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A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724014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A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A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A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A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单元检测卷(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2.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兴起之时,就将留学与军事企业结合在一起,先后三批共派遣68人,主要学习驾驶、制造、矿务、鱼雷制造等专业。留学生归来后与国内兴

2、起的各大军事企业联手结合,共同为国防工作服务。这一现象说明了( )A.清廷难以推进近代教育的深度发展B.洋务运动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C.清末发展近代教育的尝试彻底失败D.晚清政府主动为融入世界做出努力3.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组织机构,旨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有( )提督四夷馆京师图书馆京师同文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A.B.C.D.4.据统计,自民国建立到1915年,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基本上呈增长趋势,到1915年,女子学校数量达3766所,占全部学校的2.9%,女校学生数量达180949人,占全部学生的4.2%。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教育平

3、等逐步实现B.民主观念影响扩大C.女性解放意识增强D.教育救国思想萌生5.下表是1902年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校的课程设置表,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学段年级课程设置预科初级修身、算学、国文、习字、手工、体操、音乐。二级修身、算学、国文、历史、地理、理科、家事、裁缝、手工、体操、音乐、图画。本科文科伦理、心理、论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法制、经济、家事、图画、体操。质课伦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家事、手工、裁缝、音乐、国画、体操。关注生活技能课程设置多元体现全盘西化倡导民主科学A.B.C.D.6.下表为1977年到1982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由

4、此可见( )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1977年57027.34.80%1980年333288.41%1978年61040.26.60%1981年2592810.81%1979年468.528.46.06%1982 年1873217.11%A.“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B.高等教育逐渐与改革开放相适应C.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D.思想解放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7.宋代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学规中“五教之目”一条的内容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一条的内容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

5、、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修身之要”一条的内容为“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该书院(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标志着地方官学建立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A.B.C.D.8.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B.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C.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D.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续9.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

6、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这反映了( )A.自然灾害成为文化遗产的主要杀手B.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C.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D.现代设施利于文化遗产保护10.“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他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

7、质文化遗产(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11.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12.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

8、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A.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C.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D.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14.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发古物保存法,规定“埋藏地下及暴露地面之古物,概归国有。”并规定古物发现者应立即向地方政府报

9、告,及时报告者有奖。“其不报而隐匿者,以窃盗论”。这表明( )A.民间偷盗文物的行为减少B.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C.政府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D.文物归私有观念逐渐消失15.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

10、像壁画残片。来自西方的物品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物品。A.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B.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C.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16.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94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中旬)这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A.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B.彰显鲜明的人文价值C.得到了政府有效保护D.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二

11、、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西书院融合中西材料:1836年,林乐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853年,林乐知皈依基督教,后成为新教传教士。1860年,他抵达上海传教。1881年,林乐知了解到从1869年开始的往美国派遣中国幼童留学生差不多都中止了,为此,他决定筹办一所“中西文化融合”的学校。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百无开分中四下沉的为一万况。1882平义在上海开设了第二分院,主要是由传教士授课。“西国善士共助洋六万一千零十三元八角,劝募中国官绅富商,乐助洋一千四百零四元”。开办当年,学校里的学生人数就超过了200,“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毫无例外地来自上海

12、的上等家庭”。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习西学以达时务,尤宜兼习中学以博科名”,同时,有关宗教方面的传授在中西书院的课程安排里是居核心地位的。至1894年,仅北洋大臣李鸿章属下的电报局、武备学堂等机构中就有中西书院的毕业生200多人。摘编自刘楠林乐知与中国近代教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林乐知在上海成功开办中西书院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西书院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清代在官学制度上照袭前朝,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国子监在设施、制度与管理上较为完备,府州县学在各地的分布更为广泛,布局亦更为合理。清代

13、官学集尊孔、科举、礼仪、养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先是在原有知识框架内增设算学,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在南学开办新式学堂,由完全讲求中国传统之学的中央官学转而努力成为新式教育中的正式一员,但在新教育中已不具有其在传统教育中的尊崇地位。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霍红伟清代官学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改制与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子监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通典食货

14、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大业初年,隋炀帝文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洛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城内三千粮窖,每窖可储存粮食八千石,可谓“积天下之粟”。它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高出河床50米的台地上。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含嘉仓北望邙山,南邹洛水,东临遮河,仓城内地高土厚,地势北高南低。除仓窖外,粮仓有保护其安全的仓城,仓城有城墙,并驻有重兵把守,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还设置了

15、专门管理粮仓的管理区。摘编自龚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地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在唐代的时候,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在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

16、,成为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摘编自杨家毅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大运河粮仓设置的特征,并说明其意义。(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7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新文物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长期出借”文物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反对,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

17、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基于政府、学界与公众视角材料二: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制

18、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以ICOMOS相关文件为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遇。(8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堂学历授予与科举相似的身份,以此减轻备考科举生员对改革的阻挠,故有利于减轻新政教育改革的阻力,故选D项。根据各学堂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出身,不属于科举制的内容,反而会对传统科举制造成冲击

19、,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使得新式学堂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B项。立宪党人大多支持教育改革、主张废除科举,无需争取其支持,排除C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是封建君主为自保治而做出的自我挣扎,存在着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留学规模小、人数少等问题,地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进行了留学派遣学习难以培养现代化的全面人才,说明了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深度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因此“洋务运动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彻底失败”过于绝对

20、,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排除C项;清政府融入世界是被动的,排除D项。故本题选A项。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培养外交翻译人员,设立四夷馆,专门负责四夷往来文书的翻译,并在此教习诸蕃语言文字;京师图书馆属于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京师同文馆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清末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我国早期一所重要的兵工专业情报翻译机构,它紧密配合本单位生产,及时翻译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科技书籍。综上所述,旨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有,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4.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国建立到191

21、5年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女性受教育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女性解放意识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但不能说明教育平等逐步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没有涉及民主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没有涉及教育救国思想,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根据“手工”“家事”等可以看出材料阶段教育关注生活技能,正确;)根据材料中多种课程的设置分析可知,材料阶段教育课程设置多样,正确;材料涉及“伦理”等传统科目,不能看出“全盘西化”,排除;民主科学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不相

22、符,排除。故选:A。6.答案:B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校录取人数整体上有所增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高校录取人数增加不能说明办学规模扩大,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思想解放对高等教育的良性推动作用,排除D项。7.答案:D解析:从“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可知其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书院属于私学教育,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书院推动了理学在社会上传播,并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正确。古代地方官学始于汉代,错误。8.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清末的教育改革中要考虑传统科举制下读书

23、人的出路安排,说明当时的教育转型局势复杂,困难重重,B项正确;对传统读书人进行妥善安排并不能说明改革措施较为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改良理论占据舆论主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教育改革,并不是延续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B解析:材料“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B正确;A“主要”的说法错误,排除;C

24、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10.答案:A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11.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体现了古迹保护强调真实性。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可知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为目标,并不是以全面模

25、拟复原为目标,排除A项;“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材料“以证吾国之文明”“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体现了近代学术界通过考古发掘,证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推翻“中国文化西来说”,表明学术界注重文化自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故选D项。材料强调近代学术界重视文物搜集,通过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并非单纯强调文物搜集与保护,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民众近距离接触文物无关,排除B项;民主意识强调参与政治和关注自身权利,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C项。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规定古物发现者应立即向地方

26、政府报告,及时报告者有奖”,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发古物保存法埋藏地下及暴露地面之古物,概归国有,加强了政府对文物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民间偷盗文物的行为减少,排除A项;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太绝对,排除B项;文物归私有观念逐渐消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B解析:B.图文表明柴达木盆地自南北朝到隋唐和中原地区、西藏地区和欧洲部分地区都有往来,“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和“玛瑙珠、铜香水瓶等物品”说明在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并不只局限经济交流,还有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内容、多路径格局,故选B项。A.图文中只有“道教符篆锦两件”涉及道教,但并不能判定道教受到各民族的追捧,排除A项。C

27、.图文并未说明柴达木盆地具有巨大的军事意义,不能说明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C项。D.“全面有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青海地区在唐朝属于边疆地区,政府的管辖效能比较有限,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67个国家的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3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共115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知,很多国家都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且类型多样,这体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界遗产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没有体现其人文价值,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的保护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A。17

28、.答案:(1)晚清幼童留美教育的中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中外人士的赞助和支持;上海是近代通商口岸,风气较为开放;课程设置符合实际需要(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林乐知的个人努力。(2)有利于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培养了一批中西融合的人才,促进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带有基督教传教的色彩,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一种方式。解析:(1)“往美国派送中国幼童的留学生差不多都中止了”,可得出晚清幼童留美教育中断;“西国善士共助洋六万一千零十三元八角,劝募中国官绅富商,乐助洋一千四百零四元”,可得出中外人士的赞助和支持;“习西学以达时务。尤宜兼习中学以博科名”,可得出课程设置

29、符合实际需要:“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毫无例外地来自上海的上等家庭”联系所学,可知上海是近代通商口岸,风气较为开放:“1881年”仅北洋大臣李鸿章属下的电报局、武备学堂等机构中就有中西书院的毕业生200多人“联系所学,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综合中西学院开办的过程,可得林乐知的个人努力。(2)辩证分析,可从对先进文化传播、对人才培养与教育近代化、对洋务运动开展等论述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同时,有关宗教方面的传授在中西书院的课程安排里是居核心地位的”可从基督教传教的意图与西方文化侵略角度,认识其消极影响。18.答案:(1)变化:教学内容从儒家经典变为近代科学;地位从中央官学变为新式教育中的一员;科举制废

30、除后,国子监仅保留礼仪职能,不再有教育职能。(2)民族危机严重;传统教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西学东渐;进步人士和政府的推动。解析:(1)根据“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得出教学内容从儒家经典变为近代科学;根据“由完全讲求中国传统之学的中央官学转而努力成为新式教育中的正式一员”得出地位从中央官学变为新式教育中的一员;根据“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得出科举制废除后,国子监仅保留礼仪职能,不再有教育职能。(2)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民族危机严重、传统教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西学东渐的影响和进步人士与政府的推

31、动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19.答案:(1)特征:规模大,仓窖数量多;仓城格局完整,与运河连成体系;粮仓选址合理。意义: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为都城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对应对灾荒起到了一定的赈济作用。(2)特点:包容与统一;扩散与开放;创新与发展。价值: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不但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线,即国脉所系: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解析:(1)特征:依据材料“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洛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城内三千粮窖,每窖可储存粮食八千石”等信息可得出如下结

32、论:规模大,仓窖数量多。依据材料“它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高出河床50米的台地上。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含嘉仓北望邙山,南邻洛水,东临渡河,仓城内地高土厚,地势北高南低”等信息可得出如下结论:仓城格局完整,与运河连成体系;粮仓选址合理。意义:依据材料“除仓窖外,粮仓有保护其安全的仓城,仓城有城墙,并驻有重兵把守,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粮仓的管理区。”并结合上述调整归纳如下: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为都城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对应对灾荒起到了一定的赈济作用。(2)特点:依据材料“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

33、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包容与统一;扩散与开放;创新与发展。价值: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不但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线,即国脉所系;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20.答案:(1)特点: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2)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第(1)问,可以从文化保护的主体多元、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审题,回答“机遇”其实就是回答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条件。具体作答时,可从国际组织领导、各国的通力协作、大众的支持等方面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