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099751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1)课题:兰亭集序课时:一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 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 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 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 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 人论世”。(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 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

2、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 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 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 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 我们先看注解,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师:上节课大家对照课下注解,翻译了全文,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大家提出的问题如下(出示幻灯1):幻灯1:(数字代表提出问题的小组)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及其所之 既倦,岂不痛

3、哉!生:认真观看,师:那位同学愿意帮助提问的同学解释上面的某一句话。下 面开始抢答。生:短暂思考,积极抢答。(过程略)师:(删掉学生解决了的问题。)经过前面同学的抢答,还有 几句话未得到解决,我们得出以下自探提纲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师:下面为形成提纲做出贡献的小组加分。(将所加分数填到 黑板上的分数栏里:1组5分2组10分3组10分4组10分6组10分7组10分8组5分)生:热烈鼓掌。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探,翻译两句话。(PPT展示自探要求)生:认真自探(过程略)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师:出

4、示展示小组分别是:1组3组1组3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翻译其他同学继续讨论。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5组8组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 上。师:下面请5组选派代表对1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生(5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1组展示打9分,因为 我们组认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犹”翻译成“尚且”比翻 译成“仍然”更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7组同学提问: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中的3个“之”都是什 么意思?5组同学回答了“俯仰之间”、“不以之兴怀”。中“之”的 意思。通过提问解决了 “向之所欣”中“之”的作用。师: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

5、称或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这,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兜出于棉,龟玉毁于桂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 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顷之,烟炎张天

6、。(赤壁之战)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齐桓晋文之 事)师:下面请8组选派代表对3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生(8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3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生(4组)提问:(“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中的“所以”意思一样么?生(8组):“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是表示行为所凭 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是用来的”;“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中的“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 故)”。,二者不同。师:问题提的很有总结性,我们给4组加上10分,8组同学 总结的也特别到位,我们给他们也加上10分。生:热烈鼓掌。师:请科代表作总结

7、。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师:谢谢大家,下课!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3)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文章的翻译,下面请大 家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生:齐读。师:大家读的很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对着篇文 章的进行思想艺术鉴赏。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个字,进而概括出本文的感情线索。生1:信可乐也的“乐”生2:还有“岂不痛哉”的“痛”生3: “感慨系之”的“感慨”师:大家同意他们说的么?生:众说纷纭生4:我觉得应该是“悲”师:为什么?生: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应该是逐层递进的。乐到痛到悲师:说的非常棒!出示幻灯生

8、:很感兴趣的样子师:(幻灯出示自探提纲)请大家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生:认真自探(过程略)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过程略)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2组4组2组4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其他同学继续讨论。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6组7组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师:下面请6组选派代表对2组进行评价生(6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2组展示打7分,因为 我们组认为他们字迹不够工整。其次我们认为“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能看出来得好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挺重要的,大家还有 什么问题?生(其他):提出并且讨论了概括角度的问题(略)师

9、:大家说的都很好,概括一定要简明扼要,当然得在全面 的前提下,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幻灯)总结问题答案师:下面请7组选派代表对4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师:生(7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4组展示打10分(满 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生:没有。热烈鼓掌。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作者王羲之在本文中的基本情感,出 示幻灯幻灯: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生命有限,应当珍惜,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空谈玄学。师: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更加觉得他能有如此的见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啦!幻灯如下:师:请科代表作总结。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师:谢谢大家

10、,下课!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4)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 居k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 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同学们感觉怎么样?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 觉比较整齐。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生齐:王羲之。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 注意“羲”字的写法。(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师: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我们除了可以

11、叫他王羲之,还 可以称呼他什么?同学们知道吗?生2:王右军。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师:很好。还有呢?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师:为什么?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 什么?生4:逸少。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 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 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放映幻灯片)出示: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

12、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 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听录音,学生跟读)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录音把会稽(kuii jl)读成(hu i ji)o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录音读了一个古音(gui ji),这 里我们可以按照课本注解读(kud i ji )o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生2:不知道。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

13、是什么意思嘛?生2:是“仰头看”的意思。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生2: “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生4: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J岂不痛哉!” 中的“痛哉”如何理解?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生4:是“痛快”吧?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生5: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 解释成“痛快”。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 吗?生6: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虽”应翻译为“虽然” 还是“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 的问题?生7:我认为应

14、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 况,这里表示转折。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 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 意来判断。学生:朗读(略)。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 本文,订音正字。学生:齐读(略)。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教师:范读(略)。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 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 觉。学生:读(略)。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

15、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 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 识照之自浅耳”。(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 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 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师:还有别的疑问吗?生8: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 ?师:好,这位同学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 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 细的,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

16、问题:“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生9: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 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 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大声诵读)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 竹、清泉,写得很美。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

17、吗?生2: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 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 雅的志趣。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生2:优雅的志趣。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生3: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 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整齐(板书)。 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 是对骈文的突破。除了 “整齐”,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比

18、如刚才 有同学说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这是语言 的什么特点?生齐说:简洁、简练。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板书:简洁师: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三遍。大家齐读课文,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生1: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板书:乐痛悲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 文章结合起来,我们找同学再读一遍,将这三种感情读出来。老 师也想读,我喜欢读“痛”的感情,再找两位同学读第一段和第 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朗读第二段,感情真挚到位)(学生鼓掌)(

1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比前一位同学朗诵得好,学生鼓掌)师: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 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生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 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 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板书:美景乐事生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生2:可以说“人杰”。师:不错。板书:人杰生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3:是“良辰”。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 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20、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仅感到痛苦。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板书:人生易逝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 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 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 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 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 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

21、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 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生1: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 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 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 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 那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生2: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 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

22、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谁能举个例子?生3:苏轼发出了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 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生4:李白留下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 吞吐出盛唐华章。师:很好,“吞吐”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 情。还有吗?生2:文天祥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叹,却留下了永 垂青史的忠心。师:找位同学评价一下,是否合适?生3:不是很合适,文天祥表达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他 不怕死,而作者悲叹人生太短暂。师:好,文天祥发出的不是悲叹,而是豪言壮语。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清冷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 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

23、法改变死亡 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老师最喜欢第三段中 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 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 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 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 家思考的问题。师: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师生齐读最后一段。)(下课。)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5)师:一提到王羲之,大家对他的首先印象是什么?生:书法上的成就。师: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什么?生:兰亭

24、集序师:那你知道这幅伟大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先来 看一段视频。(播视频)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来分享当 时文人雅士的幽雅情致。先让我们近距离的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我 们从这副作品里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也读出了我国象形 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外,他还是 一位文学家,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以其书法和文才双绝而脍炙人口。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篇散文的优美。在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序”。 讲到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序,序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恐怕很多同学没有一个清晰的

25、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说 序)师:我们先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先读准字 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心得。让我们先来看屏 幕,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同学们较容易读错的字,请引起注意。生:齐声朗读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全文,注意 注音、句读,并且边读边拿着笔再次确定预习时的重要句子和字 词。(生齐声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有关兰亭的画面)师:整体朗读得不错,但注意几个地方,请再读一遍生:读师:请全班同学按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第一、第二段, 要求:每个小组就针对第一、第二段出测试卷,内容为3个句子 及翻译,每个句子要至少有两个考点;6字词及翻译(将要求出示

26、 在屏幕上)生:小组讨论3分钟。师:我们按照惯例,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回答,要求每一位同 学都明白你组的答案,由被叫的同学来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也 可以进行个体的补充。(抽签)师:35号同学,请你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组的劳动成果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动词宾语)(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师:很好,请翻译这些句子的意思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后置,翻译为: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集。师:哪个字解释成北面生1:阴师:很好,阴和阳分别代表了山与水的不同方向,这是基本 的文学常识,请大家注意。请继

27、续翻译生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作为漂流 酒杯的环形水渠,(人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看浩大的天空,低 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师:很好,翻译地不错,你自己还有什么个人补充吗?生1:没有师:请坐。(转向黑板,给这组同学记分)师:其他组同学对第一、二段的句子查找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吗?(一生举手)师:好,请讲生2;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个“之”字是定语后置师:那你认为还有一个考点在那里呢?生2:丝竹管弦借指音乐师:好,那请你将这句翻译一遍。生2: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师:那如果不按照定语后置来翻译的话,你认为说得通吗?生2:虽然没有音乐的盛况,(

28、沉默片刻)似乎也说得通师:对,这样的说法也通顺,因此,“之”字在这里解释成 “的”字也是可以的。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3:“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 的问题?生4: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学生:兰学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 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 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 下

29、本文的情与志,如何?教师:阅读第一段。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 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 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肯定很快乐!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 信可乐也!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 能猜想到?(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况,这里表示转折。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

30、, 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 意来判断。师;好,现在我们理清字的解释,请大家看屏幕,把你 所找的和屏幕上的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出示屏幕)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还有什么疑问,请举手。生:沉默师: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第二段,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试着 按照你的理解,看看如何赏析这两段。师;配乐朗诵师:有哪位同学来充当我们的小老师,帮助我们赏析这两段。生:纷纷举手师:欣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预习和思考的成果。生5:这两段先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物,我很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 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

31、个字就写了山、水、竹、 清泉,写得很美。师:很好,那这里还写了其他的什么吗?生5: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 志趣。师:不错。还有吗?那位同学再说?生6: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 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师:很好,哪位同学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生7:畅叙幽情,信可乐也!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乐趣?(板书)生7:环境优美,朋友相聚,快乐的活动。

32、师:很好,但是否每个人若身处其境都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板书)生齐:不一定师:对了,那要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感叹呢?生8:要有那份感悟的心!师:对,作者在这里用心体会,感悟着这份自然。感受自然的 阔大,感受万物的生机,一切都富有生机和活力,作者尽情陶醉 其中,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整个人感到一种极至的愉悦。请大 家回去写一写你曾经有所感悟的人和事,在下节语文课上交流。师:有谁能指导全班同学背诵这两段?生9:这两段写了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最 后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师:(板书),按照写作的顺序来背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来我们先齐声朗读2遍,后看板书试着背诵。生:齐读,并背诵。师屏幕展示课

33、后思考题下课。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6)师: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 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生齐:天花板。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 板。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师:请大家自由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 关于“俯仰”的句子。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还是要考考大家。出示ppt2(1)岁在癸丑(2)临文嗟悼(3)流觞曲水(4)趣舍万殊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生回答,师确定,生齐读。师:关

34、于俯仰的句子。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信可乐也。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生:抬头望宇宙的广大。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生:抬头望广大的宇宙。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译成“的”, 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 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游”是什么意思?生:舒展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信”是什么意思?生:实在。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 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

35、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 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 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师:怎么看出来?生: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 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师:流觞曲水,他们是怎么喝酒的?生:围坐着喝。师:把酒喝掉后,还要吟诗,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 诗。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有情趣的,这是一件可乐的事一一“事雅”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在一起可以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师: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这次聚会兰亭,虽然是为了 “修禊

36、事也”,但也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来的都是什 么人?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师:从哪句话看出来他们比较雅。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师:这场盛会真是名士济济,知己相逢,有老人,还有小孩 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才9岁,所以, “人贤”为二乐也。还有呢?生:还有景美,这是第三个“可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很美。师:很美吗?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们这里也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山环水绕,境界应该比较清幽。生:是景幽。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乐,“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感觉,

37、“游目骋怀”,视线没有被阻 碍,人就进入冥想状态。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 水是“清”的;风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清新” 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景由心生,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的自 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乐由心生。我们推 荐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有个要求,读到“是日也”的时候, 大家和上来。生按要求朗读。师:读出快乐的情景了吗? “信可乐也”的“信”要拉长一点, 多一点。生齐读,读出乐的感觉。师:这种快乐的情感是不是贯穿全文。生:不是。师:人生在俯仰之间,作者感慨什么?生:韶光易逝,是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师:小沈阳怎么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

38、了,眼睛 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话很俗,却很有道理,下面哪句 话和它很像。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师: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二个“之” 是代词,翻译成“它”,代前面的内容。师:死生亦大矣,谁说的?生:孔子说的。师:庄子也引过。你读出了什么?生:很悲伤。师:这位同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 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 赋中中苏轼提到“

39、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文章中, 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在对“死 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师:这种痛缘何而起?生:快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师: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请你翻译一 下。师:对,这里的“之”是音节助词和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快乐只是一时的,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 慨。生:事过境迁,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变得不喜欢。师: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请你来翻 译这一句。生:等到对得到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随之产生。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动词,是“到、往” 的意思

40、,第二个是代词,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是盛景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还有什 么?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师: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还是“古人” ? 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这是人千百年来共同的悲伤。文章中怎么 说的?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师:上面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生:师: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生:取独。师:主谓之间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请一位同学翻译 整个句子。生: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到自己的快 乐,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41、。师:兰亭集序里,20个“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 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 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孙孙名字里都有“之”生:是个代词吧。师:代什么?出示ppt5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年在桑榆,自然至此。”师:桑榆是什么意思?生:晚年。师:开头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作者当时51岁,谢 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深有同感地 说:“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 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对宇宙人生所体会到的“至深的无 名的哀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时间和死亡的恐

42、惧,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晋风流更是文学史上人性的第 一次觉醒。师:请同学们再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男同学好吗?生朗读师:与“信可乐也”感情有什么不同?生:是悲痛的情感。师:注意“岂哉”,反问的语气表示强调,“哉”要读 长一点,强调出来。我们齐读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生齐读第二段。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学生:很有意境。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 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

43、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 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 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 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 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 不痛哉” “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情随事迁,感 慨系之”,由此引出了 “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 人之常情嘛。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 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 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

44、看,“悲”从何来?师: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 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 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 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 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师: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 化呢?生:悲。师: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出示Ppt5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 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生:我觉得郭沫若说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声旅途,就是 要学会欣赏沿途风景,过程本身就是美的,没有必要

45、悲伤。师: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在文本阅读时还要紧扣文章。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此景当然美好,可以说充满诗情画意。高高兴兴地在此饮酒赋诗, 可以看出当时的快乐,转向悲,很可惜。师:也就是说“悲得没道理”。其他同学是不是赞同?生:第一段说“信可乐也”,但是这种快乐是不会长久的,会很快过去的,人生不会永远都快乐,所以我觉得悲得有道理。师:会乐极生悲。当时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样。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7)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当时很多有名 的士人,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信仰道家思想, 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

46、。至少,本文中兰 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 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 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 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残”。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拔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生:把看作一样。师:“齐”就是“把看作相等”。这是意动用法。你是 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生:有点消极。师:仅仅是消极的吗? “固”是什么意思?生:本来。本来就会死的。所以是消极的。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残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生:妄造,胡说。师: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看”的做法是虚妄的,作者对这种 态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没有流露过这种思想呢?生:也有流露。师:作者也流露过“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 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个自我,不断地否定他。出示ppt7王羲之书法师:余秋雨说过,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 露。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书法,是不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可惜,唐太宗太过喜欢,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把他带入昭 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