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90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6033621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90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90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90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90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至5题。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

2、下之势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三: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

3、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隳L名M城N杀O豪P杰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

4、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5、。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4分)5.三则材料都关涉六国灭亡的史事,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至7题。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节选)李白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

6、人间,从此一投钓。注 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谢客,即谢灵运,南朝时山水诗人。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状态,“晨趋”“夕待”正是诗人入宫以来的形象写照。B.三、四句写诗人博览群书,深入钻研其中奥妙轻松自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C.诗人以青蝇比喻那些势利的庸俗小人,而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D.这首诗一反李白常有的奔放激情和奇特想象,语言平实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7.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中,可以证明“既因为屈原佩戴

7、香蕙而遭贬黜,又因为他采集白芷而给他加上罪名”的句子是“,”。(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来侧面衬托蜀道难的句子是“,”。(3)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两句,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的痛恨之情。(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

8、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祐?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

9、乎!”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节选自国语晋语八)【注】伯华:羊舌赤,伯华是他的字。张老:张孟。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

10、籍偃曰A偃也B以斧钺C从于D张孟E日F听命G焉H若夫I子之命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旅人,古代指客居他乡的人,现指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文中的意思与现在有所不同。B.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包括国君近亲三代范围之内亲属。同时,也指诸侯王国或政权。C.家老,家臣室老,指卿大夫家族的家臣中的年长者,也泛指民间家族中的长者,文中指后者。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宣子与和大夫争夺田地,去询问张老,张老认为自己只辅佐军

11、事,如果不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自己是不能干涉的。B.祁奚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官员,不能以公谋私,如果为范宣子办理私事,宣子可能表面上应承,而内心里却是憎恨的。C.祁午认为范宣子是晋国的正卿,应该把精力放在平定诸侯上,若能使诸侯归顺晋国,就不会有人再违反他的命令了。D.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完成晋、楚的会盟,使诸侯没有二心。等他做卿时,又辅佐成公、景公整饬军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2)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5.(3分)对范宣子与和大夫的争执,众人的态度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回答二、古代诗

12、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唐李白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注:吴吟:唱吴地歌曲。李凭,当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3分)A.白诗的“风生”句与贺诗的“空山”句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音乐带给人的震撼之感,描摹音乐的神奇美妙。B.白诗描摹吟唱声如“风振空林”、江涛海啸,高亢旷远;贺诗摹写乐声的悲抑、清脆、高亢、欢愉等,显得更为起伏多变。C.白诗在描写吟唱声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豁达超脱的诗人形象;而贺诗则没有直接涉及诗人的相关方面。D.两首诗均未对吟唱者(演奏者)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吟唱者(演奏者),有的只是对音乐及其效果的摹绘。7.同为描摹音乐的“至文”,两诗在意象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请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

1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具有节制的特点时,也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用来愚化民众的手段的句子是“,”。(3)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也告诫统治者治政不能轻视小节,且要节制欲望的句子是“,”。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答案:DJN解析:句意: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天下”作“并”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客”作主语,“无用”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主谓句作“以”的宾语,其后断句;“名城”作“隳”的宾语,其后断句。故选DJN。2.答

15、案:C解析:C.“速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迅速;招致。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才招致灭亡的祸患。3.答案:B解析:B. “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4.答案:(1)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解析:(1)“苟”,如果;“

16、以”,凭着;“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大天下”;第一个“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2)“盖”,表原因,因而;“咎”,责怪;“疏”,不周密(或太粗疏);“知”,了解。5.答案: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解析:结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结合“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

17、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可知,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结合“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可知,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参考译文:材料一: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

18、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材料二:我曾经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

19、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国,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人得以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材料三: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

20、。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

21、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6.答案:B解析:“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错。诗人表面上是写读书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是暗示这快意的读书恰是失意的寄托,反衬出他在翰林院供职时无聊烦闷的心情。7.答案: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建功立业之后,就要辞别官场尘世,去水边垂钓。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去隐居山林的理想。解析: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蕴

22、含的情感。“谢人间”“投钓”等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态度以及功成名就之后的归隐之意。8.答案:(1)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3)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二)1.AEH2.C 【解析】C.“文中指后者”错误。结合语境“訾祐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可知,应该指前者,即卿大夫家族的家臣中的年长者。3.D 【解析】D.“范武子完成了晋、楚的会盟”错误。从“及文子成晋、荆之盟”可知,应该是到范文子时,完成了晋、楚的会盟。故选D。4.(1)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问遍了大夫们,仍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何不去向訾祏询访。(2)如今国家已经太平,您

23、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解析】(1)“未宁”,没有平息;“决”,解决的办法;“盍”,何不;“访之(于)訾祐”,“(于)訾祐访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既”,已经;“无事”,国家太平;“非”,怨恨;“于是”,如果此时;“何为”,怎么呢?5.有人认为应该守好自己的职责,不参与此事;有人劝范宣子应向德高望重的人请教;有人劝宣子应以国事为重,不应与和大夫计较。【解析】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

24、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可知,有人认为应该守好自己的职责,不参与此事;从“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祐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可知,有人劝范宣子应向德高望重的人请教;从“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訾祏对曰: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可

25、知,有人劝宣子应以国事为重,不应与和大夫计较。参考译文:范宣子与和大夫争讼田地的边界,很久没有解决争端。宣子想攻打他,询问伯华。伯华说:“对外有军事行动,对内有政事。我是管对外军事行动的,不敢侵犯职权干涉内政。您如果有心对外用兵,可以把我召来询问。”问到孙林甫,孙林甫说:“我是客居晋国的人,是事奉您的,只等待着为您做事。”问到张老,张老说:“我从军事上辅佐您,不是军事问题,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问到祁奚,祁奚说:“公族中有不恭敬的事,公室中有不公正的事,朝廷里的事不正当,大夫们贪得无厌,这是我的罪过。如果作为国君的官而给您办私事,那么恐怕您表面上应承我,而内心却要憎恨我。”问到籍偃,籍偃说:“

26、我是为张老执掌刑法的,每天都听他的命令,如果是他的命令,那还有什么二话可说的?丢开张老的命令而擅自行动,那也就违反了您的命令。”叔向听说后,去见宣子说:“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问遍了大夫们,仍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何不去询访訾祏?訾祏正直而且知识渊博,正直就能公正地分辨是非,知识渊博就能上下进行比较,而且他又是您的老家臣。我听说国家发生大事,一定要遵循常规办事,还要寻访咨询年老的长者,然后才能行动。”司马侯来进见宣子,说:“我听说您对和大夫很恼怒,我不相信有这回事。诸侯们对晋国有二心,您不忧虑这个,反而恼怒和大夫,这不是您应该做的。”祁午来进见,说:“晋国是诸侯的盟主,您是正卿,如果能够平定

27、端正诸侯,使他们归顺听从晋国的命令,那晋国还有谁不听从您,岂止是和大夫呢?何不同他亲密和好,用大德来平息小怨呢!”宣子问到訾祏,訾祏回答说:“从前隰叔子躲避周难到了晋国,生下子舆当了法官,整肃朝政,朝廷没有奸佞的官员;当了司空,治理国家,国家没有败坏的功业。传到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诸侯没有二心。等做了卿,辅佐成公、景公,军队中没有败坏的政事。及至做了景公的军师,官居太傅,端正刑法,汇合训导的法规,国中没有奸刁的百姓,后人可以遵从效法,因此受封随、范二邑。到范文子时,完成了晋、楚的会盟,加深了兄弟国家间的友谊,使各国之间没有嫌隙,因此受封郇、栎二邑。现在您继承了职位,在朝中没有奸诈的行

28、为,国内没有邪恶的百姓,此时四方没有灾害,又没有外患内忧,仰赖着三位先辈的功劳享受禄位。如今国家太平无事,您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宣子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多给和大夫田地与他和好。6.D 【解析】D.“也没有直接描述吟唱者(演奏者)”错误。白诗对吟唱者有正面描写,“朝来果是沧洲逸”表明吟唱者是位隐士。故选D。7.不同之处:白诗选择意象多清幽脱尘,如万壑、空林、碧溪、松间、霜栗。贺诗选择意象多富丽华贵,如吴丝、蜀桐、凤凰、桂树等;更富宫廷与神话色彩,如江娥、素女、十二门、紫皇、女娲、神山、吴质等。原因:吟唱者(演奏者)身份不同。殷十四为山中隐者,而李凭则是宫廷乐师

29、;诗风不同。李白清新飘逸,意象多自然出尘;李贺奇特瑰丽,意象更富神话色彩。【解析】不同之处:白诗选择意象多清幽脱尘,昨夜是谁唱出吴地的歌声,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我宿在明月照着碧溪的黄山下,听了也罢却原在松林间弹着的琴。早晨才知道您果然是位隐逸之士,便提盘沽酒并以霜栗当饭助兴。诗人选取万壑、空林、碧溪、松间、霜栗等意象,贺诗选择意象多富丽华贵,更富宫廷与神话色彩。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

30、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诗人选取了吴丝、蜀桐、凤凰、桂树,江娥、素女、十二门、紫皇、女娲、神山、吴质等意象。原因:吟唱者(演奏者)身份不同。结合诗句“朝来果是沧洲逸”可知,殷十四为山中隐者,结合“李凭中国弹箜篌”可知,而李凭则是宫廷乐师。诗风不同。李白清新飘逸,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我宿在明月照着碧溪的黄山下,听了也罢却原在松林间弹着的琴,意象多自然出尘。李贺奇特瑰丽,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意象更富神话色彩。8.(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