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回填土施工方案全.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989050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回填土施工方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回填土施工方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回填土施工方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回填土施工方案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填土施工方案一、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方案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地下室外墙及基础上部平面,选用单组分聚氨酯防水 涂料,本产品可在任何复杂的基层表面防水施工,尤其适合地下、隧道, 含水率较大的基面施工,使用寿命长,耐老化、耐酸碱、无接缝、粘结 力强。地下室外墙分三次涂抹,厚度为2mm0为了确保该防水工程质 量,特制定如下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流程:清理基层表面-细部处理(打磨、找平)一细部附加层施工-第一度涂 膜-第二度涂膜T第三度涂膜一商品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基础平面) 外墙采用50厚聚苯乙烯板保护层。(二)基层要求及处理;1、防水基层表面要平整,不允许有不平、松动和起砂掉灰等缺陷

2、存在。阴阳角部位应做成半径10mm的小圆角,以便涂料施工。2、施工时防水基层应基本呈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9%为宜,其简单测定方法是将面积为lm2、厚度为1.52.1mm的橡胶板覆盖在基层 面上,放置2-3小时,如果覆盖的基层表面无水印紧贴基层一侧的橡胶 板又无凝结水印,根据经验说明其含水率已小于9% ,符合施工要求。3、施工前先以铲刀和扫帚将基层表面的突起物、砂浆疙瘩等异物铲除,并将尘土杂物彻底清理干净。对阴阳角、排水沟等部位更应认真清理, 如发现有油污、铁锈等要用钢丝刷、砂纸和有机溶剂等将其彻底清除干 净。(三)涂布防水层1、在大面积施工前先做阴、阳角附加层,一布两油用化纤无纺布加强。2、第

3、一度涂层施工:先用电动工具将防水涂料搅拌均匀后用塑料或橡 胶刮板均匀涂刮一层涂料,涂刮时要求均匀一致,不得过厚或过薄,涂 刮厚度一般以0.5mm左右为宜(即涂布量0.5kg/m2 )。涂刮时应考 虑施工退路和涂刮顺序。2、第二度涂层施工:在第一度涂层固化后,再在其表面刮涂第二度涂 层,涂刮方法同第一度涂层。为了确保防水工程质量,涂刮的方向必须 与第一度的涂刮的方向垂直。重涂时间的间隔由施工时的环境温度和涂 膜固化的程度(以手触不粘为准)来确定。3、第三度涂层施工:施工要求同第二度涂层施工(四)保护层施工当涂膜完全固化后即可进行保护层的施工,在施工时注意防水层的保护。(五)质量标准1主控项目:

4、1)防水涂料的种类、材质、厚度及配套材料的相容性必须符合设计要 求,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现场抽样复检报告。2)涂膜防水层在细部的构造要符合有关规定。2、一般项目:1)涂膜防水层与基层粘贴牢固,表面平整、涂刷均匀、无流淌、皱折、 鼓泡、露胎体和翘边等缺陷。2)涂膜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厚 度的80%用针测法或取样检测。3、施工中的注意事项1 )涂层施工完毕尚未达到完全固化时,不允许上人踩踏,否则将损坏 防水层,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2 )防水材料易燃,贮存时应密封放在阴凉、干燥、无强日光直晒的场 地。4、聚氨酯防水与基础AU-3防水接头处理基础平面先做完聚氨

5、酯防水 层,再将砖墙防水上的砂浆保护层凿去,并清理干静后在平面再刷一遍聚氨酯防水涂料,将AU-3防水贴在基础上,用力压实,贴粘牢固。(六)通风道、汽车通道口处理方案由于本工程有6处通风口,2处汽车通道口与外界连接,这些部位现在 不具备施工的条件。要回填土先要对这些部位进行封堵,具体做法如下: M5水泥砂浆砌筑240厚粉煤灰砖墙1 : 3水泥砂浆打底1 : 2 水泥砂浆罩面一聚氨酯防水涂料(做法同外墙,通风口、出入口等外 露部位均同外墙防水做法),在将来施工这些部位时再将封堵的墙进行 拆除。二、地下室室外3 : 7灰土回填方案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地下室室外基槽内回填土采用3 :7灰土进行回填。根据

6、结构说明要求,基坑降水在后浇带封密前不能停止。在回填的同时 将该回填区域内降水井(碎无砂管550 )接长至室外地面标高。(1):采用基槽中挖出的土,回填土进行过筛不得含有机杂物。其 粒径不大于50mm。含水率应符合规定。(2)石灰:应用块灰或生石灰粉;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含有 未熟化的生石灰块,其粒径不得大于25mm,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一般应备有木夯、蛙式打夯机、装载机、手推车、筛子、标准斗、靠尺、 耙子、平头铁锹、胶皮管、小线、钢尺等。3 .作业条件(1)基础外侧打灰土,必须对基础、地下室墙和地下防水层、保护层 进行检查,并办完隐检手续。现浇混凝土基础墙应达到规定强度。(2)当地下

7、水位高于基槽底时,施工前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地下水位经常保持在施工面以下50cm左右。(3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等 合理确定土料含水率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夯打遍数等参数。(4)施工前,测量放线工作应作好水平高程的标志。如在外墙上每隔 3m做上记号,控制每层的虚铺厚度不超过300mm。1、在原基础土方堆放地(施工现场东侧600米)用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挖土后采用自卸汽车进行运输,到达土方临时堆放地后,统一制作3:7灰土后用装载机倒运至基坑内(运距150米),人工分层整平,最后用打夯机夯实。2、工艺流程:验土和石灰粉的质量T灰土拌合(搅拌机)一槽底理清

8、一分层铺灰土一 夯打密实T找平验收(1 )首先检查土质和石灰的材料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如果是块 灰闷的灰,要用10 20mm的筛子过筛。(2 )灰土拌合:灰土的配合比按设计要求为3 : 70拌合时必须均匀一 致,采用机械至少翻拌两次;拌合好的灰土颜色应一致。(3)灰土施工时,应适当控制含水量,工地检验方法是:用手将灰土 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多或不足时,应晾干或洒 水润湿。(4 )基槽底或基土表面应将虚土、树叶、木梢、纸片清理干净。(5 )分层铺灰土 :每层的灰土铺摊厚度控制在300mm左右。(6)夯打密实:夯压的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土质量密度或现场试 验确定。一般不少

9、于三遍。人工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 连,纵横交叉。特别是灰土每层夯压后都应用环刀取土送验。按规定分 层取样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7)留接槎符合规定:灰土分段施工时,要严格按施工规范的规定操 作,不得在墙角、柱基及承重窗间墙下接槎。上下两层灰土的接槎距离 不得小于500mm。当灰土基础标高不同时,应作成阶梯形。接槎时应 将槎子垂直切齐。(8)找平和验收:灰土最上一层完成后,应拉线或用靠尺检查标高和 平整度。高的地方用铁锹铲平;低的地方补打灰土,然后请质量检查人 员验收。(9)在通风口及汽车通道口回填完成后,在后期施工时再进行挖除。(10 )雨期施工1)基槽或管沟的灰土应

10、连续进行,尽快完成。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 入槽坑,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雨期应有防排水措施。刚铺完 尚未夯实的灰土,如遭雨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重新 补填新土夯实,受浸湿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夯打密实。5.质量标准(1)保证项目1)基底的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灰土的干土质量密度或贯入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2 )基本项目1 )配料正确,拌合均匀,分层虚铺厚度符合规定,夯压密实,表面无 松散、翘皮。2 )留槎和接槎,分层留接槎的位置、方法正确,接槎密实、平整。(1)对地下防水层保护层,在其侧面打灰土时,一定得保护好,防止 撞坏或位移。(2)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

11、排施工顺序,设有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 铺填超厚或配合比不准确。7.应注意的质量问题(1 )未按要求测定干土质量密度:灰土施工时,每层都应测定夯实后 的干土质量密度才佥验其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灰土。 并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土料种类,配合比、试验日期、结论、试验人员 签字。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均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2)石灰熟化不良;没有认真过筛,颗粒过大,造成颗粒遇水熟化时体积膨胀,将上部结构或垫层拱裂。务必认真对待石灰熟化工作,严格 按要求过筛。(3)严格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并严禁用水灌代替夯实7、安全措施1、使用蛙式打夯机,打夯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以防触电。2、使用蛙式打夯机必须有专人拉线。3、装载机倒运土时有专人进行指挥,特别是看不见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