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311607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明成祖即位当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常设秘书官员,渐有“内阁”之称。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此时的内阁()A逐渐侵夺了六部的职权B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C对朝政有着重要影响力D总揽朝政且权倾一时2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A选官制度的变革B阶级矛盾的激化C皇帝权力的旁落D晚明官场的腐败320

2、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了郑和船队“海外代购”的金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金锭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A是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B推动明代海禁政策走向终结C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D是明代区域文明互动的产物4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此变化可说明()A内阁的决策权得到了完善B皇权专制受到了严重削弱C皇权与阁权矛盾基本消除D内阁对决策的影响力增强5洪武九年六月(1376年),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改设承

3、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实行“三司共治”管理地方。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遏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地方行政监察体系D强化君主专制,实现天下共治6明代起,儒学教育在贵州勃然兴起,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之下,一大批官学、书院、社学陆续出现。在县学方面,最早建立县学的是荔波县学,后又有婺川、永从、印江、新贵、天柱等县建立县学。贵州儒学教育的兴起()A体现了朝廷施政的重心转变B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C得益于心学的主流地位确立D根源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7明律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外境货

4、买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车并入官。”“私自贩卖硫磺五十斤,焰硝一百斤以上者问罪,硫磺入官,卖与外夷者,不拘多寡,处以绞刑”。此律旨在()A贯彻海禁政策B保障国家安全C抑制商业发展D增加财政收入8据记载,明朝两百多年间,曾十八次修筑(修补)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隔明朝最后一次修筑长城已近百年,工部提议康熙帝修筑长城,遭到康熙帝的回绝。康熙帝拒修长城主要是基于其()A具有“天下一家”的民族观B对明长城防御功能的贬低C推进政治统一的战略考量D推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9明初,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禁止宦官干政,并反复强调自己在注释道德经中的话:“吾为政愈严

5、,犯法者愈众。”可是后来,他不无遗憾地说道:“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朱元璋的遗憾主要是因为()A内阁行政低效B宦官集团膨胀C官吏腐败严重D权力机制失衡10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末清初()A延续了传统的贸易体系B海上走私活动猖獗C统治危机主要来自海上D海禁政策日渐松弛11明朝前中期蒙古成为明朝边患。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

6、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战争,劫掠边关,得到明朝通贡承诺后,率兵北撤,史称“庚戌之变”。据此推断,蒙古发动对明战争主要目的是()A开拓市场与掠夺原料B改朝换代定鼎中原C与中国争夺正统之位D抢夺财物发展边贸12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上报禀明政府,最终放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麻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A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C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13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史书记载:“嘉靖三十二年

7、(1553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狥贿许之,仅蓬累数十间。”此处的“夷”指()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14明太祖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的这一讲话()A讲述了丞相制度兴衰史B完全符合丞相的发展历史C否定了丞相的积极作用D意在为废除丞相寻找依据15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A宰相制度的废

8、除B社会控制较为松弛C八股取士的实施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16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对当地统治者宰奴里阿必丁举行了封王仪式。永乐三年(1405年),宰奴里阿必丁遣使入朝,贡方物。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助苏门答腊王平乱后,“其王子荷蒙圣恩,常贡方物于朝廷”。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B发展了明朝宗藩朝贡体系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通畅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的官僚体系内,有些是召自元朝归附的旧吏,元末时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和种种恶习随之袭来。朱元璋决心“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洪武元年,朱元璋告诚来朝见的府

9、州县官:“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胶人以肥己,尔等戒之。在洪武朝陆续编定大明律和大诰,还先后颁布祖训录臣戒录醒贪简要录为政要录等敕令。他说:“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据周谷城中国通史、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等整理材料二据明史记载:“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朱元璋还建立“皮场庙”,即在各府州县和卫所衙门左首,都设立一座庙宇,既用祭示土地神,又作为对贪腐官吏剥皮场所;他还“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亲自编定的御制大诰三篇颁示天下,其中多是重惩贪官污吏和豪强

10、作恶的案例。他还规定,凡贪官恶吏,允许民将其“绑缚赴京治罪”。“其正官、首领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摘编自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吏治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吏治举措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

11、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结

12、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C2D3D4D5B6B7B8C9D10A11D12A13B14D15A16B17(1)背景:明初官僚体系内容纳了元朝旧吏;官场不良风气蔓延;朱元璋对元朝吏治不清危害的反思及其民本思想;明初受战争破坏,社会亟待恢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特点:强化法制建设;用重刑;重视宣传教育;发挥群众力量。(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有利于改善百姓处境;强化了专制皇权;并不能根除腐败现象。(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18(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明初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阁臣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积极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之间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答案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