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1564****418 文档编号:96595489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指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 春季学期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指导中国文化概观是山西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统设选修课程。该课程不仅仅是一门重要的根底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素养教育课程。实行统一考试。现将有关考试和期末复习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局部一考核对象本考核说明适用于山西播送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和注册学习本课程的全部学生。二考核命题依据本考试说明依据中国文化概观课程教学大纲拟定,考试命题即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教材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2023 年 1 月第 2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特别说明:假设本次学员手中教材是中心播送电视大

2、学出版,李山编著中国文化概观的话,大家期末复习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主。三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寻常作业占 30%,终结性考试占 70%。四课程综合成绩的计分方法本课程的考核实行寻常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计分的方式。寻常作业由省电大统一安排,书面四次作业挂在省电大在线教学辅导“寻常作业”栏目中。寻常作业取其平均值按 3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面成绩的 70%计入课程总成绩。寻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加为本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总分60 分以上为及格。五形考的要求、形式及手段形考所占 30%的比例应包括:寻常作业18%,面授辅导到课率、上网等共12 %。六终考

3、的要求及形式1、考试要求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核的命题力求全面,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表达教学要求的重点、表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试题中根本理论和根底学问占50%,联系事例的力量分析占50%。考核要求的层次为:1. 识记力量:记忆作者的姓名及其所处时代,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102. 理解力量:总体把握每个单元文选所表达的共同特点;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解释疑难词语。3. 简洁应用力量: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从肯定课文材料中识别出各种修辞方法,并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4. 综合力量:运用已学过的学问,结合具体材料,对课

4、文有关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方面的问题,进展简明的综合性分析、比较或评价。2、组卷原则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范围之内。教材的附录局部和本大纲未选定的作品,一律不属于期末考试范围。试卷要包含反映认知力量各个层次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上是:识记占 30%,理解占 30%,应用占 40%。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易占 20%,较易占40%,较难占 20%,难占 20%。试题的认知力量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认知力量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

5、目。在命题时将二者兼顾,统筹安排。3、试题题型及比例本课程试卷承受的题型分为:单项20%、多项选择题20%、推断改错题20%、简答题20%、论述题20%。4、考试形式本课程考试形式为:开卷5、答题时限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二、复习内容和要求绪论 根本概念: 文化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根本问题:简述文化构造的四个层次。学习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学习中国文化需要把握的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根本概念:1历史地理环境 根本问题:中国地形、地貌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中国气候的特点。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联系马克思的“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

6、,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具体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否有利于开放? 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其次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根底 根本概念: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根本问题:中国农耕文明的重心为什么南移?联系万里长城的修建历史,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联系“胡服骑射”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中国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为什么会消灭多元化经济成分? 简述中国海洋贸易消灭内敛性的缘由。联系中国农耕经济的特征,说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缘由。 中国农耕经济的多元构造造就了中国文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的早熟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依靠的社会政治构造 根本概念:

7、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 宗庙祭祀制度 根本问题:简述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构造的特征。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构造对中国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进展历程 根本概念: 图腾制礼作乐焚书坑儒今文经 古文经 唐型文化宋型文化瓦舍勾栏 根本问题: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制造? 简述石器时代的根本特征。为什么原始宗教会成为原始文化的主流?简述周人的文化维对中国文化模式转换的意义。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是什么?为什么? 简述儒、玄、道、佛的关系。简述隋唐文化气象恢弘的历史背景。举例说明唐代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10

8、. 举例说明宋代精巧细腻的文化特征。11. 简述宋代官学的特色。12. 简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13. 简述元杂剧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4. 举例说明宋代中外文化沟通的盛况。15. 简述明清两代中国古典文化概况。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 根本概念: 茶马互市 根本问题:简述游牧文化的优势及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合。简述山地游耕文化的根本特征。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奉献。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根本概念: 六书简策卷轴经书类书 根本问题: 简述汉字形态的演化。 简述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化。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根本概念: 浑仪二十八宿本草纲目四大制造 根本问题:举例说

9、明中国古代科学的宏大成就。简述指南针的制造和改进给航海业带来的影响。简述造纸术的制造对人类文化传播的意义。为什么说印刷术的制造开创了书籍历史的纪元?联系实例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缘由。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根本概念: 六艺书院 根本问题:简述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及其优缺点。联系实例分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联系实例说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第九章中国古代文 根本概念: 风骚历史散文赋元杂剧 根本问题: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比重。联系实例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根本概念:原始彩陶青铜饰纹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 根本问题:1. 简述中国古代雕塑

10、在绘画上表现出的特点。2. 简述中国古代书法与中国古代艺术虚无的关系。3. 简述中国古代绘画的共同的美学原则。4. 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5. 简述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6. 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表达出的传统文化内涵。7. 举例说明中国园林“虽为人为,宛如天成”的艺术特色。8. 以陵墓雕塑为例,说明其中蕴涵的厚重的文化内容。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根本概念: 甲骨文金文史记编年体 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 史评 根本问题:1. 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2. 简述史记的宏大成就。3. 简述“史家之才”。4. 简述资治通鉴的巨大成就。5. 试举例分析中国古代史学以古为镜,

11、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6. 郭沫假设先生曾说:“青年人学习中国历史一是可以增长见识,二是可以学习古代那些出色人物的高尚品德”。联系学习,谈谈自己的对这段话的生疏。第十二章中国古代史学 根本概念: 传统美德慎独玄学伦理隋唐佛学儒学 三纲五常 根本问题:简述传统道德标准的类型。简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两个根本特点。简述“礼”的四次制造性转化过程。4. 简述“礼”的制造性转化过程中包含的民族性因素。5. 简述中国伦理思想进展的三个局部。试分析宋理明学在伦理道德观上的根本特点。 试举例分析在中国伦理进展史上人性善恶学说。试举例说明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试举例说明传统伦理道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

12、启迪。试举例说明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根本概念:1. 自然神崇拜2. 三清尊神3. 四谛4. 道功5. 道术 根本问题:简述佛教的特点。简述道教的思想渊源。简述道教的特点。为什么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试分析宋明理学具有的肯定的宗教功能。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根本概念:1. 五行学说2. 宋明理学3. 境地 根本问题: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试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和一的思想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影响。试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中抱负人格塑造的影响。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根本概念:1. 同化力2. 分散力3. 融合力4. 农业文化5

13、. 经学传统 根本问题:简述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的产生条件。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举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表现何在?试分析中国文化中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形成的条件。试分析中国文化中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进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根本概念:1. 文化的根本精神2. 天人和一3. 以人为本 根本问题:简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思想观念的特点。简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主体内容。简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主要功能。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根本概念:1价值观 根本问题: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2. 了解儒家和道家对群己关系的定位。3. 了解墨家

14、对义利关系的生疏。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根本概念:1经世思想 根本问题: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简述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活力的因素。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 根本概念:1. 文化上的认同与适应2. 综合创论 根本问题:试分析 80 年月为何会消灭规模、声势巨大的“文化热”? 简述 80 年月“文化热”的特点?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原则。三、试题类型及标准解答举例一、单向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 A、般假设学B、涅槃学C、禅宗D、密宗2、“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 ( B)。A、文明时

15、代B、传奇时代C、夏商周三代D、先秦时代3、人类文化进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 C)。A、文化产品B、文化内涵C、文化现象D、文化事象4、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心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A)A、说文解字C、“文字神赐“B、“书同文“D、“圣人造字“5、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根底是(A、血缘C)B、地缘C、亲亲D、同门6、在现代中国的 56 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A、24 个B、25 个C、26 个D、27 个7、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掌握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 A、什伍里甲制度B、郡县制度C、户籍制度D、宗法制8、在 1972 年考古学

16、报第一期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争论一文的学者是 ( A)。A、竺可桢B、李四光C、夏 鼐D、冯友兰9、中国封建伦理标准的最高法则为(A)A、三纲B、五常C、五伦D、十教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B)A、刑书B、法经C、秦律D、汤刑11、佛教的创始人是(C)A、张道陵B、葛洪C、释迦牟尼D、孔子12、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 D)。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3、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C 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14、标志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业的萌芽的文化遗址是 (A )。A、仰韶文化遗

17、址B、龙山文化遗址C、河姆渡文化遗址D、屈家岭文化遗址15、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D A、归宿B、过程C、进展D、资源16、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C A、文化内涵B、文化外延C、文化经受D、文化结果17、在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作是 (D)。A、中国文化的发生时代B、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时代C、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D、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18、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C A、郭沫假设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1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C 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20、在中国传统的工商贸易之中,西式广告消灭于 ( B) A、晚清时期的北京B、晚清时

18、期的上海C、民国时期的北京D、民国时期的上海21、在以下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 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22、在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B A、孝B、仁C、义D、礼23、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C A、论语B、孟子C、礼记 大学D、荀子 劝学24、据周礼记载,周朝专设司民之职,其职掌反映古代很早就有 ( D)。A、宗法制度B、察举制度C、什伍里甲制度D、人口户籍登录治理制度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B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26、以下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19、( C)。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B、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C、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27、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C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28、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 B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选项,属于区域文化构成因素的有 ( ABCD)。 A、自然环境B、地理条件的特别C、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以下关于“广义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有 ( ABC)。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制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

20、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进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制造和精神制造的全部。D、广义文化也专指人类的精神制造,它着重人的心态局部。3、以下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D )。A、周王自称“余一人”。B、与宗法制亲热相关的是分封制。C、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D、诸侯之长子继承诸侯之位。4、明末清初以“三先生”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中国历史文化进展了深刻反思,“三先生”是指 BCD。A、李贽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5、以下选项,属于中国家庭治理文化要素的有 ( ABCD)。A、字辈谱B、家谱C、家风D、人生仪礼6、以下关于语言文

21、字文化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 ( ABD)。A、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事象。B、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C、语言文字也是文化政策。D、众多语言文字之间相互吸取。7、以下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BCD)A.诗言志B.尚意追求C.中和之美D.尊崇自然8、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 (ABCD)。A、归园田居B、岳阳楼记C、醉翁亭记D、石钟山记9、以下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D)。A、周王自称“余一人”。B、与宗法制亲热相关的是分封制。C、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D、诸侯之长子继承诸侯之位。10、以下思想家中,论述过“知行观

22、”的有 ( ABCD)。A、孔子B、旬子C、王阳明D、王夫之11、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BC) A、嫡长子继承制B、宗族祭祀C、军事讨伐D、宗法体系12、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 AD A、江汉平原B、成都平原C、华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平原13、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ACD)A、孝廉B、茂才C、秀才D、探花14、 隋朝大水道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 ABA、永济渠B、通济渠C、广济河D、惠民河15、以下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 ABCDA、环境标志B、 性别标志C、 年龄标志D、 体型标志16、以下属于庶族平

23、民礼俗的有( ABCD) A.三月三B.七月七C. 端午D.清明17、 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 BCD A.孝廉B.征辟C.考试D.察举18、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ABCD) A.生B.旦C.净D.丑1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 (ABCD)。A、归园田居B、岳阳楼记C、醉翁亭记D、石钟山记20、以下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BCD 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21、明末清初以“三先生”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中国历史文化进展了深刻反思,“三先生”是指 BCD 。A、李贽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22、影响 20 世纪中国

24、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思潮有 (BCD)。A、“中体西用论”B、“儒学复兴论”C、“全盘西化论”D、“综合创论” 三、推断改错题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制造的, 长期历史进展所积淀的文化。2、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3、科举以考试为主要标准,策问是考试的主要形式。 ()4、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5、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文明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密西西比两河流域。()6、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提出来的。 ()8、中西文化应当趋同。9、据文献记载,商朝的汤刑或许是中国

25、最早的国家法律。 ()10、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后果及其主要因素。答:中国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森林资源的过量开采;其后果是森林资源的损失和水土流失的加重。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2、我国历史传奇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答:具有手工艺性;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唯一性。3、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进展的大势。答:(1)北方民族大举的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 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3)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很多的精神因素。4、简述传统儒家伦理

26、学说对法律制度的影响。答: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立法指导;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提倡的统治方法;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5、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答:(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根底,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2) 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如富有怜悯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等。(3) 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展水平,在社会各基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抱负,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

27、。6、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答: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7、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答: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从秦始皇创立大一统帝国到晚清帝制完毕,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这种政权模式的特征如下: “家天下”政权模式长期连续;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 断扩张;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气。从而鲜亮表现出宗法观念对“家天下“国家政治构造的渗透。8、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答: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终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

28、9、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用的多种语言可归属为哪五大语系?答: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10、明清之际的 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做了哪些主要工作?答:第一,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其次,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会士要翻开传教局面, 必需了解、适应中国社会,必需首先钻研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之后。再向西方介绍。11、简述建设有的文化纲领。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进展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五、论述题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

29、化的影响。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 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头。2 分其特点有: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管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进展;三是严格考试 ,录用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动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进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进展。科举制消耗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学问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进展;科举制极端维护

30、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才的工具。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在儒家思想的培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亮的效劳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主要的观念有:(1) “诗言志”,根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抱负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 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如诗经。(2) “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效劳,

31、强调文章要效劳于社会。(3) 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肯定的道德标准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3、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自然环境:人向供给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打算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是地理条件的特别或得天独厚。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4、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哲

32、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赐予中国文化及其进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响。择其主要而言之,这种影响有三个方面: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进展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抱负主义倾向;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进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会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抱负主义使主观脱离实际;重体验不重客观观看,限制了实证科学的进展。5、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佛经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

33、通,佛教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格外快速;从三国时期开头,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信众快速增长。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两大阶段:前期以般假设学为主后期以涅学为主。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刻,它冲击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发了的生活信念和生存方式,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在两汉时期,对学术建设起到了肯定推动作用,故从肯定的程度上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6、试评儒家的义利观。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展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刊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是物质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须以人为前提, “利”合于“义”则取之, 违于义则去之。君子看重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小人看重的则是个人的利害得失。重义者荣,重利者辱。董仲舒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进展,故至后代的宋明理学产生了天理人欲之辩。儒家的义利观为了强调义的重要性,而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展产生过不良影响(2 分,但是,假设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从中提取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合理内涵,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崇尚道义,不重私利的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