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通史跟踪检测7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1890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通史跟踪检测7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通史跟踪检测7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通史跟踪检测7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通史跟踪检测7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跟踪检测评估7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他还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由此可知,顾炎武()A用民本思想批评君主专制B论述了君主统治的必要性C强调实行“众治”的优点D分析了当朝政局动荡的内因22021重庆模拟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边疆史地研究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探求边疆形胜、谋求保国固土的史地著作,其原因既有“激发于清季之外侮”,更是“胚胎于朴实之学风”。这一“朴实之学风”是指()A经世致用B格物致知C师夷长技D以史为

2、鉴32021吉林市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家们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现象,指出,“朱门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穷理,心里见得,日间做得,却只是读、讲、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那曾去格物”,人应具有“实才实德”,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穷理”。据此分析,颜元()A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B认为格物致知无法穷理C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D主张做学问应经世致用4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

3、治基础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52021江西省五市八校协作体第一次联考明“自文成而后,学者盛谈玄虚,遍天下皆禅学”,而明代学者高攀龙曾言“事即是学,学即是事,无事外之学,学外之事也。然学者苟能随事察,明辨的确,处处事事合理,物物所得,便是尽性之学。”材料表明()A阳明心学是社会主流B经世致用思想盛行C明代学术思想自由开放D出现了批判空谈误国的学风62020山西太原模拟下图为清代国子监(太学)大门外的下马石,石刻汉、满两种文字“官民人等至此下马”。此处文物古迹()A缺少史料印证无法判断内涵B体现了满清政府的民族传统C用以严明宫禁之地出入秩序D彰显了儒学文化的特殊地位72021北京朝阳区模拟明代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82021玉林市高三摸底考试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时间主要农学著作战国神农野老秦汉魏晋南北朝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隋唐两宋耒耜经农书耕织图元明清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A.历代官修农书盛行B农本思想日益完善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D农业生产不断发展92021郑州市质量预测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占作品人物形象

5、的1/3以上,其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女性形象也达近百位。这里面的女性形象,或能拥有完整的自我(如闻蜚娥和严芯们),或能痛苦地找回失去的自我(如萃瑶琴和陆慧娘们),或能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如杜十娘和王娇莺们)。这反映了当时()A文学具备政治批判色彩B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C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男女平等观念趋于流行10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11明清时期,

6、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A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C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122021福建厦门模拟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132021乌鲁木齐模拟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

7、“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142021广东梅州模拟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152021安徽蚌埠模拟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

8、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162021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四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

9、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材料二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

10、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10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4分)18(12分)2021湛江市普通高考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11、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同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人商议治理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氏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治理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

12、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准确、全面。)(12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下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年)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

13、道教治身”的现状。画作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解读材料,提取此图画中包含的任意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12分)20(14分)2021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历法之争康熙十一岁时,亲眼目睹了中西文化围绕历法的激烈交锋。康熙七年大臣会议,请皇帝圣裁。康熙命代表大统历的杨光先、代表回回历的吴明暄、代表西历的南怀仁,分别用各自的算法推算正午日影所止之处。三次实地测验,杨光先、吴明暄有误,康熙又令测立春、雨水二节气及月、火、木星之运行。杨光先、吴明暄“逐款不合”,南怀仁“逐

14、款皆符”。杨光先痛心疾首道:“臣监之历法,乃尧舜相传之法也。皇上所正之位,乃尧舜相传之位也。今南怀仁,乃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奉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也!”“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则平静谕令:“著南怀仁为钦天监正。”康熙八年除鳌拜。南怀仁等立即发难,指杨光先、吴明暄是鳌拜党羽,请求将杨光先“即行处斩,妻子流放宁古塔”,为已死之汤若望(德国人,传教士,在顺治帝时曾任钦天监正)平反昭雪。康熙准予昭雪汤若望,却宽免了杨光先、吴明暄。康熙始终将中西历法之争限制在文化、学术的范围之内。摘编自张研牛贯杰

15、清史十五讲(1)指出康熙时期在“中西历法之争”中西人最终胜出的必然性。(5分)(2)将康熙帝在“两个世界的视次碰撞”中的态度置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框架内,分析说明其所体现出的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9分)跟踪检测评估71解析:根据材料,顾炎武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可知他反对君主专制,强调民本,故选A项;材料论述了君臣为民而立,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排除B项;众治指的是君臣共治,材料说明的是君臣为民,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和当朝政治结合,排除D项。答案:A2解析:“胚胎于朴实之学风”体现了经世致用,故A正确;B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排除;C是洋务派的思想,排除;D材料未体

16、现,排除。故选A。答案:A3解析:“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从中获得道理。题干中颜元的主张,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穷理”,获得的道理应该服务于社会,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儒家思想日趋活跃,主张做学问应该服务于社会现实,故选D项;“致良知”是王守仁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穷理的方法和途径,排除B项;这一观点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C项。答案:D4解析:“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故B项正确;“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与实际地位不相符,故A项错误;言官对腐败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对“政治

17、基础”没有根本性的作用,故C项错误;“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对皇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形成“有效制约”,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高攀龙是明代东林学院的代表人物,由“盛谈玄虚”到“能随事察,明辨的确”说明高攀龙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形而上学,故选D项;程朱理学在明代思想界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明代士子大都研习四书五经,经世致用思想只是极少数人的倡导,并不盛行,排除B项;明代理学日益走向僵化,思想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项。答案:D6解析:国子监(太学)作为古代儒学最高官方教育机构,清代要求“官民人等至此下马”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特殊地位,故D项正确;文物古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

18、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传统,故B项错误;国子监是教育机构,不在紫禁城之内,不属于“宫禁之地”,C项错误。答案:D7解析:由天工开物成书时间并联系史实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答案:D8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中随着时代的演变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不断增加,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所列农书,除了授时通考为乾隆时期的官修农书外,其余均为个人著作,所以无法反映历代官修农书盛行,排除A项;仅从农学著作的统计表,无法看出以农为本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所列仅为

19、农书,只能看出农学的发展状况,因为没有和其他学科的对比,故无法得出农学研究最为突出的结论,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材料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女性形象”,反映出女性寻求摆脱封建纲常束缚,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女性的解放,但没有体现出对政治的批判,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女性寻求提高社会地位,排除C项;女性寻求男女平等,但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观念的影响程度,不能推断出流行的趋势,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即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而不是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

20、案:B11解析:根据小说的内容“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表达了民间对清官的向往,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小说兴起,属于民间文学,与政府无关,故A项错误;小说带有虚构演义成分,只是表达了民间的一种理想诉求,而非现实中借助清官伸张正义,故C项错误;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带有加工创作的印记,并非体现官民价值趋同,故D项错误。答案:B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杨家将、继母大贤等通俗小说受到民众的欢迎,原因是这些小说表达了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所以官府并不禁止甚至“推波助澜”,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俗小说的流行,而不是学术水

21、平的提高,也不属于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A、B两项错误;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不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C项错误。答案:D13解析:“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扬善的一面,体现了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艺术功能是社会教化而不是社会伦理秩序,故排除A项;仅有脸谱的出现不能说明京剧艺术成熟,故排除B项;脸谱不能体现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故排除C项。答案:D1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摹仿文人士大夫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能够提升商人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文化知识普及,实现文化的世俗化,此外,下层知识分子为商人提供文化服务,反映了文化的商业化,故C项正确。答案:C15解析:根据所学并

22、结合材料可知,董其昌的画作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因此可判断是文人画,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文人画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抨击,排除B项;根据所学,注重写意的文人画的绘画对象并不是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明清时期文人画发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排除D项。答案:A16解析:商人投资具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的需求,这也会推动戏剧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仅据题干信息无法考证是不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例,排除D项。答案:B17解析:第(1)问第一小

23、问“内容”,据材料一“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社会根源”,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表现”,据材料二“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等信息回答。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社会变革。(4分)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6分)(2)表现: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4分)18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情节

24、并进行概括,如根据材料中“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等信息,可概括出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或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然后根据概括出的情节,结合与科举制相关的所学知识,提炼出历史现象,从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可知,在科举制成为选官主要途径后,读书考试做官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种价值取向使读书人忽视科学、技术等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社会进步;从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可知,范进当官的途径是通过科举

25、制选拔,提炼出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但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也阻碍了社会转型。答案:示例一: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2分)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2分)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成型之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观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选择。这一价值观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4分)但是,科举制形成的这种价值观念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只寻求考试做官,使他们忽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中国的迟滞与落后。(4分)

26、示例二:情节: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2分)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2分)说明: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作为选官方式。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明经进士两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之后,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时期,殿试称(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4分)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4分)(“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19解析

27、: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根据三教图,“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可以提取:反映了当时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进行论述。如:宋明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通过佛教、道教思想寻求精神寄托等。最后,对这一现象作简要总结。如:三教在相互辩驳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答案:示例一:信息:此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或明朝时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谐共处)(2分)说明: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巩固统

28、治,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百姓从宗教思想中去寻求精神寄托。(10分)示例二:信息: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2分)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10分)(考生如选取其他信息,如:表达了作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明代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言之有理也可给分。)20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杨光先、吴明暄逐款不合,南怀仁逐款皆符”结合所学可知,三者结果差异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科技多出于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而西方为近代自然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第(2)问,根据题干“著南怀

29、仁为钦天监正却宽免了杨光先、吴明暄。康熙始终将中西历法之争限制在文化、学术的范围之内”可见康熙帝一方面支持学习并运用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一方面对守旧官员进行保护,故可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潜力及封建社会最终走向衰落两个角度结合17世纪正处于转型期的世界局势下进行分析。答案:(1)中国的天文仍属传统科技的范畴,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西人的天文属近代自然科学的范畴,是一种实验科学。(5分)(2)17世纪的世界处在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康熙帝支持学习并运用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且仍在发展中;康熙帝对守旧官员的保护,则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并反思中国落后的根源,依然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这预示着封建社会最终走向衰落的命运。总之,当时的中国虽仍旧呈现出封建帝国的辉煌,但已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