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点工艺培训课程12.面点的调质.docx

上传人:刀*** 文档编号:96626826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点工艺培训课程12.面点的调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面点工艺培训课程12.面点的调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点工艺培训课程12.面点的调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点工艺培训课程12.面点的调质.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面点的调质中国面点品种繁多、千姿百态,且具有不同的质感。面点的质感不仅是我国面点重要的风味指标,而且也是很重要的感官指标,它是衡量具体面点品种制作得失成败的尺度与评价标准之一。 第一节面点调质概述一、面点调质的概念 人的口腔味觉器官对面点味的感觉,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影响, 其中,触觉的作用非同一般,它包括面点的温度、软硬度、弹性及口感等方面,表现为面点的质感(日本称为物理味觉),这种质感对面点风味的影响非常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构成面点风味的重要内容之一。 质感是食物质地感觉的简称,是口腔(牙齿、舌面、腭等部位)接触食物之后的触觉感。质感大体可分为以下3种:第一,由温度引起的

2、凉、冷、温、热、烫的感觉,即温觉感;第二,舌的主动触觉和咽喉的被动触觉对刺激的反应,即触压感包括大小、厚薄、长短粗细,以及清爽、厚实、柔韧、细腻、松脆等;第三,由牙齿主动咀嚼引起的动觉感,它是质感的主要来源,具体分为嫩、脆、酥、爽、软、烂、柔、滑、松、黏、硬、泡、绵、韧等单一触感和脆嫩、软嫩、滑嫩、酥脆、爽脆、酥烂、软烂等复合触感,这里的复合触感除了有其构成各单一咀嚼触感的整合触感之外,还必须与温觉感、触压感相协调,才能构成面点质感的全面审美享受。 面点调质是在面点制作过程中,继续呈现具体面点品种固有的质感,维持质感的稳定性,同时,继续挖掘具体面点品种本身新的质感,最大限度满足食客对面点质感需

3、求的过程。 二、面点的调质原理 质感的体现是一项人体口腔器官综合反应的过程,它还要受人们的饮食习惯、嗜好、饥饱、心情、健康状况和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质感的调制原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传统,保持面点质感的稳定性 我国面点源远流长,依时代划分,有传统面点与现代面点两大类。传统面 点是前辈面点大师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权威性。无论何种传统面点,特别是已被现代面点师继承下来的传统面点,其名称、配方、质感及其表现该面点特征的一系列工艺流程等都必须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改变,否则便不能称为传统面点,至少不是正宗的传统面点。 隋代金陵出现的“寒具”(如今称“做子”)名品,其特点

4、就是松脆,“嚼着惊动十里人”,后世人继承后,配方、制法并无多大变化,“以面和糖或盐,切细条,编成花形,以油炸之”,仍然保持了其“酥脆”的质感。同样,随园食单载:“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答可夹一双,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说明扬州传统发酵面点质感相当好,膨松喧软有弹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扬州发酵面点的质感特色一直未变,依然是淮扬面点中的一朵奇葩,吸引着海内外的无数食客。 传统面点“煎饼”,以山东制作的较为著名。民间一般用煎饼卷大葱、酱食用,富裕之家则可夹各种荤菜食用。蒲松龄曾在煎饼赋中赞美用米面、豆面制作的煎饼,“圆如望月,大如铜征,薄似判溪之纸,色似黄

5、鹤之翎”,其柔腻带脆的质感,自不待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煎饼的质感俨似从前,保持了质感这一特色。 试想,如果寒具(微子)、扬州发酵面点与山东煎饼,在其发展过程中,没能继承传统,保持它们“质感”的稳定性,那它们现在至少不能称为正宗的金陵寒具(傲子)、正宗的扬州发酵面点与正宗的山东煎饼了。这也是我国许 多城市都有着很多声名如雷贯耳的“老字号”的原因。如扬州的“大麒麟阁”、北京的“都一处”、西安的“德发长”、杭州的“采芝斋”、太谷县的“荣欣堂”等。 (二)突破陈规,创造面点新的“质感” 相对于传统面点而言,现代面点顺应社会潮流发展,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但总的要求是“质感”等各种特色必须得到食

6、客的广泛认可。食客 认可了,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在一定时间、范围和条件下相对固定,其特色之一的“质感”也便固定下来。 时下流行的“煎包”,是在扬州包子的基础上,先蒸后煎,于喧软与弹性质感之中,更增添了些许焦脆、油亮之感,吸引了大批食客;而应用山东煎饼之法制作的“韭菜饼”,以面粉加鸡蛋、水及韭菜调味和匀,煎摊成型,其质感松糯筋香,已与山东煎饼之质感,稍有差别,但同样受到食客的追捧;另传统“寒具”(馓子)的食法,也起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干食,变为煮食、泡食、浇卤等食法。质感也由原来的酥脆,变为或介于酥脆、软糯油润两者之间,平添了许多新奇质感。由上观之,现代面点往往在借鉴传统面点质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7、,同时又不拘泥于已有的做法、食法,这样的创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赢得了市场,招来了回头客。 第二节 面点的调质方法 面点质感的体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其制作及品尝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为此必须掌握以下调质方法。 一、因人制作,确定具体面点的最适质感 面点质感的体现主要是在口腔中发生的,牙齿的咀嚼对质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人们通过对面点的品尝、咀嚼,获得共同的或相近的关于质 感的审美体验。如金陵“寒具”(徽子)的松脆,“嚼着惊动十里人”;扬州发面点的喧软与弹性;山东煎饼的柔腻带脆;西安的“泡泡油糕”,“表皮酥松薄如蝉翼”;“博望锅盔”的“皮焦脆,瓢韧软,饼面焦白”;“硬面惊惊”的“

8、硬黄如纸脆还轻”;“宫廷桃酥”的“酥散奇香”;“蛋糕”的“松软柔绵”等。都是人们对具体品种的“质感”的共性体验。 另一方面,又由于人们个体年龄、性别、职业、体质、遗传、感觉以及某些特殊生理状况等差异的存在,引起了质感感知度的变化与差异。由同样面点品种、同种面团质地而引起的质感歧义,也是最普遍的现象。一款“嚼着惊动 十里人”的寒具(微子)对年轻人来说,干食可能是美味,对口齿松动的老年 人来说,如果采用泡食、煮食,都是好的选择。所以,在制作面点或品尝面点的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以便食客获得对面点的适宜质感。 二、保持适宜的品尝温度,以便获得具体面点的最佳质感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面点质地的改

9、变,不同的面点,理想的品尝温度是不同的。 热食的温度最好在6065,冷食时在10左右,冻食的温度在-4左右为好。如油炸、油煎面点绝大多数趁热吃最可口,进口温度为65左右最为理想;各式粥食、面条等热食液体面点,在热时不能一口就吃完,全部吃完需要一定时间,品尝起始温度要达到8085;甜点如冰激凌品尝起始温度宜在-6、因为从冰箱内取出后,其品尝温度逐渐上升,表面迅速变软。如此掌握面点的品尝温度,才能感受到面点的最佳质感,体现面点的最佳风味。如果一意孤行、 反其道而行之,不考虑面点的品尝温度,就不能体会到面点的质感,特别是当面点中的淀粉成分老化后,面点质感会大相径庭,风味尽失。 三、综合考虑面点质感的

10、联觉性,满足面点质感深层次的审美需 在面点品尝过程中,各种感官感受不仅取决于直接刺激该感官所引起的响应,而且还有感官感觉之间的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在诸多联觉性中,质感与味觉、嗅觉的联系最为密切。品尝面点时,质感既可直接与味觉发生联系,也可通过嗅觉的关联与味觉发生联系。如品尝“宫廷桃酥”时,质感的“酥”、口味的“甜”、嗅感的“香”,几乎是同时在咀嚼中一起产生的,形成了该面点的综合感觉。而且,质感与视觉的相互影响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利用通感与彼此发生关系,主要 表现在面点的色泽与质感的对应关系中。油煎、油炸、烤制的面点,如寒具(微子)、山东煎饼等往往具有金黄、棕黄的诱人色泽,但同时,伴随而生的是此类面点 往往也拥有酥脆或外酥内软的质感;色泽洁白的面点,如扬州发酵面点,往往呈现喧软柔绵的质感。因此,质感与味觉、嗅觉、视觉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一种综合效应,从而满足人们对面点质感深层次的审美要求。 总之,质感对面点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质感并不是孤立的特征,它与味觉、嗅觉、视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践中应在掌握具体面点的质感的基础上,总体把握面点的综合风味特征。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