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猜题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5943699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猜题试卷(含答案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猜题试卷(含答案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猜题试卷(含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猜题试卷(含答案解析).pdf(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猜题试卷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0分)1.下列关于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完整的细胞核 B.没有核糖体C.无染色体 D.能利用叶绿体完成光合作用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与叶绿体都由双层膜构成,内外膜化学成分相似且含量相同B.核糖体是唯一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叶绿体是唯一含有色素的细胞器C.线粒体、中心体和核糖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3.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2、量特征B.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5.美国白蛾的幼虫喜食植物叶片,成虫具有趋光性,在繁殖季节雌性成虫会释放大量性外激素,吸引雄虫前来交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叶片的绿色为美国白蛾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B.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捕雄虫属于化学防治,会引起环境污染C.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美国白蛾成虫密度,以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和性外激素诱捕成虫利用的信息种类不同6.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3、是自然选择的具体表现C.农田中广泛栽种抗虫棉会使棉铃虫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升高D.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7.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Ca2+、Mg2+和Si4-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Ca2 Mg2+和Si4-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B.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C.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差异不大D.番茄培养液中的Si,-离子浓度增高是由于番茄体内的Si,-外流所致8.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在减数

4、第二次分裂B.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导致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减半D.受精卵中继承了双亲等量的遗传物质9.单基因遗传病是指该遗传病()A.由单个基因控制 B.由多对基因控制C.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由一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10.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双 链DNA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非洲猪瘟病毒B.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促使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C.参与疫情现场处置的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

5、以防止感染人D.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1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B.C.D.12.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C.HIV病毒能识别并结合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D.HIV是一种RNA病毒,进入细胞的RNA称为前病毒13.近日流行的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线状DNA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SFV发生的突变和基因

6、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ASFV在增殖时需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C.ASFV的 DNA分子中具有多个RNA聚合酶识别结合位点D.ASFV的 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14.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 a、d 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般IXX甲 乙A.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T 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刺激图甲中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C.刺激图乙中b、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 次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1 5.下列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A.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 DNA是遗

7、传物质B.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R 的基因型C.摩尔根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1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 误 的 是()A.高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B.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甘酸C.酶的催化作用只能在细胞内进行D.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探 究 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

8、1)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作。图中甲是.细 胞,其功能是(2)图示过程称为,免疫,不能清除HPV病毒。发挥免疫效应(3)若要完全清除HPV病毒,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过程如图2。即:大多数抗原经过 A,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细 胞,再呈递给 C.细 胞。C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 D细胞和正1细胞,前者能产生物质 FJ.,物质 用化学本质是.闻(4)目前,针 对HPV已经研制出预防效果较好的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HPV疫苗价数越多,可以预防的HPV类型越多。我国普遍使用四价疫苗,为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医生建议半年内三次注射疫苗,原因是:1 8.微生物与细胞结构肺泡由肺

9、泡上皮细胞组成,引起肺结核的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尘埃等被吸入呼吸道并进入肺泡,由此引起肺泡炎症。如 图1显示了肺泡上皮细胞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流感病毒正在侵染该细胞。*UUK图1(1)图 2 中,病毒进入肺泡上皮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半流动性全透性信息交流功能选择透过性A.仅B.和C.和D.和(2)生物膜能提供多种酶结合的位点,膜面积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以下结构与有效增大生物膜面积 无 关 的 是 oA.B.C.D.(3)根据病原菌在体内的感染部位,推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谢方式是。(厌氧型/需氧型/兼性厌氧型)(4)人体严重感染流感病毒可能会导致肺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易患肺结核。这两种病原

10、体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5)在培养基配制和结核分枝杆菌接种的过程中,确保无杂菌污染被称为无菌操作。图 2 中,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是。A.B.C.D.19.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为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人们建立了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并设计了相应的“食物链”,如图所示。请回答:果蔬、作物害虫害虫的天敌肥料嵇 秆 等 一 家 禽、家畜果实、种子与蔬菜食用菌|一|蚯蚓里啰,一I一 碎屑等 I产 品 输 出 产 品 输 出 产 品 输 出沼气(1)在生态农业中,人们培育并释放作物和果蔬害虫的天敌,用来控制害虫的危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害虫与天敌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天

11、敌的数量会随着害虫数量的变化而波动,这体现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2)家禽、家畜和蚯蚓的排泄物、碎屑以及沼气池中的沼渣被称为绿色无污染的农家肥,农家肥能促进果蔬和作物生长的原理是(3)在该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中,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其能将秸秆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据图可知除此外,还具有的作用是(4)该生态农业体系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作肥料,就能实现20.非洲猪瘟是由ASFV(一种双链D N A病毒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对生猪养殖造成巨大的威胁。某科研组将A S F V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猪细胞中,利用核

12、移植技术培育基因编辑A便收 集 弗 毋 编 融./去 核 B嘲核移4猪,从而得到自动产生A S F V抗体的个体,其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获得大量的ASFV外壳蛋白基因,可利用 技术在体外扩增该过程中用到的酶是(2)用 处理A 猪,可以收集较多的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要选取 期的卵母细胞。(3)采 集 B猪的组织块,用 处理获得单个细胞放入添加了 等天然成分的合成培养基中。(4)要检测D 猪是否产生了 ASFV抗体,可 采 用 的 检 测 方 法 是。三、实 验 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 23.0分)21.已知果蝇的体色有灰身和黄身之分,眼形有棒眼和正常眼之分,这两种性状均受一

13、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种群中一只灰身棒眼雌果蝇与一只灰身正常眼雄果蝇杂交,Fi均为灰身棒眼。假设子代中个体的数量足够多。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的眼形中显性性状是,判断依据是 =(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不能判断灰身和黄身的显隐性关系,原因是。(3)有人认为,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不能判断控制眼形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 染色体上。请利用上述亲本及R 果蝇,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对基因的位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得出相应的结论。22.请回答微生物培养的相关问题:(I)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 (用下列字母序号和箭头相连)a.倒平板b.计算c.溶化d.称量e.灭菌(2)在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

14、的操作中,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3)某同学配制含琼脂的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后,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当培养基温度下降到50C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按如表处理将处理后的培养皿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23 天,观察每个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和数目。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处理A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0.3米处暴露15分钟B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0.6米处暴露15分钟C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0.9米处暴露15分钟D组打开培养皿盖,距地面1.2米处暴露15分钟E组不打开培养皿盖上述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中微生物的

15、种类和数量。“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的目的是。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无完整细胞核,A 错误;无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B 错误;无染色体,C 正确:蓝藻没有叶绿体,D 错误。故选C。2.答案:D解析:A.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内外膜化学成分相似但是含量不同,A 错误;B.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包括叶绿体、液泡等,B 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有丝分裂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C错误;D.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分布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如心肌细胞收缩需要能量,线粒体数目多,D 正确。本题考查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

16、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答案:C解析:本题知识简单,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人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关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能相互渗透而转变;组织液可以转变为淋巴,而淋巴不能转变为组织液;淋巴能通过淋巴循环转变为血浆,而血浆不能转变为淋巴。故选:C4.答案:B解析: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17、量特征,A 正确;B、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但在发展初期有些种群呈J 型增长,B 错误;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 正确;D、捕食关系可调节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D 正确。故选:B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3、演替类型:(群落的演

18、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1)初生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以及群落演替的知识,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群落结构的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5.答案:B解析:解:A、植物叶片的绿色为美国白蛾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A正确;B、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诱捕雄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C、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成虫的数量来调查该种群密度,以

19、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C正确;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和性外激素诱捕成虫分别利用的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D正确。故选:B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

20、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6 .答案:B解析:解: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B、遗传漂变与自然选择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两种因素,二者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C、农田中广泛栽种抗虫棉,可以杀死不能抗毒蛋白的棉铃虫,只有能抵抗毒蛋白的棉铃虫才能生存,因此棉铃虫的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D、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D正确。故选:B o1、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遗传漂变、交配方式、迁入和迁出、突变等。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1、,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7 .答案:B解析:解:A、C a2+、M g2+和S i,-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A错误;B、水稻吸收的S i 4+多,对 C a2+、M 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 a?+和M g2+较多,对 S i,+吸收量少,这体现了不同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

22、吸收具有选择性,B正确;C、水稻吸收的S i,+多,对 C a2+、M 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 a2+和M g2+较 多,对 S i,+吸收量少,这说明不同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差异较大,C错误;D、番茄培养液中的S i,-离子浓度增高是由于番茄吸收水的速率比吸收S i4的速率快,D错误。故选:B。1、分析题图可知:水稻吸收C a2+、M g2+、S i C U 4 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 (S i O?-v (M g2+)v (C a2+);番茄吸收 C a2 M g2+、S i C V-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 (C a2+)v (M g2+)v (S i O)。2、不同植物对同种离

23、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这主要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3、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本题以植物吸收矿质离子为核心,考查植物细胞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的知识,分析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明确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是解题的关键。8 .答案:B解析: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错误;B、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正确;C、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所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

24、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错误;D、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但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均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来自卵细胞的遗传物质比来自精子的多,D错误。故选:B 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

25、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受精作用的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本题考查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及结果;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及结果,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9.答案:C解析:解: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故选:C o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I)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26、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 1 三体综合征)。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单基因遗传病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0.答案:D解析:解:A、非洲猪瘟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不能在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非洲猪瘟病毒,A 错误;B、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刺激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进而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B 错误;C、非洲猪瘟不是

27、人畜共患病,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C 错误;D、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切断传染源,防止病毒蔓延,D正确。故选:D。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繁殖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故

28、错;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故正确;有些植物是消费者,如菟丝子,故错;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故错;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故错,故 A 正确。12.答案:D解析:解:A、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A 正确;B、大量的T 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故艾滋病患者的机体和神经系统受到破坏,使得病人往往很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B 正确;C、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攻击巨噬细胞,C 正确: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形成前病

29、毒,长时间潜伏后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D 错误。故选:D。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2、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 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 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本题考查艾滋病病毒

30、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13.答案:C解析:解:A、病毒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A 错误;B、病毒增殖时,宿主细胞不提供模板,B 错误;C、病毒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转录时,都会有相应的RNA聚合酶与之识别结合,起始转录,C 正确;D、猪瘟病毒是线状DNA分子,在分子中间的脱氧核糖连接2 个磷酸基团,最末端有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基团,D 错误。故选:C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2、病毒包括DNA病毒RNA病毒,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甘酸,脱氧核

31、甘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甘酸,核糖核昔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o本题考查病毒和D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类型,明确DNA和 RNA的区别,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4.答案:B解析:解:A、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 错误;B、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中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正确;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2、1次,C错误;

32、D、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错误。故选:B据图分析: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共有3个突触,且均为轴突-树突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b、c、d点均兴奋,刺激c点,d点兴奋。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重点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15.答案:B解析: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

33、法证明了 D N A是遗传物质,故A正确。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检测B的基因型,还可以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故B错误。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C正确。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6.答案:C解析:解:A、高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A正确;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 N A,故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甘酸,B正确;C、酶的催化作用既能在细胞内进行,也能在细胞外进行,如:消化酶,C错误;D、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了化学反

34、应的活化能,D正确。故选:CI、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IO7 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前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特性和酶促反应的原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题。17.答案:抗 原 效 应 T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 泌 淋 巴 因 子 细 胞 吞 噬 T B浆 记忆 抗 体 蛋 白 质 初 次

35、免 疫 可 以 产 生 记 忆 细 胞 和 浆 细 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解析:解:(1)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图中4 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4 是效应T 细胞,作用是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淋巴因子。(2)图示过程主要是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效应T 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表示的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能清除病原体,还要借助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才可以。(3)若要完全清除HPV病毒,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即大多数抗原经过 A 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 B T 细胞,再呈递给 C B 细胞。C 受

36、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 D 浆细胞和 顼记忆细胞,前者能产生物质 F 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4)我国普遍使用四价疫苗,由于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所以为了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医生建议半年内三次注射疫苗。故答案为:(I)抗原 效应T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淋巴因子(2)细胞(3)吞 噬 T B 浆 记 忆 抗 体 蛋 白 质(4)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

37、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2)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2)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 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 细胞发挥效应。人乳头瘤病毒(H P V)为D N 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 0 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图1是H P

38、 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1 8.答案:D C需氧型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非结核杆菌有细胞结构C解析:解:(1)图2中,病毒进入肺泡上皮细胞之前与细胞膜上糖蛋白进行识别,然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内,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半流动性和信息交流的功能。(2)为线粒体,通过内膜折叠形成崎而增大内膜面积,增加与有氧呼吸有关酶的附着,与代谢相关;是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场所,增大膜面积与细胞代谢相关;为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为核膜,其上分布着核孔,是R N A和蛋白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膜面积的增大与细胞代谢相关。故选C。(3)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尘埃等被吸入呼吸道进而感染肺泡,推测其代谢

39、方式是需氧型。(4)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非结核杆菌有细胞结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5)培养基配制时加热融溶化时在锥形瓶中进行,错误;菌种试管口可在火焰上灼烧,达到杀灭杂菌的目的,正确;接种环要在接种前在火焰上灼烧,待冷却后进行接种,正确;培养皿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不能直接放在火焰上灼烧,错误;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一个无菌区,为了无菌操作,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正确。故选C。故答案为:(1)D(2)C(3)需氧型(4)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非结核杆菌有细胞结构(5)C分析图1:为结核分枝杆菌的蛋白质外壳,为线粒体,为高尔基体,为内质网,为核糖体,为核膜。分析图2:图2为平

40、板划线法的接种过程,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本题综合考查了肺结核的致病原因和机理以及微生物的培养,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19.答案:捕食负反馈调节土壤中微生物能将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和C 0 2,被植物利用分解者产品输出和为蚯蚓提供食物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解析:解:(1)天敌与作物害虫间存在捕食关系。自然条件下,天敌与害虫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天敌的数量会随着害虫数量的变化而波动,该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调节能力。(2)土壤中微生物能将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和 CO2),被植物利用。(3)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其能将桔

41、秆等中的有机物分解,还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用菌,并为蚯蚓提供食物。(4)该生态农业体系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作肥料,就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故答案为:(I)捕食负反馈调节(2)土壤中微生物能将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和CO2,被植物利用(3)分解者产品输出和为蚯蚓提供食物(4)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1、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

42、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知识,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20.答案:P C R 热稳定DNA聚合酶(或 T叫 酶)促性腺激素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或 M H 中)胰蛋 白 酶(或胶原蛋白酶)血清、血浆 抗原一抗体杂交(或者给D 猪注射A S FV,观察D 猪是否染病)解析:解:(1)欲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可利用PCR技术进行体外

43、扩增。该过程中用到的酶是热稳 定 DNA聚合酶。(2)用促性腺激素处理母猪可以促进猪的排卵。进行核移植要选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3)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组织块。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合成培养基中要添加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以提供全面的营养。(4)要检测D猪是否产生了 A S F V 抗体。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也可以给D猪注射 A S F V.观察D猪是否染病。故答案为:(1)PCR热稳定DNA聚 合 酶(或 T a q 酶)(2)促性腺激素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或M n中)(3)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血清、血浆(4)抗原一抗体杂交(或者给D猪注射A

44、 S F V,观察D猪是否染病)据图分析,图示基因编辑猪培育过程涉及的技术手段有转基因技术、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目的基因)导入B猪的体细胞核中,然后将B猪的体细胞核移植到A猪的去核卵母细胞中,再将重组细胞培养到囊胚并移植到C猪的子宫中去,最后分娩产生了 D转基因克隆猪。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2 1.答案:棒眼棒眼果蝇与正常眼果蝇杂交,后代均为棒眼如果灰身为显性性状,只要亲本中有一只为纯合子则所有后代均为灰身;如果灰身为隐性性状,隐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只表现隐性性状,所以不能判断灰身

45、和黄身的显隐性关系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亲本棒眼果蝇与正常眼果蝇杂交,后代均为棒眼,可推知棒眼为显性性状。(2)只考虑体色时,亲本均为灰身,子代也表现为灰身,如果灰身为显性性状,只要亲本中有一只为纯合子则所有后代均为灰身:如果灰身为隐性性状,隐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只表现隐性性状,所以不能判断灰身和黄身的显隐性关系。(3)要判断控制眼形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设计的杂交方案为:用 B的棒眼雌雄个体杂交。结果与结论:若后代的雌果蝇均为棒眼,而雄果蝇有棒眼和正常眼两种表现型,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无论雌、雄果蝇均有棒眼和正常眼两种表现型,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答案为

46、:(1)棒眼 棒眼果蝇与正常眼果蝇杂交,后代均为棒眼(2)如果灰身为显性性状,只要亲本中有一只为纯合子则所有后代均为灰身:如果灰身为隐性性状,隐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只表现隐性性状,所以不能判断灰身和黄身的显隐性关系(3)杂交方案:用 B的棒眼雌雄个体杂交结果与结论:若后代的雌果蝇均为棒眼,而雄果蝇有棒眼和正常眼两种表现型,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无论雌、雄果蝇均有棒眼和正常眼两种表现型,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题文:只考虑体色时,亲本均为灰身,子代也表现为灰身,不能判断灰身和黄身的显隐性关系;只考虑眼形时,亲本为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子代均为棒眼,可推知棒眼为显性性状。本题考查遗传

47、定律及应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首先要求考生采用逐对分析法推断出这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再设计实验方案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2 2.答案:b-d-CTe-a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不同高度的空气使培养基凝固和防止培养基温度过高杀死接种在其上的微生物解析:解:(1)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b 计算-d 称量-C溶化-e灭菌-a倒平板。(2)在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操作中,接种工具是接种环。为防止杂菌污染,接种环应进行灼烧灭菌。在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种的时候,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

48、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分散,以便获得单个菌落,以达到分离纯化菌种的目的。(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皿放置的位置,因变量是菌落数目和特征。故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高度的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琼脂是常用的凝固剂,在 9 8 以上熔化,在 4 4 以下凝固。倒平板后,培养基温度在5 0 左右,为使培养基凝固和防止培养基温度过高杀死接种在其上的微生物,故需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培养皿盖,放置于不同高度处暴露1 5 分 钟(接种)。故答案为:(1)b d c-e a(2)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3)不同高度的空气使培养基凝固和防止培养基温度过高杀死接种在其上的微生物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方法:(1)平板划线法;(2)稀释涂布平板法。2、培养基的制备:计算一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皿放置的位置,因变量是菌落数目和特征,故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高度的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识记无菌技术,掌握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