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6.pdf

上传人:530650****qq.com 文档编号:95940270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6.pdf(7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教师未来教育认知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实验室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 2021 年年 6 月月 1 目目 录录 执行摘要执行摘要.1 第一章第一章 调查背景与基本情况调查背景与基本情况.7 一、调查背景一、调查背景.7 二、调查基本情况二、调查基本情况.8(二)学校基本情况.9(二)教师个人基本情况.10 第二章第二章 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与理解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与理解.1 一、教师角色一、教师角色.1(一)教师角色变化.1(二)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6(三)未来师生

2、关系.9(四)教师具备的素质.11 二、教学方式二、教学方式.13(一)工作时间分配.13(二)学生能力培养.14(三)倡导的学习方式.15(四)教学空间布局.18 三、学生评价三、学生评价.22(一)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22(二)对过程性评价的看法.24 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6(一)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26(二)使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28 2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30(四)使用信息技术的环节.32(五)采集数据的方法.34 五、对未来学校的看法五、对未来学校的看法.36 第三章第三章 对当前政策的认识与态度对当前政策的认识与态度.37 一、对教

3、育政策的认识一、对教育政策的认识.37(一)对教育政策的关注与了解情况.37(二)对各项政策的了解程度.39(三)教育政策的了解途径.40 二、对教育政策的态度二、对教育政策的态度.42(一)了解教育政策的障碍.42(二)了解教育政策的意愿.45 第四章第四章 当前的教学现状与挑战当前的教学现状与挑战.48 一、教学现状一、教学现状.48(一)教学组织方式.48(二)课时编排方式.50(三)日常教学开展.52 二、教学改革二、教学改革.56(一)教学改革方向.56(二)教学改革挑战.58(三)教学改革支持.60 1 执行摘要执行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

4、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面对新时代新变局,教师对未来教育和未来社会的认知,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工作中是否、能否培养时代新人的行动力度。为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通过自编问卷,在 2020-2021 年期间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度刻画全国教师对未来教育认知现状,为我国深化推进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实证研究基础,样本涵盖全国 33 个省份(包括港澳地区),问卷对象为中小学学校的教师、中层管理人员及校级领导,内容包括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当前政策的认识与态度、当前的教学现状与

5、挑战等,共回收有效问卷 52031 份。调查的核心结论如下。一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引领成效初显、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引领成效初显 教育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教育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教育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与合法性等特征。人们处于教育政策之中,不可能不追问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政策,也不可能不对自己所处的教育政策进行评判。教师也是如此,作为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需要广泛学习和深入领会国家颁布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精神,并认识与理解政策的公正性、合理性等,才能更好地指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朝向正确的方向。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结构

6、体系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其中思想政治意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主要表现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认识端正等方面。显然,对近些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的学习领会,并入心入脑,有助于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的加强和整体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一)教师对未来教师角色认知(一)教师对未来教师角色认知 未来教师职能变化是国际教师发展的重要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对未来教师角色 彭华安.教育政策伦理及其价值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28-30.王光明,张楠,李健

7、.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结构体系及发展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9,(3):81-88.2 变化认知与国际接轨。从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来看,近九成教师认为未来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其中,近五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甚至职业会消失,只有 13.25%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发生变化。图图 0-1 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 进一步分析未来教师角色变化,八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学生品格(83.56%)、加强情感交流(81.14)和采集(80.38%)。其次是整合校内外资源(77.16%)和课程开发(70.06%)。图图 0-2 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

8、单位: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单位:%)(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识明显增强(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成为常态,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识明显增塑造品格83.56情感交流81.14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80.38整合校内外资源77.16重组和设计课程70.06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59.7紧扣教材54.87其他1.88-2024681001234567893 强。调查显示,72.97%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非常高或比较高,仅有 2.41%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比较低或非常低。同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备课、资源共享等环节。受访教师表示

9、最常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场景为课堂教学,比例高达89.54%;其次是备课和资源共享,比例均超过 70%。在教学研讨、师生交流、家校联系、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测验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比例分别为:55.49%、51.64%、50.09%、40.09%、36.94%。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地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节有显著性关联(=1700,p.001)。西部地区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和备课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相对最高,东部地区教师在资源共享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超过其他地区教师。(三)教师对未来学习方式高度认可(三)教师对未来学习方式高度认可 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革命的深入推进,在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过程中

10、,教师对未来学习方式更加熟识和认可。调查显示,近九成教师认为未来教育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在各项学习方式中,受访教师认为在未来教育中,最倡导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88.27%的教师选择;其次是小组合作学习(70.76%)、情境化学习(67.71%)和个性化学习(63.77%),比例超过 60%。图图 0-3 未来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未来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 二、未来教育实践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二、未来教育实践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一)教师未来教育理念落地不足(一)教师未来教育理念落地不足 教师实际教学行为与对未来教育理念的认知上存在巨大差距,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课时安排方式以固定课时为常态

11、。调查显示,在学校的教学组织中,班级集中讲授平均占比 70.59%,个性化学习平均占比4 29.41%。图图 0-4 教学组织方式中集中讲授和个性学习所占比例教学组织方式中集中讲授和个性学习所占比例 从学校的课时编排来看,固定课时是主要的课时编排方式,所占比例近八成,弹性课时所占比例为 21.68%。东部地区学校开设弹性课时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学校,女教师采用弹性课时的比例略高于男教师,5 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采用弹性课时的比例最高。图图 0-5 课时编排中固定课时与弹性课时比例课时编排中固定课时与弹性课时比例(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效能不高(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效能不高 与使用意识相比,教师

1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存在不足。43.2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占比最高。这说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然十分迫切,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 2.0 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这将是未来教师成长的重要课题。同时,教师更多采用纸笔测试采集数据,大数据素养还有待提升。67.91%的教师最常使用的采集数据的手段为纸笔测试,占比最高;其次是网络平台(59.23%),电子白板排名第三(37.60%)。接下来,使用平板电脑、智能笔和电子纸采集数据的比例分别为 24.58%、13.78

13、%和 11.81%。(三)教师成长受阻于工作负担沉重(三)教师成长受阻于工作负担沉重 为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成长去除障碍,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各省市也依此文件出台了相应的教师肩负清单。然而,调查显示的结果是,政策实施一年以来,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改革的进程。例如,有 79.02%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没有时间78.32%21.68%常规课时弹性课时5 开展教学改革”是开展教学改革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占比最高,分别超过排在第二的“过于注重成绩,没有开展教学改革的空间”和排在第三的“过于注重成绩

14、,没有开展教学改革的空间”13.81 个百分点和 28.8 个百分点。与此相应地,有 82.19%的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最需要的支持是“减少教师非教学负担”,超过排在第二的“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14.68 个百分点。(四)未来教育认知教师群体差异明显(四)未来教育认知教师群体差异明显 教师对未来教育理念的认知和实践在地域、性别、教龄、学段等方面存在群体差异。以教师在未来学习方式认识上地域差异来看为例,虽然教师对未来教育最应倡导的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情境化学习等未来学习方式高度认同,但是在东、中、西部地区对不同学习方式的认同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不仅有东高西低,也有西高东低,中

15、部塌陷或拱起。三、未来趋势与政策三、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建议(一)以成长体系为框架,让教师高站位为国家培养各级人才(一)以成长体系为框架,让教师高站位为国家培养各级人才 随着未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也使得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未来教师。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构建以成长体系为框架的教师教育政策支持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及改革有法律保护,为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细化有关规定,确保教师有权拒绝不属于自己权责范围内的义务。其次,要将教师需求作为教师

16、成长体系构建的关键着眼点。由于意愿、能力、条件等差异,教师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照顾到个别差异,尽可能地从其个性需求来为其发展提供支持。最后,强化教师站位引领,要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教师职业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把教学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二)以政策理念为先导,引领教师关键教学能力发展(二)以政策理念为先导,引领教师关键教学能力发展 调研显示,八成以上教师对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关注度较高,六成以上教师对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较好,网站、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已经成为教师了解政策的主渠道。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进一步建设好、发挥好网络平台及各种自媒体的作用

17、,并组织更多专门会议和培训,加大教育政策的宣传推介力度,让重大教育政策走入更多教师视野并入心入脑。同时,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深化对教育政策理念的解读,真正把教师放在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位置,为教师提供广泛学习和深入领会国家颁布的重大教育政策文6 件精神的脚手架,切实指引和助推教师未来育人理念转变,引领教师关键教学能力发展,有效赋能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三)以教学创新为核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以教学创新为核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基本具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明显提升,下一步的关键就是以教学创新为核

18、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一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制未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将其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新教师准入资格,使越优秀的教师就越擅长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二是建立更加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更新教师培训方案,转变传统培训方式,逐步形成以参与式、体验式为主的教师培训模式。三是鼓励教师根据未来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探究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四)以学校治理为重点,优化整体教育生态(四)以学校治理为重点,优化整体教育生态 目前教师

19、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和相关教育理念表现出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认识到未来教师角色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对未来学习方式高度认同,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受制于传统外部制度约束和资源局限,不能有效将未来教育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建议在社会转型期,以学校治理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借力市场资源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整体教育生态,鼓励学校从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加强对话与合作,探索矩阵式、扁平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型管理方式,为教师践行未来教育理念,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优沃土壤和制度保障。(五)以资源优化为基础,为教师提

20、供更精准高效的培训服务(五)以资源优化为基础,为教师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培训服务 教师是公认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经合组织教师教学国际调查连续多年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入职和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国“国培计划”稳步推进,建议在后续教师培训中,借助新技术优势,通过甄别、整合、盘活、精选、开发和补充等多种方式,开发教师培训需求诊断工具,构建系统的数字化培训资源平台和专家库,充分挖掘数字化资源和培训主体间差异化专业优势,开列线上和线下优质培训资源清单,针对教师的个性化、动态化和常态化需求,为教师提供面向未来的、更加科学精准的培训。7 第一章第一章 调查调查背景背景与基本

21、与基本情况情况 一一、调查调查背景背景 随着工业 4.0 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传统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通过新型态育人场域和方式来培养未来人才的未来学校呼之欲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智库,于 2013 年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4 年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室,坚持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结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布了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中国未来学校 2.0:概念框架中国未来学校教师发展框架(征求意见稿)等重磅报告及研究成果

22、。此次“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开展的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未来学校 2.0 创新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深度刻画全国教师对未来教育认知现状,为我国深化推进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实证研究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并充分考虑国情实际的基础上,研制了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问卷,并于 2020-2021年期间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面向全国中小学学校的教师、中层管理人员及校级领导进行了调查,样本覆盖全国 33 个省份(包括港澳地区),调查内容包括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当前政策的认识与态度、当前的教学现状与挑战等方面。

23、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 100685 份。在清洗质量不佳的无效问卷,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 年各省份教职工数量进行按比例抽样后,最终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 52031 份。抽样后教师样本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数量分布与我国教职工数量分布基本一致。具体分布如表 1-1 和图 1-1 所示。8 表表 1-1 样本地区分布样本地区分布 地区地区 中小学教职中小学教职工总数工总数(万人)(万人)中小学教职中小学教职工比例工比例 原始样本数原始样本数 原始样本比原始样本比例例 抽样后样本抽样后样本数数 抽样后样本抽样后样本比例比例 东部地区 364.13 40.0%21780 21.4%208

24、33 40.0%中部地区 276.4 30.4%39421 39.1%15774 30.4%西部地区 269.72 29.6%39484 39.6%15424 29.6%总计总计 910.25 100.0%100685 100.0%52031 100.0%图图 1-1 有效样本的地区分布有效样本的地区分布 二二、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采集。学校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地、学校属性、学校学段;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行政职务、学历、教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9 年各省份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的教职工数量:http:/ 29.6%中部 30.4%东部 40

25、.0%9 (二(二)学校)学校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学校所在地 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学校位于城市的占比 53.21%,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占比 16.85%,位于农村地区的占比 29.12%,还有 0.82%的教师所在学校位于其他地区,例如县城、乡镇等。图图 1-2 学校所在地学校所在地 2.学校属性 从学校属性看,公办学校教师占绝大部分,共 95.09%;民办学校教师占比 4.60%。此外国际学校和其他属性学校分别占比 0.14%和 0.17%。图图 1-3 学校属性学校属性 3.学校学段 由于所在地为其他的样本比例过小,在后续以其为自变量的统计中,不纳入分析。由于学校属性为国际学校和其他的样本比

26、例过小,在后续以其为自变量的统计中,不纳入分析。53.21%16.85%29.12%0.82%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其他公办学校 95.09%民办学校 4.60%国际学校0.14%其他 0.17%10 本次调查中,52.81%的教师为小学教师,23.13%为初中教师,8.08%为高中教师,5.18%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1.15%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教师,3.07%为完全中学,6.60%为其他学段学校的教师(如幼儿园、中职、中专等)。在高中学段中,53.32%的教师来自普通学校,5.77%的教师来自区级示范校,14.90%的教师来自市级示范校,26.02%的教师来自省级示范校。图图 1-4 学校学段

27、学校学段(二(二)教师个人基本情况)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1.教师性别 受访教师中,男性教师占比 22.71%,女性教师占比 77.29%。图图 1-5 教师性别教师性别 2.教师行政职务 受访教师中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合计占比 10.30%,其中校长或副校长等校级领导占比2.77%,中层领导和管理人员占比 7.53%,无行政职务的教师占比 89.70%。52.81%23.13%8.08%5.18%1.15%3.07%6.60%小学初中高中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完全中学(初中+高中)其他省级示范校26.02%市级示范校14.90%区级示范校5.77%普通学校53.32%高中类型男男,22.71%22.

28、71%女女,77.29%性别11 图图 1-6 教师行政职务教师行政职务 3.教师学历 受访教师中,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比例最高,为 79.92%;其次为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为 11.35%;学历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师比例分别为 8.42%和 0.06%;还有 0.25%的教师为其他学历。图图 1-7 教师学历教师学历 4.教师教龄 受访教师中教龄在 5 年及以下的比例为 26.35%,比例最高;教龄在 5-15 年的比例为 由于教师学历为其他的样本比例过小,在后续以其为自变量的统计中,不纳入分析。校长或副校长等校级领导2.77%中层领导和管理人员7.53%教师89.70%11.35%79.9

29、2%8.42%0.06%0.25%专科及以下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他12 28.16%;教龄在 16-25 年的比例为 25.51%;教龄在 25 年以上的比例为 19.98%。图图 1-8 教师教龄教师教龄 26.35%16.46%11.70%11.45%14.06%14.37%5.61%5年及以下5-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33年34年及以上1 第第二二章章 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与理解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与理解 一一、教师角色、教师角色 (一(一)教师角色变化)教师角色变化 对于未来教师角色的变化,13.25%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发生变化,67.64%的教师认为会有些

30、变化,比例最高,18.64%的教师认为会发生根本性变化,0.47%的教师则认为教师职业会消失。图图 2-1 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 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学校地区(=232.048,p.001)、学校所在地(=61.428,p.001)、学校属性(=10.429,p=.015)、学校学段(=76.246,p.001)与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看法均有显著关联。从地区看,东部地区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变化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认为教师角色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居中。13.25%67.64%18.64%0.47%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14.

31、4968.816.320.3913.0268.1718.380.4311.8165.5122.040.63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 图图 2-2 不同地区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地区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从学校所在地看,城市地区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变化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农村地区认为教师角色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图图 2-3 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从学校属性看,公办学校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变化和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比例均高于民办学校。图图

32、2-4 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从学段看,小学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变化的比例高于其他学段,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认为教师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比例高于其他学段。13.4468.4917.660.4112.668.0218.740.6413.3265.7820.410.48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13.3467.518.690.4711.5870.4417.430.54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3 图图 2-5 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

33、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表表 2-1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 样本数样本数 单位:单位:%卡方检验卡方检验 不会变化不会变化 有些变化有些变化 发生根本性发生根本性变化变化 教师职业会教师职业会消失消失 总体总体 52031 13.25 67.64 18.64 0.47 学校学校地区地区 东部地区 20833 14.49 68.80 16.32 0.39=232.048 p.001 中部地区 15774 13.02 68.17 18.38 0.43 西部地区 15424 11.81 65.51 22.04 0.63

34、学校学校所在所在地地 城市 27684 13.44 68.49 17.66 0.41=61.428 p.001 城乡结合部 8767 12.60 68.02 18.74 0.64 农村 15153 13.32 65.78 20.41 0.48 学校学校属性属性 公办学校 49476 13.34 67.50 18.69 0.47=10.429 p=.015 民办学校 2392 11.58 70.44 17.43 0.54 学校学校学段学段 小学 27475 13.84 67.55 18.16 0.45=76.246 p.001 初中 12035 12.53 67.8 19.14 0.53 高中

35、4202 12.61 67.85 19.21 0.33 九年一贯制 2693 11.88 65.84 21.87 0.41 十二年一贯制 597 9.55 71.86 17.92 0.67 完全中学 1595 10.47 68.46 20.5 0.56 其他 3434 14.82 67.79 16.83 0.55 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小学13.8467.5518.160.45初中12.5367.819.140.53高中12.6167.8519.210.33九年一贯制11.8865.8421.870.41十二年一贯制9.5571.8617.920.67完全中学10.476

36、8.4620.50.56其他14.8267.7916.830.554 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教师性别(=649.645,p.001)、行政职务(=499.763,p.001)、学历(=86.541,p=.015)、教龄(=1193.243,p.001)与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看法均有显著关联。从性别看,男性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比例高于女性教师。图图 2-6 不同性别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性别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从行政职务看,有行政职务的教师认为角色会变化的比例更高。图图 2-7 不同行政职务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行政职务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

37、的预测(单位:%)从教师学历看,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教师。15.4858.3525.50.6712.5970.3616.630.42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男女11.453.2335.090.2811.8660.3627.320.4613.4268.6917.410.48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校长或副校长等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和管理人员教师5 图图 2-8 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从教师的教龄看,教龄越长的教师对教师角色的变化的态度越开放,教龄越

38、短的教师态度则更保守。图图 2-9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14.2963.2221.760.7313.2168.0618.290.4412.0169.8217.790.3912.50 50.00 34.38 3.13 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专科及以下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会变化有些变化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职业会消失5年及以下13.9775.5510.150.335-10年12.8669.5617.210.3711-15年13.3866.9519.150.5316-20年12.7564.5722.080.5

39、921-25年12.6763.3623.470.4926-33年13.0461.8124.560.5934年及以上13.6858.1827.390.756 表表 2-2 不同类型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不同类型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单位:%)样本量样本量 单位:单位:%卡方检验卡方检验 不会变化不会变化 有些变化有些变化 发生根本发生根本性变化性变化 教师职业会教师职业会消失消失 总体总体 52031 13.25 67.64 18.64 0.47 教师教师性别性别 男 11814 15.48 58.35 25.50 0.67=649.645 p.001 女 40217 12.59

40、70.36 16.63 0.42 行政行政职务职务 校长或副校长等校级领导 1439 11.40 53.23 35.09 0.28=499.763 p.001 中层领导和管理人员 3920 11.86 60.36 27.32 0.46 教师 46672 13.42 68.69 17.41 0.48 教师教师学历学历 专科及以下 5906 14.29 63.22 21.76 0.73=86.541 p.001 本科 41584 13.21 68.06 18.29 0.44 硕士研究生 4380 12.01 69.82 17.79 0.39 博士研究生 32 12.50 50.00 34.38 3

41、.13 教师教师教龄教龄 5 年及以下 129 13.97 75.55 10.15 0.33=1193.243 p.001 5-10 年 13712 12.86 69.56 17.21 0.37 11-15 年 8563 13.38 66.95 19.15 0.53 16-20 年 6090 12.75 64.57 22.08 0.59 21-25 年 5959 12.67 63.36 23.47 0.49 26-33 年 7315 13.04 61.81 24.56 0.59 34 年及以上 7475 13.68 58.18 27.39 0.75(二(二)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未来教师的工作任

42、务 随着智能教育的发展,未来教师会扮演多种角色。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认为未来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83.56%的教师均持此观点;此外支持“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和“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观点的比例也较高,均超过八成。7 图图 2-10 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单位: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单位:%)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学校所在地区与教师认为的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有显著性关联(=875.84,p.001)。中部地区教师认为未来教师应“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和“情感交流,帮

43、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的比例相对其他地区更高,东部地区教师认为“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的比例相对其他地区更高。表表 2-3 不同地区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单位:不同地区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单位:%)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82.5384.6183.88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80.5382.0081.09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80.6280.2680.18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77

44、.0077.4377.08不仅使用课程,更要重组和设计课程70.7570.2868.89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61.0259.6257.99紧扣教材,让学生牢固掌握书本知识57.7452.3453.60其他1.531.982.26 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教师性别与教师认为的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有显著性关联(=605.91,p.001)。女性教师认为未来教师应“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和“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的比例相对男性教师更高。83.56 81.14 80.38 77.16 70.0

45、6 59.70 54.87 1.88 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使用课程,更要重组和设计课程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紧扣教材,让学生牢固掌握书本知识其他8 表表 2-4 不同性别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单位:不同性别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单位:%)男男女女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80.2984.53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78.3381.97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

46、,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80.2580.42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74.3777.97不仅使用课程,更要重组和设计课程67.3470.85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59.8659.65紧扣教材,让学生牢固掌握书本知识55.7554.62其他2.211.79 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学校的学段与教师认为的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有显著性关联(=2200,p.001)。其他学段教师认为未来教师应“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和“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的比例相对其他学段教师更高。表表

47、2-5 不同学段的学校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单位:不同学段的学校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单位:%)小学小学初中初中高中高中九年九年一贯一贯制制十二十二年一年一贯制贯制完全完全中学中学其他其他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83.4282.8081.6585.3384.0985.3987.36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80.4580.8179.8782.1884.0983.0187.22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80.7079.8878.4979.6577.2280.8282.79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

48、空间76.9275.7075.4679.9178.5678.6883.11不仅使用课程,更要重组和设计课程69.7469.4970.0470.2671.6972.9872.83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58.2158.9963.861.6864.4965.1464.15紧扣教材,让学生牢固掌握书本知识57.9552.7850.7652.6647.9146.8349.3其他1.781.921.642.532.011.942.33 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教师教龄与教师认为的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有显著性关联(=2200,p.001)。教龄为 21-25 年的教师认为未来教师应“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

49、学生的美好品格”、“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5 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认为应“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的比例相对其他教龄教师更高。9 表表 2-6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未来教师工作任务的认识 5年及5年及以下以下5-105-10年年11-1511-15年年16-2016-20年年21-2521-25年年26-3326-33年年34年34年及以及以上上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83.5382.6182.2884.1984.7784.682.24情感交流,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完整的生命成

50、长81.4480.5280.5681.6282.0180.8780.29采集并分析学生数据,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诊断81.3480.8079.3680.4280.4279.2879.43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75.5976.0476.2478.1278.8879.7976.69不仅使用课程,更要重组和设计课程68.5268.2468.5970.5572.5573.2870.17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58.8957.8358.0160.3560.962.9759.72紧扣教材,让学生牢固掌握书本知识56.3854.3554.7152.5652.4855.2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