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人教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36273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姓名:_班级:_考号:_1.(2021湖南长沙)防疫期间常用酒精消毒,在消毒过程中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是因为A.分子的体积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再分【答案】C【解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被人闻到;故选C。2.(2020四川攀枝花)真空包装食品进入高原地区,包装袋往往会鼓起,这是因为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A.质量增大B.间隔增大C.体积增大D.个数增多【答案】B来#%源&:中教网【解析】真空包装食品进入高原地区,包装袋往往会鼓起,这是因为压强减小,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之间的间

2、隔变大。故选B。3.(2021河北)氮化是生产5G芯片的关健材料之一、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金属元素B.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C.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 D.氮化擦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答案】C【解析】A.像元素带车”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B.由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所以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单位是“1”,不是“g”,选项说法不正确;D.由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的最

3、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在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4.(2021湖南邵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答案】C【解析】A.十里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

4、.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故选C。5.(2021湖南常德)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B.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来源%:*中教网&C.属于原子,属于阴离子D.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答案】C【解析】A.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此选项表述正确;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当最外层是8电子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此选项表述正确;C.原子不带电,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

5、数,阴离子带负电,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属于原子,属于阳离子,属于阴离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D.对应的元素是F,对应的元素是Na,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此选项表述正确。故选C。6.(2021江苏扬州)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氢氧化钾B.铝C.金刚石D.水www.zzs%t&ep.#com【答案】D中*国教&育%#出版网【解析】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水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D。7.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

6、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金的元素符号为aUB.金容易被锈蚀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g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C【解析】A.书写元素符号时,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金的元素符号为:Au,不符合题意;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被锈蚀,不符合题意;C.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符合题意;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不是“g”,故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不符合题意。故选C。8.(2019山西)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

7、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答案】D【解析】A.该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但我们看不到分子的运动,所以也说明了分子很小,故正确,不符合题B.该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紫色石蕊试液烧杯中,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该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紫色石蕊试液烧杯中使溶液显酸性,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此实验不能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故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2018辽宁营口)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来#源:中

8、教%&*网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可能不同中国教#育%*&出版网C.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D.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答案】D【分析】根据已有的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以及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析】A.原子不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可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A错误;B.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故B错误;C.物理性质是很多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单个二氧化硫分子不具有刺激性气味,故C错误;D.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故D正确。故选D。10.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如图,其中区域代表的元素是A

9、.氧B.硅C.铝D.铁【答案】B【解析】区域地壳中元素含量占比27.7%,即含量排第二位,表示硅元素。故选:B。11.一定条件下,6000L氧气可压入40L的钢瓶中。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C.氧分子的体积变小D.氧分子的数目减少来源:中&#教网%【答案】A【解析】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容积40L的钢瓶中可压入6000L氧气。故选A。12.(2020云南)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卫星,在火箭的制造中使用了钛和钛合金。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钛原子的中子数为22B

10、.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钛的元素符号是Ti D.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答案】A 【解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22,不是中子数,选项A错误;B.由钛”的偏旁“”可知,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选项B正确;C.在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钛的元素符号是Ti,选项C正确;D.在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选项D正确。故选A。13.(2020湖北天门)“农夫山泉”矿泉水里含有的下列成分中,指“元素”的是A.偏硅酸B.天然矿物盐C.溶解性总固体D

11、.钾、钠、钙、镁【答案】D来%#源:中&教网【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偏硅酸、天然矿物盐、溶解性总固体”,这些成分都是是指物质。“钾、钠、钙、镁”指的是元素。故选D。14.(2020威海)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C.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化学性质,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

12、,说法正确。ww#w.%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说法正确。C.组成和结构不同,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说法正确。D.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核内的质子数没有改变,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填:D。15.(2020湖北荆州)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是碘离子(I-)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x= 。(2)碘属于 元素(填金属非金属)。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3)下图表示的粒子中,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标号)。

13、w#ww.z&【答案】18非金属5E【解析】(1)碘离子(I-)最外层8个电子,故碘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53=2+8+x+18+7,故x=l8,故填:18。(2)碘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核外有五个电子层,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故位于第五周期,故填:非金属;5。(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E最外层7个电子和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选:E。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表示的是 。(2)根据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和图2的信息填空:甲图中x= 。丙图中的核电荷数为,甲和丙两种元

14、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3)乙图中若z-y=9,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它与丙粒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www#.zzs*tep.c%om(4)水和氯化钠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氯化氢,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原子 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Cl- CaCl2NaCl+H2O 通电 NaOH+HCl【解析】(1)金属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图中表示的是原子。(2)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8+3,故甲图中x=13。丙图中的核电荷数即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里的数字,为20;甲和丙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核电荷数不同。(3)乙图中若z-y=9,则z=17,y=

15、8,为氯离子,则符号为C,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丙粒子为钙离子,它与丙粒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l2。(4)水和氯化钠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氯化氢,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H2O 通电 NaOH+HCl。17.宏观、微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建立正确的微粒观有助于化学的学习.请用微粒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阿伏加德罗指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完善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2)“醋酸糖甜”是因为 ;(3)空气和氧气的主要区别是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4)原子内部含有带电荷的质子和电子,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5)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

16、的化学性质,原因是 。来#%源&:中教网【答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分子构成不同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氧气中含有一种分子原子核内的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溶液中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解析】(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2)“醋酸糖甜“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3)空气和氧气的主要区别是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氧气中含有一种分子;来源:zzs*te%(4)原子核内的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5)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18.

17、向小烧杯Y中加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并滴加一滴稀NaOH溶液,然后做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浓来源#&:中教网%(1)该实验中的现象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理。【答案】氢氧化钠溶液开始变红,然后逐渐变为无色分子在不断运动,氯化氢分子运动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红色逐渐褪去【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微粒的特征实验中的现象是Y烧杯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2)从微观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理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Y烧杯内,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19.图I是晓娟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18、。于是小佳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答案】(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3)分子是真实

19、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解析】(1)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E试管单独放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起到对比的作用;(2)A试管是常温,D试管放在热水中,温度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故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根据反应的现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改进前因为气密性不好,能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且在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改进后的实验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