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98148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焦点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焦点引言:本文综合分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开展状况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教育信息 化已经步入以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开展阶段。应用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与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在过去近20年的信息化建设中,人们的生活方法已经发生了 庞大的变化,而学与教的方法改变甚微。本文认为创新和变革应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 的焦点:从创新的视角需要考察实践者的创新采纳问题与系统内的创新扩散规律;从变 革的视角需要考察机构变革与教育大系统变革的成因及其规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创新与变革的前提是建立研究者、决策者与广阔实践者的有效沟通机制。

2、重点词:教育信息化知识扩散创新采纳组织变革教育变革我们正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 强国战略给予了教育在新世纪更为崇高的使命,把教育当作“社会开展的平衡器、稳定 器也给予了教育更为深远的时代责任。为此,中国的教育正努力寻求在投入、均衡开 展、结构模式改进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本文综合分析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的成绩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借用创新扩散理论与 教育变革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创新和变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焦点的 研究结论。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已取得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开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根底设施已经根本形成,数字资源亦初具规模, 应用水平有了

3、肯定的提高,技术标准与关键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开展。1 .教育信息化根底设施根本形成根底设施环境的根本形成为广阔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治理人员使用信息化设 备、接入因特网提供了条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 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 “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2022年, 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 整合各种资源,建设效劳于教育科研的大平台,得到了初步应用。1600多所高校、3万 多所中小学、5600多所中职学校建成不同程度的校园网。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4、 工程在20个中西局部省份的顺利开展就为8万所农村中小学建成了光盘播放点,近5万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和7000多个或计算机教室。2 .数字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初具规模的数字资源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连续深刻开展 的必要条件。先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高等学校样板课程建设工作,开发了 一批根底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平台和国家ji样板课程。现代 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已建成1.8万门网络课程,并有局部试点高校实行了校内外资源共 享和学分互认。依据全国教师络联盟方案,2022年组织了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教材 资源遴选、展示活动,共遴选优秀网络课程、资源库、多媒体课件

5、、卫星电视教材、文 本教材和光盘等200多套。2022年,提出的免费向农村中小学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方 案得到顺利实施,向社会征集、遴选、审核了 34家出版单位选送的1116个条目、5272 盘片的教学光盘,并成立了负责根底教育资源建设规划与协调,需求信息搜集与公布, 以及资源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等工作的国家根底教育资源中心。3 .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的扩大反映着根底设施环境和数字资源已经开始得到有效地利用。在根底 教育领域,据2001年第四季度的统计,92%的高中、70%的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肯定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出 现了一批实践

6、中的先行者;校外ICT应用空间进一步扩大,网校作为典型的应用形式, 正连续进行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探究。在高等远程教育领域,截至2022年,68所现代 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注册学生数已达300多万人,97. 4%为在职学习者。试点一 般高校在全国已设立3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中央播送电视大学在全国设立了 2800 多个教学点,在部队设有200多个教学点。现代远程教育的快速开展,有力地促进了 高等教育群众化。二、教育信息化开展正面临的挑战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展,但它离人们预期的使用效率、 应用效果及投资效益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化教育、 教学

7、、科研、治理等方法远远没有到达一般普遍使用(制度化)的程度,这意味着教育 信息化所应完成的对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甚至是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尚未完成;另 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教育的任务和使命的增加;使得教育信息化需要面对和解决一 些新问题,如教育的均衡开展、全民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总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连续 开展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1 .连续提升应用能力的挑战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连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当前阶段教育信息化开展 所面临的核心问题。2022年的“校校通工程启动,标志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范式是以根底设施建设 为中心,通过加大硬软件投资来提速信息化进程;配套的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只是为

8、了 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根底设施。2022年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 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以应用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建设阶段;在应用能力建设的过程中 对根底设施提出配套要求,在对资源建设和共享提出要求的同时促进着资源建设和共享 机构的形成。需要提示的是,应用能力的提升应被理解为革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 力提升,而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对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能力。后者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 评估模型中被经常采纳,并转化为“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能力、“网上猎取信息 的能力、“使用E-Mail的频次等调查问题。我们所理解的应用能力也不仅仅是教 学媒体的应用等简单的层次上,而是教师是否有能力

9、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为促进学生 的认识开展而制造性的采纳革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学生层面上则表达为学生是否已 经在教师的援助下成功地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法和能力。2 .缩小数字鸿沟的挑战学术界与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均衡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均衡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要意义,教育是“社会开展的平衡器、稳定器,是社会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调节 手段。在经历了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多年教育倾斜取向,以及备受诟病的“教育产业 化取向后,回归教育均衡已经成为当前的主题。不可否认,我们在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迈进,但这条路很长,数以万计的在职 人员能力及学历提升、下岗转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质认证体系的

10、逐渐标准等等 都在向更广意义上的信息化寻求解决方案。这是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当然, 教育信息化还面临探究以信息化解决教育投资、扩大教育规模等多方面的挑战。三、从创新扩散研究看教育信息化开展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以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革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信息化, 实质包含个体层次的教师与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采纳过程(即“创新的采纳),以 及整体层次的新事物为更多人所接受即“创新的扩散。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教 育信息化的进程,应对教育信息化开展中的挑战,可以从创新扩散的视角关注教育技术 应用推广的本质、特征、规律、渠道和参与者的行为。罗杰斯( 1995)指出,创新 (innovatio

11、n)是一种被个人或机构采纳的新观念、方法或事物,是指通过这种新观念、 新方法或新事物的采纳,来制造价值(Implementing new ideas to create value)的 过程,而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制造制造过程。创新符合如下描述性定义:创新包含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产品或技术),及 抽象的思维和观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 行为,与客观的时间因素无关;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 方面的变化。总结概述,影响一项创新的可采纳性包含了如下要素:创新自身的特性、 创新决策类型、沟通渠道、社会系统的性质、创新代理人的努力。1、当前教育信息

12、化正处于创新扩散的关键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处在创新扩散相对缓慢的阶段,从创新的扩散研究来 看,实际上正处在开展的关键期。教育信息化根底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已经处于相对稳 定的开展时期,而相对低靡的应用推广正是教育信息化开展处于关键期的表现。以创新 的扩散为视角,研究影响创新扩散的关键要素,以明确、可行的开展蓝图作为指南,并 为之设置合理的资源配置、鼓舞机制、创新先行者和促进者,不失为一种新思路。2、从创新的扩散角度分析教育不情愿创新的原因教育技术应用创新的主体环境处于教育系统内部,同时也受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 教育系统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组成,自新中国成立算起,

13、 这个教育系统已经存在并缓慢演化了数十年,但教育系统给人的印象是最不情愿创新的。 伊里(1992)对教师不能在教室中利用信息技术总结出了 8个原因:安于现况; 知识与技能缺少;资源缺少;时间缺少;酬劳和诱因太少;没有时机参与决策 历程;关键人物投入精力缺少;缺少强有力的领导。从创新的扩散角度来看,教育 不情愿创新可以归结为3个原因:缺少创新的事物与观念;缺少勇于创新的人才, 推进新的教育理念;缺少经济的诱因,吸引学校教师接纳创新的事物与观念(罗杰斯, 1962 h两位专家对教育变革缓慢的分析,与我们对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面临的困境及 其问题相比照,可谓不谋而合。相比之下,个人因素在影响教育创

14、新中起先导作用,但 也会受到环境因素(如机构改革、他人的影响等)而发生变化。此外,教育创新步伐常 常受制于社会期望、政治环境和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改变教育不情愿创新 的状况,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是问题的核心。3、技术的创新特征影响采纳的程度个体对于某项创新本身所具特质的知觉,将影 响此创新被接受的程度与速度,罗杰斯(1995)指出影响创新接受程度的知觉属性包含: 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即假设创新具有较高的“相对优势、 较高的“兼容性、较低的“复杂性、较高的“可试验性以及较高的“可观察性, 则该创新较易为使用者所接受。如果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看成是提高教育技术

15、创新 的可接受性的努力,以及使教育技术创新为更多的人所采纳,那么以“创新的扩散角 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必将紧密关注教育技术应用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和 可观察性。从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实践来看,不是全部的教育技术应用都能够为人们所采 纳并获得更大范围的使用,这也与其是否满足创新的五个特性有关。观察那些较为成功 的应用推广,如几何画板,都在上述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优势。4、教师参与决策过程是影响创新采纳的重要因素富兰2001)指出,只有教师情愿,才有可能改革;教师要能改变自己的动机、信 念、态度和价值,才能开展新的技能。与创新的可接受性相对的是“创新的接受性。影响教育主体能够快速接受创新的 指标

16、被称作“创新接受倾向,是指个体相对其所在社会系统内的其它个体更早接受创 新的程度。教育技术应用的创新决策类型是混合型的。过去,我们着力于权威决策(自 上而下的任务式的学习推广),而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在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也有着重 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重视对个体决策的过程分析的根底上,使其影响群体决策过程,并 完成创新的扩散是有效促进教育技术应用落到实处的必由出路。其它,在推进教育信息 化进程中我们一直存在无法解决升学压力对创新决策过程的影响,这或许需要从组织变 革和教育变革角度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创新代理人处于创新代理机构和客户系统的中间,处于社会的边际;猎取到的 信息过量,以至于不能对如此多

17、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从而使得教育中的创新代理人 多数角色很难定位。由此可见,如何引导创新代理人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是有效促进创新 扩散的关键。四、从教育变革的研究看教育信息化开展变革(Change)是与创新相互关联的另一个话题,变革是创新的制度化,也为创新 提供了新环境和土壤。学校作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组织形式,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为了 满足工业化大生产迅速扩张所造成的对于技术人才需求的猛增,学校作为一种“批量生 产人才的“工厂应运而生。事实在过去近400年的开展过程中,学校作为教学组 织形式、班级作为授课模式根本上没有发生改变;这与人类社会在其它方面所发生的不 断进步和变革形成强烈的反差。人们普遍

18、认为伴随着人类社会在其它各个方面所发生的 变革和开展,教育正需要剧烈、广泛、深刻和长远的变革。1、重新思考ME命题教育信息化所能提供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让人们看到 了他促成教育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z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甚至可以贯穿你的整个生命,只要你需要;z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只要你可以连接到因特网;Z任何人可以以任何方法进行学习,默认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方法。人们有理由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 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 当时的领导就提出了现

19、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观点; 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这些表述论证为ME命题。尽管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的变革提供可能 性,然而技术的使用并不必定会导致教育体系的改革。技术最终仍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技术既可以用来支持和维护已有的(保 守的使用、不产生任何变化)、也可以补充和扩展现有的完成改进和重组)或可以推翻 和改革正在进行的完成改革和创新)。经过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开展,我们现在所看到却恰 恰是技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改革的关系就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样。ME命 题很好地阐释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它试图引导教育信息化向着

20、促进教育改革 和创新的方向开展。但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阶段,人们更应该认识到:没有广阔教师 的积极创新,没有教育机构的改革,没有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将很难更深 刻地开展。2、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变革的方向学校是教育体系中的根本单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在根底设施环境发生变化 的同时,学校也正在进行着一些制度变革以适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变革的需要:如与 信息化相关的治理制度的建立、校本教研环境与制度的建设、教学评价手段及方法的逐 渐改革等等。从系统的角度看,这些变革必须相互配合与关联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1变革的力量)三部曲,富兰考察了教育系统中的改革措施通常都以失败而告终的

21、原因。认为社会开展到当前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会发生,也即变革 的力量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因而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 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这种 新的思维方法就是“通过肯定的方法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 就像正常工作的一局部那样,使变革不是与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教育改革逐渐引入工商治理及组织研究的成果与方法。 学习型组织首先出现于工商治理领域,是指通过培养布满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 发挥员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

22、符合人性 的、能连续开展的组织。这种组织主动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学习和知识共享成为组织 开展的动力。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是使学校具备主动开展连续教育、教学变革的 根本条件。学习型学校应具备以下特征:民主、公平的校园文化;在对话与交往中完成学 习和知识共享;有共同的愿景;主动识别、应对环境变化的机制。学习型学校与学 校信息化的开展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信息化为学习型学校内部的学习、交 流、共享,以及与外部的信息沟通制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学习型学校下的体制、文化 为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信息化的深刻开展提供了条件。五、结语教育系统在迅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也已经进 入以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阶段,创新与变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