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和预防.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96268272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和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和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和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和预防.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和预防1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1、电气设备安装不合理,多存在装置性违章现象。如导线间的交叉跨越距离不符合规程要求;电力线路与弱电流线路同杆架设;导线与建筑物的水平或垂直距离不够;拉线不加装绝缘子;用电设备的接地不良造成漏电;电灯开关未控制火线及临时用电不规范等。1.2、缺乏安全用电意识,对用电知识掌握少。如在线路下盖房、打井;在电线上晾晒衣服;用电捕鱼;带电修开关,带电安装灯泡等。1.3、不遵守安全工作制度。如工作人员在检修用电设备时,违反规程,不办理工作票、操作票,擅自拉合刀闸;在没有确认现场情况下,用电话通知、约时停送电;在工作现场和配电室不验电、不装设接地线、

2、不挂标示牌等。1.4、对电气设备维护不及时,设备带病运行。如触电保护器失灵,强行送电;绝缘电线破皮露芯;电机受潮,绝缘值降低,致使外壳带电;电杆严重龟裂,导线老化松弛等都是导致触电事故的诱因。2、避免触电事故应从预防着手2.1、电业职工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类规程,杜绝各种违章,加强学习和培训,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业务技能考试,对安全工作立章建制,建立健全组织措施和完善各种技术措施。2.2、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电力部门要深入到乡村,利用传播、电视、报纸、宣传车及发放宣传画等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用电常识,使安全用电人人皆知,家喻户晓。2.3、组织电业职工进行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

3、,提高处理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对安全情况进行分析。2.4、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定期对绝缘工器具进行校验和轮换;尽量避免和减少各种违章,倡导和叫响“以零违章、确保零事故”为旋律,经常开展安全大普查;推广购买合格产品,由专职电工进行安装,县公司安质办验收。3、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及对策防止触电安全措施必须坚持“三到位”原则,即思想到位、行动到位、措施到位。3.1、电业职工在检修用电设备时,一定遵循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对10KV及以上设备检修时,必须采取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即:执行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间断制度、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必须采取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

4、即: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栏。3.2、电业职工在检修低压电器设备时,应按照农村低压电器工作规程操作。特殊情况需带电工作者,工作人员应穿戴合格的绝缘靴和绝缘手套,使用绝缘手柄的工具,穿长袖衣服,戴安全帽。3.3、对临时用电应达到安全要求,对移动用电要经常检查电线、插头、插座、外壳接地等。对使用的行灯必须保证安全电压36V以下,禁止使用220V照明灯作为行灯。提倡安装一、二、三级保护器,并达到“三率”要求。3.4、农村季节性用电很突出,在田间排灌,在场里脱粒,经常发现有挂钩线、地爬线、破皮线,有的刀闸不使用合格熔丝,这些违章都是事故隐患。针对这些情况首先是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认识到违章用电的危害。其次是利用电力稽查人员,对违章用电进行查处,最大限度的杜绝和减少违章用电的发生。确保不发生或少发生触电事故。3.5、学会和掌握触电急救法。发生触电事故,应是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对症救治,做人工呼吸,做胸外按压和处理外伤,牢记“迅速、就地、正确、坚持”的八字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