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宋金元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724165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宋金元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宋金元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宋金元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宋金元时期+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时空坐标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地方2122浙江-元朝地方制度;海南-民族交融;2323福建4民族交融学习目标(1)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2)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3)元朝新民族的孕育及民族政策的内容、影响。一、辽夏金的统治1、政权建立及政治政权建立民族建立者政治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汉人事务,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四时捺钵制度)。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除汉式官称,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制度:“猛安谋克”;盛世:12世纪后期金世宗

2、,“大定之治”。概念阐释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深化拓展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以及原因(1)特点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高考典例】1、(2015重庆高考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

3、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2、与宋的关系宋辽关系北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宋夏关系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宋金关系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深化拓展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不是全国统一,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2)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对辽、西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

4、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高考典例】2、(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二、元朝的统治1、统一: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2、措施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中央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地方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边疆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对西域:设

5、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概念阐释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指的是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2)“犬牙交错”指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能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能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深化拓展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2)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3

6、)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4)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2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2)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又调动地方管理的积极性。(3)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高考典例】3、(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

7、主专制得以加强4、(2015福建高考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5、(2012上海高考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链接选择性必修11宋元时期官员的选拔(1)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

8、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宋元时期官员的管理考核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监察宋朝: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权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高考典例】6、(2012海南高考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3、民

9、族关系民族交融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等民族长期相处,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四等人制目的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措施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链接选择性必修3蒙古西征:概况: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攻占巴格达。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蒙古西征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深化拓展宋元时期的民族交融(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4

10、)“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7.(2021海南高考真题)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线索梳理线索:多民族对峙与交融时期辽宋夏金元(9161368年)(1)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一定的富国强兵作用。元朝在中央与地方分别实行中书省与行省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民族关系上,多民族政

11、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元朝成为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习题详细答案】 1.【考点】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金代典章制度【解析】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A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C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

12、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D项错误。【答案】A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西夏和金朝属于独立王朝,不属于宋朝的疆域,排除A项;政府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排除B项;西夏、金朝和宋朝属于不同的国家政权,周边少数民族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排除D项。3.【考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

13、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一省制 【解析】根据材料“三日一奏事,军

14、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时限,不能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事,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从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强化相权,故C项错误;“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答案】C6.【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

15、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 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答案】C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

16、经济与社会学案时空坐标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地方21乙卷-社会变化;福建-社会变化;湖南-农业;山东-经济重心南移;北京-经济重心南移;广东-农业;22【甲】26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山东-经济重心南移;广东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理学天津3宋代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10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23【甲】26北宋社会生活【乙】26南宋印刷业湖北 4宋代土地兼并河北4南宋商业学习目标(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3)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1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

17、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作物种植宋朝内地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南方普遍植棉,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农业都有显著进步。【高考典例】1、(2021湖南高考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2021广东高考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

18、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3.(2023湖北高考)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4、(2022全国甲卷高考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

19、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5、(2018全国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官方设

20、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交子)出现,元朝作为主币外贸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概念阐释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深化拓展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等各政权之间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

21、富多彩。(3)对外贸易发达: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推动沿海港口城市兴盛。(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大提高,并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深化拓展宋元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布局看: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被宋代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城市格局所取代。(2)从城市分布看:开始向近海转移。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带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从城市规模看:传统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且城市重心出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4)从城市功能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5)从城市人口构成看: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

22、比重加大。(6)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兴起并快速发展。【高考典例】6、(2021.6浙江高考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7、(2020海南高考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8(2023河北高考4)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

23、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9(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4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两晋之际南方得到开发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宋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影响经济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交通上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

24、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文化上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知识拓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对外贸易条件优越。(2)影响城市贸易: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宋元海上贸易繁荣。 人口分布: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 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文化教育

25、重心南移。 社会风俗:南方综合影响力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 南方环境: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高考典例】10、(2021山东高考3)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图1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1、(2017全国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

26、平已超越北方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1宋朝时期门第观念淡化原因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表现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2.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概念阐释租佃制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汉代发展,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

27、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以及货币地租(分成租、定额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高考典例】12、(2021河北高考4)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13、(2021福建高考4)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

28、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14、(2021全国乙卷高考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理论总结宋元社会发生的变化阶层科举制完善,在选官中确立主导地位,社会

29、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商业长途贩运,海上贸易兴盛,许多工商业城市兴起,经济繁荣土地不抑兼并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发展城市坊市制度打破时空界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数量增多,位置东移、南移,经济功能增强经济重心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社会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

30、约束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等级制度士农工商间的等级差别减小,四等级之间的流动性增强,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其子弟可以进入官立学校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业信用唐代已出现“柜坊”“飞钱”等新型金融元素,宋代出现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文化文人雅趣到市井风情,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习题详细答案】1.【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南宋绍兴农业的精耕细作【解析】据材料“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

31、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检放秋苗不实,与绍兴农业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有关,不能说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项;绍兴赈灾过程中存在问题,与绍兴农业精耕细作有关,不能说明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答案】D2.【考点】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元代设木棉提举司【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广泛种植木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材料强调的

32、是元代赋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木棉提举司属于政府机构,和私营棉纺织业无关,排除C项;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是为了中央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到财政管理权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项。【答案】B3.【答案】A【详解】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4.【答案】D【解析】由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

33、利颇丰”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5.【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少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

34、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故D项错误。【答案】A6.【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朝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

35、项。【答案】D7【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繁荣【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答案】B8【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朝”“广州、泉州、杭州、明州”“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及所学可知,广州、泉州、明州是宋代的主要外贸港口,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主要是海外贸易得来,宋代能够大量

36、调拨,说明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故选A项;材料没有关于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表述,不能得出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排除B项;“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是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不是江南集镇,排除C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外,商人需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不是南北的民间贸易,排除D项。9【答案】B【解析】由材料“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打破市坊界限,因此出现夜市的休闲娱乐活动,故选B项;玉米、红薯都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成为完全意义的货币,排除C项;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

37、黄色”为皇室专用颜色,且棉织品成为普通民众的服饰出现在明朝,排除D项。10.【考点】隋唐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

38、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答案】B11.【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唐代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D项错误。【答案】C12【答案】A 【

39、解析】据材料可知,捶丸是宋金元时期在皇帝、官员和平民中都非常流行的游戏活动,说明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说明官员喜欢捶丸活动,与影响元曲创作风格无关,排除C项;等级观念指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按照血统、社会地位及社会成就的高低等标准,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高等级者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权力以及社会荣誉,而材料是不同等级的人都喜欢捶丸活动,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受雇的代役人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并结合

40、所学知识雇佣关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雇佣关系不一定带来阶层对立,排除B项;代役人受国家认可,且地方官府人员没有减少,没有削弱地方基层治理能力,排除C项;据材料“乡村代役人到地方官府当差”可知人口流动局限于地区,排除D项。1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

41、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C课题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学案时空坐标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地方21【乙】26宋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甲】26【乙】27宋明理学22广东-儒学复兴; 湖南-文化世俗化;23【甲】26北宋社会生活【乙】26南宋印刷业学习目标(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特点、地位。(2)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3)宋代三大发明的特点

42、、地位;沈括、郭守敬的主要成就。(4)辽夏金元文字的特点、价值。一、儒学的复兴理学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伦理道德秩序、树立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主要思想宇宙观认为“理”即是“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影响“四书”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深化拓展宋明理学的特点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43、)“理”的提出,把儒家纲常伦理上升的哲学本源的高度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创立“道统”、禁欲主义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高考典例】1.(2023高考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2(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3(2021全国甲卷高考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4(2020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