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202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2.11.pdf

上传人:530650****qq.com 文档编号:95940138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DF 页数:170 大小:4.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202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2.1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202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2.1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202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2.1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202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2.11.pdf(1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报告总负责人:刘元春杨瑞龙毛振华报告执笔人:于泽刘元春闫衍刘晓光大调整下温和复苏的中国宏观经济大调整下温和复苏的中国宏观经济CMFCMF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20232022-2023)摘要摘要在超预期的疫情、俄乌冲突和高温干旱冲击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局面,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对疫情的进一步精准防控、积极有效的政策托底和国内完整的产业链与超大市场的支撑,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深度下行后,三季度完成底部回升,四季度延续趋稳态势,完成全年就业和价格目标,三四季度后经济增长正在逐渐回归合理区间。纵观全年经济运行的变化,202

2、2 年经济运行的大逻辑是“三重压力”周期性下行因素为主线,超预期因素,尤其是疫情冲击,成为了重要的放大器,在政策对冲和经济内生韧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弱企稳态势。当前中国经济根本问题是周期性的下行力量,尤其是总需求收缩和信心不足。在总需求收缩中,房地产深度调整是今年的核心特征,上游延伸到钢铁、建材等行业,下游延伸到地产后周期消费。即使剔除房地产和疫情的影响,消费疲弱依然疲弱,是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底色。2023 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逻辑是,在不断优化疫情精准防控措施,提升防控效率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结构性因素正在加速进入变化的临界点,处在关键的转换期,同时,总需求收缩和信心不足等周期性下行因素延续

3、,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不断再平衡的复杂局面。结构性因素调整近年来一直在发生,但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因为应急政策,部分结构性调整迟滞。在 2023 年,结构性调整将要进入加速期,大调整将成为经济的核心本报告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研究成果。报告执笔人为:于泽、刘元春、闫衍、刘晓光。报告中的数据除注明出处之外,皆出自 Wind 数据库和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团队测算,如有遗漏,请联系更正。背景,需要加以重视。综合判断结构性、周期性和疫情等因素,2023 年经济将实现温和复苏,在基准情形下预计实际增长 4.8%,名义增长 6.3%。分季度看,剔除二季度低基数导致的异常值,2023 年

4、各季度将呈现逐渐加速态势。为了更好地回归“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衔接“十四五”和 2035 远景目标,稳定就业和政府、企业与居民收入,稳定信心,避免欧洲出现过的低增长导致长期“后遗症”效应,在基准预测的情形下努力进取,建议 2023 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 5%。为实现此目标,2023 年需要抓住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根据疫情发展不断优化精准防控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系统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核心,旗帜鲜明以积极的总量宏观政策对冲周期性下行因素,财政赤字率设定为 3%,明确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将中国经济加速引入新发展格局。世界和中国经济一直在

5、进行着缓慢的结构性变化,2023 年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进入临界点,会加剧显现。在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等常规性慢变量的结构性因素变化之外,2023 年,中国经济处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动能同时加速进入结构性转换的临界期。首先,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低增长、低贸易、低投资,高债务、高通胀、高风险的“三低三高”为特征的调整期。这背后深层次原因是主要经济体经济循环模式逐步重构,从目前灵活型的供给和需求模式逐渐回归到“灵活版”的罗斯福新政模式,国家的力量不断强化,形成军事、民用基础设施、新能源技术和资源的全球争夺战,深刻影响未来的世界经济走向。在这种调整中,结构性因素决定通货膨胀持续时间,周期性因素决定通

6、货膨胀的幅度。伴随着周期性因素中下行力量加大,欧美不会出现工资-价格螺旋,通胀增速已经见顶。但是,欧美各国循环模式重构产生成本上升,带动核心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使得通货膨胀粘性加大,通货膨胀持续时间延长并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伴随着低增长,货币政策处在两难选择中。2023年,欧美日等各央行会放缓加息速度,但是高利率状态持续较长时期。同时,欧美央行减缓缩表速度,在传统的加息周期中采用一定的量化宽松政策,市场收益率曲线更加扁平。这种高利率状态将会导致欧美各国进入一定的衰退期,衰退的幅度和先后主要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国家力量强化程度,美国将会优于欧洲和日本。在各国国家能力不断强化和能源价格逐渐趋稳

7、的背景下,此轮欧美各国经济下行总体幅度处在可控范围内,不会陷入深度衰退。欧美的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势意味着明年我国出口将会进一步下行,但是发生断崖式下降的概率极小。同时,汇率将会呈现宽幅震荡,但是处在可控区间,为国内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留下空间。其次,国内经济循环的动力也正在发生结构性调整,处在关键的转换期。一方面,2019年以来,尤其是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进程中,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是最为核心的引领力量。目前,这两个因素已经形成了趋势的转折,2022 年开启了加速下行模式,2023 年难以再提供有效动力,2019 年以来的经济循环模式将能以持续。另一方面,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过去十年伟大变革取

8、得的系统性经济工作理念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科技进步、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和新能源产业等内生动力推动,2023 年中国经济将会进入新发展格局加快落地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地表现为:1)国内统一大市场助力内需接力外需;2)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将进入快车道;4)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入加速形成期;5)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实体经济融资环境不断改善;6)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入加速融合期;7)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深化落实;8)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会不断开花结果;9)军民融合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助力统筹安全与发展。在国际国内两

9、大结构性因素加速调整期中,2023 年的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综合考虑不断优化的疫情精准防控和目前周期性因素的延续,2023 年宏观经济孕育六方面的上升力量和六方面的抑制性因素。上升力量主要体现为:1)疫情防控更加精准,管控资源得以释放,人员流动性增加,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复苏;2)房地产底部确认,竣工等后端有望高增长,带动房地产后周期消费复苏;3)基建投资保持高位运行;4)制造业投资内生动力将持续提升;5)供给侧不利因素更加温和;6)低基数推动同比增速。与之对照的是,2023年也将同时面对六方面抑制性因素:1)结构性因素制约下消费恢复还需要时日,依然主要依靠汽车消费支撑;2)出口下行压力加大,

10、成为主要拖累因素,但是幅度温和;3)企业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脆弱,去杠杆动机增强;4)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市场信心没有完全恢复,民营企业投资受到制约;5)经济运行效率持续下滑;6)高成本约束进一步增强。综合上述因素,2023 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会呈现温和增长,如果剔除 2 季度异常值,全年呈现逐渐加速态势。同时,由于周期性下行因素持续,可能放大结构性调整中的不利方面。2023 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十方面的风险:1)土地资产的非流动性和房地产销售低迷在资产侧延迟房地产市场企稳;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收入低增长,债务风险加剧;3)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保运转和保民生压力加大;4)俄乌冲突

11、长期化进一步地催生缘政治风险;5)产业链结构性变化引发出口增速超预期下滑;6)汇率宽幅波动已发金融市场震荡;7)青年劳动就业问题长期化;8)低收入群体保障不足,社会风险加剧;9)极端天气风险加剧;10)行政性宏观政策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导致原有短期问题长期化和新的结构性扭曲。面对复杂局面,为了更好地支撑中国经济,实现 5%的目标增长率,2023 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系统协调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发力。第一,抓好三个突破点,进一步做到精准化疫情防控。首先,在“二十条”优化措施之后,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其次,统一各地方防控政策执行标准。再次,国家层面明确标准,着力解决跨省市人员

12、流动问题。“二十条”措施明确了处置标准,在本地行政区域内的防控措施得到了优化。但是,各地对外来人员管控标准不一,“落地检”之后管控政策不一致,尤其是返回当地后管控政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人员流动,需要进一步明确标准,着力优化和统一。第二,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利用好“二十大”红利,在系统性基础上,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核心,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复杂的结构性因素加速转变期,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更需要进一步针对性突出重点来深化改革。2023 年改革的重点需要在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交织点推进,一箭双雕,以改革推动经济新动能落地,从制度上舒缓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矫正地方政府激

13、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主线,推进财政收入体制、财政支出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需要保持宏观税负基本稳定、保持财政收入占比基本稳定、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基本稳定。在这样的前提下,财税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理顺税收逻辑,调整收入和支出的结构。第三,逆周期政策保持总量宽松。2023 年总量宏观政策需要保持宽松,不能用疫情防控措施和改革代替逆周期宏观政策。首先,疫情是周期性下行力量的放大器,但不是中国经济的本质原因,总需求不足下宏观政策不能过快退出。其次,不

14、同于前期增量改革下,改革本身就是稳定经济的力量。目前的改革是存量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容易产生“先破后立”,不能用改革代替稳增长。这意味着还需要宽松的宏观政策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防止政策过度收缩导致的风险叠加。再次,宽松的宏观政策修复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才能有效应对明年的复杂局面。最后,欧美紧缩政策节奏的放缓也为我国政策提供了更大的宽松空间。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23 年逆周期政策重点加大货币政策力度。要依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全面、准确理解“不要大水漫灌”,总量性与结构性货币政策配合,全面降准置换 MLF,稳定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通过再贷款、普惠金融等渠道进一

15、步加大对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和中小微企业支持。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综合考虑宏观审慎管理,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行动空间。第四,结构性政策以“降成本”为导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行业政策上,以元宇宙为突破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商品运输成本、信息成本下降之后,以人与人交流成本下降启动新行业红利。元宇宙从消费端转向生产端塑造数字化人与人交流场景,推动产业链升级。其次,在提供投资案例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红绿灯”设计机制,与市场充分沟通,让企业充分理解。最后,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稳定能源成本。2023年需要进一步稳定生产;密切监控煤炭市场价格运行,对极端事件做好应急预案;搭建政府参

16、与的煤炭市场信息平台、构建政府有效调控下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可控的价格协调机制。第五,系统性推出房地产解决方案。短期以稳为核心。以“保交楼、稳民生”为核心,压实多方责任、建立、用好房地产稳定保障基金。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进一步释放前期挤压的刚性购房需求和合理改善性需求,推动地产销售回归正常状态。因城施策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步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探索商品房预售制度改革。有效盘活房地产企业存量资产和城市的低效资产,推动化解及处置出险房企债务风险。长期中促进资产端调整。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城市更新。推动都市圈城

17、市群发展战略,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优化房地产市场区域结构性失衡问题,通过都市圈提升土地资产流动性。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优化土地供给政策,逐步降低土地财政依赖。推动房企向综合运营开发业务模式转型。构建房企新业务模式稳定的长期融资机制。第六,逐渐走出应急思路,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长期修复问题。继续针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出台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继续解决好物流不畅问题。重点解决好中小企业账款回收问题。全生命周期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扩大需求是盘活中小企业的根本途径。切实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小微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破除进入障碍。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弱企稳;

18、疫情;房地产;消费;新发展格局-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与预测总论与预测2022 年是中国经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面对“三重压力”,抵御超预期冲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相关产业持续向好以及贸易顺差保持高位,为中国宏观经济能够企稳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反复大范围爆发、俄乌冲突扰动世界市场、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能源价格处在高位、信心不断减弱使得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大幅下行后,三四季度只实现了弱企稳,负向产出缺口持续,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与前期预测分析和各类研究相比,2022 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以下十四个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

19、1、国内超大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和不断优化的能源等经济安全措施是中国宏观经济在受到疫情等超预期冲击后经济企稳的核心基础。在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下,外贸在 2022 年上半年是经济企稳的关键动力,保持了出口和顺差的不断提升。下半年国内需求接棒外需,推动经济趋稳向好。2、新能源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高技术产业持续保持高景气,带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强劲增长,带动制造业投资动力回升,成为稳定投资、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3、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全面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铸长板补短板,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技改

20、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上升,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在超预期冲击下保持在稳定运行轨道。4、新发展格局逐渐确立、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民生补短板不断提速、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保障国家安全持续深入,直接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上升,内容不断升级优化,信息传输业等投资持续保持高位,稳固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同时也成为面对超预期冲击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5、消费者价格低位运行、核心 CPI 低迷、工业出厂品价格指数下行转负和产出缺口的变化,表明总需求不足是 2022 年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长期的总需求不足对短期供给能力,尤其是潜在增长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具有影响长期化的苗头。6、房地产深度调整是 2022

21、 年总需求不振的核心特征之一。行业下行趋势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地区分化之剧烈均是历史首次出现。房地产行业调整上游延伸到钢铁、建材等行业,下游延伸到地产后周期消费,成为经济下行重要力量,相关风险不断显现。在 2021 年四季度后,涉房地产相关政策不断优化,但效果并不理想。疫情、周期性原因和政策因素已经不能满意地解释本轮房地产下行,城镇化模式转型等结构性因素在信心不足等问题放大下全面急性发作是本轮房地产剧烈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房地产已经进入到业务模式重构的新时期。由于土地资产的非流动性,房地产企业受制于资产端调整困局,简单的“一城一策”不能有效化解,房地产行业转型尚需时日。7、消费不足是制约经济回暖

22、的重要因素。从疫后修复数据来看,疫情后消费虽然有段时间反弹,但是持续修力量弱。消费不足既有房地产后周期消费拖累,更有金银珠宝等消费增速下行表现了居民储蓄意愿不断增强,流动性动机不断上升。收入增速放缓、信心不振、提升渠道受阻等因素意味着消费低位徘徊还将持续一段时间。8、下半年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标志着我国在疫情期间出口高增长态势的结束。伴随着退出疫情宽松政策,转向货币紧缩,欧美经济逐步走弱,疫情期间我国利用国内产业链替代国外生产链条中断情况逐渐结束,欧美消费者提高消费中服务占比,降低商品占比,我国出口动力不断减弱,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风险。9、去杠杆等现象表明预期转弱问题进一

23、步放大。市场主体面对脆弱的资产负债表,对于疫情变化、政策调整、战略定位在高度不确定条件下风险态度非常谨慎。企业和家庭部门流动性动机上升,长期经济决策推迟。-3-10、经济运行效率放缓明显。在上海保卫战之后,我国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都没有完全恢复,尤其是客运量下降较大。货币 M2 增速持续快于社会融资增速,表现出新增融资沉淀化,不能有效转化为总需求。11、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加速演进,不断向经济风险转变。俄乌冲突是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的集中体现。随着欧美防疫政策转向,国内问题日益国际化,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累积,并通过局部爆发向世界能源波动、粮食安全等经济问题不断转化,对我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和经

24、济供给侧成本带来较大挑战。12、高温天气等扰动加剧。夏季高温干旱对能源供给和需求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干扰正常生产秩序和居民生活秩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可能常态化,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13、青年就业问题凸显。16-24 岁青年失业率持续高位,波动幅度较大,且修复能力弱,呈发散趋势。这背后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收缩开支等周期性因素和青年就业目标与现实岗位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因素交织。部分年轻人对找工作信心下降,选择躺平,青年失业问题存在住不长期化倾向,对社会人力资本接力和消费等供需两侧都产生持续影响。14、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秩序挑战加剧。2022 年财政压力是历次经济

25、调整中都没有经历过的严峻局面。一方面税收收入在经济下行和留抵退税等政策下持续放缓,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不振带动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财政压力尤其体现在县以下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压力不断加大。上述 14 个现象表明,2022 年中国宏观经济在面对“三重压力”和超预期因素叠加的情况下,经济复苏的进程复杂,也更加乏力。因此,从综合的角度看,经济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进一步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不是简单大规模刺激就能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将经济增速尽快抬升,防止长期低于潜在增速带来的“后遗症”效应,导致短期问题长期化和结构化。短期中,我国能否稳固经济趋稳向好的态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26、-4-1)冬季国内疫情是否会变为较长时间的“多点密发”,导致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变异,资源进一步向防控倾斜;2)房地产是否可以缓解甚至部分逆转当前深度调整的趋势;3)消费是否可以触底企稳;4)制造业投资能否保持良好态势,稳定投资大盘;5)欧美衰退速度和幅度是否会超预期,并由此带动出口下行;6)美联储是否会超预期加息,同时加息周期延长导致的不确定性是否进一步增大;7)地方财政压力是不是会发生风险,能不能支撑稳大盘经济政策;8)市场信心能不能得到修复;9)经济运行效率能不能得以提升;10)稳大盘宏观经济政策能不能平稳延续,并逐步从应急转向全面复苏。从中期来看,2023 年是“二十大”召开后的红利窗口

27、期,“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期,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发展格局进入结构性加速调整期。一方面,新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落地期,动能会逐步提升,供给侧制约因素逐渐缓和;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循环模式调整表现为外部全球化进程破碎化、地缘政治风险频发,我国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挑战加大,局面更加复杂,需要稳中求进应对好机遇与挑战。2023 年中国宏观经济很可能面对以下系列挑战。1、新冠疫情和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经济活动的常态化的进程,2023 年将是极具考验性的一年。一是西方主要国家在疫情防控上全面放开,国内能不能更好的凝聚共识,对社会治理和经济运行都有极大影响;二是西方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后

28、进入新产品周期和供应商调整周期,对我国进出口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三是中国疫情防控模式的调整过程将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逻辑巨大的磨合成本,这些冲击都带有强烈不确定性。2、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期,导致出现低增长、低贸易、低投资,高债务、高通胀、高风险的运行特征,使得世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本轮欧美加息进程变异。1980 年之后,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浪潮,欧美进入以灵活劳动力市场和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灵活供需的经济循环模式。在 1990 年之后,伴随着信息成本下降,这种国内经济循环模式向外推动产业链贸易的全球化新模式。伴随着挑战,未来西方主要国家会逐步走向灵活的“罗斯福新政”模式,国家力量进一步强化,突出军

29、事和民用基础设施投资,追求高科技竞争。这对我国存在正反两方面影响。-5-一方面,欧美的衰退幅度不会过大,对我国出口影响会更加可控,另一方面,产业链贸易会加速调整,出口超预期波动可能性加大,同时欧美通货膨胀持续时间会变长,长时间的利率高位导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也会加大。3、总需求不足的环境下,国内经济动能进入加速调整期。一方面,房地产和出口面对着模式转型。房地产行业从下沉市场、高周转模式逐步转向存量市场、制造业模式;出口面临国际价值链重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二十大”的这一系列部署,加之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正在逐步进入收获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逐步构建成熟,新发展格局

30、的内生动能不断聚集。在这个结构性转换期,总需求不足的挑战更加尖锐,如何在结构性政策与总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依然面临许多挑战。4、构建与新发展格局激励相容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仍是较大考验。我国目前各级政府、各大国有企业、大量民营企业都已经将工作聚集在国家重大战略上来。尤其是地方政府,因为行政考核的需要,所有行动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这有利于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向前进。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具有的锦标赛思维,容易将一致的目标放大为不顾自身条件,全部资源投入某项工作中去,导致行政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在提供一些投资案例基础

31、上,需要着力解决好“红绿灯”设计机制,与市场充分沟通,让企业对“红绿灯”机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根据上述各种定性判断,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 模型,设定 2022、2023 年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假设:(1)名义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为 2.8%、3.0%;(2)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为 6.7、7.2。预测2022-2023 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增长情况,结果如表 1 所示。表表 1 120202 22 2 年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增长预测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增长预测预测指标2019202020212022.1-3 2022.1-6 2022.1-9 202

32、2*2023*1.国内生产总值6.02.28.14.82.53.03.34.8-6-第一产业增加值 3.13.17.16.05.04.23.7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2.58.25.83.23.94.25.2第三产业增加值7.21.98.24.01.82.32.64.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42.94.99.36.15.95.8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3.912.53.3-0.70.71.06.53.出口总额(美元计价)0.53.629.915.513.912.58.7-3.0进口总额(美元计价)-2.7-0.630.110.65.84.13.0-1.0贸易盈余(亿美元)4211

33、52406759155037966452887880594.消费者物价指数2.92.50.91.11.72.02.02.1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0.3-1.88.18.77.75.94.0-0.5GDP 平减指数1.20.54.44.03.73.12.81.55.广义货币(M2)8.710.19.09.711.412.111.611.0社会融资总额存量 10.713.310.310.510.810.610.210.56.政府收入6.20.58.80.2-14.7-11.6-9.27.0公共财政收入3.8-3.910.78.6-10.2-6.6-4.08.0政府性基金收入12.010.64.8-2

34、5.6-28.4-24.8-20.05.0注:*表示预测值。1、2022 年,“三重压力”叠加“两大超预期冲击”对短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巨大下行压力。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 3.3%左右,远低于年初 5.5%的增长目标,也显著低于 2021 年 8.1%的同比增速和 5.1%的两年平均增速。2、在供给端,三大产业增速均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其中,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增加值增速仅为 2.6%,较 2021 年增速回落 5.6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出口的强劲带动下保持了相对平稳,增加值增速为 4.2%,较 2021 年回落4.0 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持续好于往年,增速达到 3.7

35、%左右。3、在需求端,三大需求走势分化明显。其中,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预计仅为 1.0%左右,较 2021 年增速回落 11.5 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大幅提速带动投资需求保持相对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 5.8%左右,较 2021 年增速提高 0.9 个百分点,发挥了稳定经济的托底作用;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外需正处于由强转弱的进程中,出口延续强劲增长态势,预计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长 8.7%,贸易顺差扩大至约 88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对短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扬。-7-4、2022 年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其中,在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

36、下,CPI 同比涨幅整体有所回升,预计为 2.0%左右。但在供需同步回落中需求端收缩力量更为明显,PPI 同比涨幅从高位持续快速回落,预计全年涨幅为 4.0%左右,较 2021 年涨幅回落 4.1 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由正转负。5、2022 年货币信贷政策转向宽松。全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长11.6%,较 2021 年提高 2.6 个百分点;然而市场内生性紧缩特征明显,社会融资总额存量同比增长 10.2%,低于 M2 增速 1.4 个百分点,也较 2021 年回落 0.1 个百分点。6、受宏观经济下滑和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影响,2022 年政府收入大幅减少。预计公共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4%

37、左右,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 20%左右,两项合计下降 9.2%,财政收支压力显著加大。7、展望 2023 年,在疫情防控政策再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微观市场主体修复以及十四五规划项目加快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望得到极大缓解,逐步逆转 2022 年经济复苏乏力、增速回落的势头,各方面增长表现将逐步回归常态。预计 2023 年实际 GDP 增速将回升到 4.8%左右。8、2023 年供需两端有望实现有效修复。在供给端,受疫情防控严重影响的服务业将加快反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 4.5%左右;第二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增加值增速为 5.2%。在需求端,随着疫情因素极大缓和,受抑

38、制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预计消费和投资增速分别为 6.5%和 6.0%左右。9、2023 年全球经济加速放缓导致外需收缩,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修复下供给能力提升,两方面因素叠加,预计我国出口增速将出现明显下滑,负增长3%,贸易顺差回落。10、随着供求关系再平衡,2023 年物价水平将趋于稳定。随着食品价格恢复和国际能源价格回落,预计 CPI 涨幅将保持在 2.1%左右,PPI 可能出现小幅负增长 0.5%,GDP 平减指数回落至 1.5%。-8-11、2023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年。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额的

39、增速将保持平稳,与名义 GDP 增速大致匹配,同时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预计M2 增速将稳定在 11%左右,社会融资存量增速保持在 10.5%左右。政府收入在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企稳回升的作用下恢复增长,预计增速为 7%左右,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增长 8%,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 5%。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弱企稳的弱企稳的 2022 年中国宏观经济年中国宏观经济(一)(一)经济经济触底企稳,但基础不牢触底企稳,但基础不牢1.1.实际实际 GDPGDP 增速增速“弱弱企稳企稳”,但但名义名义 GDPGDP 增速加快下滑增速加快下滑,反映总需求偏弱带反映总需求偏弱带来价格紧缩效应来价格紧缩效应。20

4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呈现“弱企稳”的特点。首先,前三季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 GDP 同比增长 3%,较去年增速下降 6.8%,比 2019年前三季度增速下降 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 4.2%,较去年增速下降了 3.3%,比 2019 年增速加快了 1.3%;第二产业同比增长 3.9%,较去年增速下降了 6.7%,比 2019 年增速加快了 1.59%;第三产业同比增长 2.3%,较去年增速下降了 7.2%,比 2019 年增速下降了 2.7%。数据表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趋于正常水平,甚至可以说已经获得了超常恢复,超过了2019 年的增速。但第

41、三产业萎靡,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其次,受到疫情影响,GDP 季度增速波动较大,第二季度增速明显下滑。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 4.8%,第二季度同比增长 0.4%,第三季度同比增长 3.9%。第二季度增速受到疫情引发的上海保卫战等影响,进入了多年未有的谷底,在三季度后经济企稳复苏。-9-图 1 中国实际 GDP 与名义 GDP 增速从实际 GDP 和名义 GDP 增速的变化来看,名义 GDP 速度明显加快下滑,两者差值不断减小,反映总需求偏弱带来价格紧缩效应。从以当季环比增速构建的定基指数看,2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实际产出水平低于了长期增长趋势线,第二季度产出水平相比长期增长趋

42、势线的下行缺口最大,第三季度有所回升,但总体仍存在不小的缺口。图 2 中国实际产出水平偏离长期增长趋势线-10-2 2.虽有各种冲击,内需接棒外需推动工业生产继续超预期恢复,服务业受虽有各种冲击,内需接棒外需推动工业生产继续超预期恢复,服务业受到疫情影响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影响没有完全恢复(1)从工业生产来看,受到疫情冲击,2022 年工业生产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波动变化较大,但下半年逐步回归常态化。2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达 12.8%,而 4 月份同比增长-2.9%,5 月份同比增长恢复到 0.7%。从工业产能利用率来看,一季度产能利用率为 75.8%,二季度为 75.1%,三季度

43、为 75.6%,处于近年同期较差水平。受到高温干旱天气等影响,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比上年同期下降 1.5 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来看,工业生产在二季度后恢复较好,9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 6.3%,10 月份虽然当月同比下降到 5%,但是也处在较好水平。工业生产在疫情以外,供给侧因素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成为正反两方面的双刃剑。从正面看,2022 年能源紧平衡带动采矿业成为了工业主要支持力,虽然 10 月份累计增速降到 7.9%,仍然是高于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4.5 个百分点。从负面因素看,受“芯片荒”持续影响,汽车制造业一度拖累工业下行工业影响明显。4 月份、5 月份汽车制造业

44、当月同比下降分别为-31.8%、-7%。6 月份以后,汽车制造业迅速恢复,当月同比增长均高于16%,其中8月份同比增长高达30.5%。图 3 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1-图 4 中国工业增速波动较大,三季度逐渐恢复2021 年制造业恢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2022 年,出口依然提供了有力地支撑,新能源汽车等出口有效带动了制造复苏。但是,2022 年制造业复苏动力在三季度后,更加依靠内需,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消费。7 月份之后,出口交货值增速不断降低,与工业企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 5 出口交货值增速放缓-12-(2)2022 年,因疫情反复爆发,服务业生产受较大影响。1-10 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

45、比增长 0.1%,低于近年同期水平。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2%,其中二季度下降 0.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8.54%、0.3%,均低于近年来同期水平(除 2020年外)。1-9 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7%,低于 2017-2019年同期水平。从动态边际来看,服务业生产有所恢复,但仍在低位徘徊不前。当月同比看,3 月份以后服务业生产指数一度跌为负数,6 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有所回升,但同比仅增长 1.3%,较去年同期大幅跌落 9.6%。7、8、9 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仍在1%附近徘徊,10 月份更是降到 0

46、.1%,并未出现抬升趋势。图 6 中国服务业生产指数由负转正,但一直在低位徘徊表 2 中国各大产业复苏进展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GDP6.4018.307.904.904.004.800.403.90第一产业4.308.107.607.106.406.004.403.40-13-第二产业6.7024.407.503.602.505.800.905.20第三产业6.6015.608.305.404.604.00-0.403.20农林牧渔业4.408.007.507.106.406.104.503.60工业6.

47、8024.408.804.903.806.400.404.60制造业7.4026.809.204.603.106.10-0.304.00建筑业5.8022.801.80-1.80-2.101.403.607.80批发和零售业6.8026.609.607.605.903.90-1.801.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0032.1012.705.904.002.10-3.502.60住宿和餐饮业-0.8043.7017.105.704.70-0.30-5.302.80金融业5.905.404.104.005.505.105.905.50房地产业房地产业4.9021.407.10-1.60-2.9

48、0-2.00-7.00-4.2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0021.2019.5017.1011.5010.807.607.9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807.905.805.805.605.10-3.305.40其他行业4.408.806.205.205.004.90-0.204.40从细分产业来看,三季度以来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房地产业持续萎缩。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为-4.4%。第二是疫情反复爆发较大冲击,服务业整体徘徊不前。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勉强开始实现正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低于近

49、年来同期水平;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房地产业一直呈现负增长态势。第三是疫后修复能力变弱。大部分服务业第二季度都不景气,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二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速跌至-3.5%、-3.3%。虽然第三季度趋于回升,但大都低于近年来同期水平。-14-3 3.投资推动总需求逐渐恢复投资推动总需求逐渐恢复,但,但整体疲弱整体疲弱(1)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增速保持高位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增速保持高位,房地产投资深度调整房地产投资深度调整,固定资产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平稳。资增速基本平稳。1-10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 5.8%,较上半年增速回

50、落 0.3%,下半年固定资产增速较为平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受到政策强有力的征程,在 5 月份后增速稳步上升,10 月份累计同比增速达 11.4%。房地产投资持续深度调整,10 月份累计同比增速跌至-8.8%,从 2021 年投资的拉动力量成为成为了严重拖累因素。总体来说,2022 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强劲复苏,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跌及民间投资的低迷形成拖累,投资复苏相对较弱。图 7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经季调后的环比增速来看,上半年,投资月环比增速平均为 0.94%,7-10月分别为 0.11%、0.36%、0.48%、0.12%,复苏动力不及上半年。投资增长动力减弱主要源于房地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