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6573584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安怜翁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注释】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剡(sh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1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的人。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3、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选自韩诗外传)【注】镒(y):重量单位。二十

4、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馆:这里指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田子为相孝子之事亲也2.下列各句中“去”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B.去后乃至C.相委而去D.子其去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过中不至,太丘舍去。母曰:“子安得此金?”4.甲文和乙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甲文的友人和乙文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三)【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5、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论语十二章节选)【乙】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选自列子学射)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

6、点词的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请将句子翻译成现代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4.乙文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列子主动采用了甲文中的哪些学习方法?(至少两种,用自己的话回答。)(四)【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乙】昶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沈,名其子曰浑,曰深,为书

7、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五王昶戒子书)【注释】昶:音chng。吾之于人,谁毁谁誉: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我对别人,不毁谤,不赞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 )(2)年与时驰( )(3)欲使汝曹顾名思义( )(4)斯言信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夫君子之行水陆草木之花B.静以修身不以物喜C.为书

8、戒之曰为人谋而不忠乎D.吾之于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请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五)【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

9、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抓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两文均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注】行室:农民临时搭盖的草棚。苫:用草编的席子。豕(sh):猪。移时:过了一段时间。乌:哪里,怎么。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目似瞑,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B.顾野有麦场 三

10、顾臣于草庐之中C.屠自后断其股股直不能屈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面对【甲】文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B.“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动作表现了狼的狡黠;“意暇甚”“洞其中”等描写表现出狼的贪婪凶狠。C.“顾”“奔倚”“弛担持刀”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屠户在毫无退让的余地下选择与狼斗争的果敢坚决。D.文章的情节依次设置为“遇狼一一惧狼一一御狼一一杀狼”,在情节中,展现出屠户身上复杂的性格。3.将【甲】【乙】两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惟有小刀不盈寸。4

11、.说说【甲】文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5.【甲】【乙】两文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说明。(六)【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乙】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逾墙而走。(节选自战国策)【注】曾

12、子:名参,孔子的弟子。费:鲁国的地名。族,指姓氏。杼(zh):织布机的梭子。逾:越过。走:逃跑。【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注】数(shu):多次。玃(ju):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B.昔者曾子处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其母尚织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D.人之与狗则远矣/亲贤臣,远小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3.乙文中句子断句正确的

13、一项是()A.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B.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C.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D.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4.以上三则选文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句原文可以看成应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七)【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14、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注】淮上:即淮水上,这里指战场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2)谢玄淮上信至(3)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4)意色举止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看 书 竟 默 然 无 言 徐 向 局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撒盐空中差可拟。4.【甲】【乙】两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请根据内容,分别推断【甲】、【乙】两文出自言语方正雅量中的哪一篇,并阐述理由。【小贴士】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世说新语方正:记述了魏晋时人表现出的行为、品性的正直。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

15、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甲】文出自_,理由:_【乙】文出自_,理由:_(八)【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注释】狼籍:亦作“狼藉”

16、,散乱不整饬的样子。此指行为不检点,名声极坏。众坐:大庭广众。主簿:古代官名,为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反侧:不安。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1)相委而去(2)元方入门不顾(3)王敦护其兄(4)时何充为敦主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待君久不至,已去。(2)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3.【乙】文画线句“庐江人士咸称之”中哪个词要重读?说说你的判断,并简要陈述理由。4.【甲】文中的元方与【乙】文中的何充在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乙】文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何充的这种性格?(九)【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

17、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患:担心。既:已经。下帷:典故。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典故。指孔子读书用功,编木简的牛皮

18、绳子被多次折断。迨:等到。倍:通“背”。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_(2)患记问不若人_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语句。(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其 所 精 诵 乃 终 身 不 忘 也12.概括出【甲】【乙】两文中相同的学习方法。(十)【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

19、子书)【乙】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读书,其耽搁更甚于家熟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熟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逐,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熟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节选自曾国藩与诸弟书)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发愤自励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B.此何意也意暇甚(狼)C.四弟来信甚详 缀行甚远(狼)D.则无甚耽搁学而不思则罔(论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苟 不 能 发 奋 自 立 则 家 塾 不 宜 读 书 即 清 净 之 乡4.两文都谈到“静”的重要性,但各有侧重。【甲】文强调内心宁静对于A重要性。乙文侧重强调内心宁静取决于B ,而不取决于C。(十一)【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1、。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猩猩嗜酒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已而谓其朋曰:“盍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稍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

22、也。【注释】麓:山脚下。醴(l)尊:醴,甜酒。尊,同“樽”,酒壶。盍(h):何不。唇吻:指的是嘴。爵:酒杯。蹈藉:践踏。就繁(zh):被拘囚。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终日在天中行止(杞人忧天)B.乃悟前狼假寐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C.其后来者亦然公欣然曰(咏雪)D.恶其为诱也为人谋而不忠乎(十二章)2.请用“/”给下面的向子断向。(断三处)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稍大者饮又骂而去之。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2)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4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题。(1)【甲】【乙】两文中的动物最终结局都不免于一

23、死,共同的原因是(2)这两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 的道理。(十二)【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乙】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

24、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愿王察之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附:参考答案(一)1.(1)趁、乘;(2)代词,指老人。2.D3.弟弟(你)要把他放走吗?4.聪慧、才思敏捷 善良、富有同情心5.谢安怜翁中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尊重、平等的态度,咏雪表现了谢安对孩子们毫不掩饰的赞赏态度。(二)1.约定回头看做、担任侍奉2.D3.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4.甲:做人

25、要讲诚信。乙: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相同点: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三)1.(1)按时(2)“说”同“悦”,愉快(3)学过的知识(4)射中2.(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2)所以,圣人不考察事物存亡的现状,而着重考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3.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4.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学习思考。(四)1.增长 疾行,指迅速逝去 看 正确,可信,真实的 2.A 3.(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要想抵御寒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穿上厚重名贵的毛皮衣服,要

26、想止息谤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提高自身的修养。 4.都告诫子侄要修养身心,培养品德。(五)1.C 2.B 3.(1)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2)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4.启示:示例一: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示例二:要勇敢机智,有勇有谋。示例三:狼虽然贪婪凶恶,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5.甲乙两文都一线贯穿,结构严谨;两文都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甲乙两文都先记叙故事,后揭示道理/先叙后议;两文都设置悬念,使事情节紧张曲折;两文都运用了人物描写,把屠户杀狼的惊险过程

27、均描写得细腻生动,使人身临其境;都运用了生动传神的描写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两文都用了对比手法,将屠户与狼的形象做对比。(六)1.B 2.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3.C 4.反映的是如何面对谣言的问题。正确观点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谣言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乱真,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网络时代信息铺天盖地,我们要学会用分析的眼光对信息加以甄别,不要轻易相信谣言。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不要做谣言的传播者。(七)1.(1)不久,一会儿(2)到(3)书信(4)神情、态度2.看 书 竟/ 默 然 无 言/ 徐 向 局3.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4.【甲】

28、文出自言语篇,理由:文章主要记录了谢太傅与家人围坐时,谢朗和谢道韫的精彩言论,体现了他们用语的得体、巧妙。【乙】文出自雅量篇,理由:谢公在接到谢玄大破贼的消息时喜不形于色,而是继续慢慢地下棋,体现了谢公处变不惊的气度。(八)1.(1)舍弃(2)回头看(3)袒护,庇护(4)担任2.(1)(家父)等您好久,您没来,(他)已经走了。(2)我就是庐江人,(我)所听到的跟您说的不一样!3.咸。“咸”是“都”的意思,说庐江人全都称赞他,强调王含的口碑好。4.相似之处是“方正”(品行正直)。王敦夸赞王含时,何充虽然是王敦的下属,却敢于当面指出事实并非如此。旁边的人都很为何充感到紧张不安,何充自己却神情自若。

29、(九)9.(1)生气、恼怒 (2)如10.(1)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2)吟咏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11.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其 所 精 诵 /乃 终 身 不 忘 也12.及时复习、善于思考(十)1.B 2.(1)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学有所成。(2)有什么必要选择地方?有什么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确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地、时、但) 3.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 4. 修身治学 自己 环境(十一)1.B2.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稍大者饮/又骂而去之。3.1)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2)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心造成的啊!4.贪婪 面对邪恶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 面对诱惑要懂得克制,无欲则刚(十二)1.讲述 使知道 距离 明辨 2.(我家)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集市上没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 3.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