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48839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2019级仁寿县第四学期半期生物试卷满分:9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1.下列有关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溶化琼脂时,需要控制火力并不断搅拌,以免发生焦糊B.灼烧、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照射等都属于无菌技术C.统计样品中活菌数量时,接种方法应采用平板划线法D.用平板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应将平板倒过来放置2.如图是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配制步骤、的培养基时,应注意防止杂菌污染B.步骤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获得单细胞菌落C.步骤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D.步骤应挑

2、取中不同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3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叙述正确的是( )A分离红细胞时要进行 2 分钟 500r/min 的离心操作B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较大的蛋白质后分离出来C.当凝胶表面干燥后用磷酸配制而成的磷酸缓冲液充分洗涤D.根据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可将样品中各种不同蛋白质分离出来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联会的染色体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B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自由组合C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5.下图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为2N)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个细胞DNA、染色体和染

3、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丙和戊丁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点分裂B.基因重组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丙戊过程中C.丙可以代表体细胞,甲只能代表精子或卵细胞D.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6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的DD,乙图中的dd,丙图中的Dd都是相同的遗传因子B.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甲和乙C.理论上丙图可产生数量相等的D、d两种配子D.基因分离定律可适用于所有生物31.(11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发酵技术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制作果醋、腐乳、泡菜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氧气的是。(2)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一

4、开始持续通入空气,使酵母菌数量(填“增多”“不变”或“减少”),然后再封闭,短时间内使酒精(填“增产”“减产”或“不产生”)。(3)制作腐乳过程中在腐乳表面往往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实际上是微生物的,对人体无害。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4)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致癌物 。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一般使用的方法是 ,先将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酸化的 发生 反应,反应物再与 发生显色反应,颜色为 ,再通过不同颜色的比较,可以估算出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32(10分)某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现有研究人员欲探究污水净化

5、处理的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进行初选时,将污泥样品接种于以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利用锥形瓶进行培养时,需要振荡培养,因此可推测“目的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_。(2)在接种前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而在接种时利用的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3)纯化菌种时,为了获得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_和_;接种后应将培养基进行_(填“正放”或“倒置”)培养。(4)培养若干天后,应将有机化合物A含量较_的培养液转移至新的培养液中进行连续培养;转移至新培养液中培养的目的是使“目的菌”的数量_;在实验结束时,

6、将使用过的培养基进行_处理后才能倒掉。33.(13 分)根据下面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图甲图乙(1) 玫瑰精油是制作高级香水的主要成分,通常采用图甲所示方法提取,得到的玫瑰精油粗品在 (填“烧瓶”或“锥形瓶”)中, (填“能”或“不能”)采用此法从橘皮中提取橘皮精油,理由是(2) 图乙表示的方法,选择石油醚提取胡萝卜素的理由是: _。要想鉴定提取胡萝卜素粗品, 可以采用 法。(3) (1)果胶酶是一类酶,可以将植物中_的组成成分果胶水解,从而提高出汁率并使果汁澄清。在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分别保温处理,达到预设温度时混合,其目的是_。(4) (2)将酶固定在

7、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使酶_,同时酶还可以被反复利用,现代的固定化酶技术已实现这一设想。在人教版教材选修一课题3的实验中,使用_(方法)固定酵母细胞,且使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物质海藻酸钠为载体。将制备好的海藻酸钠和细胞转移至注射器中,并用一定的速度推入至氯化钙溶液中并浸泡30 min左右,得到凝胶球。(5) (3)如果希望反复使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就需要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消毒和灭菌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_(“可以”或“不可以”)进行干热灭菌。密闭的空间内的空气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照射前适量喷洒_可强化消毒效果。对牛奶消毒可采用巴氏消毒法,与煮沸消毒相比,其优点为

8、。34. (10分)甲图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乙图表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的A、B分别处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A:_,B:_(2)乙图中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3)乙图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条。(5)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区间_。(6)时期6与11的共同点是_(7)甲图中B细胞对应乙图中的区间是_,形成的子细胞是_ 35.(10分)通常母鸡的羽毛宽、短、钝且直,叫母羽;雄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

9、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而雄鸡的羽毛可以是母羽也可以是雄羽。鸡的这种羽毛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用H、h表示)控制。现用一对母羽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中母羽雄羽=31。请回答:(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母羽和雄羽中显性性状是_。(2)在子代中,母羽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是_。(3)现有各种性状表现鸡的品种,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请另行设计一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表示(需要写出配子)。生物参考答案答案1. C2.C3.A4.D5.C6.C31(11分除标注外每

10、空1分).(1)制作果醋和腐乳(2)增多增产(3)匍匐菌丝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其变硬,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4)亚硝胺 比色法 对氨基苯磺酸 重氮化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 玫瑰红32. (10分每空1分)(1)有机化合物A有氧呼吸(2)高压蒸汽灭菌法酒精灯火焰(3)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倒置(4)少增加灭菌33. (13分每空1分)(1)锥形瓶不能 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 ,使用水中蒸馏法又会产生原料焦糊的问题(2)萃取法 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 纸层析法 (3细胞壁和胞间层使反应开始就达到实验预设的温度(防止混合时温度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实验)(4)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包埋法(5)可以消毒液(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达到消毒目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可以杀死微生物并使营养成分不被破坏)。34(10分每空1分) (1) 有丝分裂后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 受精作用(3)16 58(4) 20 (5) 34 (6)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 (7) 34 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35.(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性状分离母羽(2)HH、Hh、hh母羽雄羽=11(3)如图所示:(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