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2023)-2023.10.9-85页 2023-10-12 9915 3.pdf

上传人:媚*** 文档编号:9629331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7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2023)-2023.10.9-85页 2023-10-12 9915 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2023)-2023.10.9-85页 2023-10-12 9915 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2023)-2023.10.9-85页 2023-10-12 9915 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2023)-2023.10.9-85页 2023-10-12 9915 3.pdf(8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 2023 年年 10 月月 9 日日 免费获取报告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公号 回复:“研究报告”加入“起点财经”微信群每日微信群内分享7+最新重磅报告;每日分享当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行研报告均为公开版,权利归原作者所有,起点财经仅分发做内部学习。202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

2、会 除非另有说明,本报告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CC BY-NC 4.0 DEED)进行授权。当本报告被共享或改编用于非商业用途时,须注明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建议引用为:王素,袁野,苏红,康建朝,吴云雁,赵章靖,张永军,秦琳.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2023.I 执行摘要执行摘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主题。但就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内容、评价等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为此,本研究从实践出发,在梳理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行动举

3、措和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了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和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调研,以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为决策提供参考。在评估框架的构建上,我们以 CIPP 模型为参考,并以数字技术变革教育三阶段(数码化 Digitization、数字化Digitalization 和数字化转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等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由“结果”(Outcome)、“过程”(Process)、“输入”(Input)和“推动因素”(Promotor)四个要素组成的 OPIP 模型。该模型包括 5 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57 个三级指

4、标。5 个一级指标具体为“未来教育实践”“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与平台”“认知与保障”。根据这一框架,我们设计了以教师和管理者(由校长或信息主管回答)为对象的两套调查问卷。II 本次调研覆盖全国 21 个省市,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126104 份,有效校长/信息主管问卷 7012 份,为提高调查结果代表性,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得到的人口分布比例为参考,对调查样本进行了加权处理。本次调研的主要结果如下:一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整体处于数字化阶段,但核心要素仍处于数码化阶段。计算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综合指数为 0.45。二是不同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差异明

5、显,东部水平最高,西部和东北地区水平较低。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前者的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已进入数字化阶段,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仍处于数码化阶段。三是不同学段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存在差异但不明显,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计算结果显示,就学段而言,仅在核心要素方面小学学段略低于其他学段。但将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纳入分析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在多个方面都高于其他类型学校。III 四是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和农村,但城镇与农村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接近。计算结果显示,在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方

6、面,城市已进入数字化阶段,而城镇和农村仍停留在数码化阶段。本次调研主要结论如下:一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政府引领为主导。从调研结果来看,在评估框架的三级指标中,凡是政府有明确标准和建设要求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相对较高,而没有具体要求的,数字化转型程度相对比较低。二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尚未进入教学核心流程。总体来看,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处于数码化阶段(第一阶段)至数字化阶段(第二阶段)之间,教学环节仍然以数字资源应用为主要特征。三是东中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不均衡。从国家政策来看,我国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特别重视公平维度,所以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发展较

7、为均衡,但在一些涉及地方财政支持的方面,存在不均衡之处。IV 四是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为数字化转型带来严峻挑战。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教师数字化能力是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次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数字技术的认识方面比应用方面相对更强一点,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五是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但发展不均衡。科学的教育生态系统是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调研发现,我国教育新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发展不均衡还是很大问题,尤其体现在校外合作的机构类型和城乡方面。根据调研结果和结论,本报告最后提出了 5 条政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具体为:制

8、定出台国家数字教育未来发展规划,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方向指引;完善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标准规范;强化需求导向的数字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建设。二是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具体为:继续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实践;在国家层面开展V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综合评价实验区;构建覆盖教育全要素全流程的国家教育大数据库和监测平台。三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应向西部和东北及农村倾斜。具体为:通过多元筹资机制补齐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发展共同体战略设计,让优势区域(或学校)与弱势区域(或学校)结对共同发展;为弱势区域(或学

9、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四是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具体为:提高教师在学校数字化转型中的参与性;为教师打造量身定制的数字能力学习和培训机会;将数字能力培养纳入教师教育制度体系中。五是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具体为: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项目标准;开展中小学学校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字教育合作国家试点行动;加强数字教育校内外合作的保障制度建设。目目 录录 一、理论框架与调研设计一、理论框架与调研设计.1(一)国际国内研究现状与评价.1(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 OPIP 评估框架.15(三)调研基本情况.20 二、调研结果分析二、调研结果分析.24(一

10、)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处于数字化阶段.25(二)东部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高于其他地区.26(三)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最高.27(四)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和农村.28 三、调研主要结论三、调研主要结论.29(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政府引领为主导.29(二)教学核心流程尚未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39(三)东中西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均衡.46(四)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是数字化转型重要挑战.57(五)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但发展不均衡.63 四、政策建议四、政策建议.67(一)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67(二)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69(三

11、)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应向西部和东北及农村倾斜.71(四)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73(五)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75 1 一、理论框架与调研设计一、理论框架与调研设计(一)国际国内研究现状与评价(一)国际国内研究现状与评价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按照国际上较为普遍的观点,这种改变大体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数码化(Digitization)阶段、数字化(Digitalization)阶段和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阶段。其中数码化指的是将信息和文档等从模拟或物理格式转换为数字格式;数字化指的是使用数字技术转变教育过程;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使用数

12、字技术实现教育形态的根本转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政策和资源支持上都给予了高度重视。1.国际研究现状国际研究现状 由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难以用一个量化的阈值去评估教育组织是否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所以目前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学校数字化成熟度、教师数字能力、学生数字能力等个别领域。国际上一些较为典型的代表如下。(1)英国学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 2019 年,英国教育部发布教育技术:探索学校数字化 D.Christopher Brooks and Mark McCormack.Driving Digital Trans

13、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ECAR research report.Louisville,CO:ECAR,June 2020.https:/er.educause.edu/-/media/files/library/2020/6/dx2020.pdf?la=en&hash=28FB8C377B59AFB1855C225BBA8E3CFBB0A271DA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11.2 成熟度(Education Technology:Exploring Digital Maturity in Scho

14、ols)研究报告,提出支持英国教育部门开发和嵌入技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消除教育障碍,并最终推动教育成果的改善。为支持这一战略并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信息,英国教育部委托库珀吉布森研究公司(CooperGibson Research)就英国各学校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研,调研包括三项,分别由校长(学校教育技术使用策略概况及有效性)、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看技术的质量、有效性和相关性)和技术负责人(学校硬件和软件能力、存储设施、操作系统和网络安全)完成。2021 年 6 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该次调研的成果教育技术调查 2020-2021Education Technology Survey(

15、EdTech)2020-21研究报告。随后,英国教育部又委托库珀吉布森研究公司对这次的调研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要求利用调研数据开发数字化成熟度指标,分析不同数字化成熟度学校特征,探索研究学校数字化成熟度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小样本定性分析探索影响学校数字化成熟度的障碍和促进因素。2022 年,英国教育部发布教育技术:探索学校数字化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Realis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EB/OL.(2019-04-03).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

16、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791931/DfE-Education_Technology_Strategy.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Education Technology(EdTech)Survey 2020-21R/OL.(2021-06-24).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057817/Educat

17、ion_Technology_EdTech_Survey.pdf 3 成熟度(Education Technology:Exploring Digital Maturity in Schools)研究报告,提出了学校数字化成熟度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在该报告中,学校数字化成熟度包括三个支柱:技术(Technology)、能力(Capability)和战略(Strategy),各自包括的要素如下。技术连接性、基础设施(内部网络和 Wi-Fi)、内部或云存储的使用、硬件(包括设备)和软件、风险防护、软件适用性。能力员工培训、满足管理和教学需求的技术适用性、员工使用技术的信心、远程授课、学

18、生使用辅助功能的适当支持。战略技术投资计划、教育技术使用障碍、战略规划。各要素在每个支柱中的权重相同,其值来自于校长问卷结果和技术负责人调查结果,所有问题的回答均按 0 到 1 分赋值,选项中最佳情况赋值为 1,最低情况赋值为 0,中间选项被赋 0 到 1 之间等距分布的分数。例如,软件是否满足学校需求,每个选项可能被赋值为:不使用软件 0、很少满足需求 0.25、有时满足需求 0.5、大部分满足需求 0.75、总是满足需求 1。根据评估结果按低(Low digital maturity schools)、中(Medium digital maturity schools)、高(High di

19、gital maturity schools)等级划分。CooperGibson Research.Exploring digital maturity in schools using EdTech dataR/OL.(2022-03-15).4 (2)欧盟学校 SELFIE 评估工具 欧盟非常重视教育数字化发展,早在 2006 年就将“数字能力”(digital competence)列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此后还开发了针对不同对象的数字能力框架,包括“公民数字能力框架”(DigComp)、“教育组织数字能力框架”(DigCompOrg)、“消费者数字能力框架”(The digital

20、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onsumers)、“教育者数字能力框架”(DigCompEdu)。2020 年还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为服务学校和教师数字能力提升,欧盟于 2018 年和 2021 年分别推出了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数字能力自我反思工具通过促进创新教育技术的使用进行有效学习的自我反思(SELFIE)工具。学校 SELFIE 工具基于欧盟 2015 年发布的“教育组织数字能力框架”开发,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学校里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学校如何使用技术的

21、意见。问卷按领导力(Leadership)、协作与网络(Collaboration and Networking)、基础设施与设备(Infrastructure and Equipment)、持续专业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法支持与资源(Pedagogy:Supports and Resources)、教学法课堂实施(Pedagogy:Implementation in the Classroom)、评估实践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

22、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057693/Exploring_digital_maturity_in_schools.pdf 5 (Assessment Practices)、学生数字能力(Student Digital Competence)8 个领域(areas)来设置。各领域包括的具体指标如下,其中部分为自选指标。领导力数字化战略、与教师进行战略开发、新的教学方式、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时间(自选)、版权和许可规则。协作与网络进展审查、关于技术使用的讨论、伙伴关系、混合学习协同(自选)。基础设施与设备基础设施、数字教学工具、互联网接入、技术支持、数据保护、

23、数字学习工具、学生设备(自选)、数字鸿沟-识别挑战的措施(自选)、数字鸿沟-支持应对挑战(自选)、自带设备(自选)、物理空间(自选)、辅助技术(自选)、在线图书馆/存储(自选)。持续专业发展持续专业发展需求、持续专业发展参与、共享经验、持续专业发展的有用性、面对面专业学习、在线专业学习、合作学习、专业网络学习、内部指导/培训、其他内部培训、考察访问、认证课程、其他持续专业发展机会,有效持续专业发展活动实例。教学法支持与资源在线教育资源、创建数字资源、使用虚拟学习环境、与学校社区沟通、开放教育资源(自选)、教学实用技术。教学法课堂实施为学生量身定做、培养创造力、吸引学生、学生合作、跨学科项目。6

24、 评估实践评估技能、及时反馈、自我反思学习、对其他学生的反馈、数字化评价(自选)、记录学习(自选)、使用数据提高学习(自选)、重视校外培养技能(自选)。学生数字能力安全行为、负责任表现、检查信息质量、赞扬其他人的工作、创建数字内容、学习沟通、跨学科数字技能(自选)、学习编程(自选)、解决技术问题(自选)。(3)欧盟教师 SELFIE 工具 欧盟教师 SELFIE 工具基于欧盟 2017 年发布的“教育者数字能力框架”(DigCompEdu)开发,适用于小学和中学教师或教师小组。该工具同样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意见,问卷包括 6 个领域:专业投入(Professional Engagement)、数

25、字资源(Digital Resources)、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评估(Assessment)、赋能学习者(Empowering Learners)、提 高 学 习 者 数 字 能 力(Facilitating LearnersDigital Competence)。各领域包括的指标具体如下。专业投入组织沟通、在线学习环境、专业合作、数字技术与学校基础设施、反思实践、数字生活、(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专业学习、(关于数字技术的)专业学习、计算思维。数字资源搜索和选择、创作、修改、管理与保护、分享。7 教与学教学、指导、合作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新兴技术。评估评估策略

26、、分析证据、反馈与规划。赋能学习者机会与包容、差异化与个性化、积极吸引学习者、混合学习。提高学习者数字能力信息与数据素养、沟通与合作、内容创建、安全与福祉、负责任的使用、问题解决。(4)美国 K-12 教育数字化转型准备成熟度评估 为评估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美国“身份自动化”(Identity Automation)公司开发了“数字化转型准备成熟度评估”(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adiness Maturity Assessment)框架。该框架为正在制定技术战略的 K-12 地区领导者设计,包括 IT 主管、CTO 和其他教学技术和课程方面的教育技术领导者,目标

27、是确定差距,设定基准,并确定优先事项,以确保所在地区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技术战略与学生成果保持一致。该评估框架包括“数据驱动见解”、“数字学习能力”、“领导力和愿景”、“IT 治理”、“数据治理”、“信息与系统集成”、“基础设施”、“访问管理和身份验证”等 8 个维度。各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数据驱动见解能够利用有意义的数据报告、仪表板 Identity Autom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adiness Maturity Assessment.https:/ 8 和可视化,在个人、班级、校园和地区层面提供可操作的见解。数字学习能力伴随技术或有效利用技术的

28、教学实践的任何类型的学习。它涵盖了广泛的实践应用,包括:混合学习和虚拟学习。领导力和愿景主要领导层对积极支持、参与和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协作努力的接受和意愿。IT 治理确保有效和高效地使用 IT 使学区能够实现其目标的流程。数据治理有助于确保学校系统内数据资产的正式管理的实践和流程的集合。信息与系统集成数据在数字生态系统中所有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无缝、统一传递的级别。基础设施学校系统 IT 环境的存在、运行和管理所需的硬件、软件、网络资源和服务的组合。访问管理和身份验证确保系统不会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并提供严格的安全控制来验证特权用户的身份。每一个维度都包括 5 个不同现状的选项,被调查的区域

29、通过选择符合自己现状的选项,完成回答后会得到一个基础报告,显示总体得分(满分 4 分)及所处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以及如何改进的建议。同时,基础报告还会提供各维度的具体得分及需要改进的建议。9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率先面向国内外发声,成立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于 2014 年正式启动实施未来学校实验项目,通过理论研讨、全国试点、联盟示范校(领航校)等方式,相继发布了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未来学校 2.0 概念框架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 3.0,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未来学校理念,促进了各地学校借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推进未来学校探

30、索,配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突出进展。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为先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相继成立了未来教育研究机构,有力推动了数字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创新探索。进入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以来,教育数字化被列入教育部工作要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并将教育、科技、人才战略进行统筹部署,标志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并肩负起推进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2023 年 2 月,由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次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

31、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10 等进行交流讨论。会上发布了 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蓝皮书以智慧教育内涵阐释为主线,从环境、教学、治理、人才 4 个维度提出 16 个具体特征,总结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经验,向世界发出未来应重点关注的 7 个议题和 5 项倡议。并立足“智慧教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客观实际,探索建立了由 4 个一级维度、12 个二级维度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对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当前,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意义逐步彰显,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认识也更加深刻。如朱永新等人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未来人才

32、培养的必然路径。就教育生态变化而言,胡小勇等人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突出体现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育人等要素的转型上:学生学习走向智慧学习;教师走向终身发展;学校建设走向未来学校;教育评价走向综合评价;教育治理走向智慧治理;教育育人走向家、校、社协同等。就教育教学而言,尹后庆等人认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面临着学习空间的重构、教与学流程的再造、学习资源供给侧改变、教育评价变革以及教育治理转型等。有鉴于此,学界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例如:朱永新等 朱永新,杨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逻辑、应用场景与治理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01)胡小勇,孙硕,杨文杰,丁格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

33、发展:需求、愿景与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1).尹后庆,张治.未来学校变革的背景、逻辑与趋势J.人民教育,2019(24):42-45.11 人认为,未来应着力通过均衡教育资源、推进简政放权、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校企合作等治理路径使教育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力求在坚持教育数字化公益属性的同时释放转型活力、提供法制保障、加快创新应用。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华中师大等重点师范院校近年来也在纷纷组织开展教育数字化的研究。例如,2023年 3 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聚焦教育数字化专题研究,集中推出系列文章,就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原则、路径、策略等进行了集中研讨。在其中

34、,袁振国教授认为: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对教育的赋能,更是对教育的变革和重塑。当前教育数字化的重点任务是创新教育场景,开发数字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国家数字教育平台能级,以数字化思维治理教育数字化。祝智庭、戴玲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路径。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着为数字文明建设奠基、重塑数字文化、继续破解“不可能三角”(即教育同时兼顾质量、公平和成本)、承担从人本主义到生态学习新使命等任务。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生态性发展难题,教育领域亟需借以实践 朱永新,杨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逻辑、应用场景与治理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

35、01):1-7+24.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1-11.12 智慧、数据智慧、设计智慧、文化智慧和生态智慧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升维思考,降维行动,统筹各方因素,以综合智慧统领面向未来智慧教育的全盘教育数字化转型。尚俊杰、李秀晗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对于教育的可供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未来教育将实现全景式变革,转型成功的理想图鉴包括三重境界:基础设施升级、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流程再造。靳彤、李亚芬认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公共空间,需要重新审视数字空间中的学校边界、课程及人

36、。“互联网+学校”拓宽了学校公共空间,也凸显了学校的关系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方面,许秋璇、吴永和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括宏观的政策驱动、中观的数据驱动和微观的模式驱动三个层面。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的逻辑框架需厘清转型目标、转型方式、转型主体、转型机制和支持条件五个结构性问题。其中,转型目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共同价值主张,技术生态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教育系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生源动力,转型 祝智庭,戴岭.设计智慧驱动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向度、指导原则和实践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12-24.尚俊杰,李秀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

37、难和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72-81.靳彤,李亚芬.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公共空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难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45-51.13 机制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运行机理,创新环境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条件保障。余胜泉认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技术、业务、人本三个层面变革,会历经部门局部信息化应用、机构整体应用与整合、业务流程服务化重构、未来学校的组织变革、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的关键转型路径。有效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创新接纳的认知、顶层规划设计、学校教育服务创新、重构学校组织结构、持续改进的绩效评估等五

38、个方面开展行动。蔡连玉、金明飞主张: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杨晓哲、王若昕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破局,有三个主要路径,分别是重塑共识,形成多元一致的协同意识;深入教学,践行数字教育的五大应用场景;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与个性发展。此外,随着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和认识的加深,有研 许秋璇,吴永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逻辑框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OL.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9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

39、转型的关键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62-71.蔡连玉,金明飞,周跃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从技术整合到人机融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36-44.14 究者也开始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评估)框架。例如,祝智庭和胡姣构建了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合性理论框架: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现象及其内涵的概念论层面锚定转型支点和价值基点;从进化论、催化论、应变论、嬗变论、智慧教育论的变因论层面解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理逻辑;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原则、框架、领导力发展、成熟度测评和敏捷法的基本性方法论层面

40、勾勒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用方略。吴永和、许秋璇、王珠珠等在中外比较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包含 5 个关键过程域、18 个子关键域和 5 个成熟度等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框架;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系统性推进数字化创变的思路,从国家、区域和学校三个层面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框架的关键应用场景。3.国际国内研究现状评价国际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总体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业已取得了积极成果。尤其是当前,随着 ChatGPT 的问世,加速了关于“AI+教育”的探索,教育数字化的探索呈持续深入且日益繁荣的状态。就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诊断与评价而言,欧美国家的先期施测与评价已经有了一些落地

41、实践,并开始发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吴永和,许秋璇,王珠珠.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25-35.15 挥影响,而国际上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均聚焦于某一个方面,没有反映教育数字化转型全貌的工具。相比较而言,我国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主要以区域性实践与理论探索为主。就区域性实践而言,集中体现在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前期引领下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实践。就理论探索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前期的理论研究紧扣我国当前教育数字化现状的现实,相继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42、、转型路径以及与之相关的师生素养、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空间、数字化评价等各方面开展了研究。这类研究并不是向壁虚构,而是在立足国内外现状、已有案例等基础上展开的多角度研讨,在学理层面深化了认识,并进一步诉诸实践层面的变革,例如有不少研究规划出理想的变革图景。而具体如何实施,则必须立足大规模的现状调研。(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 OPIP 评估框架评估框架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经验和专家咨询基础上,本研究以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提出的 CIPP 评估模型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

43、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为构架,并参考国际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指标框架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构建了一个包括“结果”(Outcome)、“过程”(Process)、“输入”16 (Input)和“推动因素”(Promotor)四要素组成的 OPIP 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包括 5 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5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未来教育实践”“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与平台”“认知与保障”(见表 1)。该框架以结果为导向,所以将“未来教育实践”作为首个一级指标,这一指标评估的是教育数

44、字化转型的结果(Outcome)。本课题组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所指向的是与工业时代教育不同的未来教育,在前期研究与实践基础上,该框架以 6 个二级指标来评估学校教学实践是否实现了未来教育理念。“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Process)的评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个方面,因此本研究就这三个方面的转型程度进行测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与平台建设”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输入(Input)的评估,分别评估教育数字化转型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属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物”的要素。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实践应用现状,本研究分别从“网络”与“设备”和“数据储存

45、”“网络信息安全”“平台建设与使用”等方面进行测评。“认知与保障”是对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人与制度”17 要素的评估。从本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来看,利益相关者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积极认识、态度和意愿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因素(Promotor),所以本研究将这些内容也纳入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估中。同时,政策与领导体制、人力资源建设也是重要因素,所以这两个要素也被纳入进去。相比较而言,本研究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所涵盖的要素更加全面,特别是包含了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结果的评估,而不仅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所以可以更加科学地反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样态,也更利于指导实践的推进。表表 1 中小学中

46、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1.未来教育实践 1.1 课程与教学 1.1.1 课程计划 1.1.2 课程类型 1.1.3 知识获取/学习方式 1.2.数字化技术 1.2.1 素养/适应度 1.2.2 技术应用 1.2.3 技术获取 1.3.组织管理 1.3.1 教育生态管理 1.3.2 数字化程度 1.4.教育评价 1.4.1 数字化评价 1.5.学习场所 1.5.1 学习空间 1.5.2 学校功能 1.6.师生 1.6.1 教师角色 1.6.2 师生关系 1.6.3 学生培养目标 2.核心要素数 字 化 转型 2.1 教学数字化转型 2.1

47、.1 课前环节的数字化转型 2.1.2 课中环节的数字化转型 2.1.3 课后环节的数字化转型 2.2 评价数字化转型 2.2.1 学生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18 2.2.2 教师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2.3 管理数字化转型 2.3.1 政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2.3.2 教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2.3.3 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2.3.4 校园安全及后勤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3.1 数字化网络 3.1.1 网络接入 3.1.2 网络速度 3.1.3 专网建设 3.2 数字化设备 3.1.1 校园设备 3.2.2 教室设备 3.2.3 个人设备 4.数据与平台建设 4.1 数据储存 4.

48、1.1 数据储存的内容 4.1.2 数据储存的形式 4.1.3 关键数据备份 4.2 网络信息安全 4.2.1 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机构与机制 4.2.2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措施 4.2.3 网络信息安全人员培训 4.3 平台建设与使用 4.3.1 政务管理平台 4.3.2 教务管理平台 4.3.3 数据管理平台 4.3.4 教学资源平台 4.3.5 教学应用平台 4.3.6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4.3.7 校园安全及后勤管理平台 5.认知与保障 5.1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 5.1.1 对目标的认识 5.1.2 对数字化领导力/数字素养作用的认识 5.1.3 对教育数字化风险的认识 5.1.

49、4 对数字资源的认识 5.2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态度 5.2.1 对教育数字化治理的态度 5.2.2 对教育评价的态度 5.2.3 对教学改革的态度 5.2.4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 5.3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愿 5.3.1 数字技术工具的使用意愿 5.3.2 数字资源平台的使用意愿 5.3.3 数字应用平台的使用 5.4 政策与领导体制 5.4.1 教育数字化的(政策)目标 5.4.2 教育数字化领导体制 5.6 人力资源 5.6.1 学校与管理部门的数字化领导力 5.6.2 教师培训 19 为便于分析,我们基于实践,对不同指标在教育数码化、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做了描述(部分示例见

50、表 2),并围绕其中的三级指标设计了教师和管理者(校长/信息主管)调查问卷,以最终根据调查结果给出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表表 2 部分指标不同阶段特征描述部分指标不同阶段特征描述 指标 数码化阶段特征 数字化阶段特征 数字化转型阶段特征 1.1.1 课程计划 弹性课程,自定义学习进度 根据个人需求和特点,为每一位学生定制学习生涯规划 每个人根据个人和社会需求,自定义学习路径,实现完全个性化 2.核 心要素数字化转型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有意识地使用电子设备及终端将教学、评价和管理中的纸质文件进行数据化,并在教学、评价和管理流程中开始使用数字资源、系统和平台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