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_T 1419-2021 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96304152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7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_T 1419-2021 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DB61_T 1419-2021 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61_T 1419-2021 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1_T 1419-2021 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93.080.99CCSP66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14192021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ControlSurvey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ong-distanceHydraulicTunnel2021-01-19发布2021-02-19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61/T14192021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洞外控制测量.36联系测量.117洞内控制测量.148施工测量.219质量控制.25附录A(规范性)基于GNSS网坐标协因数阵的隧洞横向贯通误差预计法.28附录B(资料性

2、)控制点点之记.34附录C(资料性)控制点埋设要求.35IDB61/T1419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杜小洲、张忠东、徐国鑫、任晓春、何金学、王智阳、杨西林、杨志强、赵力、刘成龙、王家明、张齐勇、燕军乐、王博、王亮。本文件由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电话:029-86326789地

3、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浐灞大道2021号邮编:710024IIDB61/T14192021长距离水工隧洞控制测量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长距离水工隧洞施工控制测量基本规定、洞外控制测量、联系测量、洞内控制测量、施工测量等施测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相向开挖长度大于20km的长距离水工隧洞贯通控制测量工作,对于相向开挖长度大于50km时应做专门贯通测量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97国家一、二等

4、水准测量规范GB/T16818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SL/52-201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程独立坐标系independentcoordinatesystemofengineering为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以任意中央子午线和高程投影面进行投影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3.2三角形网triangulationnetwork以三角形为基本图形组成的测量控制网,是地面测角网、测边网和边角网的统称。3.31(0.5、2)级仪器1(0.5、2)classinstrumen

5、t1(0.5、2)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为1(0.5、2)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3.4洞外控制测量controlsurveyoutsidetunnel为保证隧洞施工贯通,在隧洞洞外进行的全隧洞范围内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1DB61/T141920213.5洞内控制测量controlsurveyinsidetunnel为保证隧洞施工贯通,在隧洞洞内进行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3.6联系测量connectionsurvey隧洞测量过程中,将洞外控制网的坐标、方位和高程传递到洞内的测量。3.7隧洞贯通误差througherror隧洞贯通后,相向(或单向)掘进的施工中线在贯通面

6、处的偏离值。包括纵向贯通误差、横向贯通误差和竖向贯通误差。3.8施工加密控制网densificationcontrolnetworkforconstruction为了满足工程施工测量的要求,在原控制点基础上加密的平面、高程控制网。3.9施工测量constructionsurvey工程施工期间进行的测量工作。3.10卫星定位测量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survey利用两台及以上卫星定位接收机同时接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测量方法,简称“GNSS测量”。3.11自由测站边角交会测量side-angleresectionatfreestati

7、onsurvey在任一点上架设全站仪,对布设在线路两侧的控制点进行距离、水平方向和竖直角的观测,构成边角交会网形的测量方法。3.12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freestationpositioningbytotal-station在任一点上架设全站仪,对线路两侧的已知控制点进行距离、水平方向和竖直角的观测,测定设站点坐标、高程及方位的测量方法。4基本规定4.1隧洞施工控制测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系统,宜与规划设计阶段的坐标、高程系统相衔接,其平面坐标系统宜采用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基准的工程独立施工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相向开挖长度/km贯通中误差/mm

8、横向纵向竖向地面地下贯通面地面地下贯通面地面地下贯通面2025802002158020021544446225301002502691002502695353753035124310334124310334626288354014837039914837039971711004045176440474176440474797911245502005005392005005398888124相向开挖长度/km202525303035354040454550极限贯通误差/mm横向4005006207408801000纵向4005006207408801000竖向124150176200224250

9、注:相向开挖长度包括支洞的长度。DB61/T141920214.2隧洞施工控制测量开展前,测量单位应收集隧洞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组织现场踏勘,根据施工图纸和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按照节约成本、严管质量、保障进度的原则进行优化设计;测量单位编制技术设计书报工程建设单位审批后进行测量工作。4.3本文件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极限误差(简称限差)规定为中误差的2倍。4.4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应按规定做好保养和维护工作,并定期检校和检定,确保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4.5所有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进行复核和检算,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包括电子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妥善保存

10、和归档。5洞外控制测量5.1一般规定5.1.1长距离水工隧洞开挖的极限贯通误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相向开挖长度大于50km时应做专门贯通测量设计。对于上、下两端开挖的竖井,其极限贯通误差不应超过200mm。表1水工隧洞开挖贯通测量容许极限误差值5.1.2在进行贯通测量设计时,可取极限贯通误差的1/2作为贯通面上的贯通中误差,根据隧洞长度,各项测量中误差的分配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贯通中误差分配值5.1.3长距离水工隧洞平面控制网应建立施工坐标系统,施工坐标系宜采用:a)以进、出口端的控制点为约束基准的线路坐标系;b)固定一点一方位的工程独立坐标系。坐标成果应投影到隧洞的设计平均高程面上。隧洞平面

11、控制网应与规划设计阶段坐标系的控制点联测,求取施工坐标系与规划设计阶段坐标系的换算关系参数。5.1.4隧洞洞外GNSS控制网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a)控制网应根据设计目的、预期精度、作业时卫星的可见性、成果的可靠性等条件进行设计;3rrsinsinJCJJLmLmaaqjmmM=+.(1)DB61/T14192021b)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各等级控制网同步图形之间的连接应采用边联式或网联式。各等级控制网应布设成三角形网或大地四边形网;c)首级控制网应与国家等级控制点建立联系。5.1.5洞外GNSS控制网应根据洞外控制测量精度估算隧洞横向贯通中误差,验算洞外控制测量的横向贯通误差

12、影响值。GNSS控制测量误差引起的隧洞横向贯通中误差宜按以下方法估算:a)控制测量前,按公式(1)估算测量设计时的验前横向贯通中误差:22222JC式中:MJ、MC进、出口GNSS控制点坐标误差在贯通面上的投影长度;LJ、LC进、出口GNSS控制点至贯通点的长度;maJ、maC进、出口GNSS联系边的方位角中误差;q、j进、出口控制点至贯通点连线与贯通点线路法线的夹角。b)控制测量前,采用基于GNSS网坐标协因数阵的隧洞横向贯通误差预计法进行横向贯通误差估算,方法详见附录A。c)控制测量后应按公式(2)估算控制测量的验后横向贯通中误差,验后横向贯通误差应符合本文件表2的规定。22M2=sDxc

13、os2aF+sDysin2aF+sDxDysin2aF.(2)式中:sDx、sDy、sDxDy由进、出口推算至贯通点的x、y坐标差的方差和协方差;aF贯通面方位角。5.1.6隧洞洞外高程控制测量误差产生的高程贯通中误差应按公式(3)计算:MDh=MDL.(3)式中:MDh洞外高程控制测量误差产生的高程贯通中误差(mm);MD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L洞外高程路线长度(km)。5.1.7洞外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以下规定:a)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进、出口控制点应以直接观测边连接,构成长边控制网,增强图形强度;b)控制点应布设在视野开阔、通

14、视良好、土质坚实、不易被破坏的地方;c)观测视线应距离障碍物1m以上。通过水域、沙滩时,应适当增加视线高度;d)地形困难、树林茂密的山岭测站,场地应进行清理和平整,以利于观测;4DB61/T14192021e)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200m以上,远离高压电50m以上。5.1.8洞口控制点布设除应符合本文件第5.1.7条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每个洞口(含:进出口、支洞口或竖井口)平面控制点不应少于3个;b)布设洞口控制点时,应考虑有利施工放样和便于向洞内传递坐标和高程等因素。向洞内传递方位的洞外联系边长度宜大于500m,困难时不宜短于300m;c)GNSS洞外

15、控制点间高度角不宜大于3,洞外控制点与进洞点间的高度角不宜大于5;d)洞口GNSS控制点应方便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和向洞内引测;e)洞口附近的水准点宜与隧洞洞口基本同高,便于保护和联测。5.1.9利用原控制点增设新点时,应对原控制点进行检测,检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精度,检测与原测较差应符合以下规定:a)平面控制点角度、边长、点位检测较差的限差应按公式(4)计算:2f限=2m1+m2.(4)式中:m1、m2分别为原测和检测的测边、测角、点位中误差。b)利用原水准点增设新点时,应检测相邻测段高差或相邻水准点间的高差。测段高差的检测限差应符合本文件表5的规定;c)当检测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限差

16、要求时,采用原测成果;不满足限差要求时,应分析超限原因。确因点位位移,应逐级检测至稳定控制点。5.1.10洞外平面控制点标志宜埋设为具有强制对中基座的混凝土观测墩或带有底盘的混凝土标石,洞外高程控制点应埋设带有底盘的混凝土标石,并按附录B的要求绘制点之记,并拍摄近景、远景照片。5.2平面控制测量5.2.1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根据隧洞长度、平面形状、洞口位置以及隧洞工程沿线自然地理及交通等条件采用GNSS网、边角网、GNSS+边角混合网等网型。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外平面控制网宜布设成GNSS网,GNSS网的布设除符合本文件第5.1.7条、第5.1.8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GNS

17、S控制网由洞口子网和子网之间的联系主网组成。洞口子网宜布设成大地四边形或三角形网,进洞联系边为直接观测边。洞口间联系网宜布设成大地四边形。当洞口子网采用GNSS方法测量困难时,采用GNSS方法测量一条定向边,洞口子网的其他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测量;b)洞口控制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且至少有一个与洞口通视良好,定向边和洞口宜位于同一高程面上;c)隧洞进洞联系边测量的后视方向不得少于2个;d)点位宜选在安置仪器方便、顶空开阔地带,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5.2.2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外平面控制网采用GNSS控制网时,视支洞的分布、位置、支洞间的开挖长度以及地形地貌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按一级或分两

18、级布设。两级布设时,第一级为控制各个洞口间相对位置关系的首级平面控制网,首级平面控制网由每个洞口的一个(或两个)主洞口控制点和联测的两至三个国家B级及以上GNSS点组成,首级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应该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中B级网的技术要求与精度进行网形设计和观测;第二级网为以第一级控制网点作为起始点,分段联测各个洞口的GNSS控制点构成的加密GNSS控制网,加密GNSS控制网按照二等GNSS网技术要求和精度进行网形设计和施测。5项目等级B级网二等GNSS网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固定误差/mm55比例误差系数/mm/km12卫星截止高度角/10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总数2

19、05观测时段数32时段长度/min1380180采样间隔/s3015GDOP66最弱边相对精度1/10000001/150000DB61/T141920215.2.3长距离水工隧洞的首级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工程独立坐标系投影变形值不宜大于25mm/km,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宜选取进出口经度的均值。投影面高程应为隧洞设计洞底高程的平均值。5.2.4首级和加密的洞外GNSS控制点埋设规格应符合本文件附录C的规定。5.2.5首级网执行B级GNSS技术要求,加密网执行二等GNSS网技术要求,首级网与加密网施测按表3技术要求规定执行。表3B级和二等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技术要求s=a2+(bd

20、).(5)5.2.6GNSS观测外业记录应符合以下规定:a)记录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1)测站点名、观测日期、天气情况、时段号、记录员姓名;2)观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3)接收机类型及其出厂编号、天线型号;4)天线高量测值。b)记录项目应在现场记录,字迹清楚、整齐;c)外业各时段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录入计算机。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录入计算机时,不得进行编辑、修改。5.2.7GNSS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中误差按公式(5)计算:2式中: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相邻点间距离(km)。5.2.8首级和加密的洞外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应采用长基线解算软件

21、和精密星历进行首级网的解算,采用商用软件或其他经过评审的商用软件进行加密网的基线解算,当地面控制点两点间距大于20km时应采用精密星历进行基线解算。5.2.9基线解算完毕后,应该按以下标准判断基线质量是否满足要求:a)同一时段基线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大于10%;6DB61/T14192021b)重复观测的基线长度较差应满足:dS22s;c)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线全长闭合差符合公式(6)规定:wwx,wy,wz3ns;33ns.(6)式中:wx,wy,wz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全长闭合差。5.2.10当首级网和加密GNSS网的所有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应以三维基线向

22、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CGCS2000大地坐标系或ITRF坐标框架或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为起算数据,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空间直角坐标、基线矢量及其改正数和精度信息。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绝对值应符合公式(7)要求:VDX3sVDY3s.(7)VDZ3s式中:s按公式(5)计算,其中a、b应符合表3中相应等级规定,d取各时段基线长度平均值(以km为单位计算)。5.2.11三维无约束平差后,应对控制网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首级网进行三维约束平差和固定一点一方位的二维约束平差,加密网进行二维约束平差。约束点平差后边长相对精度应满足本文件表3的规定,二

23、维约束平差后相邻支洞口的点位中误差转换为贯通纵、横向中误差应小于本文件表2中地面贯通中误差的规定。5.3高程控制测量5.3.1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外高程控制网等级应根据洞外地形地貌条件、交通通行和隧洞的设计比降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测量等级。5.3.2长距离水工隧洞各个洞口宜布设至少3个洞外高程控制点,形成洞口子网,除此之外,宜在隧洞轴线附近联测高等级国家水准点。5.3.3洞外高程控制点应该布设在洞口附近便于向洞内引测、点位稳定和不容易被施工破坏的地方,尽量选在与洞口等高的位置。洞外高程控制点应按附录C的要求埋设。5.3.4长距离水工隧洞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困难条件下不易进行水准测量

24、时,宜采用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5.3.5高程控制测量路线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a)水准路线宜根据隧洞进出口间的地形地貌起伏情况、交通情况勘选;b)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路线宜避开大面积水域、荒漠、公路、铁路等,尽量沿隧洞中线勘选。5.3.6洞外高程控制网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7水准测量等级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平原山区平原山区二等4K0.8n6Ri4L注1:K为测段路线长度,Ri为检测测段长度,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均为km;n为测段测量站数;注2:当山区高程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时,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限差。等级水准仪最低型号水准尺

25、类型视距前后视距差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数字数字数字数字二等DS1因瓦3且501.56.02.8且0.552次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M/mm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W/mm附合路线或环线周长的长度/km附合路线长环线周长二等12400750DB61/T14192021表4二等水准测量整网的精度控制指标表4中,MD和MW应分别按公式(8)和式(9)计算:4nL.(8)NL.(9)MD=MW=1DD1WW式中:D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L段长或环线长(km);n测段数;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N为水准路线环数。5.3.7二等水准测量限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

26、5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单位为mm5.3.8二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二等水准测量测站观测技术要求单位为m5.3.9水准测量应采用相应等级的数字水准仪及其自动记录功能采集数据。5.3.10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应在每个项目作业前进行检验。8等级边长/m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间垂直角较差/测回间测距较差/mm测回间高差较差/mm二等10025534S1005004500800680010008注:S为视线长度,单位为km。等级观测方式观测顺序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往返往返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等级项目同一标尺两次读数之差同一测站前后标尺两次

27、读数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二等0.40.61DB61/T141920215.3.11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所采用的高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准标尺长度、水准标尺温度、正常水准面不平行、重力异常等计算改正。5.3.12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5.3.13二等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二等水准测量的测站限差单位为mm5.3.14水准观测中,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在本站观测时发现,应立即重测;迁站后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开始重测。5.3.15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用于困难地区代替二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全站仪应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

28、(ATR)、自动观测、自动记录功能,仪器标称精度应不低于0.5、1mm+110-6D全站仪使用前需进行检校并在检校有效期内使用。5.3.16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外业测量宜采用具有自动控制全站仪采集数据的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采用经专业评审的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数据处理软件,能自动化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5.3.17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观测时应采用两台同精度智能型全站仪同时对向观测,观测距离宜小于500m,竖直角不宜超过10。5.3.18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5.3.19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采用往返观测,

29、观测中应测定干、湿温和气压。气温读至0.5,气压读至1.0hPa。并在斜距中加入气象和仪器加、乘常数改正。气温、气压观测应符合以下规定:a)测距边的气象改正宜按仪器说明书给出的公式计算,精确的气象改正应按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中的公式进行计算;b)气温和气压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5.3.20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其他精度指标应满足本文件表4、表5的规定。5.3.21洞外高程控制测量路线跨越江河、湖海及深沟时,应采用跨河水准方法测量。9等级边长/m双测回数半测回组数二等300223015004250180064801100084DB61/T14192021a)宜采用精密光

30、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构成大地四边形网进行跨河水准测量,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跨河测量外业观测除应满足表9的技术要求外,观测的测回数和组数还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跨河水准测量观测的测回数和组数b)各双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值按公式(10)计算:dH限=4MDNS.(10)式中:dH限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值(mm);MD相应等级的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N双测回的测回数;S跨河视线长度(km)。c)由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四边形组成的独立闭合环,用同一时段的各条边高差或各时段高差均值计算的闭合差W限值应按公式(11)计算:W=6MWS.(11)式中:MW每千米水准测量相应等级

31、的全中误差限值(mm);S跨河视线长度(km)。5.3.22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观测数据质量检核。检核的内容包括:测站数据、测段高差数据,附合路线和环线的高差闭合差。数据质量合格后进行平差计算。5.3.23洞外高程测量结束后,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D。当高程控制网的附合路线或环线超过20个时,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5.3.24测量成果的重测与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段重测;b)由测段往返测(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D超限时,应重测不符值较大的测段。5.3.25高程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进行整体平差,并计算各点的高程中误差。5.4成果资料提交5.4.1原始观测记录和计算成果应记录真实、注记明确、计算清楚和格式统一。纸质成果应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