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讲义(通用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32286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讲义(通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讲义(通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讲义(通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讲义(通用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1.概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2.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内容、形成原因及其意义。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提醒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群落的种间关系(1)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2)区别辨析下列几对关系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

3、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捕食与寄生的区别:前者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后者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前者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后者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的区别:前者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后者是指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前者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并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而后者是物种之间不能分开的一种种间关系,双方分开后,会出现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

4、的现象。(3)下图为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相关图示,图1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图,图2为营养关系模式图。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则:属于捕食关系的是和b,属于种间竞争关系的是和c,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和a。细菌和噬菌体的营养关系属于图2中d。(4)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判定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方法有: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狼)的数量少,被捕食者(兔)的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兔),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狼)。(5)同种鲈鱼中的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捕食关系还

5、是种间竞争关系?提示二者皆不是。源于选择性必修2 P29“练习与应用”:试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既有利于维持物种丰富度,又能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4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光照、温度、水分、无机盐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5

6、.群落的季节性(1)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6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延伸应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

7、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2)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

8、直结构。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存在。(4)立体农业和四大家鱼的混养的生态学原理和意义是什么?提示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从而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从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考向一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

9、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答案B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种间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2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和细菌为食,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的需求有的重合度较高,有的差异较大,草履虫甲更喜食细菌。生态学家高斯利用富含酵母菌和好氧菌的培养液在试管中培养甲、乙、丙三种草履虫,研究其数量变化,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

10、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将甲、乙、丙单独培养,预期其增长曲线均为“J”形B甲、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相似度较高,但甲竞争能力更强C甲、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丙更可能生活在上层D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需求的差异有利于草履虫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答案D解析分析图1可知,甲、乙竞争激烈,可能是食物和生活空间相似度较高,由于培养后期,乙的数量高于甲,故乙竞争能力更强,B错误;由图2可推测甲、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由题意可知,草履虫甲更喜食细菌,而乙与甲的食物相似度高,故乙也应喜食细菌,则丙应更喜食酵母菌,由于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在试管的各个层次均有分布,所以丙不一定生活在上层,C错误。考向二群

11、落的组成与结构的相关辨析3人为砍伐树木可形成林中空地即林窗,林窗面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林窗面积越大其透光性越强,土壤动物丰富度越大C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D林窗导致生物在不同地段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D解析利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分析题图数据可知,林窗面积在9001 225 m2区间内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丰富度(类群数)反而降低,B错误。4(2022吉林通化高三模拟)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

12、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答案B解析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错误。考向三生态位5(2022天津静海一

13、中高二期末)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C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答案D6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

14、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D解析牛羊对资源和空间需求几乎完全相同,而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占据空间有不重叠区域,故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竞争更激烈,A错误;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多,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B错误;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它们的分布水层和食物种类有差异,这使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C错误;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混养技术能提高利用池塘资源的能力,D正确。考点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

15、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订计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采

16、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说明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考向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7(2022重庆万州区高三模拟)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昆虫,等等。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采用较多的是()A样方法

17、,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B标记重捕法,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C取样器取样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D样方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答案C8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了调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可采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C可根据土壤小动物的避光性特点用诱虫器进行采集D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答案A解析由于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不适用样方法调查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重温高考真题演练1(2021山东,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

18、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图示 L 中

19、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2(2021河北,13)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头/叶)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

20、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答案B解析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3(2020

21、山东,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为2.0106个,在K/2(即1.0106个)时,甲藻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A项正确;混合培养时,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此时乙藻的数量几乎为零,因此造成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而不是与乙藻的种间竞争,B项错误;混合培

22、养时,甲藻种群数量变化不大,而乙藻种群数量下降并逐渐被淘汰,D项正确。4(2021全国乙,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

23、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答案(1)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2)位置、时间等(合理即可)(3)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解析(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

24、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位置、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5(2021湖南,20)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

25、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树高X (m)马尾松(株)石栎(株)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X58975846485047455X10252730283030252826271015131614151232122合计80818184858178847977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

26、样的关键是_;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理由是_。答案(1)随机取样2 055株/公顷(2)种间竞争马尾松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8081818485)50.042 055株/公顷。(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区

27、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表格中树高可代表树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将成为优势树种。一、易错辨析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5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6洪泽湖

28、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7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二、填空默写1(选择性必修2 P2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3(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4(选择性必修2 P2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5(选择性必修2 P2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6(选择性必修2 P2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

29、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7(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8(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9(选择性必修2 P252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为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为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10(选择性必修2 P28)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

30、进化的结果。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2022辽宁高三一模)科学家研究了日照近海域、岚山港垃圾倾倒区和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研究结果如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调查海域优势种平均丰度/(indm2)平均生物量/(gm2)日照近海拟特须虫、寡鳃齿吻沙蚕、深沟毛虫94219.91岚山港垃圾倾倒区5253.62日照养殖区寡鳃齿吻沙蚕、不倒翁虫、脆壳肌蛤31318.78(注:丰度为物种丰富度。)A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B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分布呈镶嵌分布D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答案D解析据表可知,日照养殖区内有人类的

31、活动,平均丰富度下降,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A正确;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生活资源重合度更高些,它们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B正确;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出现镶嵌分布,C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错误。2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物种丰富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土层分布相对丰度营养类群020 cm2040 cm常规区实验1区实验2区常规区实验1区实验2区食细菌线虫79.9280.0579.71

32、77.4560.9466.39食真菌线虫6.546.337.452.692.592.59杂食捕食线虫5.775.685.524.454.424.20植物寄生线虫7.777.947.3215.4132.0826.82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020 cm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D在2040 cm土层,杂食捕食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答案D3(2022泰安市高三模拟)如图表示甲、乙两种

33、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D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值时降为0答案D解析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数量增长呈“S”形,可知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A正确;根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变化趋势,可知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B正确;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的天敌,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C正确;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出生率不会降为0,D

34、错误。4(2022晋中市高三模拟)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生物,其他生物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在一个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所有的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样地中占有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的优势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为去除样地中的海星可导致样地内发生群落的演替B藤壶与贻贝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贻贝更适合在样地生存C藤壶和贻贝都可以被海星捕食,所以属于同一营养级D实验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答案C解析在一个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所有的海星,导致该地优势种发生了变化,贻贝成为最终的优势物种,发生了群

35、落演替,A正确;在一个实验样地中,藤壶和贻贝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刚开始藤壶数量占优势,过段时间后贻贝占优势,说明贻贝更适合在样地生存,B正确;藤壶和贻贝都可以被海星捕食,但不能由此推出它们是同一营养级,C错误;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人为去除所有的海星后,该样地优势种先后发生了更替,优势种的过度繁殖可能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正确。5某种蚜虫在黄瓜植株上分布不均匀,下位叶多于中位叶,中位叶多于上位叶。过多的蚜虫在大量吸食黄瓜植株的汁液后,黄瓜

36、植株内产生的单宁和烯类化学物增加。单宁能抑制蚜虫的消化,减少蚜虫的取食。烯类化学物具有挥发性,对蚜虫的天敌瓢虫具有吸引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该种蚜虫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黄瓜与蚜虫,瓢虫与蚜虫间分别存在寄生和捕食关系D单宁和烯类化学物能调节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该种蚜虫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这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通过题干“单宁能抑制蚜虫的消化,减少蚜虫的取食。烯类化学物具有挥发性,对蚜虫的天敌瓢虫具有吸引作用”可知,单宁和烯类化学物能调节种间关系,D正确。6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

37、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答案C解析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正确;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7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

38、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 cm1179510 cm4501015 cm313A.表中数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得出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无关C花坛05 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D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表中的数据是个具体值,因此可推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A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光和避高温的特性,据此可推测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有关,B错误;任何生物群落中生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会随着时间发生

39、变化,D错误。8(2022烟台市高三一模)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B种间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仍然不会达到相对稳定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不会发生显著改变答案B解析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这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当

40、生物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C错误;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D错误。9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逐步形成的C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利用模型不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答案D解析该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统计,描绘曲线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两个

41、物种之间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形成的,B正确;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反映了负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利用模型可以解释捕食者和猎物两者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D错误。10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和保护,同时帮助植物提高抵御食草动物的能力。研究多花黑麦草感染内生真菌后对两种蚜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通过样方法调查两种蚜虫的种群密度B内生真菌对蚜虫密度的抑制具有选择性C内生真菌和多花黑麦草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实验中甲种蚜虫和乙种蚜虫是种间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内生真菌对蚜虫乙密度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对蚜虫甲密度几乎无抑制

42、作用,B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内生真菌对多花黑麦草无伤害,二者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实验中甲种蚜虫和乙种蚜虫共同抢夺多花黑麦草作为食物,二者是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11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捕食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潮间带的优势种浒苔。下图表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海洋群落的丰富度就是指海洋中藻类的种类数B滨螺密度在225个/m2左右时藻类的种数最大C图中显示滨螺的适度捕食提高了藻类的物种多样性D藻类种数增加可能与滨螺控制优势种浒苔数量有关答案A解析海洋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仅仅是藻类的种类数,A错误;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数最多

43、,多样性最高,则滨螺的适度捕食提高了藻类的物种多样性,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滨螺喜食小型绿藻,如潮间带的优势种浒苔”,则藻类种数增加可能与滨螺控制优势种浒苔数量有关,D正确。12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二、非选择题

44、13广东省湛江市的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被誉为湛江市的最美丽的后花园。这里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的分布,形成了_结构。随着峡谷的走势,环山傍水的地形变化,该公园还具有了_结构。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2)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_于原来的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