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的教案12篇(看云识天气教案板书设计).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58975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12篇(看云识天气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12篇(看云识天气教案板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12篇(看云识天气教案板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云识天气》的教案12篇(看云识天气教案板书设计).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看云识天气的教案12篇(看云识天气教案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1 教学内容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 教学准备 认真预习,解决字词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

2、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 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lun)一霎(sh)间 点缀(zhu) 绫纱(lng)弥漫(m)晕(yn)月晕(yn)崩塌(bng t)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 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 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 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 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

5、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 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2、具体研讨第36段 1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 1.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 又是什么?2.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2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 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

6、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小结: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看云可以识天气: 云就是天气的“招牌” 卷云 卷积云 怎样看云识天气 积云、高积云轻、高、薄(晴) 形态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积雨云低厚密(雨雪) 光彩 晕 华 虹 霞 分天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出现了高层云,_(一定,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 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一定,有时,常

7、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 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

8、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9、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10、?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

11、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

12、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卷积云 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两行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 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13、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

14、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15、。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

16、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

17、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

18、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n) 一霎(sh)间 一刹那ch 点缀(zhu) 绫纱(lng) 弥漫(m) 晕(y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ng t)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

19、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

20、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 : 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

21、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

22、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 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 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4 教 案 首 页 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 章节第四 单元课题名看云识 天气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3、。 2.积累有关谚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2.能将有关谚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能将有关谚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教具课件 时间 安排导入新课赏美句析佳词品方法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 小结 学生课前准备还不到位,在交流谚语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无话可说,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方面,教师还要重视。 备注 教 案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看云识天气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知

24、识的滋养与启迪。同时文中优美的语句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我们愉快的阅读。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进行美读欣赏。 二、赏美句 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打比方的作用。 3妙笔生花。 仿照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任选一题)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地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3学生交流。 三、析佳词 1思考:“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

25、的象征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一句中“往往”“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2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语。 3学生交流其他运用生动巧妙的词语。 四、品方法 1文中清晰的思路主要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来表现的呢? 2归纳:分类说明法(分类别)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五、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 2学生解释自己收集的一至两条谚语。 3讨论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六、布置作

26、业 请同学们连续观察云的变化与天气状况,两星期后上交一篇观察报告。 七、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赏美句 析佳词 品方法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5 【目标】 、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检查预习(分钟)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

27、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掌握天气变化。但假如你正在野外,无法收听天气预报,又该怎么识别天气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 二、朗读,整体感知(分钟) 、导读:首段教师范读,、段全班齐读,段学生联读。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找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 天空的薄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自读: 课文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云和云上的光彩,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句。 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28、 看云识天气 薄云 低而厚密的云层 卷云 卷层云 卷积云 高层云 积云 雨层云 高积云 积雨云 天气晴朗的象征 阴雨风雪的预兆 三、演读,理清层次(分钟) 、明确任务: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句。 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发言,先四人小组预演,后推选最佳代表进行课堂交

29、流。 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就更熟悉了。 四、说读,品味语言(分钟) 、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下面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 我认为(词语、句子或段落)美,因为_ 如: 我认为“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个句子美,因为

30、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 五、寻读,课外延升(分钟) 、提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教师总结关于天气的谚语: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棉花云,雨快临(高积云) 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蚂蚁挡道,大雨即到。蚂蚁搬家,大雨要下。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霜后暖,雪后寒。 、作业:模仿写

31、作看 识天气 请你课后认真收集有关资料,以看 识天气为题自由表达,尽量做到形象生动、层次清晰、用词准确。你可以查阅图书馆藏书,查询网上资料,也可以走访有经验的老人。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

32、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

33、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n)一霎(sh)间点缀(zhu 绫纱(lng)弥漫(m)晕(yn)头转向 月晕(yn)崩塌(bngt)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34、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学生

35、回答,教师明确: (“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

36、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说-分说-总说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

37、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38、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学生回

39、答,教师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4)“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6)“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