤害,同时也是科普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直观体现。网络平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和

29、创作者,无疑是每个网络平台必须面对的灵魂之问。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答: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威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随园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

30、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具“餐有荣焉”。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勺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A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

31、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B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膜。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就”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表示“仅仅,只”)B.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表示动作的对象)C.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表示强

32、调)D.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表示事情发生得早)21.文中有三个画波浪线的句子,请总体分析其语言特点。(4 分)答:22.标点的恰当运用会增加语言的张力,文中 A、B 两句均运用了问号,请分析问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 分)答: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有:“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从书法的表现形式来看,“收”体现了内敛,“放”体现了舒展。而好的书法一定很注重“收”和“放”的关系:如果只会收而不会放,书法就会拘谨而没有生机;只会放而不会收,书法就会松散而没有精神。以

33、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32024 学年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定位)语文(山西专版)答案(14 题,67 题,1112 题,15 题,20 题,每小题 3 分)1.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材料二没有给出走出困境的具体方法。2.答案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把握信息,对信息归纳概括、准确判断、分析评价的能力。思路点拨 A.“只在对作品的文献考据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表述绝对。C.因果关系错误。造成评点衰落的不是他们在评点中表达

34、了政治理想,而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且原文中说“这不过是顶了评点的名义而已”“回光返照般的虚假繁荣”,并不是真正的繁荣。D.“被长期忽视和遮蔽,很大程度使西方思潮”错误。原文有“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内在原因和依据,只是这一方面的确长期被忽视和遮蔽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思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但这两个原因没有因果关系;“主导地位”的说法也不恰当。3.答案C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思路点拨“中国古代小说以叙事为核心的特征”错误。材料一第段有“忽视非叙事性的主要特点”和末段有“这就在方法论上犯了错误,先

35、入为主地以叙事标准作为研究主导,违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原貌与核心特征”。4.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证相关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B.“旨在证明这些研究只是鲁迅研究的补充和延伸”错误。目的是证明当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还是以西方叙事小说理论为标准。C.前两个分句说明不了选项的后一个分句,选项的逻辑关系表述不当。D.材料二不是递进结构。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答案中国小说史略有坚实的文献基础。对中国小说历史演进具有总体把握,把小说观念和创作实践放到历史框架中,通过多种联系分析小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摆脱了对个别作家作品进行点评或考证本事的传统方式

36、。(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B.“表现了我审美的改变”“反思了我儿时的幼稚”表述错误。C.“对她有了更深地了解”错误。对话的内容是之前的观察,是“我”在说出自己的感受,没有对她有更深的了解。D.“但听到女子的回话后又觉得她十分没趣,觉得自己多此一举”错误,原文说“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不是认为女子没趣;且由“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分析,“觉得自己多此一举”的说法也不正确。7.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思路点拨“用时光之长来体现我的见多识广”错误。

37、两次出现,其一写“我”偶尔想到炸馃子的女子,其二写“我”再次见到这个女子。没有说“我”见多识广的内容。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答案难忘。在农村时,“我”下意识地把新媳妇和小吃店女子对比,表现了“我”对女子的念念不忘。怀疑。再次看到小吃店女子时,怀疑自己当年的审美标准。失望。看到女子的形象和听到她的话后,感觉失望,害怕被人知道面前的这个女子是当年自己崇拜的人。(答出一点给 1 分,两点给 3 分,三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答案照应题目。末段从“陌生”的角度进行议论,与题目相照应。点明

38、主题,表明克服内心阻碍,勇敢与陌生人交流,可能会收获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快乐和美好。(每点 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 AC G(每处 1 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与文化常识的能力。思路点拨“词义相同”错误,两个“迩”分别是“亲近”“浅近”的意思,词义不同。12.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中心意思的能力。思路点拨“来赞美太叔的执政”错误,从文中看,太叔刚开始的执政并不理想,从后文“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可知,孔子赞美的是子产的执政理念。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答

39、案(1)发动步兵去攻击沼泽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掉,盗贼才稍微被遏止。(关键词“兴”“少”的翻译各 1 分,大意 2 分)(2)如今的天下,依靠着陛下的仁爱笃实,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都齐心协力,安居乐业。(关键词“亡”“戮力”的翻译各 1 分,大意 2 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废除诽谤之罪,宽缓刑罚,广开言路,使天下太平。(1 分)运用比喻、排比,使说理生动形象,气势十足。(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

40、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有人死在其中。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很多人死在其中,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病了几个月后死去。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有很多盗贼,(他们)在沼泽地招集人手。太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子产的,不会到此地步。”发动步兵去攻击沼泽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掉,盗贼才稍微被遏止。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轻慢,(民众)轻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摧残,民众受到摧残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事因此而和顺。诗经中说:

41、民众也劳累了,也许可以安康;赐予中原的民众恩惠,用来安抚四方。(这是)施与民众以宽厚啊。不要放纵奸诈,用来防范邪恶;遏止盗贼肆虐,他们从不怕法律严明。(这是)用刚猛来纠正啊。宽柔对待远方的民众能够使大家亲近,(这样)来稳定我们的王朝。(这是)用和缓(的政策)来使民众平安祥和啊。还说:不争斗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实施政策从容不迫,所有的福祉汇集过来。(这是)和平的极致啊。”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说了,哭泣道:“子产继承了古人仁爱的遗风啊。”材料二: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上书,谈应当崇尚德治缓解刑罚。书中说:“我听说秦朝有十条过失,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

42、负责审案的官吏的问题。秦朝的时候,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的天下,依靠着陛下的仁爱笃实,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都齐心协力,安居乐业。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如今判案的官吏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却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

43、,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盛世未能完全实现,都是这引起的。”“我听说乌鸦老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忠良之言才会进谏。希望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停止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人民就太幸运了。”宣帝认为他说得很好。15.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

44、色的能力。思路点拨“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说法不当,诗歌三、四句写春天柳树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来美人死去的消息,诗人借生死突出的是时光的巨大力量,而不是对生死问题的思考。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内涵:后六句写“孝武秦皇”不能再听到鼓声,“君”从青丝到白发,只剩鼓声与南山共守,连天上的神仙都已葬过几回,但鼓声却一直没有断绝。用意:将孝武秦皇、君、天上神仙的衰老与死亡和从未断绝的鼓声对比,反复渲染,强化了生命有涯、时光无限的矛盾,抒发人生短促、时光易逝的感慨。(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7.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

45、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答案(1)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3)示例:碧云天黄花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空 1 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1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案 A 大行其道/甚嚣尘上 B 不遗余力/千方百计/煞费苦心 C 深入浅出(每空 1 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1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答案有很大(不小)的关系不少家长的“心病”视力进一步下降(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20.答案 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思路点

46、拨“表示动作的对象”错误,与“”搭配表示事情发生的迅速。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答案 画波浪线句子既包含引用或化用的古诗文、文言文,也含有口语,(2 分)总体上雅俗兼备,且活泼、有趣,具有抒情性。(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2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赏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答案“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问号表达有疑而问,与后面的回答构成设问,对挑鸭蛋的标准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2 分)“这有什么好看呢?”问号表示无疑而问,表达反问语气,含有鸭蛋络子外观不足观之意,与后面孩子们对其喜欢形成对比。(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23.写作提示材料先引用董其昌的名言,引出“收”和“放”的概念。然后解释了书法中两个词语体现的意思,以及在书法中“收”和“放”的关系。从材料对“收”“放”的解说的角度分析,材料的立意应集中在如何对待“收”和“放”的问题上。从辩证的角度看,“收”“放”无论缺少哪一方面,书法都不会是最好的;或者无论偏向哪一个方面,书法也不会好;同时,“收”是为了更好地“放”,反之亦然。当然,写作时可以把视野放到自然、人生、社会中去讨论“收”“放”的关系。所以,材料的立意可以有:收放合一,方能至臻完美;要收放有度;练就收放自如的本领;没有收就没有放/没有放就没有收;收是为了更好地放/放是为了更好地收;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