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852965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24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2024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24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24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2024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就长达5000 多年。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艰苦卓绝、革故鼎新, 开创了以文治教化为主旨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诸多典籍就记载了独特的文化和文明概念。周易贲说:“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舜典曰:“睿哲文明,温恭允塞。”唐代孔颖达有言:“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中华民族这种联通天人、涵

2、盖天下、崇尚文德、爱好和平的文化和文明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文明型国家。中华文化并非局限于中原地域的单一的汉民族文化,而是有机融合境内各民族、各地域乃至境外多种异域文化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在争鸣交锋中彼此吸收借鉴,共同造就了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

3、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些精辟论述集中体现了我国多元一体、求同存异、守中致和等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正是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才使其饱受磨难但历久弥新、生机勃勃,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

4、想,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我们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有力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在应时处变、开放包容中得到发展进步,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走在世界前列。一方面,大量吸收融合外来文明成果, 使中华文明集千古之智、采万邦之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 积极向外传播

5、文明成果, 使中华文明泽被天下、光耀千秋。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万国衣冠拜冕旒”到七下西洋睦远邦, 都彰显了文化的交流融通。我国各族人民创作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建造的万里长城、大运河、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都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 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中华文明的博大

6、气象,得益于中华民族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从古代的佛教传入、中学西传、“伊儒会通”,到近代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在中外双向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升华, 并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和学术思想传到西方,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世界近现代的社会变革。正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才“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国有大量优秀文明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7、,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和世界意义。(摘编自罗文东以开放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独特的文化和文明观念,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等流派在争鸣交锋中彼此吸收借鉴,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实现了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重大突破, 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高峰。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既有治理思想, 也有家国情怀, 还有彼此的交往之道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D. 作

8、者认为, 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使得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集千古之智, 历久弥新, 生机勃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华民族以文治教化为主旨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也使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B.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民族融合的特性,客观上决定了中华文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汉族文化,而要开放包容、有机融合各方文化。C.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万里羌人尽汉歌”, 郑和七下西洋, 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史实,证明了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D. 欧洲文艺复

9、兴、启蒙运动等世界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吸收借鉴了中华文明的卓越成果, 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需要互相取长补短, 择善而从。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尚书尧典中说“钦明文思安安”,晋代檀道济憧憬“文明之世”, 唐睿宗选择以“文明”为年号, 清代李渔主张“辟草昧而致文明”。B. 鲁迅说,汉唐虽也有边患, 但魄力究竟雄大,那时我们的祖先们, 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C. 有人类学家把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分为蒙昧期、野蛮期、文明期三个阶段,并且把文明社会分为“古代文明社会和近代文明社会”。D.

10、 有历史学家提出:“文明一词天然含义就是公民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完善化,这就是在所有成员间进行最公正的力量和幸福的分配。”4.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现实意义。(4分)5.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完成这一文化使命,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革命就是解放注孔厥革命就是解放!折聚英不再受公公的折磨了,折聚英不再受丈夫的虐待了。她跟着女宣传,来到陈家洼, 苏维埃的区政府, 扎在那儿的。

11、那女宣传,名叫池莲花, 小小个子, 瘦瘦的, 却是圆脸, 大眼睛,脾气挺好,待她就像亲人。她给折聚英看了看脚, 原就没好缠,不用再放了;她又给折聚英绞(剪) 了发, 也变成短毛盖子了。池莲花自己衣衫本不够。她却还把顶光烫的袄子脱给折聚英。折聚英是后来的丈夫给她题的名字,那时候她只有个小名叫女子, 池莲花却给她取了个官名, 叫折兰英。池莲花说:“兰英呀!常言道,再好的女子锅台边转, 女人在窑里是没好地位的。做做饭,生生蛋, 挨打受骂, 委屈一辈子。革命可就要把她们解放呀!”她又说:“可是,男人还受着地主豪绅的压迫呢,女人要解放, 先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她拍拍兰英,说:“你也工作吧,把千百万妇女

12、都叫醒!”短毛盖子的折兰英,却不好意思的红了脸:“咱一满解不下!工作咱也不会做!”池莲花说:“那不怕!只要学习,学习, 再学习呀!”过了几天,池莲花就领着兰英到青化砭去受训, 那儿,几眼石窑里, 好多农村来的妇女啊, 大脚片的, 小脚片的, 一满绞了头发, 整整齐齐的。上起课来, 排排儿坐着, 更整齐。教员是个海壳儿老李,精悍身材,秃头,黑苍苍脸上, 长着颗颗儿。这人不识字, 可真能讲话,吹吹打打,实在是个海壳儿!他教了她们很多革命的道理, 他还教了他们很多工作的方法。还有一个教员是崔守功,又大又胖, 宽宽的脸,戴着老花镜;白头布,蓝袄裤, 灰大衣。他顶爱批评人。他说:“不批评,不纠正, 就没

13、法进步!”他说:“咱们的女农民干部, 更要受大批评!”开头妇女们都被他批评得哭了;后来可又都被他批评得笑了!再后来, 她们就毕业了;再后来, 她们就要分配工作了。可是兰英的公公,三天两次的捎信来,要她回。他说:“咱又不障碍你革命!咱能把你障碍定吗?咱可只是要你回窑看看呵,你就偏不回来看看吗!唉!你这小女子!你就是没吃过咱手心里的奶,你也吃过咱手心里的饭呀!”兰英心动了, 她迟疑了一下, 就决心请了假, 真的回去了。路上她还用津贴发的苏票买了大西瓜,要请公公吃呢。虽然这样, 她心里却也盘算:“回家去, 可不会出乱子吗?”怎奈她虽强, 却是好心肠, 她不忍心不回去看看老年人呵。然而, 革命真是解放

14、!革命把公公也解放了.!从蟠龙区,从乌阳区,一直红过来, 红过来,把姚店区也红过了。从此,住在刘家沟的公公,也免了租,免了税, 分得了.足够的土地, 还分得了足够的牛羊。这样一来,公公可就变了, 他可变成好脾气的公公了。兰英回家的时候, 就见她的公公眉欢.眼笑的,恨不得供出七个碟子八个碗来,让媳妇子吃个美!一边,他嘴里连连说着:“我说么, 我说么, 哪有胳膊儿往外弯的!你看你来了, 你来了, 你还捧个大西瓜!”他还安慰媳妇,说她男人还在外面, 说她男人不敢来缠绕的。很明白, 公公是站在革命的媳妇一边了。媳妇却记得,公公原是不赞成革命的, 他说过:“革命!提着脑袋耍把戏!”他说过:“革命!瞎子不

15、怕虎!虎头上搔痒!”可是现在,他得了好处, 他的舌头撩转了, 他说:“嗨!倒究, 倒究,砖头瓦片儿, 也有翻身日子呵!嗨!好红军!啥事都给咱们百姓想到了!你看咱, 咱过去是虚土打不起墙,咱而今可就有了底子了!咱从此就哈哈有苦能受, 有福能享啦!”在公公面前,兰英还是有点拘束, 可也到底敢说敢笑了。她一面吃好的, 一面笑着问:“公公,你可赞成我工作吗?”公公用手放在额上, 想了一会, 却也笑了出来, 说:“这怎不赞成呢!革命是好事,革命是好事, 咱怎能反它的对呢!不过, 不过, 顶好别远走, 在本区就行了!”兰英反驳说:“这区那区,革命不是一个吗?”公公被说住了,望着媳妇好一会,望望就不觉嗤的笑

16、出来, 说:“这小女子, 倒说惯嘴, 跑惯腿啦!”兰英在家里住了两天,临走公公还很客气;可是临走男人却来了, 还来得气势汹汹的!然而兰英不再怕,她静静的瞅住男人,只见男人脸上, 狠着一副复仇的神气。他,指着她说:“好,你倒跳门塌户,有路走啦!咱可偏不让, 不让你离婚!咱就要去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的家属,看你离成离不成!”兰英很好笑,她还年轻, 她还没想过要和谁结婚。她说:“好极啦!你当红军, 咱就是红军的婆姨!”她男人倒真的去当红军了。一九四三年三八节(有删改)注节选自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的第五章,小说最早发表于解放日报。小说以陕甘宁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为原型,讲述了边区农村妇女折聚英幼时在随家

17、人逃荒的路上被卖作童养媳,因不堪丈夫的打骂与公公的折磨,选择跟随女宣传员池莲花加入红军,在革命的考验中舍弃旧家庭、组建新家庭并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与节选相关的后续情节是:丈夫参加红军不久就叛变当了民团,还带人到区政府捉拿折聚英。在政府的支持下, 折聚英与之离婚。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插图描绘剪着“短毛盖子”的女宣传池莲花正在与折聚英亲切交谈的情景, 这与文本叙事相得益彰,也表现党的宣传动员的力量。B. 公公在免了租税、分得足够的土地和牛羊之后,改变了对革命的态度,并赞成折聚英参加革命工作,显示了革命对农民的影响。C. 名字的变化折射出人物命运的变化,“女子

18、”体现苦难的过去,“兰英”是革命生涯的开始,“聚英”代表开启新的婚姻生活。D. 丈夫不想离婚,决定去“当红军”,折聚英开始觉得很好笑,继而认同丈夫积极向上的选择,认为做“红军的婆姨”“好极啦”。7、下列关于池莲花这一人物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她所从事的是“把千百万妇女都叫醒”的工作,这也是她所处时代的革命要求。B. 她熟悉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贴合“女宣传”的身份。C. 小说以她的视角叙事,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D. 作为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她性格鲜明, 与主要人物折聚英的形象互为映衬。8. 对折聚英而言,“解放”主要

19、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4分)9. 1946年,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为孔厥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作宣传推介,称赞这篇小说“好看好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好看好懂”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 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14题。材料一:吴人伐州来,楚蕊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熠。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 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熠。帅贱、多宠,政令不查。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

20、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 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 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材料二: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节选自清华简系年)材料三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 其作者述事

21、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 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 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 寻其终始, 隐没者多。尝试言之, 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 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 孔氏述其传疑, 孟子曰:“尽信书, 不如无书。”(节选自史通疑古)注 五鸡:伍员之弟。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

22、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H之汜。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克,指胜过, 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B. 疾,指憎恨, 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C. 奔, 指逃散,与上文“楚范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D. 凭,指凭据, 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吴国

23、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 结果楚将阵亡, 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 继续追击。B. 吴国公子光认为, 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 但联盟内部有矛盾, 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 两国交战, 吴国有胜算。C. 在鸡父大战中, 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D. 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 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 句含褒贬, 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七国同役而不同心, 帅贱而不能整, 无大威命,

24、楚可败也。(2) 夫远古之书, 与近古之史, 非唯繁约不类, 固亦向背皆殊。14. 从材料三看,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 请简要分析。(3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 别张弼秉道苏轼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 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注 辛未年苏轼从杭州升调京城,张弼(字秉道) 送他到润州。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西汉贤士王生设法成就廷尉张释之的好名声。此处王生指张弼等人。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25、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句词人劝友人归隐,“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意思不同。B. 词人表示无论“江南”还是“塞北”自己都可以去, 体现他随遇而安的心境。C. 词人离任杭州后,仍然心系百姓,希望听到吴越一带农作物丰收的消息。D. 下阕因事用典, 连用几个相关典故表达了词人为人处世态度, 含蓄而贴切。16. 词评家认为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 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 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玉”是一个美好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清脆悦耳的音乐效果, 如李贺李凭箜引中的“_”;可以用来表现温润而

26、美好的感情, 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2) 古人治学,注重质疑和求实。陆游主张“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反对“_,_”的做法。(3) 古代文人对秋天的月亮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你最喜欢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19题。抓吉镇,是极小一个镇子。一断一断的,或砖或坯, 只有一溜平房。平房之前的土街,不甚宽。走堂堂渔汉, 扭俏俏渔婆。也摇鸭,踱鹅,跑狗,慢老者,快孩子,颇不寂寞。天雨了,天雪了,也要落在上面。秋日, 湿湿泞泞, (

27、) 一街的黄叶。土街,其实也是乌苏里江的一段堤岸。临水的一坡,是一排鞠向水面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有诗样的名子, 叫“江柳”。江柳的干上, 早晨, 晚夕,常牵着几只闲船。入冬, 便要被渔汉子拖上来,扣在街边。扣船的底上, 都要( ) 一层茸茸的雪被。很好看, ( )在江边的柳,收不回了, 任其冻住。春一到, 这柳, 那柳, 依然要漂亮地( ) 给你看的。小镇的西端,是一片兼作客栈的私家饭铺。我因腰有旧疾,得知那里有领颇热的火炕,经人导引,便歇在那里了。这饭铺,说来,也是寻常的一家。有客, 便是饭铺、便是客栈。单是多些陌生的话,多些格外的风景而已。无客了, 淡淡地过冬春更换的日子就是了。18. 依

28、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落 裹 涉 舞 B. 粘 覆 涉 舞C. 粘 裹 挂 飘 D. 落 覆 挂 飘19. 文中画线部分的遣词造句新颖别致,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 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022题。“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由于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物理知识,老师教学时往往不解释, 然而解释的也多有误会, 说应该是“白烟”, 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造成的。_A_,得先从光的传播说起。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波长不一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它进入犬气层后,会跟

29、空气分子、尘埃、气溶胶等介质相撞,从而产生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成反比,( ) 秋高气爽或雨过天晴,大气中的尘埃和气溶胶较少,阳光在大气分子强烈的散射下, 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四周甚至布满天空, 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 所以天空看起来呈蔚蓝色。有人会问,_B_,李白为何不写成“生蓝烟”呢?一是很可能李白观看瀑布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香炉峰上气流分子的直径和紫光的波长差不多, 所以散射光中紫光最强,散射最多, 很容易被人看到。二是相对天空而言,香炉峰距离观察者更近, 更容易看到紫光。20.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 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

30、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 根据图中信息,请在括号内填入一个包含并列关系的语句。要求对红光、蓝光和紫光的特点进行比较, 表达简洁流畅, 符合语境。(3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礼记大学之道的经典语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说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应有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 准确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上材料中的经典语句,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可以辩证思考, 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31、。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 届高中毕业班语文学科适应性练习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 (19分)1. (3分) D2. (3 分) A3. (3分) B4. (4分)弘扬开放包容精神, 体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推动交融互鉴,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5. (6分)示例: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吸收融合外来文明成果;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成果, 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 (16分)6. (3分) D7. (3分

32、) C8. (4分)处境变化,不再受公公和丈夫的虐待:形象改变,剪短发,穿着整齐;认识提高, 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身份转换, 白家庭妇女变为女农民干部。9. (6分)人物形象塑造以边区女参议员祈聚英为原型, 源于生活, 有亲切感;小说图文结合, 讲述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 表达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 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具有陕甘宁边区特色, 活泼生动, 贴近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 (20分)10. (3分) C E G11. (3分) C12. (3 分) B13. (8分)(1) (4分) 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 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 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

33、以打败的。(2) (4分) 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 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14. (3 分)以质疑求实的态度, 用参会研核的方法, 探求历史真相。(二) (9分)15. (3分) A16. (6分)杭州百姓感念苏轼, 为他建造生祠, 苏轼不赞成, 认为治绩应归功于乡贤。(三) (6分)17.(6分)(1) 昆山玉碎凤凰叫 蓝田日暖玉生烟(2)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3) 示例一: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示例二: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示例三: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示例四: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 (9分)18.(3分) B19.(

34、6分)示例:动词、形容词前置, 引发读者对动作或状态的特别关注, 更新读者审美体验。动感强烈、特征鲜明的短语连续使用,为“颇不寂寞”蓄足了力, 强化了土街场景的生活气息。(二) (11分)20.(4分)示例: 解释的也多有误会 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21.(4分)示例:A要把“生紫烟”现象说清楚B 既然人眼更易感受到蓝光22.(3分)示例:红光波长最长, 蓝光次之, 紫光最短;紫光散射强度最大, 蓝光次之, 红光最小。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礼记大学之道的经典语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说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应有主次意识和全

35、程意识, 准确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上材料中的经典语句,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可以辩证思考, 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分析:本题材料引用了礼记大学之道中的经典语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旨在引导我们理解并探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应具备的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以及如何准确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这句话不仅是对事物本身存在状态的描述,也是对我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一种指导。从“物有本末”可以引申出我们看待事物应有的主次意识,即要

36、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矛盾,不被次要矛盾所干扰;从“事有终始”则可以引申出我们处理事情应有的全程意识,即要看到事情的始末和全过程,不能只看到事情的片段或表面。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可以辩证地思考这句话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从科技发展、社会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去认识和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事物。在立意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从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进行切入,阐述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的重要性。例如,从个人层面,可以谈论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把握主次,提高效率和质量;从社会层面,可以探讨如何运用全程意识,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可以分析如何

37、以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为指导,制定科学的政策,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综上所述,本文的立意可以确定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理解并运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一经典语句,培养并强化我们的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复杂多变的事物,推动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物之本末与事之终始:新时代的辩证思考在礼记大学之道中,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为我们揭示了世界复杂多变背后的本质规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经典语句,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引领未来。物之本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被无数的新事物、新观念所包围。然而,无论世界如何

38、变化,事物的本质却始终如一。就像一颗种子,无论它生长在哪个角落,其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都不会改变。因此,我们需要具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其独特的本末关系。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表面的繁华而忽视了事物内在的价值,也不能因为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事之终始,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全程意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开始和结束。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只关注事情的开始和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事实上,正是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决定了事情的最终结果。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赢得胜利。同样,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9、时,也需要具备全程意识,不断努力,不断积累,才能在最后取得成功。在新的时代下,我们需要将物之本末与事之终始相结合,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应对世界的复杂多变。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又要关注事物发展的全程和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物之本末和事之终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思考,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更深入地理解生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要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探索未知,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新时代人的行动指南。让我们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应用这一经典语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