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007347 上传时间:2024-04-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冷热和温度【教学目标】1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2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3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愿意并懂得和同学合作 学习。【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记录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建立温度的概念1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2 .两位学生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 插入温水杯。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杯水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光凭

2、自己的感觉不能准 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3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冷热 与温度)二、实验探究(-)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1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2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浸)(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等)4.吸热和散热【教学目标】1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 散热快。2 .能够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并设计、完成物体颜色对吸 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3 .能用物体吸热、

3、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4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并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 象蕴含着科学道理,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物质的散热和吸热性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油、水、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等;温度 计、同样大小黑纸罩的杯子和白纸罩的杯子。【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 .谈话:同学们,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们的衣服颜色逐渐变成浅色,你想知道这 是什么原因吗?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二、学习新课(一)研究

4、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2 .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 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 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3 .学生预测。4 .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加热 时的温度变化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 分钟。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

5、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 规律吗?(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 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 不同的。(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1 .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2 .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3 .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4 .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5 .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6 .学生分组实验。7 .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8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

6、见的吸热、散热现象1 .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 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 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2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三、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吗1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2 .学生讨论交流。3 .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 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 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 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

7、沙滩温度高。四、总结1 .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 的快。2 .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霜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霜、雾的形成原因,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 了解雨的成因,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2 .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雨、 霜、雾的成因,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3 .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 自然界神奇的变化。【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教学难点】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8、。【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记录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1 .提问:水是生命之源,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水。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 .学生回答问题。3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4 .小结:云、雾、雨、露、雪、冰、雹以及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是大自然中水 的多姿多彩的化身。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1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2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问:你知道雨、霜、雾是怎 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三、出示导学提纲1 .做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9、。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把玻璃片立起来有什么现象?2 .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易拉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 多少?3 .做雾形成的模拟实验。把一支冰棒放在装有温水(不冒热气)的杯口上,有 什么现象?4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实验等。温馨提示:使用热水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温度计、烧杯等玻璃仪器时要轻 拿轻放。四、先学1 .学生自主读书。2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3 .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及有关数据。4 .组内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5 .实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五、后教1 .依据“导学提纲”分组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 .研讨:雨的成因。汇

10、报实验过程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你能解释雨的成因吗?小结:当云中的水滴或小冰晶凝结得足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当小冰晶穿 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落下来,这就是下雨;如果空气低于0,就 会下雪;如果夏天高空中凝结成的大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没有被融化,落下 来的就是冰雹了。3 .研讨:霜的形成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你能解释霜的成因吗?水结冰的温度是多少?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而凝结成小水珠(露珠),壁外温度降到 零度以下便结成细小的冰粒,即为霜。4 .研讨:雾的形成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你能解释雾的成因吗?小结: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形成的。5 .同

11、学们通过实验了解了雨、霜、雾的形成,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进一步 了解水的一些变化。播放“云雨的形成”。六、总结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雨、霜、雾的成因,知道了雨、霜、雾都 是水蒸气遇冷、降温形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是从哪来的呢?我们下节 课继续研究。【板书设计】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水水蒸气冰(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平)(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读)3.谁根据老师板书上的四个字说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温度 (二)预测水的温度变化1 .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 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

12、有规律,可能 是什么样的规律?2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3)温度均匀下降。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三)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L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3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计时器)(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教师统一计时)、 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5)合作学

13、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 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4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计不离开水要精神集中,要注意老师的计时,观察 员要注意观察,记录员要负责做好记录,绘图员要做好绘图描点,监督员要做 好监督。(四)小组研究,收集数据1 .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2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五)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 .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 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2 .讲解曲线图的作法。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描点;连线。3 .学生

14、作曲线图。(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 .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5 .小结发现:(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6 .也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曲线图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曲线图的作用,如 股市大盘的曲线图。三、拓展1.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板书

15、设计】1 .冷热和温度单位 读作:摄氏度温度计、使用 四注意2 .热的传递【教学目标】1 .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 热的三种传递方式。2 .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能正确使用酒精灯。3 .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的现象。【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记录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出示铝勺.2 .提出问题:这是一支生活中常见的铝勺,我要把它放入热水里,你预测一下, 过一会,露在热水的外面的另一端会怎样?3 .为什么另一端勺柄会变热

16、呢?4 .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5 .我们今天来研究热的传递。(板书课题)二、实验观察,研究热传递(一)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1 .观察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出示实验装置教师介绍:用沾满竹签的金属棒来研究。提问: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棒的一端,请预测,金属棒上竹签掉落的顺序是怎样 的?学生预测。(2)出示活动记录根据记录要求用箭头画出热传递的方向;用序号标出竹签掉落的顺序。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观察中。脸不要靠近酒精灯的火焰,注意安静观 察。(3)学生实验并记录(4)汇报教师小结:我们之前的假设和实验现象是否一致呢?通过实验发现我们的假设是 成立的。热从加热点向金属棒的另一端传递。2 .观察热

17、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问:热在金属棒上是从加热点向另一端传递的。那么热在金属片上又会 怎样传递呢?(2)出示实验材料提问:当加热金属片的一角时,热传递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预测(3)要求:实验观察中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4)学生实验、记录、评价。3 .提升:把两次实验的活动记录放到一起对比看看,从两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 象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学生分析小结:热在固体中都是从加热点向另一端或者是周围传递的,也就是从温度高 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这样的传热方式叫热传导。(板书:温度高一一温度 低)(二)研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1 .提问:刚才研究的是热在像金属棒和金属片这样的固体中是怎

18、样传递的,那 么热在像水这样的液体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 .出示实验材料这是一只装有水的U形管。预测:加热U形管的底部时水受热后,热向哪个方 向传递?学生预测3 .教师演示实验4 .学生汇报5 .小结: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 对流”。6 .教师介绍: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在液体中一样,都是通过对流的形式传 递。(三)了解热辐射1 .提问:回忆在炎热夏季里,物体摸起来为什么会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又 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2 .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 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

19、就叫辐射。3 .生活中有哪些热辐射的现象呢?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1 .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种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2 .学生讨论交流。K设计意图: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回顾,加深理解。U四、评测练习一、填空1 .使用酒精灯时,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部分加热。2 .用完酒精灯后熄灭时,用()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二、连线请将下列现象和热传递的形式用线连起来把手放到暖气上,冰凉的手逐渐变得温暖热对流夏天烈日下,许多物体摸起来烫手热传导【板书设计】2 .热的传递温度高一温度低 r热传导(固体)对流(液体、气体)辐射3 .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

20、,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2 .能够通过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3 .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 善进步的。4 .能够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5 .能正确的运用各种实验中的实验器材,并且能够自主的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 的实验。【教学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 冷缩的性质。)【教学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记录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物体的形态变化L(出示各种各样的蜡烛)问:这些都是什么?2 .大家想

21、不想自己做一个蜡烛?怎么做呢?谁能猜一猜?3 .到底怎么做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一看。(观察蜡块)4 .学生实验5 .提问:谁注意到蜡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多角度描述)6 .总结:蜡加热时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冷却后又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 态,我们称之为形态的变化。由此可见,加热和冷却会对蜡的形态产生影响。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和蜡相似的变化?(巧克力、荤油、巧 克力、棒棒冰)补充: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室 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7 .这些事例和实验说明: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会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加 热和冷却还可能对

22、物体产生哪些影响呢?(不要求回答)二、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1 .介绍:这只小瓶里装的是染成红色的水。观察:如果把装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热水中,液面有什么变化?问:看到什么?往上升说明什么?再把装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冷水中。问:怎么又少了?2 .谁完整地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小组讨论,让几个学生概述)总结:看来,加热和冷却对水的体积还会产生影响。红墨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 胀;冷却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做红墨水的热胀冷缩。3 .看来,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会不会热胀冷缩呢? 学生实验:分组利用白醋、酱油、酒精受热冷却时,观察液面的变化。汇报实验结果。总结:看来这些液体在受热时,体积都

23、会膨胀;冷却时,体积都会缩小。三、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1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我们常见的固体呢,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老师有一只铜球。想一想:把这只铜球加热,铜球的体积会怎样? 学生猜测2 .你看到了吗?看不出铜球受热膨胀怎么办?3 .(加个铁圈)为什么用铁圈来判断?4 .放入冷水,试试能不能又能通过?5 .说明什么?谁能完整地解释一下铜球加热冷却后发生的现象。总结:看来,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像铜球 我们就要借助一个物体来判断。四、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1 .我们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体积会不会膨胀;冷却后,体积会不会缩小呢?2 .能看到空气热胀冷缩了吗

24、?怎样使看不见的热胀冷缩看得见呢? 这个实验难在哪里?(空气在哪里?怎样使它跑不掉?)老师准备了几组材料。(介绍3组材料)3 .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 .小组讨论:(重点讨论:怎样使空气跑不掉?怎样判断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讨论实验设计。5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总结:看来空气的确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五、总结提升1 .通过今天我们的动手、动脑,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板书: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真的是这样吗?水在冬天的时候变成了冰,冰的体积变大了?介绍:其实水在4摄氏度以下体积是热缩冷胀的。所以是绝大多数液体、固体、 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呢?选择一幅图来说 一说。4 .只要你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你也会有更多的发现,说不定你的发现会为 人们所用。【板书设计】3.加热和冷却形态变化:固体液体固体体积变化:膨胀缩小(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