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636071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情解读立标杆 命题点考向扫描真题举例命题方向灿烂的中华文化考向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5年未直接考查结合中华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向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7课标全国卷39(3)智慧备考:通过对近年来高考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从知识考查上看,课标全国卷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 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具体事例或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2)结合各民族对中华文

2、化的贡献和两岸文化交流阐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3)以“一带一路”等时政内容或文化领域的微观热点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考向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2019课标全国卷40(2)(3)结合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抗战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考查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以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考向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2019课标全国卷39(2)(3)2018课标全国卷40(2)2016课标全国卷21智慧备考:备战2022年高考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线,重点关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

3、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等。具体要注意以下内容:(1)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分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2)结合工匠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等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特别要注意高考对爱国主义这一具体知识点的考查。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备考向导理思路考 情 展 示素 养 目 标核 心 线 索术 语 必 背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

4、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1.一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2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两个见证:汉字、史书典籍4三个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5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考点梳理固基础考点剖析(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提醒: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

5、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

6、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中华文化的力量(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中华

7、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易错辨析【易错1】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

8、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易错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分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易错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分析: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易错4】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分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

9、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易错5】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分析: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易错6】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易错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

10、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分析: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核心突破释疑点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独特性、区域性、民

11、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样”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3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1

12、)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

13、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命题探究命题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判断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提供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某种文化形式(如台湾文化、徽文化、书画艺术等),或以引文形式从宏观上表述中华文化的特质,设置说明类、体

14、现类试题,考查对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判断与区分;或者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试题常会设置一些错误观点作为干扰项,如: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地理环境决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趋于同一。典例1 提到“养生”一词,大家不会陌生,原出于管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注重养生的人们又融合了诸多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养生理论体系。现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养生类的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体现了

15、(A)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养生文化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中华养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魅力ABCD解析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养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文化,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中华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没有体现中华养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魅力,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训练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这表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汉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

16、代ABCD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符合题意。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说法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选A。命题点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提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选择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力量等知识点。常会在试题中设置错误观点作为干扰项,如:中华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中华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典例2 簧是常见于我国先秦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

17、陕西石峁遗址发现的一批骨质口簧及与其制作相关的遗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丰富,为口簧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这些发现(D)集中展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证明口簧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为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史实依据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ABCD解析在陕西石峁遗址发现的一批骨质口簧及与其制作相关的遗物,为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史实依据,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错误。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错误。故选D。变式训练2西部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

18、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B)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同化是在文化交流借鉴中保持民族特色表明创新性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ABCD解析这种“本土化”现象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也表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正确且符合题意。“同化”错误, 排除。创新性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选B。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内涵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侧

19、重点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提示:(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融合其他民族文

20、化或融入其他文明。图解命题探究命题点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提供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选择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或者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典例3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A中华文化

21、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未强调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进步的关系。D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故选A。变式训练3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这表明(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文化发展离不开交流借鉴,我们应该敞开胸襟

22、迎接外来文化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实践创造文化奇迹ABCD解析我们应该敞开胸襟迎接外来优秀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错误。材料强调文化交流、借鉴,不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深入实践创造文化奇迹,错误。故选B。命题点2中华文化的综合考查命题揭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本知识点时,最常见的考法是提供中国某个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或某种文化形式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素材,考查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或者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创新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通常的考查角度有:体现类、说明类等。典例4 阅读材料,

23、完成下列要求。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历史文献一直有中医药辨治疫病的防治记录。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次瘟疫夺去数千万人生命的悲剧,因为除病济世的重任一直有中医担当。一次次的疫病袭击,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方剂,孙思邈的千金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方剂药物和技术方法,凝结了古人对疫病防治规律不断探索、思考、总结的智慧。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不断总结完善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诊疗措施、方法和经

24、验以及科技攻关成果,近两个月内更新了7版诊疗方案,在方案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不断加强。据悉,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万多人使用了中医药,占比超过91%,其中湖北省逾6万人使用了中医药。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解析本题以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创新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微观考查,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学生在作答时主要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应对疫情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我国古

25、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和专家立足社会实践,总结完善传统药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更新治疗方案,使中医药疗效更好等方面来分析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辨治疫病已有数千年,记录疫病防治的历史文献,为应对疫情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中医药的经典著作中对疫病防治规律总结了宝贵经验和有效的方剂,为抗疫情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宝贵经验借鉴。随着疫情的发展,专家立足社会实践,总结完善传统药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更新治疗方案,使中医药疗效更好。变式训练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距

26、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是北魏早期佛教在中土扎根发展的杰作,体现了艺术多样性、民族多元化交融的成果。它不仅蕴含着鲜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气息,更散发出西域各国的风情。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答案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云冈石窟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云冈石窟距今历史悠久,反映出艺术多样性、民族多元化交融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其特有的包容性。中华

27、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云冈石窟反映和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外域文化传入中国,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解析本题以云冈石窟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加强保护力度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材料和提取关键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高。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宏观考查方向,知识点包括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等内容,考生需要结合材料具体内容,多角度作答。第七课我们的

28、民族精神一、选择题12020年3月4日,人民网载文“抗疫精神”弥足珍贵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守望相助英勇战斗、“一盘棋”、英雄主义积极乐观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A)中华民族精神的剪影 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中国时代精神的体现 抽象的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ABCD解析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孕育并诞生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不是中国时代精神的体现,不符合题意。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说法错误。故选A。2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从尊祖敬宗的宗教祭祀礼仪演化为以尊亲事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从以“事君”为

29、核心的政治伦理演化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这说明孝文化(B)具有传承性,既一脉相承,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ABCD解析材料说明孝文化具有传承性,既一脉相承,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正确。孝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不一定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排除。故选B。32020年国

30、庆节期间,全国各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这是基于(B)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ABCD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说法错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优秀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说法错误。故选B。4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

31、国家政权的标志。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鼎文化的发展(C)具有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彰显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ABCD解析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符合题意。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这说明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正确。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错误。故选C。52020年5月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对珠峰高度的重新定义,是中国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象征,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珠峰登顶成功的时代价值在于(C)为弘扬中华民族

32、精神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为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提供现实路径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ABCD解析材料中“对珠峰高度的重新定义,是中国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象征,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可以看出珠峰登顶成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但不能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的理论依据,错误。从材料可知,珠峰登顶成功的时代价值在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但不能为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提供现实路径,错误。故选C。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这说明(A)黄河文化是中华文

33、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能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黄河文化遗产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黄河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增强民族凝聚力ABCD解析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能够增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故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未体现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故不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故说法错误。故选A。7有学者指出,一些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过多地突出历史上的屈辱而较少地关注当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多地宣传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

34、人民更多地看到曾经落后挨打的中国已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B)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应该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和道路自信民族精神的发展是一个海纳百川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应吸取优秀文明成果我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夯实传统文化根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宣传国家伟大成就有利于增强民族复兴的动力ABC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应该与时俱进,未涉及爱国主义教育吸取优秀文明成果和夯实传统文化根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B。8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首次向世界公布了一份“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清单”。这份历时3年编纂的清单,列出

35、了天象记录、小孔成像、经脉学说、针灸、潮汐表等88项中国古代发明成果。透过这些发明,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D)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先进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ABCD解析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错误。材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符合题意。故选D。9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扛起背包就出发”,义无反顾奔向大西北,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并孕育和形成了“西迁精神”。60 多年来,“西迁精神”激励鞭

36、策着无数知识分子在奋斗中谱写出新的历史弦歌。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C)“西迁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西迁精神”蕴含着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西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注入了新的元素“西迁精神”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ABCD解析“西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可以提供精神动力,不能提供智力支持,排除。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扛起背包就出发”,这种精神蕴含着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正确。交通大学西迁中孕育和形成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注入了新的元素,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不是多元的特征,排除。故选C。1021世纪,世界范围内各

37、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同时,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D)A是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需要B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C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解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需要,与题干中“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无关。A不符合题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与题干中“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无关。B不符合题意。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弘

38、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没有涉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不符合题意。故选D。11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出的“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越是艰险越向前”“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等精神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谱,增强了我们战胜磨难的决心和信心。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C)不断融入新内容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具体内涵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ABCD解析兼收并蓄强调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可见,材料不涉及兼收并蓄,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与中

39、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排除。故选C。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弘扬“红船精神”是基于(B)红船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并贯穿其中红船精神是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红船精神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ABCD解析说法错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错误,发扬红船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并不是决定了其成败。故选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0、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人们孜孜求索,同黄河水患作斗争。习近平不时驻足端详陈列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和图片图表,就有关问题同大家探讨交流,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在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展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

41、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弘扬黄河文化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意义。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黄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黄河文化,能够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黄河文化展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为推动黄河流域高

42、质量发展提供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解析本题以黄河文化发展和作用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考生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不明确。结合材料可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说明推动黄河文化发展有利于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人们孜孜求索,同黄河水患作斗争”,说明推进黄河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43、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说明推进黄河文化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守岗位是2020年这个春节最感人的画面和最温暖的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疫情出现时再次挂帅出征,奔赴抗疫最前线,用权威的解说和专业的判断平抚了人们的恐慌,也勾起人们对这位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和满满的敬意。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疫情中“逆行”的30多

44、天里,每天凌晨两点刚睡,四点又要爬起来,他用倒计时的方式,用生命和时间进行搏斗。2020年1月24日深夜,除夕之夜,或许我们已在梦乡,而解放军3支医疗队已抵达武汉。一位质朴的农民,骑了40公里的三轮车给医疗队送来24箱蔬菜。他不会用导航,一路问人找到了地方,手和脸都冻得通红。他说:“这是最新鲜的!我只有这么多了。”一名男子从土耳其背回一大箱口罩送给民警,民警问他贵姓,他说:“你们不用记得我,我会永远记得我是中国人。”志愿者何辉,疫情发生后,一直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没日没夜地奔走在各大医院帮忙运送物资,不幸被病毒夺走了生命。武汉知音湖畔,5万平方米的滩涂坡地,7 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驰援建

45、设者,向全体国人和武汉市民立下军令状“十天,建成一所可容纳1 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还有广大一线教师、公安民警、超市人员,外卖小哥无论他是谁,无论他是做什么的,每个人,都在用奉献、忠诚与生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守护着这座城市,这就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守望相助,这就是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这也是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疫”的底气所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先进事迹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激发全国人民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增强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引导人们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有利于引导人们不懈奋斗,甘于奉献,把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解析本题以我国2020新冠疫情爆发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万众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