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学案打包21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zip

举报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学案打包21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zip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学案打包21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zip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资源描述
单元整合单元整合中国食物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1原始食物发展时期(1)时期:约 1 万年前至新石器时代。(2)特点: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劳动工具的限制,获取动物性食物的能力要大大低于获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人类主要依靠获取野生动植物为生,食物的种类极少,结构也十分单一。2传统食物发展时期(1)时期:从夏商周时期(公元前 21 世纪)至 19 世纪。(2)特点:初期阶段仍以获取天然食物为主,基本没有食品加工产品。中期阶段,长江以南地区的食物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水田耕作技术渐趋成熟。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大约在公元 13 世纪之后,由于扩大食物生产资源的需要,食物生产区域逐步向边远地区发展,食物生产的区间和空间增大,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周边地区移民开发,向内陆地区的丘陵、山地、草地扩展。并引进了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使食物种类丰富。这一时期食物生产区域也逐步形成。3现代食物发展时期(1)时期:从 20 世纪开始至今。(2)特点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与单产成倍增长,畜牧业生产效率提高,主要食物生产数量增长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食品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由食品制造、食品加工、酿造、饮料等组成的食品工业生产分类体系。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即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和能源,大大提高了食物生产效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充分运用了现代社会经济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渗透到食物生产的各个领域,显著提高了食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时空坐标单元主线早期食物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获取食物走向生产食物,农业、畜牧业出现,这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明的出现;在农业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谷类植物区,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近代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丰富了食物的种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现代食品生产: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食物生产、储备技术的进步,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食品生产和加工新技术的推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第 1 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 1 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程标准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导引1.人类早期采集和渔猎的特点。(史料实证)2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的表现。(史料实证)3农业出现的意义。(历史解释)4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史料实证)5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唯物史观)历史时空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1)时间:远古时期。(2)特点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工具:用_木、骨和石_等材料制作工具。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_迁徙_的生活;用_火_取暖、烧烤食物。_女性_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农耕和畜牧(1)时间:大约_1 万_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2)表现农耕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_小麦_、_大麦_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_粟_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_水稻_中美洲:是_玉米、甘薯_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背景:畜牧是在_狩猎_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_定居生活_的出现而产生的表现:距今约 9000 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_绵羊_和山羊;距今约 8500 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_猪_和狗;距今约 6000 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_骆马_(3)农业出现的意义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_第一次革命_。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_食物生产者_。b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_自然资源_的状况。c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_人口的增长_。促进了_生活_和生产方式的变化。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定居_,并逐渐形成_聚落_。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_手工业_劳动。c原始_音乐_、文学和_宗教_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推动了_科学技术_的发展。a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_天文历法_获得较快发展。b_数学_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思考: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畜养的动物。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转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_古巴比伦_文明、_古埃及_文明、_古印度_文明和_古代中国_文明。(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王国和古埃及食物:种植_大麦_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生产与生活古巴比伦王国_王室_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_商人_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_佃户_;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的租赁对象非常广泛古埃及土地主要由_王室_和神庙占有;以_尼罗河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2)古代中国食物:主要分为北方_粟麦_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生产与生活商和西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_集体耕作_周时期战国以后a._铁犁牛耕_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b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_家庭_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c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_家庭手工业_等途径补贴家用d秦以后统治者推行_重农抑商_政策e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精耕细作_的农业技术体系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1)含义: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主要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3)古希腊、罗马古希腊A农业和手工业: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_蔬菜_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_橄榄_,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B使用奴隶劳动: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_公民_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古罗马A以_谷物_生产为主,同时种植_橄榄_和葡萄。B 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_国有_,人们以_家庭_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古希腊经济与古罗马经济的相同点古希腊经济与古罗马经济相比,都是奴隶制经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且农业形成一定的地域分工;都有多种地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和商业都发达,对外贸易繁荣;被征服土地上的经济渐渐超过本土。(4)古代美洲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_甘薯_、马铃薯。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_贵族_私有的部分外,还有_村社_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_收回_。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女地位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_主导_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逐渐退居_从属_地位。2贫富分化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_剩余_。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职务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_私有财产_。氏族内部出现了_贫富分化_。3阶级差别产生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_自由民_和奴隶的差别。4国家诞生(1)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_阶级_产生了。(2)国家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_强制机关_,国家应运而生。(3)评价:国家是_阶级矛盾_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与氏族社会的区别(1)国家管理下的居民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氏族制度下的居民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的。(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主题一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的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一旧石器时代他们仍像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那样,靠捕捉小动物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无数生物那样,靠采集食物谋生。由于他们依赖大自然,所以就为大自然所支配。为了追猎动物、寻找野果地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提示 1:生活状况: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过群居生活,不断迁徙。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史料二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探究 2:史料二中农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深远意义。提示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意义: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拓展】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1)基本特征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2)意义原始农业出现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增殖天然产品,从而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总之,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主题二中西方农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三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口比较稀少,而到了人口开始变得稠密到足以给土地产生压力的时候,美洲、非洲和澳洲大陆都敞开了大门供人们移居。西方实行农牧结合的方式,耕地和牧场分开,耕地以外是牧场,后来牧场部分被开垦出来。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种植业和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一样。据专家估计,饲养羊群需要的劳动力比种植谷物要少 80%。因此,它不会很快促使人口增殖到人多地狭的程度。欧洲古代社会的农业结构是农牧兼营、以牧为主,这一结构既不会迅速带来人口压力,也不会因物质匮乏而导致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其人地关系处于一个十分合理的状况。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探究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农业结构的特点并加以简要评析。提示 3:特点:农牧兼营,以牧为主。评析:这种农业结构不会引起人口迅速增长,不易因物质匮乏而导致劳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史料四不同的农业结构对东西方的饮食方式和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东西方农业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各具特色的农业道路中,中国传统农业虽然精耕细作、多粪肥田、高产丰收,但是农桑结合、粮棉并作的农业结构自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农牧并存的西方农业结构相比,耕地不足、劳动力不足、畜力不足和肥力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制约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仅从农业所要解决的食物问题而言,农桑结合的结果却是食物,特别是肉食的缺乏。西方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大量的畜力而且还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肉食和乳品,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之不同,中国畜牧业在农业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摘编自张岱年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探究 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农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示 4:特点:农桑结合,粮棉并作。问题:耕地不足,劳动力不足,畜力不足和肥力不足。【拓展】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项目自然地理环境食物生产社会生活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的租赁对象非常广泛尼罗河流域干旱,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古代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特别是早期黄河流域植被茂密,气候适宜,同时黄土也是一种比较适合耕种的土壤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农业科技推广古希腊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大麦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种植葡萄和橄榄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农业劳动古罗马雨水丰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山间草场也适于畜牧;多山的地势使可耕地面积比较少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土地制度由国有到私有,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小农逐渐破产1(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D)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解析: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 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 A 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农”字的创制是原始农业发展的结果,谈不上“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排除 C 项。2(2023许昌)公元前 9000 年,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人们已开始种植麦类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等;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这反映出(A)A人类文明的多元化B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C人们食物种类丰富D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亚地区种植小麦、大麦,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体现了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排除 B 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食物种类单一,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农业发展的情况,得不出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的结论,排除 D 项。3(2023潍坊)如图是法国三友洞里的“巫师”岩画,是描绘巫师的最早的画。画上画的是一个男子,身披鹿皮,头顶一对牡鹿角,脸像猫头鹰,长着两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还拖着一条马尾巴。这幅画表明(C)A人类已产生原始宗教仪式B法国最早出现人类关于巫师的记载C巫师乞求动物神灵的保佑D信仰动物图腾能确保食物来源丰盛解析:材料“岩画,是描绘巫师的最早的画。画上画的是一个男子,身披鹿皮,头顶一对牡鹿角,脸像猫头鹰,长着两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还拖着一条马尾巴”体现了人与神的关系,C 项正确;画与宗教仪式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无法得出是最早,排除 B 项;D 项说法错误,排除。4约在 9000 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豌豆等农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农村的遗址,时间为 8500 多年前。这说明(A)A西亚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B伊拉克北部是小麦原产地C耶莫人是最早食物生产者D耶利哥拥有最早农业遗址解析:材料“约在 9000 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豌豆等农作物”说明西亚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A 项正确;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排除 B项;材料无法得出耶莫人是最早食物生产者的说法,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 D 项。5(2023全国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C)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解析: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 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A 项;农业及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推动了男子和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地位的分化,排除 B 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 D 项。6(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C)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 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 A 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 B 项;这一时期,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排除 D 项。7(2023山西高二统考)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和疝气。”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C)A学者深受时代的影响B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C历史研究角度的不同D史学研究中的混乱现象解析:由材料可知,一种观点肯定了农业生产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生产给人类带来了疾病,表明这两种观点的研究角度不同,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不同时代,排除 A 项;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的表述太绝对,并且材料没有提到阶级,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混乱现象,排除 D 项。8(2023伊春)希腊素有“橄榄之国”之称,自古以来,希腊人民就对橄榄树有着特别的情感,视其为智慧、和平与胜利的象征。关于古希腊的橄榄种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橄榄树多种植于土地肥沃的地区B橄榄是古希腊人的主要粮食作物C橄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地处地中海气候区,且多山地,土地贫瘠,因而不适于发展粮食种植业,但是适合种植橄榄和葡萄等经济作物,而希腊人用橄榄与海外交换粮食和其他物品,由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项正确;希腊多山地,土地贫瘠,排除 A项;橄榄不是粮食作物,排除 B 项;材料并未体现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排除 D 项。第 2 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 2 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问题导引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的主要表现。(史料实证)2食物物种交流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历史解释)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历史解释)历史时空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_新航路_的开辟。2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_玉米_、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3表现项目欧洲亚洲玉米16 世纪中叶,在_南欧地区_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 世纪,成为仅次于_小麦_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_菲律宾_传入东南沿海地区_清朝_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马铃薯_16_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番茄18 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18 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_光绪_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15 世纪末传入_西班牙_16 世纪传到_英国_等欧洲国家_明朝_时,传入中国明朝时期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传入中国的原因(1)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被带回欧洲,后传入中国。(2)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3)明朝时期人地矛盾尖锐。(4)政府政策的推动。、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2)推广小麦:由_欧洲移民_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_西班牙_人带到美洲。18 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禽畜在美洲的推广(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_农业_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玉米、甘薯引入_中国_,丰富了粮食种类。(3)马铃薯提高了_欧洲_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_食物结构_,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_畜牧业_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_水稻_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往,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对美洲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_滥伐_。地表_植被_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对中国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_美洲_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_水土流失_。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引进的深远影响(1)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2)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了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3)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4)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又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5)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主题一世界物种交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 1794 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探究 1:依据史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提示 1:变化: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史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值。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探究 2:依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提示 2:特点: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拓展】新航路开辟后主要物种的传播和交流项目主要物种传播状况玉米、马铃薯和甘薯16 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 世纪,玉米传遍欧洲各国。16 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最初作为观赏植物,18 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美洲物种传入欧洲等地辣椒15 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 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玉米、马铃薯和甘薯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番茄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美洲物种传入中国辣椒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水稻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 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番茄18 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禽畜欧洲移民把鸡、牛、驴等禽畜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主题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三探究 3: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史料三。提示 3:图片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文字内容反映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史料四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那里的人们第一次有了足够多的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探究 4:根据史料四,归纳概括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提示 4:对中国: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对非洲:促进非洲人口增加;促进非洲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拓展】“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1)积极影响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各地的食物生产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亚洲在 16 世纪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等高产作物,令粮食充足,刺激了亚洲人口增长。欧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同样,来自美洲的番茄,在意大利成为制造番茄酱的原料,并且成为商标。(2)消极影响欧洲人带来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抗体,造成很多人丧生和大量的文化流失。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1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对域外作物的引种(D)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对域外引种作物的名称有着不同的称呼,说明物种引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 项正确;中国也有物种对外输出,并非是单向交流,排除 A 项;材料与歧视性无关,排除 B 项;美洲作物为主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C 项。2李百川小说绿野仙踪(乾隆年间成书,据旧抄本)四十九回:何公子递下十二两银子扬长而去,苗秃子帮闲骂道:“不想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据此,对“西番柿子”推断正确的是(B)A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 B当时不作为食用蔬菜C该物种来自西亚地区 D乾隆年间被引入中国解析:根据材料“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番柿子”是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B 项正确;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排除 A 项;番茄来自美洲,排除 C 项;番茄在明朝时传入我国,排除 D 项。3(2023烟台高二校考)意大利首都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 15151517 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B)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是 1515 至 1517 年,正处于新航路开辟的时期,再加上题干的关键信息“玉米”,可以说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B 项正确;东西方的商贸活动和传统农耕经济发展中没有玉米,排除 A、C 两项;拉斐尔壁画中画的几支玉米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排除 D 项。4(2023江苏开学考试)12 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 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C)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解析:根据材料“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18 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传播,C 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 A 项;B 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消费品趋同的说法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 D 项。5有研究表明,17 世纪全球出现了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D)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 世纪全球气候变冷影响农业产量,美洲作物的外传恰好缓解了农业上的危机,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故选 D 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人们的饮食习惯,排除 A 项;材料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与农业发展集约化无关,排除 C项。6有学者在评论 15、16 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A)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解析:材料体现的是 15、16 世纪亚洲的特产香料被引入到欧洲的餐桌上,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有关,A 项正确;材料与美洲开发无关,排除 B 项;价格革命的典型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排除 C 项;从调料的变化不能推出民众消费观的变化,排除 D 项。7(2023运城)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 1400 年至 1900 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 18 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民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D)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解析:据材料“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 18 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民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可知,土豆在欧洲的推广,使民间纷争有所减少,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稳定,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关系,排除 C 项。8(2023安徽联考)大米是日本社会中贵族的象征,江户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农民随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赋税中的一种。但到了 16 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日本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D)A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B幕府统治改善了民众生活C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D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解析:依据材料“但到了 16 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间接刺激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D 项正确;12 世纪时,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中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日本农民随意食用大米,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