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02824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阅读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诸葛亮阅读答案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一【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Q8), 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龟勉辞世 ,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 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 罕,谓斯言可保。日

2、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 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 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 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 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 家人无怨色。诗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 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量勉:勉力辞世:指弃官隐居缅求:远求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O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

3、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2)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4、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参考答案:1、D (A拜访/看见B计谋/鞭打C出使/假如D者B)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3、(1)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2)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

4、足”也可。)4、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 可。)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 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 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 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 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 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 援。孙权早就敬佩刘

5、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 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 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阅读答案篇六事后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有今古二型。今天说的“事后诸葛亮”的意思是,在一件事情 已经出现之后,就自夸“早不出山人所料”,大有一贯正确的气概。在历史上的事 后诸葛亮,却不是这样大言不惭的。这可以从“失街亭”这个三国故事中取证。以诸葛亮之智,()有街亭之失,事后,诸葛亮怎样对待这件事呢?首先是严于执法,追究大将马谡的责任,依军法办事,斩了马谡。要知

6、道马谡 这个人是诸葛亮最器重、最爱护的将领,但是既然因为他违反军令而丢失了街亭, 那就无法迁就了。说是挥泪斩马谡,是实有其事的。他不仅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 必严,而且是“赏不遣远,罚不阿近”,在法律面前不袒护自己的亲信。事后诸葛亮做到的第二件事是,在失误面前,把自己摆进去,勇于担当责任。 因为刘备早就关照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而今()失了 街亭,这是由于自己无知人之明的缘故。因此上表请求处分自己,降了三级使用。事后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是总结失误的教训。他认为街亭之失,不是因为兵 太少了,而是在于主将指挥不当。于是他就“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 武,以为后图”,要求下面

7、揭发他的错误,争取化失败为成功之母。这是历史上事后诸葛亮的真面目。这跟当今自称一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是大异 其风格的。当今的马谡也还不少,造假药呀,倒买进口汽车呀,违法乱纪,无所不 为。奇怪的是没有一位事后诸葛亮挺身而出,来个挥泪斩马谡;也不见有哪位事后 诸葛亮出面引咎自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有如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所做的那 样。相反,说不定有些诸葛山人还在失街亭后自夸一贯正确呢。问题:1 .本文针对现实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 02 .概括文中划线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限18字以内)3 .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既然8 .果然居然C.居然果然D.既然

8、果然参考答案:1 .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问题)。(或“领导者应该如何 对待工作中的马谡和自己”。)2 .严于执法、勇担责任、总结教训。3 . C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七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 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 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 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 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 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仪轨:礼仪法度。约

9、:省减,简约。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物:指人,百姓。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 类。17 .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radic,错误的打 times;) (4 分)(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9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20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 分)17. (1) radic; (2) times; (3) radic; (4) radio;18. C19. 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 (因为)轻微而不贬黜。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 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诸葛亮阅读答案篇八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 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11、。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 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 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 下之心耳。夫天下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 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 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 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 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迁 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

12、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 应,盖亦难矣。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 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 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 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 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 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 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 生之论,可言而不可

13、用也。4、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牧:统治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逆:迎接C、不过捐数十万金捐:捐献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竦动:震动参考答案:C捐:舍弃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馈B、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D、乃始治兵振旅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参考答案:Bo A介词,趁着;动词,接着。C介词,和;动词,赞同。D副词,前一个才,后一个于是、就。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原因在

14、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后 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苏轼思想 的自相矛盾。B、苏轼认为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政权并瓦解他们。这 表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取得天下。C、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 武力来夺取天下。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但因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 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重视采用的。答案:Bo A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 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原因。D苏轼认为 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在

15、文中无依据,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 的一家之言,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参考译文:(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 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通2分。)(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间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奋绝手足宜一个1分,文意1分。)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九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甲】亮躬耕陇亩,好

16、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 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 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 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

17、之。超日:“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注释:扶风:汉朝郡名。平陵:汉朝县名。徐:徐县.汉朝县名。永 平:汉明帝年号。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校书郎:官名. 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17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由是先主遂诣亮()不耻劳辱()18 .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19 .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译文:20 .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 乎?

18、通假字是,本字是。21 .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 文加以分析。(4分)答:答案:17. (2分)去拜访 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18. (2分)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19. (2分)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夫君子之行。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每以家弊。至心尚之。11 .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患病以来,渐就衰损。B.虽不能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汝其慎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D.当思四海皆

19、兄弟之义。故时有物外之趣。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13 .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4 .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 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参考答案】15 .操守,品德消失,逝去贫困尊崇,崇尚20. (2分)通假字:研 本字:砚(各占1分)21. (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 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 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 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

20、: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 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 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 分析均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11.D12 .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 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13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14 .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乙文劝勉 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二褶

21、曷免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 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 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 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 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 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仪轨:礼仪法度。约:省减,简约。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 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物:指人,百姓。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 类。阅读题目:17 .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

22、打“ J”,错误的打 “X”)(4 分)(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20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 分)阅读答案:17 .

23、(1) V (2) X (3) V (4) V18 . C19 .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 (因为)轻微而不贬黜。20 .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 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三阅读以下文章空城计并回答以下问题。诸葛亮自从命令马谡等镇守街亭以后,一直疑惑不定,忽然接到王平派人送来 的地图,打开一看,大惊说:“马谡没有见识,坑害了我们全军! ”左右的人都 问:“丞相为何吃惊?”诸葛亮说:“我看这幅地图,放着要道口不守,反而去守一座孤山,倘若魏兵 一到,四面围住,切断取水道路,不需两天,

24、军士自己就乱,街亭哪会守得住!” 杨仪表示:“我愿意去替换马谡。”诸葛亮听了,就把安排营寨的办法详细地告诉 杨仪,正待出发,忽然有人报告说:“街亭、列柳,都已失守! ”诸葛亮顿足长叹 说:“大势已去,这是我的过失!”急忙喊来关兴、张苞两人吩咐说:“你们各带 三千兵马,向武功山小路走去。如果遇到魏兵,不可以大战,只一味鼓噪呐喊,用 疑兵惊吓对方。魏兵退去,也不能追赶,待他们退完,就往阳平关去。”接着,诸葛亮又叫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并且暗地里传下命 令,叫全军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不久,又命令马岱、姜维先带兵埋伏在沿途山 谷,待大军退完,再行收兵。安排停当,又派了心腹分别到天水、南安

25、、安定三郡 通知军民,全部撤回汉中,并去冀县接姜维的老母,送往汉中。诸葛亮调派任务停当,便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县运送粮草。忽然飞马送来消 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拥了过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 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已分了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二千五百兵在城中。众 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 分两路杀来。于是连忙传下命令,收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 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 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了鹤毛大鳖,戴了丝织的头巾,带领两个童 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

26、琴。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 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 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廛(zh。)尾。城门 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 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口莫非诸葛 亮没兵口故意做出这样子口父亲为何就要退兵口司马懿说口诸葛亮平生谨慎口从不 冒险口如今大开城门口必有埋伏口我如果进兵口就要中他计策你等怎能知道口于 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

27、:“司马懿是 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兵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么快?”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 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如果放弃 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一个个捉住吗?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小路退 走,我已叫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待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马谡司马懿大蟹焚香2 .在第4自然段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 .诸葛亮在魏兵兵临城下之际有哪两种选择?其结果会怎样?4 .诸葛亮“笑”时的神态,文中共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5

28、.司马懿没有听儿子的话,放弃了攻城,这是否意味着儿子比司马懿强?6 .除了本文讲的故事外,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你还知道:O (写两个)7 .从这篇文章中,可见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司马懿又是个怎样的人呢?【阅读答案】:诸葛亮阅读答案篇四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 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 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弩钝,攘除

29、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 言,则责攸之、t、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诚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遂许先帝以驱驰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又名“鬼市”云(山市)C.躬耕于南阳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D.以告先帝之灵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

30、现代汉语。(4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陛下亦宜自谋,以咨i取善道,察纳雅言。参考答案1 . B (2 分)2 .兴办、增加(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3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 草庐来访看我。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 直的进言。(共4分,每句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2个或2个以上错 别字该句不得分)诸葛亮阅读答案篇五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 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 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 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 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魏武帝:曹操。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众寡:人数少。建:提出。吴会:吴国。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