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5815418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3)题。据 我 知见,姚 名 达 中国目录学史 是 近 代 西 学 东 渐 以 来 第 一 部 以“中国目录学史”命 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 以主题 分 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 学 史 的 方 法 称 作“主 题 分 述 法”,其 义 就 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 览 无 余”。为什么不用通

2、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 发 展 进 程 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 本 质 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 划 分 时 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 国 目 录 学 史 也 未 尝 不 可 用“断 代 法”来编写(吕 绍 虞 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 名 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 览 无 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 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

3、使读者迷乱英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 名 达 的 理 念 是:“体 例 为 史 事 所 用,而 史 事不为体例所困”;具 体 对 策 是:“依 史 之 所 宜,采多样之体例”。就 是 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叙论篇 结论篇 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 首 先 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 纲 挈 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 以极短篇 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

4、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 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 别录和 刘 歆 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 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 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中国目录

5、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摘 编 自 严 佐 之 中国目录学史 导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3 分)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B.中国目录学史的 各 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C.叙论 结论两 篇 虽 非 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D.姚名达认为,别录 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

6、没有重大突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3 分)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D.文 章 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

7、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答案【讲授指导】l.B 2.A 3.B解析:I.B.“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 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故选B。2.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错误,原文“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 断代

8、法来编写(吕绍虞 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可见,作者并非为了指出姚名达的方法需要反思,而是为了说明中国目录学史也可以用“断代法”来书写,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已,而作者对姚名达敢于创新的态度则是肯定的。故选A。3.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错误,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 断代法 来编写(吕绍虞 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 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故选2 0 2 1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

9、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

10、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

11、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

12、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摘 编 自王军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

13、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

14、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讲授指导】1.C 2.A 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即便是单篇文档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献或者文献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再提供

15、给人去深入解读”可见,即使是单篇文本也可以选择远读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数据量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文 章 区 分 计 数 与 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错误,从“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来看,是为了证明计算机不能理解文本内容,数字人文仍离不开人的阅读,从 而“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故选A。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错误,根据原文“对远读结

16、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见,并没有实现主体从具体的学者到计算机的转变。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可见,并不仅仅只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内在结构特征。C.“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是“大规模的

17、文学文本集合”,而 非“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 数据化。故 选 D。2 0 2 1 新高考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 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

18、维吉尔 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

19、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 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 叫 作 动 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

20、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

21、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 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 里 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人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 不 仅 把“事”“情”和“物”“形

22、”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 有 以 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 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 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 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 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 画 不 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 为 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

23、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 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 连 续“三声”难。(摘编自钱丁书 读 拉奥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 的 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 塑 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 塑 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 辛 的 拉奥孔

24、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

25、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讲授指导】L A 2.C 3.I)4.材料一围绕莱辛 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

26、辛观点形成照应。5.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 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并不是质疑的第一人。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根据原文“用

27、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见,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绝对、武断,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D.“后人关于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可见,绘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抓住一个关键画面表现动作全过程;

28、诗歌也可以描绘静物,只是要化静为动,如王维的诗歌,大多是以动衬静,故而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没有道理。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 金屑”,即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本句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来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意思

29、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诗画同质。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 艺术意境”,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这句描写中前一句写图画摄取的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能支持莱辛的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先以莱辛的著作 拉奥孔来引出论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概述史诗内容和莱辛对比史诗中对拉奥孔被蛇缠绞的描写与雕像中的三点不同来得出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

30、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接着是作者阐述自己对莱辛观点的理解,“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并各自举例论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紧跟着针对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进行了解答,即“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式,通俗易懂。材料二的作者是把莱辛的观点与中国古人的观点进行对比,首先提出“绘画宜于表现 物体 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 动作 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接着引用中国古人对于绘画和诗歌的议论

31、来证明该观点,指出中国古人划分“丹青”和“雅颂”的界限是一善于状物一善于记事。接着分析莱辛的议论更加深刻,他“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而该观点在中国古代中也有例子可循,举例沈括质疑王维可以通过图画看出乐曲处于那个节拍,提 出“凡画乐,止能画一声”的观点,又由此联想到唐诗“欲作三声出树难”的理解,通过这些例子,证 明“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把中西方艺术观点进行横向对比,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间上的“后续”的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

32、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通过诗歌文字可以让人想象到诗人目送鸿雁飞去,双手拂动琴弦的画面。而呈现在画面上,由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画“手挥五弦易”,因为琴不移动,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符合材料一“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和材料二“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