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he****i 文档编号:96784093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摸底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

2、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嬛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

3、想。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摘编自许苗

4、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

5、,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做了深入阐释。他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

6、亦不敢以诬鬼神姑就睹记凭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为裨谌。”通俗小说是不同于“雅裁”的类型小说,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有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

7、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

8、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

9、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

10、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影响。B.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C.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的美学性接受。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B.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C.中国网络

11、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D.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B.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C.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创作小

12、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答案】1. C 2. B 3. B 4.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5.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错,甄嬛传并

13、非“以名著为模板”,而是“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的例证;B.“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错,原文是“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D.“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过于绝对,不合文意。原文是“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只是影响着是非判断标准,并不是“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错误,原文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

14、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错误,应当是“中国通俗小说对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开头说“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主体部分从“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方面具体论述。可见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材料二先说明“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

15、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接着阐述了何为“通俗”,冯梦龙从美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接着第二段“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可见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5题详

16、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先看想象来源,由材料一“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可知,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由材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但是中国网络

17、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知,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由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可知,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虾邓刚西海滩平坦而开阔,一色是面糖般的细沙。涨潮时白花花的浪卷儿没遮没拦地滚滚而来,顷刻把大地盖得满满的,一片银波绿浪,好似大海,很唬人;退潮时那一望无际的大绿毯子,哗哗地卷走了,眨眼工夫,闪出偌大的一片沙滩来。“海干了!”赶海的人们三五成群,兴奋地喊叫着,光着脚板子

18、,呱唧呱唧地走下去。张书琴也跟在后面,但不吱声。她是才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退潮后的沙滩上呈现出密密麻麻的小圆眼儿,芦花虾就藏在那里面。捉它得有一套办法:用一根筷子长的细芦棍,前端绑上一撮羊毛,叫羊毛笔,将羊毛笔插入沙眼里,那芦花虾最烦这羊膻味儿,忙用爪儿抓住羊毛往外推,捉虾的人看到露在外面的半截芦棍晃动了,便猛地一抽,就势把抓着羊毛的芦花虾也带了出来。海边人叫这为“钓芦花虾”。书琴初学乍练,技术不高,她找了一片眼儿多的地方,把羊毛笔一支支去插,然后蹲在那里紧张地等待。但芦棍纹丝不动,好像芦花虾知道她是生手,欺负她。当插下去的芦棍儿终于开始晃动了,她却又紧张得发抖,手头

19、不利索,抽得慢些,那芦花虾警觉了,松开爪子,让她抽个空。转转大半天,只钓了十几只芦花虾,累得书琴腰痛腿酸。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哥哥是二十五六的汉子了,他看中了斜对门的小菊姐,小菊姐对哥哥也有意,可哥哥不敢爱。书琴是个细心而要强的人,她一咬牙,抬起卖芦花虾的筐。她小时候跟大人到西海玩过,看到钓虾的人将芦花虾从沙眼心里拽出来,觉得是件好玩的事。然而生活不只是好玩。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李海菜!在学校里书琴和李海菜是老对儿(同桌),但她念书最差,身上老是冒出一股海菜

20、味儿。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唏”地一声要笑,但又赶紧缩一下脖子止住了,呱唧呱唧地踩着水花走了。书琴望了自己的筐子一眼,觉得很不服气,又朝海里边瞅了瞅。她知道鬼儿滩,赶海的媳妇们都馋那块地方,就是没有胆量去。但书琴瞧不起的李海菜敢去,那么一大筐肥肥的芦花虾这时,潮水回头了,赶海的女人们互相呼唤着往岸上走,水里男子汉们都将簸箕高高地撅出水面,网兜子里一阵阵抖动,使他们高兴地唱起来:“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看来是收获不小。书琴用卖虾的钱买了水萝卜、凉粉儿和几个鸡蛋,她多么想买下那件粉色的确良上衣送给哥哥,再叫哥哥送给小菊姐然而她筐里的芦花虾太少了。晚上,哥哥看到一碗颤颤巍巍的海凉

21、粉,看到皮红肉白的糖拌水萝卜丝儿,看到金黄色的炒鸡蛋,咧着嘴笑道:“净新鲜货,可破费大了!”“我能挣钱!”书琴笑道。“怎么说?”“自负盈亏!”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同学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便高兴地又逗了哥哥一句:“你使劲吃!”金红色的朝阳,淡蓝色的天空,银白色的细沙,绿盈盈的海水,这些明快的自然色彩使世界显得格外美好。一对水鸭子嘎嘎地叫着从书琴头上飞过去。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比岸上望着的大多了!书琴欢喜若狂,她不顾一切地向前扑着,跳跃着,湿透了的蓝底白花衣衫在

22、水波里闪动,仿佛一条蓝背银点的小鲅鱼,在泼剌刺地游窜。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羊毛笔在她的手心里发抖,只要插下去,那几十支芦棍便一齐摇动。书琴兴奋得有些昏头了,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那对水鸭子落在滩边的浅水里,飘飘摇摇地依偎着。书琴心里一动,想起哥哥,便对着空溜溜的沙滩大声说:“哥,你尽管把小菊姐娶来吧!”她还想大声地喊几句什么,但一时又找不准词儿。此时此刻,她觉得自己是天下最有能耐的人,不禁越干越欢。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

23、将她团团罩住。太阳没有了,蓝天阴晦了,海浪的颜色也暗下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怖朝书琴头上压来。书琴放下筐子,瞪着这白茫茫的雾气,脚下的海水开始悄悄移动,鬼儿滩的面积在渐渐缩小,她这才意识到:涨潮了!书琴不知怎么灵机一动,猛抓起一把沙子朝水鸭子扬过去,并“嗷嗷”地叫着吓它们。水鸭子拍着翅膀飞走了,书琴甚至有点兴奋地望着水鸭子飞走的方向,“那边一定是朝岸的方向”,于是她的泪眼里闪出光彩,抱着虾筐,奔下滩去。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巨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书琴猛地想起了李海菜,同样都是女的,她来没事儿,我来就不行,凭什么?太欺负人了!书

24、琴激怒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陡然间,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一下子惊醒了,她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搅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同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赶海?!”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就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又响起了蟹子肥哟,虾儿鲜

25、!赶海的人儿,乐颠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海滩平坦而开阔的地理条件,便于海边生活的人们在落潮时去捕捉芦花虾。B.“干啃哥哥那点工资”交代书琴的家庭情况,也暗示女孩焦虑而敏感的心理。C.同学李海菜曾到鬼儿滩的经历刺激了书琴,这也是她去那里赶海的主要原因。D.“待业青年”“的确良”等词语带有鲜明时代特色,透露出小说的写作背景。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将“芦花虾”设为标题,既契合人物活动的背景,又作为写人记事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缜密。B.本文以俭省的对话和书琴的认知感受来塑造哥哥和李海菜,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26、手法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C.本文叙写主人公搏击海浪、成功脱险的过程,不仅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还细腻地刻画出她机智勇敢的品质。D.本文在讲述渔家女孩自强自立的动人故事时,又以清新的笔调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与哦,香雪有些类似。8.本文二、三两段具体描述捕捉芦花虾各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文章记述书琴在赶海过程中多次听到歌声,分别产生了哪些心理体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 C 7. B 8.第二段较为详细地叙述捕捉芦花虾的办法,反映当地人赶海的习俗,表现沿海地区独特的生活风貌,引出下文的书琴捉虾。第三段通过对书琴初次钓虾经历的细致描绘,塑造出刚走出学校、从事劳

27、动的渔家女孩形象,为下文她的成长蜕变做铺垫。9.初钓芦花虾时,书琴收获甚少,听闻别人丰收后欢快的歌声,心中羡慕之余难免有些羞愧与酸涩。鬼儿滩遇险,书琴面对惊涛骇浪,听闻岸上粗犷歌声后,心中重新涌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成功脱险后,书琴再次听到歌声,心中涌动着收获丰硕的喜悦、战胜困难的自豪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也是她去那里赶海的主要原因”错误,她去此地赶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捕捉更多的芦花虾,好替哥哥分担家庭负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以俭省的对话来塑造哥哥和李海菜”错误,文章并无书

28、琴与李海菜的对话。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二段“捉它得有一套办法:用一根筷子长的细芦棍,前端绑上一撮羊毛,叫羊毛笔,将羊毛笔插入沙眼里,那芦花虾最烦这羊膻味儿,忙用爪儿抓住羊毛往外推,捉虾的人看到露在外面的半截芦棍晃动了,便猛地一抽,就势把抓着羊毛的芦花虾也带了出来”,较为详细地叙述捕捉芦花虾的办法,反映当地人赶海的习俗,表现沿海地区独特的生活风貌;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书琴捉虾。第三段“书琴初学乍练,技术不高,她找了一片眼儿多的地方,把羊毛笔一支支去插,然后蹲在那里紧张地等待。但芦棍纹丝不动,好像芦花虾知道她是生手,欺负她。当插下去的芦棍儿终于开始晃动了,

29、她却又紧张得发抖,手头不利索,抽得慢些,那芦花虾警觉了,松开爪子,让她抽个空。转转大半天,只钓了十几只芦花虾,累得书琴腰痛腿酸”,书琴刚走出学校,对钓虾还不熟悉,因而收获不多。通过对书琴初次钓虾经历的细致描绘,塑造出刚走出学校、从事劳动的渔家女孩形象;结构上为下文她的成长蜕变做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书琴刚开始钓虾,业务不熟练,钓的虾少,还收到同学李海菜的嘲笑,这时描写歌声“潮水回头了,赶海的女人们互相呼唤着往岸上走,水里男子汉们都将簸箕高高地撅出水面,网兜子里一阵阵抖动,使他们高兴地唱起来: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看来是收获不小”,初钓

30、芦花虾时,书琴收获甚少,听闻别人丰收后欢快的歌声,心中羡慕之余难免有些羞愧与酸涩。书琴也想像李海菜那样勇敢地到鬼儿滩钓虾,她真的去了,也钓了不少虾,可是却差点回不来,“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太阳没有了,蓝天阴晦了,海浪的颜色也暗下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怖朝书琴头上压来”,她利用水鸭子飞的方向判断哪里是岸,于是“抱着虾筐,奔下滩去。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巨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正在危急之时,“陡然间,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一下子惊醒了,她浑身的血液都

31、被这歌声搅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鬼儿滩遇险,书琴面对惊涛骇浪,听闻岸上粗犷歌声后,心中重新涌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当书琴成功脱险后,她背着筐子往城里赶,这筐虾是她战胜困难的胜利果实,还能够帮助哥哥分担家庭的困难,说不定还能娶到小菊做嫂子,此时“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又响起了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书琴再次听到歌声,心中涌动着收获丰硕的喜悦、战胜困难的自豪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往来塞下,勤苦忘寝食,期有以报上。出按屯至泾原,闻元昊乞和,

32、公谕诸将曰:“无约而降者,谋也。宜益备不可懈弛。”遽调兵瓦亭。兵未集,贼果犯山外。公指图授诸将曰:“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皆无得,辄出。待其归且惰也,邀击之。”而裨将任福、王仲保狃小胜,数违制度。公遣府吏耿传就诘责,不从,则又檄福曰:“违节度,有功亦斩。”任福犹进兵,遇伏,遂战死。嫉公者乞置公大罪,后大帅使收余兵,得檄福衣带间,封上之。安抚使王公尧臣亦以实奏朝廷,知罪在诸将,止。(节选自韩忠献公琦行状)材料二: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为判官,同诣阙献入攻元昊之策。时吕夷简居上弼,天下之务一断于己。吕因谓人曰:“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

33、,岂可沮之也?”然吕不计事之可否,而但持此说,识者非之。韩、尹既遂请,即驰驲而西。自畿甸近郡,道路拥塞,晓夜不绝。其诸用度尽于关中括取,州县不胜其扰。范仲淹虽与琦同副帅任,已专守延安,不预此议。及师举有期,仲淹固执不可。洙径走延安见仲淹,图为协力,仲淹终不从。元昊遂并兵来寇,欲逆折官军之锋。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将佐皆庸人无谋虑,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时任福辈竟至好水川,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流矢如雨,杀声震地,任福而下将佐死

34、者五十余人。(节选自儒林公议)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琦谓A诸将曰B今勇将C锐师悉萃D于此E而贼辄来F犯G其胜H必矣。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邀,文中指阻拦、截击,与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B.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于书写重要文书的较长竹木简,文中此处特指信函。C.诣阙,指赴朝堂或京都。阙,本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D.逆折,指摧折、挫折,与蜀道难中“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逆折”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琦在出外巡

35、察时听到了元昊求和的消息,认为这是阴谋,应当加强自身防务,结果军队尚未集合,敌兵就从山外发动了袭击B.裨将任福遇伏战死,有人请求从重处置韩琦,后在任福衣带里发现了证据,王尧臣也将此据实上奏朝廷,韩琦才得以洗清罪名。C.在吕夷简同意了进攻元昊的请求之后,韩琦、尹洙开始采取行动,军队的各种开支完全从关中搜刮,州县不能承受他们的骚扰。D.范仲淹虽然参与了进攻元昊的军事行动,但是他专守延安,即使尹洙径直到延安拜见他,希望他能够协同助力,他也没有听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2)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

36、此,岂可沮之也?14.从材料二看,韩琦入攻元昊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BEG11. B 12. D 13.(1)山间狭窄之处可以防守,经过此处必有埋伏,或者挑战来激怒我军,设置诱饵用来诱骗我军。(2)自从刘平败亡倾覆以来,谈论羌族事务的人个个惊惧胆怯,现在韩琦、尹洙如此勇猛果敢,怎么能阻止他们呢?14.韩琦骄慢轻敌;韩琦部将贪功冒进;元昊示弱设诱,伏兵围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琦对众将说:“如今英勇之将、精锐之师都聚集在这里,如果贼人立即前来侵犯,那胜利是必然的。”“诸将”是“谓”的对象,不能断开,“曰”后B处需要断开;“勇将锐师”并列短语,不需

37、断开,“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状语后置句,结构完整,“此”后E处要断开;“而贼辄来犯”,是假设情况,“其胜必矣”是预判的结果,中间G处要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邀”:阻拦、截击。句意:截击他们。/“邀”:邀请。句意: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B.“文中此处特指信函”错误,此处是动词,指“用檄文晓谕或声讨”或“下文书”。C.正确。D.正确。“逆折”:摧折、挫败。句意:想要挫败官军的锋锐。/“逆折”:水流回旋。句意: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范仲淹虽然参与了进攻元昊的军事

38、行动”错误,原文是“不预此议”,即范仲淹坚持认为不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狭隘”,狭窄之处;“致师”,派来军队;“怒”,激怒,使动用法;“为饵”,设置诱饵。(2)“败覆”,倾覆;“震怯”,惊惧胆怯;“健果”,勇猛果敢;“沮”,通“阻”,阻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可知,韩琦骄慢轻敌;从材料一“裨将任福、王仲保狃小胜,数违制度”和材料二“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可知,韩琦部将贪功冒进;从材料

39、一“任福犹进兵,遇伏,遂战死”和材料二“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可知,元昊示弱设诱,伏兵围攻。参考译文:材料一:韩琦往来边塞,勤勉辛劳,废寝忘食,希望能够报答皇恩。出外巡察,驻兵防守到了泾原,听闻元昊求和,韩琦告诉众将说:“没有和约而投降的,是阴谋。应当更加防备,不能懈怠松弛。”立刻调兵到瓦亭。军队尚未集合,贼人果然从山外袭击。韩琦指着地图,命令众将说:“山间狭窄之处可以防守,经过此处必有埋伏,或者挑战来激怒我军,设置诱饵用来诱骗我军。如果都没有成功,敌军就会出动。等到他们撤退并且懈怠的时候,截击他们。

40、”但是副将任福、王仲保贪图小的胜利,多次违反规定。韩琦派属官耿传前去问责,他们没有听从,于是韩琦又下文书给任福说:“违反了节制调度,即使有功也要问斩。”任福还是进兵,遇到埋伏,就战死了。嫉恨韩琦的人请求以大罪处置韩琦,后来大帅派人收集残兵,在任福衣带里找到了文书,封存文书并上报了此事。安抚使王尧臣也据实上奏朝廷,朝廷知道罪责在于众将,于是停止了调查。材料二:韩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担任判官,两人一起到朝廷进献攻打元昊的策略。当时吕夷简辅佐政事,天下之事全由自己决断。吕夷简于是对人说:“自从刘平败亡倾覆以来,谈论羌族事务的人个个惊惧胆怯,现在韩琦、尹洙如此勇猛果敢,怎么能阻止他们呢?”然而

41、吕夷简不考虑事情是否可行,而只是主张这一观点,有见识的人非议这件事。韩琦、尹洙的请求已经实现,立即驾乘驿马向西疾行。从京城地区邻近的郡县开始,道路拥挤堵塞,日夜不停。军队的各种开支完全从关中搜刮,州县不能承受他们的骚扰。范仲淹虽然与韩琦共同担任副帅的职务,自己专守延安,不去参与这项计划。等到军队出动定下日期,范仲淹坚持认为不行。尹洙径直跑到延安拜见范仲淹,希望他能够协同助力,但是范仲淹最终也没有听从。元昊于是聚合兵力前来进犯,想要挫败官军的锋锐。韩琦对众将说:“如今英勇之将、精锐之师都聚集在这里,如果贼人立即前来侵犯,那胜利是必然的。”将领佐吏都是没有谋略的庸人,贼人又以羸弱之形诱骗他们,不时

42、丢下老弱之人和牛羊牲畜让官军俘获,众人更加高兴,贪图功劳不能遏制。韩琦在军营之中,身边的将领争着请求出战,也有没有禀告就离开的,追亡逐北,争先恐后。当时任福等人最终到了好水川,贼人埋伏的精锐士兵从四面的山上冲下来,不可胜数。烟尘聚合,前后离散,官军被包围逼迫到中间,不再有军队行列。流箭如雨,杀声震天,任福以下战死的将领佐吏有五十多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慈姥矶下(其二)陆游慈姥矶头月,纤纤照酒杯。素秋风露重,久客鬓毛催。宿鸟惊还定,飞萤阖复开。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提纲挈领,

43、提示了本诗内容为诗人夜泊慈姥矶下的所见所闻所感。B.诗人借景抒情,以秋日里的风寒露重来衬托自己久居异地、羁旅漂泊之苦。C.诗人观察敏锐,笔触细腻,刻画出“宿鸟”“飞萤”的变化,富有动态美。D.诗人抒发对往昔生活的真切感受,语言平易晓畅,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16.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这一观点在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诗人在诗歌最后两句叙述自己暮年的生活状态,以看似轻松的语调,将平生的豪情壮志转化为年老之后的悠闲自得。实际上抒发自己一生抱负难以施展,老来百无聊赖的悲愤,“悠哉”实为反语,隐含诗人深沉的痛楚,感情真挚动人,不愧为大

44、家之作。【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对往昔生活真切感受”错误,此诗应是即景抒怀之作,是对当下生活的有感而发。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最后两句是“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四方志”即志在四方,表明诗人曾经有过宏伟的抱负和满怀的豪情;而“老去”表明诗人现在已经是暮年,而“悠哉”则写出诗人晚年生活的悠闲自在。但我们结合陆游生平可知,诗人一生都没有放弃收复失地的理想,直到临死之前还在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再看这两句,才明白表面上看诗人晚年生活很自在闲适,用看似轻松的语调说,将平生的豪情壮志转化为

45、年老之后的悠闲自得。但实际上诗人并不愿意过这种生活,他依然渴望实现“四方志”,可惜没有实现抱负的机会,只能老来百无聊赖地看宿鸟、看飞萤。由此我们知道,“悠哉”实为反语,隐含诗人深沉的痛楚,感情真挚动人,不愧为大家之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面对司马光的质疑诘难,强调自己遵从皇上的旨意“_,_”,这不是侵犯官权。(2)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_,_”两句,以梦境作为结尾,似幻似真,画面感强,引人遐想。(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剧观沧海中,为了表现曹操的雄才伟略,可以引用前人描述曹操的诗文,比如“_,_”【答案】.议法

46、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授”“楫”“浦”“酾”“槊”“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棵大榕树盘根错节,巨大的树冠,宛如小镇的镇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远处的树上,吊挂菱形的牌子,上面书的“茶”经过 ,漫漶沧桑的味道。一条青石阶在两房之间向上攀升,石与石相触的缝隙漫出野草。石阶的质地变得陈旧,依然能看出,经过人的踩踏,磨得光滑。一

47、抹阳光投映在石面上,光斑给野草涂上金色的釉。光和野草在石缝间的泥土中,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我似乎看到小雨的日子,梁漱溟打着油纸伞,呼吸湿润的空气。他走下台阶,要到对面的茶馆喝茶,和朋友“摆龙阵”。这样的天气,梁实秋也会来喝茶、聊天,寻找雅舍的创作素材。越往里的房子越败落,在它们的身上,仍然能辨认出过去时代的影子,许多名人的影子,梦幻般地在眼前走动,一个个背影不是文化的符号,而是穿连成一段中国的历史。我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街上,脚步声在空气中传播,稍不留意,说不定迈动的脚步,就会踩在梁漱溟、梁实秋或哪个名人的脚印上。小街很静,看不见 的人流,听不到汽车奔跑的声音,只有缙云山流淌出的溪水,哗哗清脆的水声,树林中鸟儿的鸣叫。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过去时代的影子在它们的身上仍然能辨认出,许多名人的影子梦幻般地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语文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