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GB-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96929872 上传时间:2024-04-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规范】GB-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标准规范】GB-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标准规范】GB-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规范】GB-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 C S 2 5.2 0 0J 3 6荡黯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T 9 4 5 0-2 0 0 5代替 GB/T 9 4 5 0-1 9 8 8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S t e e l s-De t e r mi n a t i o n a n d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o ft h e d e p t h o f c a r b u r i z e d a n d h a r d e n e d c a s e s(I S O 2 6 3 9:2 0 0 2,MOD)2 0 0 5-0 7-2 1 发布2 0 0 6-0 1

2、-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发 布检理监督管验检疫总局 委 员 会第 1 页 共 5 页GB/T 9 4 5 0-2 0 0 5前言 本标准是修改采用 I S O 2 6 3 9:2 0 0 2 8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英文版)。本标准根据 I S O 2 6 3 9:2 0 0 2 重新起草,与I S O 2 6 3 9:2 0 0 2的技术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并和有关各方协议之后,可使用随炉试样替代实际零件检测。维氏硬度的试验力范围为 0.9 8 0 7 N(0.1 k g f)-9.8 0 7 N(1 k g f),代替了原标准的 0.9

3、 8 N(0.1 k g f)-9.8 N(1 k g f),根据G B/T 1.1-2 0 0 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的要求,本标准在结构、编写格式、文字表达上都做了相应的修改。如:对于I S O 2 6 3 9:2 0 0 2,本标准引用我国的国家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见本标准第 2 章)。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以下编辑性修改: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c)删除了 I S O 2 6 3 9:2 0 0 2的前言。本标准代替 G B/T 9 4 5 0-1 9 8 8(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4、和校核。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电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周俊,林丽华,马兰,李俏,胡小丽。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 B/T 9 4 5 0-1 9 8 8 0第 2 页 共 5 页GB/T 9 4 5 0-2 0 0 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制零件渗碳及碳氮共渗淬火硬化层深度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渗碳和碳氮共渗淬火硬化层;并经最终热处理后,距表面3 倍于淬火硬化层深度处硬度值小于4 5 0 HV的零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钢件,应根据专门协议确定硬化层深度。对于距表面3倍

5、于淬硬层处硬度值高于 4 5 0 H V的钢件,本标准仍然有效,前提条件是选择硬度值大于5 5 0 HV(以2 5 HV为一级)的某一特定值作为界限硬度。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 B/T 4 3 4 0.1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 1 部分:试验方法 G B/T 1 8 4 4 9.1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第 1 部分:试验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

6、义实用于本标准。淬硬层深度(渗碳淬火硬化层)c a s e-h a r d e n e d d e p t h(o f a c a r b u r i z e d a n d h a r d e n e d c a s e)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 5 0 HV1(按照 G B/T 4 3 4 0.1,G B/T 1 8 4 4 9.1的规定)处的垂直距离。通 则4.1 表示方法 淬硬层深度用字母“C HD ,表示,单位为mm(见示例)。示例:C HD=O.8 mm,测定维氏硬度所采用的 试验力规定为9.8 0 7 N(1 k g f),4.2 特殊情况4.2.1 维氏硬度测,方法 特殊情况

7、下,经有关各方协议,维氏硬度试验力的使用范围可为 4.9 0 3 N(0.5 k g f)-9.8 0 7 N(1 k g f),即硬度界限值可使用 5 5 0 HV 1以外的其他值。使用其他载荷或其他界限硬度值时,应在C HD后面标注(见示例)。示例 C HD 5 1 5 HV5,表示采用维氏硬度试验力为 4 9.0 3 N(5 k g f),界限硬度值为5 1 5 H V4.2.2 努氏硬度测f方法 经有 关各方协议,按 GB/T 1 8 4 4 9.1的规定,也 可以使用努氏硬度试验 方法。淬硬层深度的测定5.1 总则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本测量方法是唯一可采用的仲裁方法。第 3 页 共

8、5 页GB/T 9 4 5 0-2 0 0 55.2 测定原理 根据垂直于零件表面的横截面上硬度梯度来确定硬化层深度,即以硬度值为纵坐标,以至表面的距离为横坐标,绘制出硬度分布曲线,用图解法在曲线求得。5.3测定方法5.3.,试样 除特别协议外,应按规定在最终热处理后的零件横截面上测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使用随炉试样。5.3.2 待测表面的制备 为了精确测量硬度压痕对角线的长度,待检测表面要经过磨制和抛光。在抛磨过程中应采取一切措施避免试样表面倒角或过热。5.3.3 硬度的测定 在宽度(W)为 1.5 mm范围内,在与零件表面垂直的一条或多条平行线上测定维氏硬度(见图 1).每两相邻压痕中心之间

9、的距离(S)应不小于压痕对角线的 2.5 倍 见图 1)。逐次相邻压痕中心至零件表面的距离差值(即 a 2-a,)不应该超过。.1 mm.测量压痕中心至零件表面的距离精度应在,士。.2 5 k m 的范围内,而每个硬度压痕对角线的测量精度应在士。.5 K m以内。除各方 有特别协议外,在适当的 条件下,应使用H V O.1(0.9 8 0 7 N)至H V 1(9,8 0 7 N)的 试验力获得维氏(或努氏)硬度压痕,并用光学仪器(照相系统)在 4 0 O X以上的放大倍数下测量压痕。测定应在各方约定的位置上,在制备好的试样表面上的两条或更多条硬化线上进行,并绘制出每一条线 的硬度分 布曲线。

10、图 1 硬 度压痕的位里5.4测f结果的表示方法 根 据 上 述 绘 制的 每 一 条 曲 线,分 别 确 定 硬 度 值为5 5 0 H V 或 相应 努 氏 硬 度 值 处率 零 件 表 面的 距离。如果这两个数值的差小于或等于 0.1 m m,则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淬硬层深度。如果差值大于0.1 mm,则应重复试验,直到确认试验没有问题后,如实给出试验数据6 淬硬 层深度的校核 在渗碳(碳氮共渗)淬硬层深度已大致确定的情况下,可采用下述内插法校核。因为在本标准定义的淬硬层深度附近的过渡区,硬度梯度可近似用直线表示。在零件的某一垂直截面上,距零件表面 d,和 d:的位置上至少各打 5 个硬度

11、压痕,而且 d,和d:分别小于和大于确定的淬硬层深度(见图 2),(d z-d,)值应不超过。.3 mm.2第 4 页 共 5 页G B/T 9 4 5 0-2 0 0 5a J图 2 硬度测f点的位置硬化层深度由下列公式给出:。,。,(d,一 d,)(H:一 H.)k n u=a,十一 月 1一 月 2式 中:d,小于硬化层深度;d,大于硬化层深度;H,规定的硬度值;Hi-d,处的硬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见图3);H,-d:处的硬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见图3),主H.d,C I 田d Z 至表 面距离/m m注:使用内插法时,最好检查紧靠表层下面区域的硬度。如果次表面的残留奥氏体过多,这一区域的硬度可能低于 5 5 0 H V极限硬度值。图 3 硬化层 深度的数 学校 验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a)试验零件的名称、材料及其所经过的热处理工艺;b)零件的检测部位及数量;c)淬硬层深度测定结果;d)检测时发现的反常现象及偶然事故。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建筑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