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生物湖北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6141154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高考生物湖北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年新高考生物湖北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新高考生物湖北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高考生物湖北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pdf(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一、选择题1.在真核细胞中,由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下列叙述错误 的 是()A.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线粒体外膜B.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跨膜蛋白C.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D.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蛋白质2.很久以前,勤劳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制饴(麦芽糖)技术,这种技术在民间沿用至今。麦芽糖制作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麦芽含有淀粉酶,不含麦芽糖B.麦芽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C.5560保温可抑制该过程中细菌的生长D.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

2、粉酶的最适温度低3.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制作过程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泡菜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B.馒头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C.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酵母菌生长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可产生大量乳酸杆菌4.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

3、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5.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对疾病治疗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B.青霉素能直接杀死细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畜牧业中为了防止牲畜生病可大量使用抗生素D.定期服用抗生素可预防病菌引起的肠道疾病6.月季在我国享有“花中皇后 的美誉。为了建立月季某新品种的快速繁殖体系,以芽体为外植体,在 M 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 IBA进行芽体增殖实验,芽分化率()结果如表。6-BA/(mg-L1)IBA/(mg-L1)0.10.

4、20.30.40.51.031635849412.040957669503.037756454414.025353130255.08211284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6-BA浓度大于4.OmgL时,芽分化率明显降低B.6-BA与 IBA的比例为10:1 时芽分化率均高于其他比例C.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6-BA和 IB A,可促进芽分化D.2.0mg-L 6-BA和 0.2mgL IBA是实验处理中芽分化的最佳组合试卷第2 页,共 10页7.限制性内切酶EcoRi识别并切割5-(,A U I C-3 双链DNA,用 EcoRI完全酶切果蝇3-CTTAAG-5基因组D N A,

5、理论上得到DNA片段的平均长度(碱基对)约 为()A.6 B.250 C.4000 D.240008.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 是()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C.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9.短H照植物在日照时数小于一定值时才能开花已知某短日照植物在光照10小时/天的条件下连续处理6 天能开花(人工控光控温)。为了给某地(日照时数最长为16

6、小时/天)引种该植物提供理论参考,探究诱导该植物在该地区开花的光照时数X(小时/天)的最大值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实验方案对 照 组(光照时数:小时/天,6 天)实 验 组(光照时数4 小时/天,6 天)A104WX10设置梯度B108WX10,10XW16 设置梯度C1010XW16设置梯度D1010X,是实验处理中芽分化的最佳组合,D 正确。故选B。7.C【分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切割特定的位点,在特定的碱基之间切割磷酸二酯键。【详解】据图可知,EcoRI的酶切位点有6 个碱基对,由于D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为A、T、G、C,则某一位点出现该序列的概率为1

7、/4x1/4x1/4x1/4x1/4x1/4=1/4096,即 4096-4000个碱基对可能出现一个限制酶EcoRI的酶切位点,故理论上得到DNA片段的平均长度(碱基对)约为 4000。C 符合题意。故选Co8.A【分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详解】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是植物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不属于反馈调节,A 符合题意;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甲的数量随之

8、减少,两种鱼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属于反馈调节,B 不符合题意;C、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该过程中存在TSH对 TRH的负反馈调节,C 不符合题意;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 不符合题意。故选Ao答案第4 页,共 14页9.C【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本实验目

9、的为探究诱导该植物在该地区开花的光照时数X (小时/天)的最大值,且据信息“在光照1 0 小时/天的条件下连续处理6天能开花”,且本地“日照时数最长为 1 6 小时/天”,故实验设计的时间应在1 0 V X W 1 6 之间设置,对照组应为最低开花时间1 0小时/天。C符合题意。故选C。1 0.C【分析】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2、水果、蔬菜的储藏应选择零上低温、低氧等环境条件。【详解】A、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细胞消耗的有机物增多,不耐贮藏,A正确;B、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0 2 减少,CO 2 增多,抑制呼吸,有氧呼吸减弱,

10、消耗的有机物减少,故利于保鲜,B正确;C、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越多,则细胞代谢越旺盛,C 错误;D、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结合题意“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 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可知,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D正确。故选C。1 1.B【分析】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解】答案第5页,共 1 4 页大多数水分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少数水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而Na+和c r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红

11、细胞。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比主动运输更容易,故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远高于Na+和Ch由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故水分子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Na+和C1-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B正确,A C D错误。故选B。12.B【分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详解】A、大象和马齿范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B、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

12、齿宽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因此大象和马齿范属植物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C、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宽属植物,酷热干燥缺少水分,因此水分是马齿宽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D、白天马齿范属植物会关闭气孔,但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 02并储存起来,这些CCh在白天释放出来供给马齿宽属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因此白天马齿范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Bo13.A【分析】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

13、起。【详解】A B、多精入卵会导致子代有来自卵细胞和多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破坏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因此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防止多精入卵答案第6页,共14页可以保证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A 错误,B 正确;C、结合题意“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可知,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 ECS2,C 正确;D、据题意可知,ECS1利 ECS2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推测该过程是由于ECS1和 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

14、和精子不能融合,D正确。故选Ao14.D【分析】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详解】A、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 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 正确;C、隔 离(地理隔离等)导致不同种群的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 正确;D、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熊猫不

15、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 错误。故选D。15.D【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 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下群体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答案第7 页,共 14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

16、种的形成,因为基因交流并未中断,群体分化并未超出种的界限。只有通过隔离才能最终出现新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B、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D、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无法判断是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D错误。故选D。16.D

17、【分析】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种体外迅速扩增D N 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循环:95下使模板D N A变性、解链-5 5 C下 复 性(引物与D N A模板链结合)-7 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甘酸链)。【详解】A、增加模板D N A的量可以提高反应速度,但不能有效减少非特异性条带,A错误;BC、延长热变性的时间和延长延伸的时间会影响变性延伸过程,但对于延伸中的配对影响不大,故不能有效减少反应非特异性条带,B C错误;D、非特异性产物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复性温度过低会造成引物与模板的结合位点增加,故可通过提高复性的温度来减少反应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D正确。故选D。17.

18、D【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加,钾离子更容易外流,外流增加,兴奋难以发生,反之,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详解】答案第8页,共14页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 m olLL胞外液约为4mmoLL”,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o lL-i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B、当K+浓度为ISO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C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4 m m o

19、lL i),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故选D。18.A【分析】由题表可知,呈阳性反应的个体红细胞表面有相应抗原,如个体1的A抗原抗体呈阳性,B抗原抗体也呈阳性,说明其红细胞表面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则个体1的基因型为M F。【详解】A、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1百,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画,A正确;B、个 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P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P 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P i,B错误;C、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

20、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 1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N i,个体4的基因型是P F,c错误;D、个体5的基因型为I N,个体6的基因型为F 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H i、曲、IAIB.ii,D 错误。故选A19.C【分析】据表可知:甲x乙产生F i全是红色籽粒,F i自交产生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x丙产生B全是红色籽粒,R自交产生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分析可知,红色为显性,红色与白色可能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假定用A/a、B/

21、b、C/c,甲乙丙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只写出一种可能情况)【详解】答案第9页,共14页A、若乙与丙杂交,Fi全部为红色籽粒(A aBBCc),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 红色:7 白色,A 正确;B、据分析可知若乙与丙杂交,F i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B正确;C、据分析可知,组 1 中的R(AaBbCC)与 甲(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 1 红色:1 白色,C 错误;D、组 2 中的Fi(AABbCc)与 丙(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D 正确。故选C

22、。20.C【分析】据图可知,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 细胞的受体PD-1结合时,T 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能对肿瘤细胞起作用,使肿瘤细胞逃脱T 细胞的细胞免疫;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 细胞的受体PD-1不结合时,T 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详解】A、PD-L1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 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 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 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 正确;B、肿瘤细胞膜上的PD-L

23、1蛋白可以与T 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 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 细胞的细胞免疫,B 正确;C、PD-L1与 PD-1的结合,导致T 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 PD-1的结合会降低 T 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 错误;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 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 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 正确。故选Co21.(1)2 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2)透析后,两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 透析前后,两组的酶活性均不答案第

24、10页,共 14页变 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 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1)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 的抑制作用类型,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甲乙物质的有无,因变量为酶A 的活性,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 2 支试管各加入等量的

25、酶A 溶液,再分别加等量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单一变量和无关变量一致原则);一段时间后,测定各试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将各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装入透析袋,放入蒸储水中进行透析处理。透析后从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测定各自的酶活性。(2)据题意可知,物质甲和物质乙对酶A 的活性有抑制,但作用机理未知,且透析前有物质甲和乙的作用,透析后无物质甲和物质乙的作用,前后对照可推测两种物质的作用机理,可能的情况有:若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则酶的活性能恢复,故透析后,两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若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则两组中酶的活性均不能恢复,故透析前后,两组的酶活性均不变。若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

26、剂,则甲组中活性可以恢复,而乙组不能恢复,故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若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则则甲组中活性不能恢复,而乙组能恢复,故加甲物质溶液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变,加乙物质溶液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探究实验,重点是考查影响酶活性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准确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进而分析作答。22.(1)自然恢复 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2)水、无机盐(矿质营养)好(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

27、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答案第II页,共 14页【分析】据表分析可知,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大,说明恢复效果较好,退耕后人工杨树林地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小,恢复效果较差。据图分析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较低,适合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生长,属于阴生植物。(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2)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

28、物产量提高,因此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3)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别为10和 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 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4)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光合作用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3.(1)减 弱 增 强(

29、2)A 神经元的活动对B 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 D 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 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抑制能【分析】据图可知,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 神经元对B 神经元抑制作用增强,B 神经元活动减弱,B神经元使C、D 兴奋作用弱,从而使C、D 神经元活动增强,C 神经元能使吞咽运动抑制作用弱,因此吞咽运动进行。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 神经元对B 神经元抑制作用弱,B 神经元答案第12页,共 14页活动增强,B 神经元使C、D 兴奋作用弱,从而使C、D 神经元活动减弱,C 神经元能使吞咽运动抑制作用弱,因此吞咽运动被抑制,吞咽运动减弱。(1)据分析可知,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 的活动增强C 对吞咽运动

30、的抑制,因此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减少。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 的活动减弱C 对吞咽运动的抑制,吞咽运动增强。(2)据图可知,由 A、B 和 C 神经元形成的吞咽运动增强或者减弱时,需要对其进行调节,去兴奋实际上属于一种反馈调节,A 神经元的活动对B 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 C 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同时也使D 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 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使吞咽运动向相反方向进行。(3)据(2)分析可知,由 A、B 和 D 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最终使A 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也就是去兴奋对A 神经元调节的作用是抑制。(4)据分析可知,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 神经元对B 神经元抑制作用增强,

31、B 神经元活动减弱,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 神经元对B 神经元抑制作用弱,B 神经元活动增强,因此可以推断B神经元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增强。【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24.(1)通过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虫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

32、基因的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数增多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2)基因6 与对照组相比,在有突变基因6 和 7 的 49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变基因7 的 1、2、3 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3)S型(对青蒿素敏感)(4)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答案第13页,共 14页【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疟原虫基因突变导致的,经过青蒿素的不断选择,可以导致疟原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大。(1)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进而可能产生新性状,在疟原虫的种群中,通过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虫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

33、,抗药性个体数增多;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对应,故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可能也不发生改变。(2)结合题意,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 同 的 设 为 突 变 型 分 析 表格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在有突变基因6和7的49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变基因7的1、2、3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故推测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6。(3)结 合(3)可知,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6,若基因6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则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其恢复为野生型后,其抗药性性状也随之消失,故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S型(对青蒿素敏感)。(4)据题干信息“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故为减少疟原虫的数量,可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令宿主的数量减少从而减少疟原虫。【点睛】本题结合青蒿素对于疟原虫的防治实验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答案第14页,共1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