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9590105 上传时间:2022-04-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文体,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唐宋众体兼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如此特征和面貌

2、?唐宋文化是贯通、通变型文化,通变特色影响极广,也包含文体。文化的融通,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规则并非不变,它具有灵活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

3、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较机械。运用文体之“人”,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

4、,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欧阳修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融汇到同一作品中。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凝练出可资借鉴的“精华”(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相比,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B.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C.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

5、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D.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从关键词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体的观点。B. 第段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审视中国古代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总领全文。C. 第段紧承第段,论述了唐宋时期是古代文体学史上承先启后的时代,并分析呈现出如此特征的原因。D. 第段到第段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举例论证了“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

6、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具有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人们对大家的创作要求是文备众体,唐宋时期文备众体者也愈来愈多。B. 唐宋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C. 当一种文体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D. 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如果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

7、不同文体。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

8、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

9、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

10、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申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

11、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是人心声的真实记录,读诗即读人。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诗言志”与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C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入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D所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它们既可供学者研究,也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人们精神滋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古诗有很高的

12、阅读价值,而唐诗宋词应是首选阅读对象,并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B文章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为例,阐述他们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C引用论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在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前人的经典言论,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D文章从古诗到唐诗宋词,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议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不仅可以让人读出“第一等学识”,更能体会到“第一等襟抱”。B因为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所以在情志方面

13、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C李、杜、苏、辛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均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D我们在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如同杜甫所写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四川省自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判断一种民间文化事象是否属于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学研究给出了丰富的界定标准,以下几个方面必不可少: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我们可借此来观察年度汉字评选,挖掘其民俗特征。关注度高,参与性强。年度汉字评选有比较固

14、定的举办时间,大体在每年11月启动,12月中下旬揭晓,同时覆盖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地区、行业,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全民性文化现象,社会认同度非常高。2019年国内“汉语盘点”共收到网友推荐字词数千条,总关注量超过3.5亿。传统深厚,多年传承。这种传承性既表现为活动自身多年来的延续,更表现为对传统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年度汉字评选可追溯到1995年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组织的“今年的汉字”评选,2020年日本选出的字是“密”,与“密闭空间、密集人群、密切接触”相关。我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于2006年起推出年度“汉语盘点”,今年入选的前五位候选字分别是“抗、民、云、疫、安”。此外,马

15、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陆续开始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圈的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凝聚力,有诸多鲜活生动的呈现形式,离不开它深厚的汉字文化传统土壤。可以说,年度汉字评选是汉字民俗传统与新技术、新媒体共同催生的新花朵。扩布性强,覆盖面广。一方面,年度汉字评选覆盖了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扩大到汉字文化圈以外,如欧洲华语广播电台发起的“法兰西年度汉字”。另一方面,国内的年度汉字评选还扩展到许多省市、行业和媒体,也开始关注不同群体乃至个体,如中国企业年度汉字、山东省年度汉字评选、全媒体年度汉字评选等。同时,年度汉字也已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词或短语,成为一

16、种自我总结的表达方式。以“我的年度汉字”为名的命题作文或征文活动频繁出现,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多元发展,趋于泛化。年度汉字评选在稳定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稳定的文化内核与多彩的呈现形式共存,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与泛化趋势。各项活动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又呈现不断创新、不断升温的态势。近年的“汉语盘点”增加了用短视频发布字词并讲述故事等环节;一些活动还出现了年度汉字评选同行业或地区的文化民俗活动相融合的情况,如2018“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仪式与陕西白水谷雨祭仓圣传统文化活动结合进行。(摘编自刘凌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新民俗,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9日)1下列关于原文

17、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度汉字评选有比较固定的举办时间,因此参与人数众多,社会认同度很高。B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已经传承延续多年,体现了对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C年度汉字评选不仅在汉字文化圈内得到了扩布,而且扩大到了汉字文化圈外。D年度汉字评选活动虽然有相对固定的程序,但它的呈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民俗的界定标准,为挖掘年度汉字评选的民俗特征提供了依据。B文章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论证层次清晰,论述较为全面、深入。C第三段论证年度汉字评选活动起源于日本这一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D文章结合汉字文化的

18、传统展开论述,增添了年度汉字评选新民俗的文化底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度汉字评选方兴未艾,在不同国家、地区乃至行业之间,都受到了高度关注。B年度汉字评选有赖于汉字文化传统,没有这种传统,就不可能有这种活动产生。C年度汉字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已经成为人们一种自我总结的表达方式。D年度汉字评选新民俗的形成发展,还得益于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推动与促进。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存在

19、不确定性的形势下,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已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提出了具体规划和意见,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当前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把握。明确保障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历朝历代治理的经验表明,“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以确保粮食生产。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统筹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増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

20、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确保粮食安全,须从科技上促进粮食増产増收。农业科技的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加强种子库建设,同时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牢牢掌握粮食种业的自主权。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积极有序地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增产增收的基础上,还需做好粮食储备。“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

21、也。”做好粮食储备,就必须确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粮食储备底线思维。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机制,进一步加大储备力度。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立法,实现依法储备、依规储备。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或増加农业补贴方式,实现农民收益增加,从而调动农民产粮、售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储备的稳步增长。确保粮食安全还需从基本生活习惯做起,节约粮食,避免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针对粮食浪费现象,要建立起以法治为主体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对部分学校存在的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问题,要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使“俭以养德”的观

22、念深入人心,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乡村兴,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尤其是农业的产业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把影响粮食安全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相关风险思考得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摘编自尹传政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鉴于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不确定性,中央特意召开会

23、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张。B. 我国历史悠久,各朝代都为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非常多的值得借鉴的经验。C. 中央和地方政府须树立大局意识,遏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我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D. 各中小学存在的粮食浪费现象最为严重,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势在必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所谓“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指科研人员应扎根于实际进行科研。B. 文章引用“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充分论证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C. 文章是总分总结构:一、二段是总说,三、四、五段分说,第六段又是总说。D. 维

24、护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我们充分估计影响粮食安全的困难,便于未雨绸缪。四川省雅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5G点燃传播变革。以5G、人工智能等技术群为引领,全球范围的传播生态正在点燃一场深刻的变革。回溯历史,可以说,人类传播的进化史,就是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历史,技术变革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到了当下这个时代,信息技术让科技、媒体、通信等行业结合得愈加紧密,发生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变革,会直接而迅猛地向传播领域传导。回望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25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十多年来,从1G到4G,更低成本、更高

25、速率的连接,推动资讯、音乐、游戏等数字内容的消费加速增长。新的信息技术总是首先在传媒行业落地,不仅找到了最直接、最成熟、最广泛的应用场景,也加速了价值实现和创新扩散的过程。在这25年历程中,传播格局也在颠覆与创新中嬗变成今天的全媒体格局。沿着这一轨迹,我们迎来了5G的勃兴。5G技术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广连接的特性,无疑将进一步引发媒体变革,超越时空束缚,带来激动人心的变化。因此,5G点燃传播变革,也将点燃一场数字经济的变革浪潮!5G将重新定义传播未来。SG时代的传播生态,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从时间维度看,这是一个全时在线的新生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信息消费都是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无论是

26、在晨间打开充满油墨香味的报纸,还是在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荧屏闪烁的客厅,都是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创造合适的场景来进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手机大规模入侵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几乎所有场景,而5G将在这一方向上走得更远,人们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信息的交换,伴随式媒介、碎片化时间、多任务操作,成为主流信息消费行为。从空间维度看,这是一个沉浸体验的新生态。5G解决制约规模发展、造成体验不足的流畅性、便利性等问题,因而将激活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应用。在5G赋能之下,人们将充分利用各种表现手段,调动所有感官体验,真正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从主体维度看,这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新生态。从

27、1G到4G,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5G将进一步解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的成熟,将为信息消费创造更丰富的场景;物联网的发展,将为传感器新闻提供更多的耳目,为机器人新闻提供更多的数据;区块链的应用,将为物联网分布式数据的辨伪证实、可靠传输提供技术支撑。当每个智能设备都成为信息的采集端和消费端,也就意味着“全员媒体”进一步扩展,“万物皆媒”不再是想象。5G创造数字内容产业新业态。面对5G发展带来的变革,媒体首先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审时度势,随5G而来的,必将是蓬勃兴起的新市场,必将是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澎湃成长的新时代。但旺盛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都要求媒体积极

28、探索,加快构建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交互化的新体系、新模式,让5G等技术赋能媒体,构筑起面向未来的数字内容新业态。(选自新华网田舒斌5G时代与传播新生态,有删改)1.关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1G到4G,已经引发了传播格局的嬗变,今天的5G,还将进一步引发媒体变革,引发数字经济的变革浪潮。B.正在到来的5G时代的传播生态表现出与过去时代不同的鲜明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空间维度和主体维度上。C.只有构建起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交互化的新体系、新模式,才能创造出5G产业新业态。D.不难看出,作者认为5G已经成为引领信息传播未来的新引擎,5G为人类传播开

29、创了新的可能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两处回顾历史,一处回溯人类传播的进化史,一处回望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年的历史,证明5G必然引发传播革命。B.第二段在从时间维度论述时,将人们过去充满仪式感的信息消费与5G时代的信息消费进行对比,阐明了5G传播的一个特点。C.选文举出了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物联网、区块链应用的三个实例,可知“万物皆媒”早已不再是想象。D.选文三个段落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阐释了5G将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将给传播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5G时代到来,资讯、音乐、游戏等数字内容的消

30、费将比4G时代进一步加速增长;但人们会因承受不起5G更高的资费,从而减少对5G的使用。B.5G时代到来,人们过去那种拿出专门时间、创造合适场景的充满仪式感的信息消费将很少见到。C.从1G到4G,只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5G将进一步解决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问题。D.面对5G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媒体要做的就是审时度势,静观其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文体,从关键

31、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唐宋众体兼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如此特征和面貌?唐宋文化是贯通、通变型文化,通变特色影响极广,也包含文体。文化的融通,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32、古代文体规则并非不变,它具有灵活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

33、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较机械。运用文体之“人”,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欧阳修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融汇到同一作品中。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凝

34、练出可资借鉴的“精华”(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相比,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B.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C.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D.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从关键

35、词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体的观点。B. 第段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审视中国古代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总领全文。C. 第段紧承第段,论述了唐宋时期是古代文体学史上承先启后的时代,并分析呈现出如此特征的原因。D. 第段到第段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举例论证了“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具有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人们对大家的创作要求是文备众体,唐宋时期文备众体者也愈来愈多。B. 唐宋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崭露头

36、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C. 当一种文体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D. 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如果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答案】1. D 2. A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错误。由原文“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可知,“此类”范围大

37、,包括这两个关键词;“就能得出”意思过于肯定,原文“或许”表达的是推测语气。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层层深入”错误。文章主体部分分别阐述了从“贯通”和“驾驭”这两个关键词来研究中国古代文体。所以“层层深入”的说法错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们对大家的创作要求是文备众体”错误。由原文“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可知,为什么唐宋文人“兼备众体”的越来越多,这是唐宋文化贯通性在文体上的表现。但未提及人们

38、要求唐宋大家一要文体兼备,比如杜甫也只是在诗体方面集大成。B.“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错误。由原文“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可知,应是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选项扩大了范围。D.“如果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错误。由原文“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知,文中说杜甫等大家能够冲破既有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

39、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结论,说法绝对;偷换概念,应是“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故选C。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

40、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

41、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

42、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

43、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申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是人心声的真实记录,读诗即读人。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诗言志”与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C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入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D所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它们既可供学者研究,也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人们精神滋养。2

4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古诗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唐诗宋词应是首选阅读对象,并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B文章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为例,阐述他们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C引用论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在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前人的经典言论,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D文章从古诗到唐诗宋词,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议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不仅可以让人读出“第一等学识”,更能体会到“第一等襟抱”。

45、B因为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所以在情志方面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C李、杜、苏、辛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均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D我们在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如同杜甫所写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A(B项,第二段中作者借孔颖达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情志是统一的;C项“但在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则比杜甫略逊一筹”错,原文无此对比内容;D项文中说的是“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而非指“所有古代文学作品”。)2(3分)C

46、(“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说法有误,在具体分析李、杜、苏、辛作品的层次,作者就没有使用引用论证。)3(3分)B(因果颠倒。)四川省自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判断一种民间文化事象是否属于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学研究给出了丰富的界定标准,以下几个方面必不可少: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我们可借此来观察年度汉字评选,挖掘其民俗特征。关注度高,参与性强。年度汉字评选有比较固定的举办时间,大体在每年11月启动,12月中下旬揭晓,同时覆盖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地区、行业,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

47、全民性文化现象,社会认同度非常高。2019年国内“汉语盘点”共收到网友推荐字词数千条,总关注量超过3.5亿。传统深厚,多年传承。这种传承性既表现为活动自身多年来的延续,更表现为对传统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年度汉字评选可追溯到1995年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组织的“今年的汉字”评选,2020年日本选出的字是“密”,与“密闭空间、密集人群、密切接触”相关。我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于2006年起推出年度“汉语盘点”,今年入选的前五位候选字分别是“抗、民、云、疫、安”。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陆续开始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圈的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

48、惊人的凝聚力,有诸多鲜活生动的呈现形式,离不开它深厚的汉字文化传统土壤。可以说,年度汉字评选是汉字民俗传统与新技术、新媒体共同催生的新花朵。扩布性强,覆盖面广。一方面,年度汉字评选覆盖了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扩大到汉字文化圈以外,如欧洲华语广播电台发起的“法兰西年度汉字”。另一方面,国内的年度汉字评选还扩展到许多省市、行业和媒体,也开始关注不同群体乃至个体,如中国企业年度汉字、山东省年度汉字评选、全媒体年度汉字评选等。同时,年度汉字也已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词或短语,成为一种自我总结的表达方式。以“我的年度汉字”为名的命题作文或征文活动频繁出现,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多元发展,趋于泛化。年度汉字评选在稳定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稳定的文化内核与多彩的呈现形式共存,并呈现出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