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9劝学(附答案).doc

上传人:丹**** 文档编号:96263264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9劝学(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9劝学(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9劝学(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9劝学(附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劝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靛青()蓼蓝()木直中绳() 参省()须臾() 以为轮()跬步() 生非异()槁暴() 骐骥()驽马() 跂而望矣()二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吾尝跂而望矣()(4)假舆马者()(5)而绝江河()(6)风雨兴焉()(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9)驽马十驾()(10)用心躁也()3文学常识填空。荀子(约前313前238),名_,_期_家,是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有_,现存_篇。4名句填空。(1)(2009江苏高考,10)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

2、(2009福建高考,1)故木受绳则直,_。(3)(2009天津高考,14)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2009全国高考,13)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5)_,不复挺者,_。(6)_,非利足也,_;假舟楫者,_,_。(7)_,朽木不折;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用心一也。(8)劝学的中心论点是:_。答案:1dinliozhnxnyrukuxno pjnqoqilu2(1)鼓励(2)检查,省察(3)提起脚后跟(4)借助,利用(5)横渡(6)在这里兴起(7)指人的智慧(8)没有用来的(办法)(9)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10)浮躁,不专心3况战

3、国末思想荀子324(1)吾尝跂而望矣(2)金就砺则利(3)吾尝终日而思矣(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功在不舍(5)虽有槁暴使之然也(6)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锲而舍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8)学不可以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4、,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而闻者彰(清楚)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少部分)D而绝江河(横渡)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用心一也D范增数目项王7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圣心备焉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5C解析:“须臾”为“片刻”的意思。6D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B两项为

6、名词作状语;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7D解析: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那)里”的意思;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8C解析:原文“朽木不折”是说“舍”,“金石可镂”是说“不舍”,C项正好说反了。9参考答案:(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涓涓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呀。解析:(1)关键词是“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2)关键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用心一也”是判断句。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非生

7、异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答案:C解析:A项,“生”通“性”;B项,“”通“煣”;D项,“有”通“又”。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吾尝终日而思矣答案:C解析:“黄泉”古义为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

8、指阴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与相同,与相同。B与不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D与相同,与不同。答案:C解析: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介词,从;介词,比。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B冰,水为之。(判断句)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略句)答案:C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

9、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兰槐:一种香料。6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10、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乎动静形:形状,形体。B其渐之滫 渐:浸泡。C游必就士 就:接近。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8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1)甲文:_(2)乙文:_(3)丙文:_9翻译下面句子。(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6.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标点并不难,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断句。所以,这道题既是考查标点,更是考查

11、对文意的理解。7A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8参考答案:(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解析:这里的几段文字与课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风格,即通过大量比喻和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概括这几段文字的观点,务必要联系对课文部分的理解。9(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参考译文: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

12、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

13、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皇甫谧耽学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

14、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

15、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见)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

16、终日无节制地游荡。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13翻译句子。(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答案:10.D解析:“见”表示被动的意义。11C解析:第(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12A解析: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13参考答案:(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

17、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为从事、忙碌)。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

18、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有人劝皇甫

19、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

20、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三、语言表达14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1)我最喜欢的

21、一句古训:_。(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3)推荐理由:_。(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2、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下联:_答案示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之语录,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时“温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这样,结合题目要求,就能对出下联。另外注意下联主要从内容上与上联对应即可。类文欣赏天论(节选)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

23、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

24、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赏析:读荀子天论,无疑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暗自惊讶这位战国末期的哲学家何以会具有如此明晰的思想。当荀子的同时代人尚在那里笃信“天”的神秘与神性之时,荀子的这一“天论”,却第一次竖起一面朴素、唯物地理解天行、天道的思想的旗帜。荀子所说的“天”,是那种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与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天论中最著名的名言之一,叫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25、不为桀亡”。翻译成白话文,是说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是固有的,既不因尧而存在,也不因桀而消失。荀子说,你想想看,天下大治或者天下大乱,难道与天(自然)有什么关系吗?没有。无论日月、星辰还是历象、节气,在大禹与夏桀时代都是一样的,但是,大禹治理得国富民安、井井有条,而夏桀呢,是典型的乱世昏君。可见,“治乱非天也”。这是天论所得出的一个有力的结论。尽管荀子天论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但它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无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思想水准。参考译文:天体的运行有它不变的常规,它不因为有了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有了桀而消失。用合理的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对待它就遭殃。加强农业生产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

26、使人贫穷;衣食充足而按时劳作,那么天就不能使人患病;遵循礼义正道而不违背,那么天就不能使人遭祸。所以水灾旱灾不能使人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妖魔鬼怪不能使人遭难。农业荒废而又奢侈浪费,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富裕起来;衣食不足而又懒惰少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健康长寿;违背正道而任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吉祥如意。因此水旱灾害没来到就有饥荒,严寒酷暑没迫近就有疾病,妖怪现象没出现就有灾祸。所处的天时条件与太平盛世是相同的,但遇到的灾难祸患却与太平盛世不同,这不能归罪于上天,而是由于人所实行的措施造成的。社会的治和乱是上天决定的吗?回答是:日月星辰、历象,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定,桀

27、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上天决定的。是由时令决定的吗?回答是:万物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宁,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时令决定的。是由大地决定的吗?回答是:万物有了土地就能生长,离开了土地就要死亡,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宁,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由大地决定的。流星坠落,树木发出声响,普通人都很恐惧。有人问:这是怎么回事?回答是:这没有什么。这是由于天地的变动,阴阳的转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见的现象。对它们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惧怕它们,就错了。日蚀、月蚀的发生,刮风下雨的不合时节,怪星的偶尔出现,这些是

28、无论什么时代都曾经有过的。君王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同时发生,也并没有什么害处。如果君王昏庸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种也没发生,也并没有什么好处。流星的坠落,树木的鸣叫,这是由于天地的变动,阴阳的转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见的现象。对它们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它们,就错了。尊崇天而仰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做物来畜养并控制它?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控制天命并利用它?盼望天时而等待它,哪里比得上顺应时节并利用它?听凭万物自然生长繁衍,哪里比得上施展才能并变革它?空想着役使万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浪费它?仰慕万物生长繁殖的奥秘,哪里比得上掌握规律促进万物更好地成长呢?所以放

29、弃人的努力而去指望天的恩赐,那就不符合万物的本性了。轻松练笔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写作提示: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可结合荀子观点中的精华部分,联系当今社会来谈。答案示例:荀子的观点不过时,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意义。荀子认为学习贵在知识的积累,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要专心致志等等,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必备的且又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荀子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注重学习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要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体现了荀子的另一种学习观,即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这种看法和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谋而合,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性的熏染、品格的提升。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