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268958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9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高三语文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 20 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人们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居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

2、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周公之后,择中立国的原则不断得到

3、认同和发展,荀子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否处于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地方是否适宜作为都城的首要标准。一旦选址确定,人们又进一步通过都城建设来强化其“天下之中”的特性。后世在都城建设实践中,运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正四方”,或者在都城四郊设置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仪建筑。都城中轴线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正是择中立国原则不断发展和实践的结果。都城中轴线总是南北方向,居于都城的中间,重要的礼仪建筑位于线上或两侧,对都城规划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之后,历代都城建设中都注重中轴线的

4、应用,蒙古人建元大都,汉族人建明北京、满族人建清京师,无不在中轴线上下功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尚书中已有对“中”“和”的深刻思考,其中大禹谟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到礼记中庸,进一步厘定了“中”“和”的概念和重要价值,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表现在天地各安其位。运行有序,万物各尽

5、其性,繁荣生长,也即中庸所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宇宙和谐。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皇极”“中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极”“建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

6、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殿中匾额则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对“和”的追求,三大殿的匾额则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名称,彰显了对“中”的期许。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材料二: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 3800-3500 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说:“北

7、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类型、功能和等级有别,皇宫、官署、民居、寺庙、祭坛等建筑形态错落有致,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中轴线上的一些现代建筑也表达了礼制观念,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被采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 7.8 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 16 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

8、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 北京中轴线是什么?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初年周公选择都城除了找“地中”所在之外,也考虑了当地的社会人文基础。B.“择中立国”的原则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都城中轴线在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C.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明清故宫三大殿的名字都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D.“择中立国”的“中”和“贵中尚和”的“中”的意思异中有同,强调的都是中庸平和。2.根据材料内容,下

9、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中轴线“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B.虽然起源时间存在争议,但都城中轴线的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是有中轴线的。C.材料一通过引用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遵从贵中尚和理念”的观点。D.两则材料都认为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和”,材料一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3.下列对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解说不能直接支持“北京中轴线体现礼制观念”观点的一项是()A.用“太和”给建筑命名。表达的意思是天地祥和,海内清平;象征着国家政治太平,百姓安居。B.北京先农

10、坛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是明清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C.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D.故宫又称紫禁城。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由于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紫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和理念。(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死猫死猫柔石每天晚上木匠文土照例到这家酒店来喝酒,两位小伙计招待他,笑眯眯地用酒放在他的身边,就请他说起关于运命的事情

11、来。他说:“做人若照你们这般,一天一天地苦干,一钱一钱地节省下来,这是做不好的!譬如皇帝,若都要自己亲身去杀贼,他还做得成皇帝么?大财主是财神光顾他的,运命里就是大财主。”一边他举起杯来,大喝了几口酒。一位小伙计笑着问他:“那么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他答:“快了。我今年四十九岁,总在五十岁以内的。”一边他又喝了几口酒。小伙计没有再说,两人耳语了一些什么,又看他如看呆子一样的笑了一阵。他当夜酒醉醺醺地回到家,睡在一张旧床上想:“唉!我究竟几时会发财呢?莫非我的运命欺骗了我一生不成么?整包的金子,这才可以给我娶妻养子,成家立业,现在我给别人造房子,将来我要别人来造我的房子,什么时候呢?但总有时候的

12、罢?哼,也叫别人看我文土一生阔气几时,才得舒服!也许今夜,财神会来叫我了,文土!金子,银子,宝贝,”一边,他随将灭未灭的灯光睡去了。正是半夜,他却突然醒来。他听得很清楚,门外有人高叫他的名字。他逆着气听了一息,又什么声响也没有,他以为他自己的神经恍惚,又睡下去。果然门外又叫了:“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银子!”他急忙点亮了灯,披上衣服。但不知怎样,全身发起抖来,口里嗫嚅地自语:“财神爷爷,是你叫我么?”一边立直两条无力的腿,手拿了油灯,光幽暗而闪动的。他恨这盏灯光太黝黯,但想,也许明天可用洋灯了。而门外又叫:“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金子!”他呆站了一忽,决计走动了。他的心脏搏跳得非常厉害,他

13、又将一件大马褂披上。于是将门开了。门外更郑重而严厉地叫:“文土!你不来,银子金子没有了!”他立刻冲向门外,随即一阵风将他手内的灯吹熄。他全身竖起寒毛来,两腿抖着。门外漆黑的,一缕月光也没有,一点星光也没有,黑暗如大熊一般的站在他前面。银杏树在他的门外约十丈路,他不敢立刻走近去,只两目紧张地注视着。忽然,银杏树下发了一阵火光,银杏树也如五丈金身的恶魔般现一现它的凶相。这时,他伸一伸腰,拍一拍胸,决计放大胆向前走去。但只走两步,火光又发了一阵,隐隐中还有嘈杂的语声。于是他又吓退了。一时,第三次的火光又爆发,在火光中,他似还见一位和善的老人,但倏忽又没有了。他重又回到房内,取了一盏满是灰尘的灯笼,点

14、亮,光古铜色的。他不顾生命地一直跑到银杏树下,他依着树根的四周照了一遍,但什么也没有。于是揣拟方才火光所爆发的地方,近着一园地的墙边,他走去,提心吊胆的。在手里发抖的灯笼照到一墙角,果然,一口布袋倒放着。袋口扎得紧紧的,这显然是金子银子了。他俯下身子去一摸,呀,袋内忽然动一下。这一动他几乎吓死,呆了想:“什么?里面究竟是什么?动了,金子银子么?”一息,他又轻叫:“神爷,显示罢。”他提着灯又向四近照了一遍,四近是什么也没有,又回到原处,一口布袋仍放着。这样,他跪下,捧起两手来向这布袋拜了两拜。就将这袋子的绳解了,很费力地解了。但一看里面,又几乎吓死去,里面是什么?一只将死的猫!猫已经不会叫了,但

15、两颗碧绿的眼仍向他射一射碧绿的光。他立刻丢下布袋,跑回到他自家的门边。不料正是死猫所在的地方,又爆发了火光,一阵,二阵,三阵。他恐惧地坐守在门边,不敢就将死猫去拿来,虽则他想一死猫是可能的会变成宝贝。但他没有勇气去探取,他只有等待;他想,等待到天亮,再去找住这个罢。一边,他拿烟管吸起烟来。东方起了霞色,大地的白光,辨得一切在清晨的寒气里战抖。银杏树庄严而盛气地站在他门前。他走去,先向银杏树的四周一看,还是什么也没有;于是又忙向墙角去拿布袋,但布袋呢?“唉!”他喊了!死猫已经载着布袋逃去了,没有了!他回到屋内痴痴地仰卧在床上想:“假如将这口布袋拿来,死猫一定会变成金子,银子,宝物,可是我的运命过

16、去了!”第二天晚上,他又到这家酒店去喝酒,两位小伙计照样招待他,可是一边笑个不住。他眼向小伙计看,他并没有向任何人说出昨夜经过的事,只没精打采地喝他的酒。一位小伙计又问他:“文土!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他吃吃地说:“过去了!我恐怕不会发财了!以后只得我自己用力挣扎了!”小伙计又不禁要笑声冲出口来。1928 年 12 月(有删改)【注】柔石,左联作家1928 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照例”两个字显示出文土是这家酒店的常客,他与店里的两个伙计关系十分融洽,是莫逆之交,所以两个伙计才会捉弄他。B.“银杏树也如五丈金身的恶魔”,是文土在醉酒情况

17、下产生的幻觉,反映了文土对怪异事件的恐惧和对财富的向往。的C.“他跪下,捧起两手来向这布袋拜了两拜”,此处细节突出了文土对虚幻的“财神爷爷”的虔诚,也表现出他迫切想远离窘困的生活。D.文土最后对于两个伙计的做法毫无察觉,仍认为自己错失了“死猫”而错过了发财的好运,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结构巧妙,以文土和伙计的对话作为开篇,又以他们的对话作结,首尾呼应,同时暗示文土的奇特遭遇的真正缘由。B.“门外漆黑的,一缕月光也没有,一点星光也没有”意在营造黑暗、压抑的氛围,同时为文土之后的心理变化作铺垫。C.“一只将死的猫”的出现,照应题目,并为小说

18、增添了恐怖的元素和神秘的色彩,同时又附以“火光”将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D.文中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文土被捉弄、被嘲笑的形象,引人发笑的情节背后却饱含生活的辛酸。8.一场小小的恶作剧,却被文土视为“命运”转折的契机,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场恶作剧?请结合文本分析。9.本文采用了小说创作中常用的“内视角”进行叙述,即以小说中的人物(“文土”)的视角进行观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

19、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

20、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的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

21、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为人 A 所 B 陷而欲胜 D 敌 E 不亦难乎 F 臣故曰无术焉 G 苻坚之类 H 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

22、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

23、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次韵子瞻新城道中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

24、明时间、地点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三)古代诗词默写(共 6 分)(三)古代诗词默写(共 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2)在种树郭

25、囊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借此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比如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再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设置“儿童节”是有必要的。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让社会低

26、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只有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子”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灰心丧气。在成年人看来,孩子慢慢表现得 ,但他们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

27、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根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设置“儿童节”的必要性。(每点不超过 15 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摄影,能够把植物植株的形状、色彩等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但也恰恰是这种真实的还原,导致画面中的信息非的常多,而过多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对植物特征的把握。手绘就不同了,尤其是植物叶片的形状、纹路等。众所周知,叶片的形状和纹路,往往是辨认植物的重要依据。摄影要突出叶片的形状和纹路,主要靠光线明暗等来

28、勾勒,有比线条表现纹路更直接、更有优势的吗?摄影时,一个画面只能拍一个视角,并且遵循客观透视的规律,任何角度都会有某些位置的变形。而人在手绘时,并且可以以人的“主观透视”,让任何位置都不变形。手绘可以把植物的叶、花、茎等不同部位画在一个画面上,也可以把植物不同季节的状态画在一个画面上,如把春天的叶与秋天的果画在一起。而摄影在这方面难以做到,只能拍多张不同的照片。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衣服旧是旧了点,但还能穿。B.“人要讲良心。”父亲如是说。C.你说的极是,大家都听你的。D.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

29、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七、作文(共 60 分)七、作文(共 60 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当代中国的家长若以对待孩子学习态度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鸡娃”式家长,他们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让孩子不停去拼搏;另一类是“佛系”家长,他们倡导顺其自然,要接受孩子的普通,尊重孩子的选择。材料二近段时间,某知名企业掌控人马某因发表“996”(每天从早上 9 点工作到晚上 9 点,一周工作 6 天)是“福报”的言论,“人设”几近崩塌。之前,他是无数青少年的偶像,被视为人生“逆袭”的楷模;此后

30、,他被很多人视为“吸血资本家”。不少年轻职场人认为,要按“薪”劳动,你逼我加班,我就“摸鱼”(即偷懒、磨洋工)。材料三每次考试临近,班主任总会重复两句话,一句是“拼了!拼了!拼了!这次考试事关我班尊严,我们一定要 PK掉他们。我班必胜!”另外一句是“平常心,不就是一次考试吗?没什么大不了”。从古到今,我们似乎都不免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挣扎徘徊。有人认为,人生要义在于建立一番功业,一定要“内卷”,要不懈奋斗,所谓的淡泊名利不过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有人认为,人生在于寻求内心安宁,不妨可“躺平”,可放下执念,所谓的拼搏奋斗不过是功利者的自我粉饰。请结合以上材料,运用驳论的技巧,自拟标题,自选角度

31、,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驳论文,要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答案】1.D 2.B 3.A 4.整体是总分结构。文章先提出北京中轴线传承中华文脉的观点。然后从“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局部是并列结构。第二、三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第四、五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5.“中”,都城是择中而立,最高执政者“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而中轴线居于都城的中间,明朝三大殿的改名体现了对“中”的推崇,清朝三大殿的匾额彰显了对“中”的期许。“和”,中轴线上的建筑种类繁多,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

32、之美。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命名表达了对“和”的追求。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不同类型、功能和等级的建筑充分体现了“礼制”观念。【答案】6.A 7.B 8.两个小伙计带有一点冷漠,嘲笑、看不起文土,故意去捉弄他。文土思想意识愚昧,虽然有勤劳的美德,但笃信天命。社会无法满足人的合理愿望,扭曲了人的正常追求。9.便于展现文土的心理变化,突出人物形象。当“发财”的机会到来时,运用内视角再现了文土欲进欲退、惊慌恐惧等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力地突出了

33、文土痴愚、鲁钝的性格特征。便于推动情节发展。当发财“机会”到来时,他紧张、惊惧,甚至下跪拜求,最后没精打采由衷懊恼,情节展开自然。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通过文土这个被捉弄者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事件,文土的最后上当完全符合他心理发展的逻辑,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感。易于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增强文章真实感。【答案】10.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也。11.B 12.D 13.(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14.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苻

34、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答案】15.C 16.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17【答案】.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树深时见鹿,是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汩、与、莳、呦呦、苹、鹿、即、溪午。【答案】18.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言听计从 19.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儿童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20.教育中的仪式很重要。“儿童”身份长期被社会低估。孩子身份价值重塑需要仪式。【答案】21.D 22.手绘可以清晰地画出植物的特征而手绘的基本手段是线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