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政治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6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0359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政治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6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政治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6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政治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6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政治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6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课时检测】1.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载: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A.对基督教的认同B.主张政教合一C.希望共建人间天国D.天朝上国的心态【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认为是一家人”“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持天朝上国的心

2、态与西方进行交往。故答案为D。对西方人表现出亲昵是因为“认为是一家人”“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不是因为对基督教的认同,排除A;B、C材料没有反映,排除。2.美国某史学家在其著作中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证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西方的冲突引发的,因此断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繁、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

3、故排除A、B、C,所以选D。3.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答案】A【解析】据材料“兴各省新闻官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洪仁玕主张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故A正确;材料主旨是

4、说明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是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故B错误;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在太平天国之前,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故D错误。故选A。4.1852年,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亩售价五十英镑,到1862年,平均每亩售价在一万英镑。在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上海租界的地价平均上涨了十倍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太平天国运动导致难民大量涌入C.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进军江浙,导致江浙地区难民大量涌入上海租界,极大刺激了租界房地产

5、的发展;人口增多,土地大幅度转让引起地价上涨,故B正确。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题干中地价上涨的信息不符,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上海租界的地价上涨,而不是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排除D。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答案】C【解析】材料中“但在新的生产方

6、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旨在强调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的原因,故A错;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与史实不符,故B错;材料中“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表明时代的局限,故C正确;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中“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所体现的时代局限不符,故D错。6.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维护自身统治的压力而使其被动地展开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天朝田亩制

7、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D.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打击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推动了近代化,B是打击封建统治,符合题意;宗教思想不属于近代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属于近代化,C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本题选B。7.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 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洪秀全希望通过新

8、政策挽救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1853年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的思想日益封建化,他接受资政新篇并不是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其施政纲领并未发生根本改变,A错误;资政新篇是由洪仁玕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是农民阶级要求的体现,B错误;资政新篇并未实施,没有使太平天国由衰转盛,C错误;根据材料中洪秀全对资政新篇给予基本肯定的态度,说明洪秀全希望通过资政新篇挽救统治危机,D正确。8.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奏章,提出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方案,得到洪秀全的批准。这说明()A.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B.太平天国面临统治危机C.中国传统的小

9、农经济根深蒂固D.天朝田亩制度未能实施【答案】D 【解析】由材料“提出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方案,得到洪秀全的批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依然沿用封建土地制度基础上的赋税制度,并未实现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理想社会的设想,故选D;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建立的封建政权,性质并未改变,排除A;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统治面临危机,排除B;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赋税制度而非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9.1852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失意举人左宗棠前往谒见太平天国领导人,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未受重视;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人士)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

10、度等建议或良策,但都未受重视。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A.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B.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C.不能接受先进理论的指导D.严防清政府的文化围攻【答案】B【解析】由材料左宗棠、容闳等人对太平天国提出有益建议,但均被拒绝,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故选B;太平天国领导人拒绝建议的原因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非从农民阶级本性出发,排除A;材料中的具体建议不是系统的先进理论,排除C;这些建议与清政府没有关系,排除D。10.“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这首歌谣表明()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11、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可知,这首歌谣所抨击的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丧权辱国行为,从客观上反映了清朝统治不得人心,故A正确。11.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颁布国民党宣言:“国民为国之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颁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宣言中不提民族主义,只提民权主义,这是因为国民党()A.认为辛亥革命后民族革命已完成B.国民党以新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C.只以巩固共和实现平民政治为宗旨D.这时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12、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国民党认为民族革命已经完成,在1912年8月所颁布的国民党宣言中便不再提及民族主义,只涉及民权主义,故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召开的“一大”上,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是对材料内容的重复,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1912年的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排除D。1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中国民主进程进行过合理的设计,准备分三期逐步完成。后来“让位于袁(世凯),便另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B.有悖

13、于民主共和精神C.坚持了基本立法原则D.实现了民主宪政目标【答案】A【解析】材料“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故选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符合民主共和精神,排除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不符合基本立法原则,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被袁世凯废除,没有实现民主宪政的目标,排除D。13.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14、)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比较艰难,故D正确。14.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反映了()A.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品质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所以被冠以“临时”,这和当时全国尚未统一,革命党

15、人的选举主要局限在南方以及资产阶级政府成立的程序上不太完善有关,实质上反映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故D正确;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品质、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B错误;中华民国政权已经有部分人民支持,故C说法错误。 15.从1912年4月到1912年底,孙中山在全国各地总共演讲60多次,涉及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议题不少于35次,这与其之前无一次言及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共和已真正实现B.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影响 C.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D.孙中山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1912年

16、4月到1912年底,孙中山在全国各地总共演讲60多次,涉及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议题不少于35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已被推翻,民族主义已经实现,孙中山工作重心转移,投身民生主义,故选D;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未真正实现,排除A;1924年时,孙中山受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影响,与材料所述时间“1912年”不符,排除B;此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未改变,排除C。16.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

17、()A.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B.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C.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D.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民众对于象征专制统治的发辫被剪除仍然相当排斥和反对,故选D;抗拒剪辫并不等于反对移风易俗,排除A;浙军剪除行人发辫与军纪涣散没有任何的关联,排除B;民众反对剪辫并不等于其抵制南京临时政府,排除C。17.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牺牲便达成了和解。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A.

18、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B符合题意,正确;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与“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不符合,排除;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8.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 A.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D.清政府的

19、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统治崩溃,即反映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D符合题意,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和地方势力,排除B、C。19.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 C.对袁世凯妥协是革命党人的正确选择 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

20、略”,说明妥协也是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方式之一。故答案为D。材料难以说明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B只反映了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对袁世凯妥协不是革命党人的正确选择,排除C。20.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

21、代化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答案】 (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或设立商埠,奖励工商);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2)历史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作为

22、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起义发生地)革命基础较好;北伐胜利进军。【解析】第(1)题历史背景:根据“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根据“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得出收回利权运动;根据“振兴工商”得出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第(2)题历史条件:根据“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据“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得出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根据“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得出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革命基础较好;根据“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得出北伐胜利进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