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7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957856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7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7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7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7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乡举里选无从推行。曹魏时期政府规定,各州郡分别公推在 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任大中正,作为品评官,但是所品评人物是否任用则由吏部斟酌。据 此可知,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旨在()A.否定乡举里选的惯例B.维护世家大族专权的局面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D.拓宽下层社会入仕的途径2. 2023 铁岭市高三三模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 是指读书应举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虽然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 的含义,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来指称魏晋时期的旧士族,也不是用来指称他们的后裔。这种 变化反映了()A.科举制赋予士族新的内

2、涵B.封建四民结构得以重建C.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D.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3. 2023 福建漳州高三模拟预测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 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 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耍原 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施行C.中央集权的加强D.市民文化的兴盛4. 2023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 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 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

3、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 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5. 2023 辽宁高三模拟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 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 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6. 2023 重庆南开中学高三阶段考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 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

4、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 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 这反映唐朝中后期()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7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 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 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8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8 . 2023 德州市模拟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5、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9 .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10 2023 湖南邵阳高三模拟预测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 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 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藩镇势力得到遏制C.中央妥协色彩明显D.宗藩体制遭到破坏11 . 2023 临沂市高三二模唐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改革开始推行,内容包 括:选取该州课税钱谷量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该州的两税定额,再将这个定额划分成上供 (上缴国库)、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

6、州财政留用)三个份额,史称“两税三分”。这一改 革()A.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B.激化了政府与藩镇的矛盾C.实现了财政资源重新配置D.严重削弱了州县财政实力第7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 C中正官是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所品评人物是否任用则由吏部斟酌,这样有 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C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当时乡举里选难以实行,而非用九品 中正制否定乡举里选,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在运行过程中被世家大族把持,而非制度设 置的初衷,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得出九品中正制能够拓宽下层社会入仕途径,排除D 项。2. A根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 举的布衣

7、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说明“士族”的含义在唐朝有了新变 化,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推行,赋予“士族”新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四 民结构是否得以重建,排除B项;“退出了历史舞台”表述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 强调“士族”含义的变化,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3. B据材料“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 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行,使大批生活于乡野的士人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少年居于乡村,做官后移居城市,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与商品经 济发展、中央集权加强和市民文化兴盛关系不大,排

8、除A、C、D项。故选B项。4. B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 说明皇帝意在削弱尚书省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的信息,与 题意无关,排除A项;“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题干的实质,排除C 项;“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B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 身负责”等信息可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而安史之乱后,属于下属部门的御史 台掌握部分事务,实际上

9、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 主要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并且也不能形成破坏,A项 错误;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且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 书省权力的削弱,C项错误;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可 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D项错误。6. A根据材料“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力L, 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 相。”可知,材料叙述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及其职权地位。“供奉敕旨”

10、,“中外表疏批答, 或诏从中出”反映的是翰林学士是替皇帝草拟各种敕令,使得原来属于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削 弱,A项正确;翰林学士多以皇帝亲信充任,其个例不能说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排除B项; 陆贽被称为内相,带有内朝官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三省制度 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 A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 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项正确;材料没 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选官制 度,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

11、税收,开发土地是其 作用,排除D项。8. A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 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A项正确,排除B项;“租”和 “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役,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 现,排除C项;纳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9. C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在推行两税法时,允许强藩截留和支配大部分地方税 收,反映出中央妥协色彩明显,C项正确;据所学,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而非 有所强化,排除A项;藩镇势力得到遏制与“部分(税收)由藩镇节度使支配”不符,排除B 项;材料与宗藩体制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 C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实施后,地方将岁入分成三份,即上供、送使、留州,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承认藩镇割据的情况下,确保地方权益的曲折形式,加强了中央与地 方的联系,既保障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利益,也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中央与地方之间 财政资源的重新配置,C项正确;这一制度承认了藩镇割据的现状,重新调整了中央与藩镇 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表现,排除A项;这一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 藩镇的关系,而非激化,排除B项;这一改革使得地方财政收入也得到一定保障,而非削弱, 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