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472997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 一切为人

2、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摘自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

3、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形象给人们以精神震撼,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题材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既反映了现实,又为受到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文艺具有时代性,它代表了每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艺术创作者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追求。冼星海创

4、作的黄河大合唱,作品以曲折蜿蜒、惊涛澎湃的母亲河“黄河”为象征,表现出“抗日、爱国”的基本主题思想,热情赞颂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抗日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暴行。从这部在国内传唱度较高,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引起人民的共鸣。民族精神其实都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经过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各种时代精神具有了民族性,并最终融合成民族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

5、神。千百年来,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里。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影响,涌现许多动人心弦的文艺作品,如贺敬之创作的抒情短诗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诗篇歌颂“母亲”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表现浓烈爱国之情的抒情歌曲走进新时代,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扬。这些作品都深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文艺创作者顺应时代精神、融合浓浓爱国之情的创作特征。(摘编自郑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分析)材料三所谓直接表现人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历代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硕鼠

6、既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又表达了他们追求”乐土”的美好理想。历代进步文人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直接表现“人民性”的篇章,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都真实地描写了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因此,这些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人民性。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小说荡寇志,作者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起义作了歪曲的反映,其是不具有人民性的。(摘编自樊德三论文学的人民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7、一项是( )A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文艺作品要从创作的来源、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作品就会失去活力,丧失生命力。C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者将真实生活集中、典型、理想地反映到艺术作品,是这一理念的体现。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中,受其影响,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有融入人民感情、反映人民心声、符合人民审美,才能引发人民的共鸣。B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源自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弘扬时代精神。C

8、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准确地洞察劳苦人民悲痛的内心世界,也是“人民性”的体现。D文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其思想感情,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重湖叠峨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B“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C“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4三段论是根据大前

9、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三第一段材料,运用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5打工人穿着能去时装周的衣服通勤、上班,职场新人毕业就能住精装修大平层,多年全职妈妈一出手就能找到工作近年来,有些国产职场剧剧情浮夸、人物失真,被批为“悬浮剧”。有评论说“悬浮的编剧和导演该想办法缓解观众的剧怒症了”。假如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协会的会长,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场剧的创作要重视“人民性”的倡议。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倡议要点。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月还乡殷毅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等待回乡人的指认。刚入五月,脆嫩的绿有点浅,像新娘的酒窝。雨或是下

10、得很轻,点点可数,漾在河里打在干燥的水泥地上、雨棚上。不再像春天的毛毛雨下得含含糊糊,在繁花间暧昧不清。或是下得很猛,一阵掠过,撂下一片湿汪汪的。这样的雨像一场告别也像一场迎接,浸泡着五月头的嫩绿。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小时候夏天天天泡在里面的池塘,已经被浅绿层层覆盖。苇叶初长成,正好可以包粽子。那时立夏了,乡亲们总是煨一锅清香,扯出无数的炊烟。青青的烟随风聚散,奔腾或婀娜,随意时光。桑葚树还在那里,斜在水面,那么多年了,它生长得并不是很快,只是略显粗壮,许是根一半在水里的缘故吧。桑葚还是青青的,密密麻麻,等熟了就一颗一颗掉进水里,那入水瞬间的响声如在耳边。那时我们就用桑葚做饵料来钓鱼,叫作

11、钓桑果鱼。鱼很傻,辨不清这些小小的阴谋,往往轻易就上了钩,让我们这些小坏蛋乐坏了。一顿美味的鱼汤该是那个饥馑的年代里最大的美味。而桑葚是我们这些野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一棵的,而桑树的尾巴是不会被割的,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吃得嘴巴乌黑发紫,甚至还闹出过一次小小的事故。呵呵,那天我照例坐在一棵大桑树上,专拣又大又紫的往嘴里塞,树下是一群跟我一样的野孩子,眼巴巴地等我往下扔桑果给他们吃。哈哈,现在都还记得树下那些仰着的小嘴巴,还有一把张开的等着接桑葚的黄雨伞,桐油布的。我在上面摇晃着那些枝条,桑果纷纷落下,“噗噗”地打在倒放的雨伞里,仰着的小嘴巴没有了,变成撅起的一圈儿小

12、屁股。到傍晚被母亲召回的就是一群满嘴满脸满手满身乌溜溜的孩子了。那晚父亲母亲很晚才下工,我已入睡,只是床下泥地上吐了一大滩。父母不知我怎么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他们惊慌的声音,听见母亲在说我吐了好多血。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地有名的老刘医生来了,在我身上摸索了好久,又掌灯去看郡一滩的“血”,昏暗的灯光下用小树枝反复拨拉,松了一口气说道:“是桑果。”那个飞蹿上树的小身影,那个打在泥土地上的“啪啪”响的光脚板,居然就是眼前这个中年的自己。而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池塘边的苦楝树缀满了紫色的花苞,准备好了盛开。苦恶鸟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伸头缩脑很有节奏,见我走近,呼啦一声踩

13、着水面飞远了。“苦哇、苦哇、苦哇”,每个夏天的夜晚它就这样在我耳边啼鸣。它真的是苦媳妇的化身吗?被恶婆婆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但是我知道,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苦难,人们将生活中不能说出的苦,嫁接给了这个白胸黑背的水鸟,让鸟儿代他们夜夜啼鸣。跟着母亲到麦地里拔草,很多年了都没有下过地,因不忍心看母亲那么大年纪还那么辛苦,就硬是跟着去了。而母亲一直叫我不要去,她舍不得我。但我知道她心里是很高兴的,拔草的时候她总是说,某某看见了一定会眼热(羡慕的意思)。呵呵,原来她心里不仅高兴还很骄傲。乡亲们远

14、远地看见了,问是谁在帮拔草,母亲一说是我,他们就会说:“哦哟,还帮拔呀!”母亲就笑逐颜开了。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惭愧,我已经脱离土地太久,这块土地上一直只有父母的身影。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扦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的虔诚,过程的忍耐。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浃背,汗水煮着眼睛生生的

15、疼,麦芒在小手臂上刺满了红点,鞋子里的泥屑草籽硌着脚。渴死了,我不得不暂时上岸回家喝水了,而母亲依然跟没事似的。长期的田间劳作,她似乎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少了煎熬多了自在,甚至有为庄稼拔去草后的快慰与幸福。而我不能,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惫。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所以,乡愁是隔着距离的。与土地的距离,与故乡的距离,与父母的距离,与童年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一种伤,而乡愁则是抚摸着伤的呻吟。有病无病都会呻吟。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福贵给他的老牛起的名字也叫“福贵”,历经人世的悲欢离合后,他

16、再没有大喜大悲。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守着他从别人刀尖下买过来的老牛,相依为命。劳作了一辈子的老牛,当有一天再也不能下地的时候,等待的只是被剥皮吃肉的结局。福贵被苦难过于浸泡几近麻木的心,那一瞬间充满了悲悯。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五月的土地如此美丽,那是它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歌颂;懵懂的童年是无忧的,那是人生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追忆。回乡后,只是与土地的短暂碰触,意识里便有一些东西在下沉,只是我,说不清。(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月的乡村如此美丽,作者中年

17、还乡,对过往一一指认,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在欣喜之余难免心生落寞之感。B包粽子、吃桑葚,苦恶鸟叫、拔蚯蚓草等都是五月乡村所特有的,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怀恋。C满嘴满脸满手满身因吃桑葚而“乌溜溜”及我因暴食桑葚而呕吐,写出了儿时的懵懂可爱,也隐含着那个时代生活的苦难。D作者“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一方面又觉得乡愁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既写实性地交代了五月乡村的特点,又具象征意义,同时引出我对故乡往事的回忆。B作者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围绕还乡这一主体

18、事件,寄寓对故土的怀念、对亲人的爱和对乡愁的思考。C本文“实”和“虚”调配得当,相辅相成。一者现实与回忆结合,实与虚共生;二者言在“实”意在“虚”,将复杂的情感渗透在具体的形象里。D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中穿插了精彩的描写,而精当的议论和恰到好处的抒情,又常常是文本的点睛之笔。8作者写回乡的所见所感,为什么要写福贵的故事?请谈谈你的看法。9不同于常见的乡愁文学抒发故土乡情,本文作者在乡愁中更多地寄托了自己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

19、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

20、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文本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吴王:刘涛

21、,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讼, 通“容”,包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

22、禁审理,“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含义不同。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来借指老人。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复遣丧之长安葬 冀幸君之一悟B如此者四十余年 纵一苇之所如C京师知其以子故 以弱天下之民D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因人之力而敝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的诱因

23、之一。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1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

24、词,完成小题。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释】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17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

25、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五、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2)诗词中常以“明月”寄相思,在这方面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3)在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4)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5)五代史伶官传

26、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 , ”的道理。(6)在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鼓角齐鸣、旌旗招展的宏大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了伏笔。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一幕幕 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

27、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王希季说: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 ,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 ,志在千里。如今,已经101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十航天”的新项目。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

28、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七、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 2D 3A4大前提:凡是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就具有人民性。小前提: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是从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结论: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具有人民

29、性。5在创作导向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创作目的上,要发扬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来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在创作路径上,要深入职场,了解真实的职场生活。在创作内容上,要塑造鲜明的职场人物形象,体现职场人的时代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错,原文“各种时代精神具有了民族性”,民族精神融合的是“各种时代精神”。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错,原文“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

30、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是强调“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是由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所决定的,原文并无“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这一观点。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表面写百姓生活,实则赞颂主政官员。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B.表现了诗人对在家中苦苦等待戍边战士回家的妻子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沉痛控诉,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C.诗人“托物言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 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行人泪”

31、是词人站在人民立场抒发忧民之情。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直言三段论是所有前提都是直言命题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直言命题(即: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三段论形式如下:大前提:所有M是P;小前提:所有S是M;结论:所有S是P。分析材料三第段,涉及的共同词项,或者概念是“人民性”。大前提:由“所谓直接表现人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可得出:凡是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就具有人民性。小前提:由“历代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硕鼠既喊出

32、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可得出: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是从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结论:由“因此,这些作品鲜明的表现了人民性”可得出: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具有人民性。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可得出:在创作导向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

33、需要。由材料一“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可得出:在创作目的上,要发扬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来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由材料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

34、隽永的魅力”可知,既然要创作“职场剧”,当然也需要深入职场,了解真实的职场生活,可得出:在创作路径上,要深入职场,了解真实的职场生活。由材料二“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可得出:在创作内容上,要塑造鲜明的职场人物形象,体现职场人的时代精神。6C 7B8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贴近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35、。9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馑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A.“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错误,原文是说“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B.“拔蚯蚓草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错误,“拔蚯蚓草”不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D.“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错误,“虚伪”是因为一方面怀会故土一方面又在亲近故乡的土地时想要远离;“觉得乡愁

36、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错误,原文是说“乡愁则是抚摸着伤的呻吟。有病无病都会呻吟”。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错误,本文是围绕还乡展开的,是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了童年生活,着重写了回乡的所见所感。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可知,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从“

37、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可知,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从“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可知,贴近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扦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可知,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

38、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从“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浃背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惫”“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可知,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从“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的虔诚,过程的忍耐”可知,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

39、一棵的”“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苦难”可知,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馑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10A 11C 12D 13D14(1)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2)汉武帝赞许单于的义举,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15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

40、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天下亡人”是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反迟”和“反亟”结构一致,故“反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审罪;太平。句意:便囚禁、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到今天奏国仍太平、强大。B.正确。C.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慰问、问候”。句意:每年按时慰问茂才。/委屈你们来慰问我。D.正确。句意: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往、到;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到

41、长安。/希望国君彻底醒悟。B.副词,像;动词,往,到。句意: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C.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句意:京师知道吴王是因为儿子的缘故。/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D.“而”都表转折,却。句意: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有反叛的郡县。/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由原文“莫敢难,独窦婴争之”可知,成朝臣并未达成共识。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稍”,渐渐;“失”,违背;“朝”,朝见。(2)“嘉”,赞许;“以”,凭身份;“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

42、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参考译文:文本一: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

43、。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到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为儿子的缘故,便囚禁、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

44、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

45、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文本二: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

46、,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即使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16B 17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不同点: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

47、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歌女没有笑容。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老病有孤舟”“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张诗“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总之,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不同点:“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