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上传人:顺****料 文档编号:96358225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先秦部分知识点名称内容先秦作品学 习提示1.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 )。2. 写役夫与家人相思痛苦的有( 王风 君子于役唐风 鸨羽豳风 东山 )。君子于 役作者简 介3. 诗经共有( 三百零五篇)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是( 雅 ),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 舞曲歌辞是( 颂 ),风有( 十五国风 ),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是( 国风 )。4. 诗经中,“ 比 ”的手法是指( 比喻 、拟人 、拟物 ),“赋 ”的手法是指( 记叙 、描写 )。君子于 役注释5.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中的( 国风 王风 )。6.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中“君子 ”是指( 丈夫 )。蒹葭注 释7. 诗经 兼

2、葭中的兼葭是指( 芦苇 )。8. 蒹葭一诗 ,选自诗经中的( 秦风 )。9. 蒹葭 :“蒹葭凄凄 ” ,其中“凄凄 ”的意思是( 茂盛的样子 )。蒹葭诗 歌详解10. 和蒹葭一诗意境相似的是( 湘夫人 )。11. 结合作品 ,分析蒹葭中蒹葭 、白露 、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蒹葭从 “苍苍 ”到“萋萋 ”到“采采 ”,声情转向低沉 ,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 ”到“未啼” 到“未已 ”,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道阻且长 ”到“且跻 ”到“且右 ”, 表示路途遥远 ,崎岖迂曲 ,而主人公不避艰险 ,深情求之 。伊人从“在水一方 ”到“在水之湄 ”

3、到“在水之涘” ,从“宛在水中央 ”到“宛在水中坻 ”到“宛在水中沚 ” ,似乎愈来愈清晰 ,却 可望而不可即 。12. 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诗中虚实相生,秋景 、秋水 ,为眼前实景,溯回、 溯游的追索, 已经虚化 ,至于“所谓伊人 ” ,若有若无 ,则完全是一种心理幻景 。虚虚实实的意 象 ,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 ,生动地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氓 诗歌详解13. 属于弃妇怨诗的是( 氓 )。14. 氓的诗句中 ,描写恋爱阶段情景的是(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15. 分析氓所用比兴的喻义:此诗比喻生动形象,寓意发人深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与“桑 之落矣

4、,其黄而陨 ”起兴的两章, 比喻两人从情爱之深到由于男子负心 ,爱情失去光泽; “于嗟 鸠兮 ,无食桑葚 ”, 比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爱之中;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 ,则反比男子坏到 极点 ,简直无所约束 。16. 结合作品,分析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并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把握“氓 ”的性格特征:(1) 女主人公婚前纯洁天真 、热情洋溢 ,对男方一往情深 。婚后辛勤操劳 ,毫无怨言 ,看到男方变心 后坚决和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 。(2)“氓 ”的欺骗与虚伪 、以怨报德,则在与女 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郑伯克段 于鄢作者 简介17. 春秋三传包括(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对

5、春秋进行说明补充的有( 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 )。18. 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史书的有( 左传国语战国策 )。19. 左传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 )。郑伯克段20. 郑伯克段于鄢中 ,说出“多行不义 ,必自毙 ”这句话的是( 郑庄公) ,“郑伯 ”指的是( 郑1 / 14于鄢文章 内容庄公 )。21. 人物出自郑伯克段于鄢的有( 颍考叔 、祭仲 、公子吕 、郑武公 、姜氏 )。郑伯克段 于鄢文章 详解22. 郑伯克段于鄢中 ,庄公的性格特点有( 富有计谋 、城府很深) 。23. 解释“春秋笔法 ”的含义并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说明其体现:(1)春秋通过微言大义体 现作者的褒贬之情,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

6、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2)郑伯克段于 鄢中: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不言弟而称段, 因其不尊重兄长不像弟弟 。用“克 ”字 ,则 是因为两个人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作战 。称“郑伯 ”略有讥讽之意, 因其没有教育好弟弟 。24. 结合作品 ,具体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1)有计谋 、城府深 。(2)如对共叔 段 、姜氏采取了欲擒故纵 、后发制人的策略 。(3)狠毒 、不留情面,如对付共叔段 、置姜氏于城 颖 ,并发誓不相见等 。(4)虚伪 ,如隧而相见的情节等。邵公谏厉王弭谤注释25. 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 国语 )。26. “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出自( 国语 )。苏秦

7、始将 连横说秦 作者简介27. 属于国别体史书的是( 战国策 )。28. 将战国策编辑成书的汉代学者是( 刘向 )。苏秦始将 连横说秦 文章详解29. 简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的性格特征 :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 。他没有一 定的政治主张 ,合纵连横的游说 ,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绣 ,取卿相之尊 ”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 渊博 ,能言善辩 ,长于出谋划策 ,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 同时他刻苦学习 ,反复揣摩 ,不仅通晓 学问 ,还要把握游说技巧 。30. 简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一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 ,家人的表现 “前倨而后卑 ” ,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从侧面烘

8、托了苏秦形象 ,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 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 。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崇尚富贵 、亲情淡漠的世态炎凉 。鲁仲连义不帝秦注释31. 鲁仲连义不帝秦选自( 战国策 ),鲁仲连是( 齐国高士 )。32.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连日: 吾将使梁及燕助之 ,齐 、楚则固助之矣 。”此处的“梁 ”是指( 魏国 )。鲁仲连义 不帝秦文 章详解33. 简述鲁仲连的性格特征:(1)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 ”;(2)品德高尚 ,决不追名逐利 ,相反是功成不受赏;(3)有排难解纷之心 ,以挽救天下为己任 。34. 试述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中 ,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衍的 :鲁

9、仲连批驳辛垣衍 ,分析矛盾 , 指陈利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 。(1)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 怕 。(2)然后用纣王烹鬼侯 、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反受其害 。(3)其次用邹、 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4)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 破了“尊秦为帝 ”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 。侍坐作 者简介35. 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论语 ),共有( 二十篇 )。36. 孔子字( 仲尼 )。侍坐注 释37.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 先进 )。38. 论语: “且知方也 ” ,其中“方 ”的意思是( 道

10、理 )。“千乘之国 ” ,其中“乘 ”的意思是2 / 14( 兵车 )。侍坐文章详解39. 论语 侍坐中“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所表达的曾皙的志向是( 甘于淡泊) 。 40. 在侍坐一文中 ,孔子所赞许的学生是( 曾皙 )。41. 请结合作品 ,具体分析侍坐中孔子以及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等人物的性格 :孔子 ,和 蔼可亲 、平等待人 、循循善诱 。子路 ,志向远大 ,直爽豪放 ,相当自负 。冉有 、公西华 ,小心谨 慎 ,格外谦虚 。曾皙 ,淡泊洒脱 ,好学勤问 。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语 、神态 、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齐桓晋文 之事作者 简介42. 提出“ 民贵君轻 ”的是(

11、孟子 ),名轲 ,字( 子舆 ), 曾游说过的君王有( 齐宣王 、梁惠王 )。 43. 先秦散文作家 ,属于战国时代的有( 孟子 、庄子 、墨子 )。44. 出自孟子的作品有( 齐桓晋文之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齐桓晋文之事 文章内容45.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指的是( 士 )。46. 孟子所提出的仁政主张有(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 时;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47. 按照孟子的仁政理想,要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必须做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要使“七十者可以食肉 ” ,必须做到的是(鸡豚狗彘之

12、畜 ,无失其时) 。48. 成语“君子远庖厨 ”出自(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成语“缘木求鱼 ”出自(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文章详解49. 齐桓晋文之事中与孟子对话的是( 齐宣王) 。50. 齐桓晋文之事的推理方法:(1)从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根据;(2)从邹人与楚人战推 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3)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 。51. 写出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三个比喻 ,说明所包含的道理:“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比喻“王之不王 ”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 ”与 “为长者折枝 ”比喻“不能 ”与“不为 ”的区别;用“

13、缘木求鱼 ”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 。52. 简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孟子根据齐宣王心理 ,先肯 定他有实行仁政的仁慈之心 。然后指出其现在的做法无法达到目的 ,强调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到 人民拥护 。最后提出仁政的具体内容 ,宣扬自己的主张 。整个过程因势利导 ,始终掌握主动。非攻 (上)作者 简介53. 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节用的是( 墨子 )。逍遥游 作者简介54. 被鲁迅称为“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的是( 庄子 )。 55. 庄子名( 周 ),庄子中的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 ,共有( 七篇 )。逍遥游 文章内

14、容56. 出自庄子逍遥游的寓言有( 鲲鹏之变 、不龟手之药 、列子御风而行 、藐姑射山神人 、宋人资 章甫 、尧与许由 )。57. 庄子 逍遥游文意中 ,体现了庄子“圣人无名 ”思想的是( 许由不受天下) ,欲让天下于许 由的是( 尧 )。58. 逍遥游末段说到大树樗 ,是为了说明( 无所可用 ,是为大用); 以“列子御风而行 ”的例子 说明( 犹有所待 )。劝学文章内容59. 劝学用“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以说明( 学习应当专心致志) 。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是为了说明( 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荀子3 / 14以“蟹六跪而二

15、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来说明(用心躁也) 。荀子以“螣蛇无足而飞 ,鼫 鼠五技而穷 ”说明的是(学习正确的态度是专心致志 ,持之以恒) 。60. 成语“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出自( 劝学 )。劝学文章详解61. 劝学篇选自( 荀子 )。62. 说明荀子 劝学篇中所用的比喻及作用 :本文词汇丰富 ,比喻繁多 ,或借自然现象为喻 ,如 水与冰 、青与蓝 、蓬生麻中 、草木稠 、禽兽众;或借劳动创造为喻 ,如木作轮 、用舟楫;或以人 们的经验为喻 ,如登高而招 、面临深谷 、火就燥 、水就湿 。丰富多彩的比喻 ,形象生动 ,便于理 解 ,增强了说服力 。63. 简析荀子劝学篇在语言运用方面

16、的特点 :文中长短句并用 ,对偶排比句兼行 ,读起来朗朗上 口, 富有节奏感 。文中引诗经语句证明自己的论点 。这种引用都在一段结束的推理处, 即所 谓引成词以明理 ,后来称之为引经据典 ,称为论文写作中流行的一种方式 。难一 作 者简介64. 先秦诸子散文中 ,分析透辟 ,切合事理 ,冷峭深刻 ,锋芒毕露的是( 韩非子 )。 65. (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的学说中结合了( 法 、术 、势 )。难一 文 章详解66. 韩非子在难一 中用“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的寓言,是为了(批评儒家所赞美的“德化 ”政治)。 67. “矛盾 ”一词出自( 舜之救败 ),运用了寓言形式的是(

17、 难一 舜之救败 )。离骚注释68. 离骚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中“灵修 ”是指( 楚王); “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 众芳之所在 ”中“众芳 ”比喻的是(众多的贤臣);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原依彭咸之遗则 ”,其中“彭咸 ”是( 商代人); “偭规矩而改错 ” ,其中“偭”的意思是( 违背) 。 69. 把“离骚 ”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的是( 王逸 )。离骚文 章详解70.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共有( 三百多句 )。71. 结合作品 ,分析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 ,主要表现在对理想的不懈 追求;强烈的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

18、事的采用;象征手法的运用 。湘夫人 文章内容72.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出自( 湘夫人 )。第二章秦汉部分知识点名称内容谏逐 客书 文章内容1. 谏逐客书中,“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的秦国国君是( 孝公 ); “用 张仪之计 ”的秦国国君是( 惠王 );秦缪公所任用的客卿有( 由余 、蹇叔 、百里奚); “ 皆以客 之功 ”的秦国四君是指( 缪公 ,惠王 ,孝公 ,昭王) 。2. 谏逐客书提及的“秦不生一 ”的有( 昆山之玉 ,随 、和之宝, 明月之珠 ,太阿之剑 ,纤离之 马 )。提到历史人物有( 由余 ,百里奚 ,蹇叔 ,丕豹 )。谏逐客书开头的意思

19、说 ,我听说大 臣计议驱逐客卿 ,接着作者表达的看法是(逐客是错误的) 。谏逐客 书文章详 解3. 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的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1)从内容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 发 ,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 ,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 ,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 ,这 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2)李斯还顺着秦王的感情 、心理 ,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把秦国的霸 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 ,反复论述这个根本的利害关系 ,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 ,使秦王顺理 成章地接纳其意见 ,并收回逐客令 ,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4 / 144. 简析谏逐客书中的对比手法:(1)浓墨铺陈 ,列举事例 。文中铺

20、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 铺陈了秦王所喜欢的大量生活享用 ,事例充实 ,铺垫充足 ,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 因而得出的结 论极其有力 。(2)在论证上正反并举,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如第一段四君用客(实笔)与“却 客不内 ”(虚笔) 的对比 ,第一段四君用客与第二段秦王轻客的对比 ,第二段中重物与轻人的对 比 ,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过秦论(上) 文章内容5. 过秦论(上) 中 ,秦始皇“以愚黔首 ”的措施是(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6. 过秦论(上) 中的语句 ,描述陈涉的是( 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 之富) ;描述秦始皇的是(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1、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黔首之民) ; 描述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的是(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描述秦孝公的是( 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上) 文章详解7. 贾谊过秦论被誉为是一篇“气盛 ”的文章 ,从语言角度看主要是( 多用对偶排比) ;对比包 括( 秦国自身前后对比 ,秦与六国对比, 陈涉与六国对比) 。8. 贾谊过秦论中归结秦亡原因 、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9. 贾谊过秦论(上) 的语言特点 :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 ,形成气势 。如第二段中从“于是六国 之士 ”以下是排比句

22、式;如“蒙故业 ”以下是对偶句式 。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 ,如开头说秦孝 公“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即是 。作者借鉴赋的手法 ,行文极 尽夸张和渲染 ,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 。报任安书作者简介10. 史记中“列传 ”一共有( 七十篇 ); “世家 ” ,一共有( 30 篇 )。11. 作于汉武帝时期的作品是( 报任安书 )。12. 导致司马迁受宫刑的直接原因是( 为李陵辩护) 。报任 安书 文章内容13. 出自报任安书的文句有( 士为知己者用 ,女为悦己者容;盖钟子期死 ,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

23、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14. 报任安书说“拘而演周易 ”的人是( 西伯 ); “厄而作春秋 ”的人是( 仲尼 );用来说明发愤著书的历史人物有( 周文王 ,孔子 ,屈原 ,左丘明, 吕不韦 ,孙膑 ,韩非) 。 15. 同时出现在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和班固苏武传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是( 李陵) 。项羽 本纪 文章内容16. 项羽本纪中的话语 ,项羽所说的有( 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 ,非 社稷之臣;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天之亡我 ,我何 渡为 )。17. 出自项羽本纪的文句是(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描写垓下之围的

24、是( 于是项王 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 ;描写钜鹿之战的是(项羽已杀卿子冠军 ,威震楚国 ,名闻诸侯;楚战 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18. 项羽本纪记述项羽“破釜沉舟 ” ,是在( 钜鹿之战中); “诸将皆坐壁上观 ” ,这时发生的 事件是( 钜鹿之战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 ,莫敢枝梧 ”,这时发生的事件是( 项羽杀宋义); 项羽大呼“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 ” ,写的是( 东城决战) 。项羽本 纪文章详 解19. 司马迁项羽本纪中刻画项羽人物性格的方法:(1)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命运与性 格特征 ,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 。作者重点描写了钜鹿之

25、战 、鸿门宴 、垓下之围 、东城决战等事 件和场景 ,借此展示了项羽的一生 。钜鹿之战着重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 、所向无敌的勇武性格;5 / 14鸿门宴着重刻画项羽寡断少谋和妇人之仁;垓下之围先以舒缓的笔调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 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 ,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的悲情;再通过东城决战展示其虽有豪霸之 气但徒逞匹夫之勇的性格特征 。(2)本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有的是正 面描写其语言和行动 ,而在写钜鹿大战 、东城决战时又注意从侧面用笔 ,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 、 恐惧 、畏服 ,赤泉候人马辟易, 间接表现其威震战场的勇武 。此外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 ,

26、垓 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 ,都把项羽写得活灵活现 ,形神兼备 。作者还采用以次要人物与之对 照的写法 ,如鸿门宴中刘邦 、范增 、樊哙 、张良等人的种种表现 ,都有利于突出项羽的形象。李将军列传文章内容20. 李将军列传中 ,对李广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 ”的是( 霸陵尉) ;称李广为“汉 之飞将军 ”的是( 匈奴); 向汉景帝说“李广才气 ,天下无双 ”的人是( 公孙昆邪 );“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远甚 ” ,然而“为列侯 ,位至三公 ”的是( 李蔡 )。21. 李将军列传记录李广为将时期的有(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苏武传 文章内容22. 派遣苏武出使匈奴的皇帝

27、是(汉武帝); 苏武北海牧羊,啮雪吞毡之时,曾给其衣食帮助的是( 於 軒王); 受卫律举剑威胁而投降匈奴的是( 张胜) ;班固苏武传中提到的人物有( 李陵 、卫 律 、虞常 )。23. “雁足传书 ”的典故出自( 汉书 苏武传 );苏武传中,“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 林中 ,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的是( 常惠) ;为汉使设计求得苏武的是( 常惠) 。 24. 苏武传人物语言中,苏武斥责卫律的有(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 ,为降虏于蛮夷 。且单于信女 ,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 ,反欲斗两主 ,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 明欲令两国相攻 。匈奴之祸 ,从我始矣) 。25.

28、苏武传人物语言中, 出自苏武之口的有( 屈节辱命 ,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 。匈奴之祸 ,从我 始矣 。今得杀身自效 ,虽蒙斧钺汤镬 ,诚甘乐之) 。苏武传 文章详解26. 试比较卫律 、李陵二人思想情感的差异:卫律卖国求荣 ,自鸣得意,在劝降时以剑 、以言语相逼, 遭到苏武严斥 。李陵计较个人恩怨 ,投降匈奴, 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企图从感情上软化苏武 ,遭 到苏武严词拒绝 。27. 试分析班固苏武传的对比手法:(1)苏武与张胜对比,衬托苏武的深明大义 、富于骨气,及 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2)与卫律对比,以卫律的卖国求荣突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3) 与李陵对比 ,李陵计较个人恩怨 ,苏

29、武则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 ,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 构成了对比 。这些对比都有利于表现苏武的高风亮节 。28. 苏武传一文在详略处理上的特点 、作用:(1)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 ,略叙回 国以后的事迹 。(2)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略写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 。 (3)这都有利于突出其爱国主义精神。十五从军 征作者简 介29. 汉乐府的基本艺术特征是( 擅长叙事 );基本艺术特色之一是( 多采用杂言和五言) 。 30. 汉代民间首创的诗歌形式是( 五言诗) 。31. 保留了大量汉乐府民歌的乐府诗集编成于( 宋代) 。古诗为焦 仲卿妻作 (并序) 诗歌内容32.

30、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故事发生在( 东汉建安年间) 。33.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说: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 ,嬉戏莫相忘 。” 其说话的对象是( 小姑)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 。”这里刘兰 芝讲话的对象是( 焦母)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这里所写6 / 14刘兰芝行为发生的时间是(被焦母驱遣时) 。34.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 。不嫁 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说这段话的是( 刘兄) 。古诗为焦 仲卿妻作 (并序) 注释35. 古诗

31、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 )最早见于( 玉台新咏 ); 以“焦仲卿妻 ”为题收录此诗的是( 乐府诗集 );孔雀东南飞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于( 杂曲歌辞) 。36.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 ”中,“交语 ”的意思是( 传话给下人) 。古诗为焦 仲卿妻作 (并序) 诗歌详解37.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悲剧故事中,属于性格方面的因素是( 刘兰芝外柔内刚,焦仲卿懦弱无能)。 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线索展开的事件是( 兰芝拒婚 ,焦仲卿与母告别) 。38. 以孔雀东南飞“兰芝辞别 ”一段为例,简述刘兰芝的性格特征:(1)坚强 、持重 、自尊,所 以自请遣归;(2)不卑不亢 、有教养

32、,辞别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3)与仲卿话别 ,表现了深 厚的恋情 。39. 论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结构特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叙事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 结构缜密紧凑 。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兰芝辞婆 、兰芝拒婚、 仲卿别母 ,展现了人物间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 。第二条线索围绕兰芝与仲卿之间的爱情铺展 。仲 卿求母失败后 ,与兰芝的临别 ,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兰芝辞别婆婆后 ,与仲卿的话别 , 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兰芝拒婚后 ,与仲卿的诀别 ,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 。这两条 线索交替发展 ,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展开 。行行重行 行作者简 介

33、40. 被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 ”的是( 古诗十九首) ,作于( 东汉 )。41.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 萧统文选/昭明文选 ),行行重行行出自( 古诗十九首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部分知识点名称内容短歌行 注释1. 短歌行是( 乐府旧题 ),短歌行中“行 ”的意思是( 歌曲体裁 )。2. 曹操短歌行中曾两次袭用其原句的先秦经典是( 诗经 )。短歌行诗句中 ,运用诗 经成句的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 经( 小雅 )。借用诗经成句表达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是(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未 用诗经成句 、为作者直接抒情的是( 譬如朝露 ,去日

34、苦多) 。3. 曹操短歌行: “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中“契阔 ”的含义是( 聚散 ,表示久别) 。用“周公 吐哺 ”典故所表达的意思是(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比喻 )。短歌行 诗歌详解4. 曹操短歌行的层次,每层的情感内涵:曹操短歌行可分四层 。(1)第一层慨叹人生短促, 渴望实现抱负;(2)第二层写求贤若渴的心情;(3)第三层写求贤不得的忧和贤者远道而来的 喜;(4)第四层表达网罗天下贤才的强烈愿望。5. 联系作品 ,简要分析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的手法 :诗中成功地运用了典故 。用周公自比属 于事典 ,含蓄明志 ,切合诗人的特殊身份, 引用诗经成句属

35、于语典 ,庄重古朴 ,造语典雅 。七哀诗 (西京乱无6.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 ,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 ”的是( 王粲) 。7 / 14象)作者简 介七哀诗 (西京乱无 象)注释7. 王粲七哀诗 “豺虎方遘患 ”,“豺虎 ”指的是( 董卓的部下) 。“西京乱无象 ”中“西京 ”是指( 长安 )。8. 运用诗经典故的语句是(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悟彼下泉人 ” ,表达的意思是( 思念明君 )。七哀诗 (西京乱无 象)诗歌详 解9. 王粲七哀诗的时代背景是( 董卓之乱) 。10. 王粲七哀诗中描写“饥妇弃子 ”一幕的社会意义 :本篇中对“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 ”这 一人间悲剧的描

36、绘特别突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歌展示母亲居然弃亲子而不顾的反常现象, 时代动乱扭曲人们心灵的惨毒不难想见;这既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也隐含着对制造战乱者 的谴责 。11. 王粲七哀诗的层次及内容:七哀诗共分三层 。(1)开头六句写离别长安的情景 。离别的 原因是“豺虎 ”作乱,亲戚朋友的恋恋不含,是动乱时代朝不保夕的特有心态 。(2)其次十句写 途中所见 。先用“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概括当时乱离社会的景象 ,再展示“饥妇弃子 ”的 典型场景,尤为震撼人心 。(3)最后四句用典,表示渴望明君出世,安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 。登楼赋 注释12. 王粲登楼地点有三种说法( 当阳城楼

37、 、荆州城楼 、麦城城楼) 。从登楼赋所写的地理环境来 看 ,此楼应为( 麦城城楼 )。13. 王粲登楼赋中“庄舄显而越吟 ”的典故出自( 史记 )。“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 食 ”中“匏瓜徒悬 ”的典故出自( 论语 ),“井渫莫食 ”的典故出自( 周易 )。写到虽 遭囚禁仍弹奏楚国乐调的古人是(钟仪) 。“钟仪幽而楚奏兮 ,庄舄显而越吟 ” ,表达的意思是 ( 怀念故土) 。登楼赋中用典的句子与“昔尼父之在陈兮 ,有 归欤 之叹音 ”同出一书的 是(惧匏瓜之徒悬兮) 。与孔子有关的句子有( 昔尼父之在陈兮 ,有“ 归欤 ”之叹音 。惧匏瓜之 徒悬兮 。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 )。登楼赋

38、文章详解14. 属于抒情小赋的有( 曹植洛神赋 ,王粲登楼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5. 王粲登楼赋中 ,表达不得任用的担心的典故是( 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 。作登 楼赋时 ,所依附的诸侯是( 刘表 )。16. 论述王粲登楼赋作为抒情小赋的思想和艺术特点:(1)作为抒情小赋,重在描述个人的情绪 感受 ,其成功处即在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 。开篇即以一“忧 ”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调 ,登楼为了销 忧 ,而登楼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不仅不能销忧 ,反而增忧 ,忧伤之情贯穿全篇 。全文情景相生 , 有时情以景起,荆州郊外的富庶与美丽 ,引发了思乡之情;有时借景抒情,暮色苍茫 ,晚风萧瑟, 鸟

39、兽求群 ,征夫不息 ,悲凉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2)文中用了不少典故 ,不管圣人还是普通人 , 也不论遭遇的穷达 ,怀乡之情是共同的 ,这就强化了思乡的情怀 。用匏瓜徒悬 、井渫莫食两个典 故,恰当地表达了不得任用的担心。此外,措辞洗练,音节和谐,也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特点。燕歌行 (秋风萧瑟 天气凉) 诗歌详解17. 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 曹丕燕歌行 )。注意向民歌学习表达男女间离愁别恨的一 篇是(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18. 简述曹丕燕歌行的艺术手法 :诗中有女子的外貌和行为的描写 ,如泪下沾襟的悲切 ,百无聊赖的弹琴低唱;有秋风霜露 、草木摇落等秋季景物的烘托;还

40、有牵牛织女神话传说的寄托 。8 / 14赠白马王 彪(并序) 作者简介19. 世称陈思王的是( 曹植 ),曹子建集的作者是( 曹植 )。20. 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曹氏父子( 曹操 、曹丕 、曹植),建安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赠白马王 彪(并序) 注释21. 曹植赠白马王彪第三章中用以比喻小人 、恶人的鸟兽有( 鸱枭 、豺狼 、苍蝇 )。“孤魂翔故 域 ,灵柩寄京师 ” ,这里的死者是( 曹彰) 。“年在桑榆间 ,影响不能追 ”,“年在桑榆间 ”指 ( 人在老年 )。“谒帝承明庐 ” ,这里“帝 ”指的是( 曹丕 )。赠白马王 彪(并序) 诗歌详

41、解22. 曹植赠白马王彪的结构的特点 :全诗七章 ,除第一章外 ,采取了辘轳体形式 ,即前章末句与 后章首句互相勾连 ,使各章蝉联相承;诗中还采用了不少问答句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能 使感情深化;各章之间紧密相连 ,一气呵成 ,感情表达更加畅达。23. 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一诗以纪行为线索,将叙事 、写景 、抒情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1)本 诗第一章是叙事,点明东归的时间和路线 ,以下各章顺着纪行的线索,写途中所见、所闻、所感 。 (2)第二、第四章以写景为主,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中之情融合, 表达兄弟离别的悲痛 。(3)第三 、五 、六 、七章以抒情为主,有直

42、抒胸臆,有景物烘托,有比喻 象征 ,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 ,将心中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 ,哀婉动人 。陈情表 文章内容24. 出自李密陈情表的文句(成语)有(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注释25. 陈情表 “ 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中“伪朝 ”指的是( 蜀汉 、蜀国) 。陈情表奏表的对 象是( 晋武帝) 。“乌鸟私情 ”比喻的是( 孝心 )。“死当结草 ”,“结草 ”意指( 报恩 )。称 “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来报答的是( 西晋)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43、 ,这里“圣朝 ”指的 是( 晋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其中“察 ”的意思是( 举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其中“逮 ”的意思是( 到 )。咏史(弱 冠弄柔翰) 作者简介26. 有“洛阳纸贵 ”之誉的著名作品是( 三都赋 ),作者是( 左思 ),与成语“洛阳为之纸贵 ” 起源相关的作家是( 左思 )。咏史(郁 郁涧底松) 诗歌详解27.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属于古人所说的( 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 。28.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的写法特点 :该诗的显著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层是“涧底 松 ”和“ 山上苗 ”富含比兴的对比; 二三层对比由自然转入社会 ,运用典故

44、,通过金日、张汤 和冯唐仕途的对比 ,表达强烈的愤懑与不平 。29.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一诗的层次 ,揭露的社会现象 :全诗分三层 ,开头四句以反常的自 然现象为喻; 中间四句从自然现象转向社会现实 ,点明了前四句的寓意;最后四句用具体的史事 作证 ,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诗歌揭露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窃据高位 ,英 俊的寒门士子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 。画工弃 市注释30. 画工弃市选自( 西京杂记 ),作者是( 葛洪 )。画工弃 市文章详31. 画工弃市记述其故事的是( 王昭君 )。32. 画工弃市揭示了昭君悲剧命运的根由是帝王的专制;批判画工勒索;表现了昭君自信 、正直、9 / 14解不屈服的个性 ,具有独立自尊的人格 。归园田 居(少无 适俗韵)作 者简介33. 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世称靖节先生的是( 陶渊明) 。34. 陶渊明作品中 ,属于“金刚怒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