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041-2020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96233092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0∕T 1041-2020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DB50∕T 1041-2020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50∕T 1041-2020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0∕T 1041-2020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B50ICS07.060.40P11DB50/T10412020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T10412020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2020-10-10发布2020-12-30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50/T10412020目次目次.II前言.I引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监测分级.36监测设计.47监测网点建设.68监测运行.79监测监理与验收.910成果汇交与归档.9附录A(资料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计书编制大纲.10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准点/监测点“点之记”.11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准点及监测点基建要求.12附录D(规范性附录)监测网

2、(点)铭牌制作要求.14附录E(规范性附录)监测仪器设备技术性能参数.15附录F(规范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巡查记录表.18附录G(资料性附录)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19附录H(资料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总结报告编制大纲.26附录I(规范性附录)监测工程施工监理验收记录表.28附录J(规范性附录)监测试运行检验检测报告.31IIDB50/T10412020前言本规范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2009规定编制。本规范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潘勇、魏世玉、

3、谭淋耘、李川、张锦程、陈立川、周鹏、胡祝敏、马飞、曾国机、张志斌、陈柏林、何飞、杨富军、吴孟、谭德军、季伟峰、张俊义。IDB50/T10412020引言重庆市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城镇工程活动强烈,存在地质安全风险。为确保城镇地质安全,建立健全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系统,掌控城镇地质安全动态,需开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工作,建立多参数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为统一该项工作的技术规范,做到技术方法可靠、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特编制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IIDB50/T10412020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方法、手段、

4、精度指标、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辖区内城镇地质安全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CECS240:2008工程地质钻探标准规范CH/T2008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DB50/T13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14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217重庆市建筑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5、.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geologicalsafetymonitoringforcitiesandtowns对可能存在地质安全风险的城镇,采用监测技术手段进行监测与安全评价的工作。3.2基准点benchmark,referencepoint为进行变形观测而布设的稳定、长期保存的测量点。根据变形观测的类型,可分为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1.12条3.3监测点monitoringpoint布设于城镇区域内及周边能反映其稳定性状态和发展变化趋势的测量点。1DB50/T104120203.4点之记notesofpoint记载基准点、监测点位置、构造、周边环境等相关信

6、息的资料。3.5监测剖面线monitoringsectionline为获取城镇整体或重点区域某一特定方向上的整体变形情况,在该方向上布设若干监测点,形成的一条监测线。3.6环境适宜性environmentalsuitability监测仪器运行期间在综合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实现所有预定性能和功能且不被破坏的能力,是产品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特性。3.7无线自组网wirelessadhocnetworks无线自组网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可移动节点所组成的一个临时性多跳自治系统,它不依赖于预设的基础设施,具有可临时组网、快速展开、无控制中心、抗毁性强等特点。4总则4.1城镇地质

7、安全监测工作应在城镇选址勘察或地质环境勘(调)查等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4.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应遵循一次建成、连续运行的原则,监测网点布设应遵循分级布设、突出重点、综合控制的原则,评价城镇地质安全状态。4.3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建设应遵循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预警预报智能化要求。4.4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运行期间,根据监测运行状况及地质安全评价结论,经技术会商后应优化调整原有监测网点布设或针对性补充监测技术手段。4.5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运行期间,监测数据应实时传输至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后,形成的相应报表、报告应上传至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4.6城镇地质安全

8、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监测单位提交的成果资料应符合国家相关的保密要求。4.7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应遵循图1流程进行。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监测分级一级二级三级DB50/T10412020资料收集调查核查监测分级监测设计监测网(点)建设施工监理监测建设验收优化监测运行监测总结、地质安全评价监测资料汇交图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流程5监测分级5.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DB50/T139评价确定。5.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分级依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为一、二、三级,分级方法按表1执行。表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分级3监测内容常用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位移类GNSS监测、测量机器人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

9、测、钻孔倾斜仪监测等实时InSAR监测、三维激光扫描仪监测等周期性水文类雨量监测、地表径流(量水堰法)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孔隙水压监测等实时应力应变类振弦传感监测法、光栅光纤监测法等实时声学类次声监测等实时宏观巡查监测地质巡查、工程活动等周期性DB50/T104120206监测设计6.1一般规定6.1.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计应遵循合理布局、综合控制的原则,控制城镇整体地质安全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扰动大的局部区域地质安全。6.1.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由监测剖面线、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组成。6.1.3位于监测剖面两侧25m范围内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已有监测设施,可纳入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络。

10、6.1.4监测基准点应布设在地质稳定且适合观测的位置;监测点布设应满足监测需求。6.1.5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技术方法应遵循下述原则:a)实用、可靠、经济合理;b)满足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c)一级监测区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同位监测。6.1.6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宜采用多源监测技术方法。6.1.7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采用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应满足本规范对监测方法、监测精度、综合性能要求;监测仪器设备须具有法定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6.1.8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鼓励使用经实践检验实用、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6.2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6.2.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主要包含位移类、水文类、应力应变类、声学

11、类监测以及宏观巡查监测等内容。6.2.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主要包含大地形变法、测缝法、测斜法、测压或测距法、测频法、声发射法等方法,监测内容及常用监测方法见表2。表2监测内容及方法6.2.3根据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等级不同,监测内容和方法选取按表3执行。6.2.4在监测区内已开展监测工作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高切坡,应收集其完整的监测资料,纳入城镇地质安全分析评价。4监测等级精度指标一级二级三级水平位移静态解算(mm)2.5mm+0.5PPm3mm+1PPm3mm+1PPm垂直位移静态解算(mm)5mm+1PPm5mm+1PPm10mm+1PPm地表相对位移(%FS)0.10.20.5深部位移监测0.2

12、mm/0.0010.5mm/0.0031.0mm/0.005地下水位观测(%FS)0.250.51.0降雨量观测(%)234监测等级监测剖面布设监测点布设一级不少于1纵1横剖面,间距3001000m一条剖面35点,点间距1001000m二级不少于1条纵剖面,间距4001000m一条剖面不少于3点,点间距1501000m三级巡查路线应穿过各级监测区及周边工程活动密集区监测等级地表绝对位移地表相对位移深部位移地下水水位降雨量次声参数InSAR监测三维激光扫描相关因素监测一级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宜测宜测宜测应测二级宜测宜测三级/DB50/T10412020表3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项目6.3监测网点布设6

13、.3.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基准点选点与埋石要求参照CH/T2008相关规定执行,其数量不少于3个;监测点选点与埋石参照GB/T18314相关规定执行。6.3.2位移监测点应按监测剖面组网进行整体控制,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监测点应在位移监测剖面中选取典型位置布设,InSAR监测角反射器宜与绝对位移监测点同位置布设,监测网点布设细则按表4执行。6.3.3宏观地质巡查路线应兼顾设备安装布设位置。表4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布设要求6.4监测精度6.4.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平面基准网观测应满足GB/T18314中C级测量的精度要求。6.4.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地裂缝、地下水水位、降

14、雨量,InSAR、三维激光扫描、次声监测精度按表5执行。表5监测精度5监测等级精度指标一级二级三级InSAR解译(mm/a)205070三维激光扫描(mm)358次声监测(mV/Pa)504DB50/T104120206.5监测周期和频率6.5.1城镇地质安全设计监测周期应不低于5个水文年。6.5.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传感数据采集应采用实时监测模式,采样间隔5-60s,解算推送间隔1次/2h,监测成果汇总分析1次/旬,异常情况下应加密推送及汇总分析频率。宏观地质巡查频率为1次/旬,异常情况下应加密巡查。6.6监测设计书编制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计书应在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野外调查核查基础上进行编制,

15、监测设计书应包含监测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概况、监测分级、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网点布设、监测精度、监测周期与监测频率、监测数据分析及安全评价、监测网(点)建设技术要求、质量、安全、进度保障措施、经费预算等内容。设计书编制大纲可参照附录A执行。7监测网点建设7.1一般规定7.1.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建设期应进行工程监理。7.1.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应严格按照设计测设点位,满足防雷、防盗要求。7.1.3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备配件宜采用高挂方式安装,供电系统宜采用地埋方式安装。7.1.4监测网点建设完成后应按照附录B绘制“点之记”。7.2建设技术要求

16、7.2.1监测网点建设应保证自身稳定性,监测基准点应设置在稳定的基岩上,其构造要求见附录C。7.2.2监测仪器设备宜使用市电,无市电条件时应选用蓄电池和光伏太阳能联合供电方式。选用蓄电池和光伏太阳能联合供电方式时,应结合设备功耗进行冗余设计。7.2.3野外监测系统应配备直击雷防护装置,其设计与实施参照DB50/217执行。7.2.4深部位移测斜、地下水位、推力观测的监测成孔应满足如下要求:a)监测孔终孔孔径应不小于110mm,监测孔孔深应根据城镇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确定;b)终孔孔深最大允许误差不得大于1;c)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50mm;d)当孔深50m时,孔斜1;50m孔深100m时

17、,孔斜2;100m孔深150m时,孔斜3;孔深150m时,孔深每递增100m,孔斜增加1;e)岩芯采取率按照CECS240:2008执行;f)监测工程施工验收前,各孔全部岩芯均要保留。监测工程竣工验收后,可不予保留。每个钻孔的岩芯都必须在编录后留存电子文档(含数码照片)。6DB50/T104120207.2.5监测网(点)建设完成后应制作安装标识铭牌,铭牌规格及内容按附录D执行。7.2.6监测网点建设开工前,监测单位应向监理单位提请设计图文签审、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提交开工申请等;施工期间监测单位应完善相应的施工日志、进场材料、设备报验单、隐蔽工程等过程资料。7.3仪器设备及通讯网络7.3.1监

18、测仪器设备选型应充分考虑野外长期自主运行的实际特点,综合考虑观测精度、数据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环境适宜性等性能指标,监测仪器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a)仪器设备精度应满足表5要求;b)传感、数据采集传输设备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c)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应具备感应雷防护;d)采集传输设备应具备本地存储、断点续传功能;e)采集传输设备应具备内置供电系统和外置供电接口。7.3.2监测设备通讯模组应兼容国内运营商无线网络接入,宜具备现场局域组网功能,根据现场网络条件智能选择最优入网方式。7.3.3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选用的通讯网络及通讯协议应满足如下要求:a)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b)满足监测设备管理、远程控

19、制、远程升级等功能要求;c)提供实时自主管理需求开发接口;d)满足监测数据传输的带宽要求;e)监测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应与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相匹配。7.3.4监测设备使用年限应当不低于监测周期。7.3.5监测仪器设备技术参数按附录E执行。8监测运行8.1一般规定8.1.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运行包括基准网复测、监测点运行监测、宏观地质巡查、监测数据汇总分析与安全评价、监测成果提交等工作,其中,监测基准网复测频率应不低于每半年一次。8.1.2宏观地质巡查应重点关注有无新生变形迹象、原有变形迹象发展发育情况,宏观地质巡查内容应按附录F要求填写。8.1.3监测设备应定期巡检,及时处置设备故障,

20、保障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监测设备巡检内容应按附录F要求填写。8.2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及地质安全评价8.2.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及地质安全评价按图2流程执行。8.2.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应结合宏观地质巡查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剖面、分区域逐一分析综合评价。8.2.3监测运行期间应及时处理监测数据,分析各监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趋势。监测单位应及时上传相关报表文件、更新工况信息等内容。8.2.4城镇地质安全评价应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监测数据汇总分析结论综合评价。对监测区内发育的滑坡、危岩、滑移型塌岸和滑移型不稳定斜坡宜按DB50143进行局部定量评价,常用分析模型和方法见附录G所示

21、。7地质安全等级监测数据情况宏观地质巡查情况安全汇总分析监测数据无变化。原有局部变形迹象无发展,未发育新生变形迹象。监测数据数据处理单点单一观测量分析单一观测量剖面分析单一观测量区域分析DB50/T10412020单点多观测量分析多观测量剖面分析多观测量区域分析监测区地质环境条件多点多观测量整体分析宏汇总分析观地质巡查地质安全评价图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及地质安全评价流程8.2.5城镇地质安全状态分为安全、基本安全和不安全三个等级,安全等级判定按表6执行。8.2.6城镇地质安全分析评价应注重实时性,综合判定城镇地质安全状态并及时预警。表6城镇地质安全等级判定表8地质安全等级监测数据情况

22、宏观地质巡查情况基本安全经监测数据汇总分析评价,局部监测点有变形,监测点变形方向不具有一致性或分组性。原有局部变形迹象轻微发展,偶见新生变形迹象;变形迹象无规律性,呈零散、点状分布。不安全经监测数据汇总分析评价,局部监测点变形较显著,监测点变形方向具有一致性或分组性。原有局部变形迹象持续发展,多处可见新生变形迹象;变形迹象呈线状或带状或片状发育。DB50/T104120208.3监测管理与信息反馈8.3.1监测单位应提交的监测成果包括监测设计,建设资料,运行期年度实施方案、监测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专报以及总结报告(见附录H)。监测成果应上传至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8.3.

23、2监测信息反馈应在现场监测人员、监测单位、管理部门、应急处置部门间形成闭环。9监测监理与验收9.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应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对建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开展全面监理。9.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期间,监理单位应对分部、分项工程逐一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阶段施工,验收表格见附录I。9.3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期间应进行旁站式监理,可采取现场记录、发布文件工作方式开展监理工作。9.4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项目验收应在自检、试运行检验检测完成后进行工程竣工验收。9.5试运行检验检测由第三方单位对仪器设备运行状态及监测数据质量等内容进行检验检测,并出具试运行检验检测报告(见附录J)

24、。9.6工程竣工验收内容包括野外建设工作、数据质量及资料整理等方面。10成果汇交与归档10.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成果汇交内容包括文档资料、数据成果以及其他建设运行期成果,其中文档资料应包含纸质版和电子版。1)文档资料包括项目批复文件、监测设计书及审查意见、监测网点建设相关过程及验收资料、监测运行期间报表文档、总结报告、竣工验收资料及专家审查意见。2)数据资料包括相关图件资料、影像资料、监测原始数据及分析数据。3)其他成果为监测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以及产出的知识产权资料。10.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成果归档按照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关要求执行。9DB50/T10412020附录A(资料性

25、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计书编制大纲B.1正文1)前言。包括任务由来,目的与任务,执行技术与标准,以往勘查、设计、监测工作情况等。2)监测区概况。包括城镇建设概况,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概况等。3)监测分级。4)监测设计。包括设计原则,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网点布设,监测精度,监测周期与频率,监测设备选取,监测数据分析与安全评价。5)监测网(点)建设技术要求。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数据接入等技术要求。6)监测网(点)建设监理。包括监理工作内容,监理方式,签证验收内容,监理成果等。7)监测成果提交与信息反馈。包括成果形式,提交方式及时间节点,

26、信息反馈机制及处置机制等。8)保障措施。包括质量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进度保障措施,运行维护措施等。9)经费概算。B.2附图1)监测平面布置图2)监测剖面布置图10项目名称所在位置点名点位坐标点位略图(反映交通及建点照片)实埋标石构造图监测网(点)关系图业主单位建点时间监理单位保存时间监测单位备注:DB50/T10412020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准点/监测点“点之记”说明:监测、监理、业主单位各持一份。113000-5000300600DB50/T10412020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准点及监测点基建要求基准点建设应保证点位稳定可靠,建设构造要求如图C.1。600强制对中标志钢筋砼地面土层

27、地面土层基岩层基岩层20螺纹钢1000(a)侧视图600(b)俯视图注:1.基础开挖至基岩以下不小于300mm;2.混凝土标准抗压强度不低于C25;3.主筋22,箍筋8。图C.1基准点构造要求(单位mm)123000-500050010005001000DB50/T10412020监测点建设构造要求如图C.2所示。砼地面钢筋砼(a)侧视图5001501000(b)俯视图注:1.基础开挖至土层以下不小于1000mm;镀锌管安装后,在基础上浇筑500*500*500混凝土平台以稳固上部结构;2.混凝土标注抗压强度不低于C20;3.镀锌管规格为DN150,壁厚不小于4.5mm。图C.2监测点构造要求

28、(单位mm)13DB50/T10412020附录D(规范性附录)监测网(点)铭牌制作要求注:1.尺寸为200150mm,材质为铝板。2.铭牌整体为蓝底白字;中文字体为仿宋GB2313,英文及数字字体为TimesNewRoman;标题字号为二号,其余文字字号为三号。14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观测精度平面:优于(2.55)mm+1ppm静态解算精度高程:优于(510)mm+1ppm星频要求多频接收机兼容3星,北斗优先采样频率5Hz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8GB并支持外部扩展操作系统内嵌操作系统,支持Web管理监测模式支持动态静态监测模式,两种模式可切换数据接口具备RS485或RS232接口工作温度不小于-20,80区间工作湿度不低于95%RH防水防尘不低于IP67通讯公网或专网远程传输,支持现场组网汇总传输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精度0.5mm/1/2mm量程1000mm采样频率1次/1h可依据需求设定采样频率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1G工作温度不小于-20,80区间工作湿度不低于95%RH防水防尘不低于IP67通讯公网或专网远程传输,支持现场组网汇总传输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