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pdf

上传人:海阔****涯 文档编号:95814325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pdf(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中国无线经济无线经济白皮书白皮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22021 1年年1010月月 No.202114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前前 言言 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2、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无线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推动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无线技术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关键基础,成为全球各国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随着无线技术应用日趋广泛,频谱资源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首次定义了无线经济的概念并测算了其规模,认为无线经济是以无线电频谱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无线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无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与治理模式的经济形态。无线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规模已超 3.8 万亿元,占我国 G

3、DP 比重约为 3.8%。尽管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极大的冲击了全球经济,但无线技术快速演进升级以及创新应用,促使无线经济逆势增长。无线产业稳步快速发展。2020 年无线产业增加值规模超过 2.3万亿元,占无线经济规模的 61%,是无线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主导。重点领域无线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无线技术快速迭代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企稳回升,移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收入及利润保持较 高增速。无线赋能作用愈发显现。2020 年无线赋能增加值规模超过 1.5万亿元,占无线经济规模的 39%,成为无线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无线技术在传统行业加速融合,无线技术不断赋能制造业、民航、铁路、气象、应

4、急、轨道交通、水上等行业和部门发展,无线赋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愈加显现。无线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持续创新频率资源管理,不断提高频率资源管理效能,出台了 5G、车联网等无线产业的多个相关政策,为无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利用无线技术建设“数字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此外,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分析无线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无线经济发展和行业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目目 录录 一、无线经济内涵和框架.1(一)无线经济内涵和框架.1(二)国内外相关研究.3 二、无线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

5、组成部分.5(一)无线经济蓬勃发展.5(二)无线经济发展特点.8 三、无线经济各领域亮点频出.11(一)无线产业持续较快增长.11(二)无线技术赋能千行百业.21(三)无线治理能力不断提升.30 四、存在问题及挑战.34(一)无线产业上游对外依存度高.34(二)频谱资源全球统一规划和国际协调难度大.34(三)频谱资源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紧缺日益突出.34(四)5G 无线赋能未涉及行业核心业务领域.35 五、措施建议.35(一)推进无线产业发展,构建无线经济发展基础.35(二)加强无线赋能,拓展无线经济发展新空间.37(三)加强频谱资源管理,夯实无线经济发展基础.38 附件:无线经济测算方法.40

6、图图 目目 录录 图 1 无线经济体系框架.2 图 2 无线产业的组成.3 图 3 我国无线经济规模及占 GDP 比重图.6 图 4 无线经济增速图.7 图 5 无线产业与无线赋能经济规模对比.8 图 6 基础运营企业历年无线网资本开支情况.9 图 7 无线经济规模的测算框架.40 图 8 无线产业部分核算框架.41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一、无线经济内涵和框架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 5G、移动物联网、北斗为代表的各类无线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技术。基于各类无线技术形成了移动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等多个细分产业,为了更好的理解无线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7、的贡献,我们以无线技术为核心,从产业、赋能和治理三个维度提出了无线经济的概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无线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无线经济正在成为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一)无线经济无线经济内涵和框架内涵和框架 我们认为无线经济是以无线电频谱作为先导性关键生产要素、以无线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无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与治理模式的经济形态。无线经济包括无线产业、无线赋能以及无线治理三部分,具体框架见图 1。1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 1 无线经济体系框架 一是无线

8、产业。指以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基础载体,以无线技术为驱动力,提供无线应用相关的电子元器件、终端、系统和服务的企业集合。无线产业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直接利用频率资源的电子元器件、芯片和集成电路的基础制造业,是无线产业的上游;其次是基于基础制造业生产通信、广播、定位和导航等各类无线技术设备、系统、终端的设备制造业,是无线产业的中游;最后是利用无线电设备提供通信、广播、定位和导航等无线电应用的服务业,涵盖了移动互联网、无线相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是无线产业的下游。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角度,无线产业包括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

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中与无线技术相关的部分,如图 2 所示。无线产业是无线经济的基础。2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 2 无线产业的组成 二是无线赋能。指通过无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保障国民经济各行业业务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传统产业成本降低、产出增加、效率提升,带来的实体经济新增产出部分。无线赋能涵盖了无线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铁路、航空、气象、渔业、天文等各行业融合应用的拉动效应,是无线经济的主引擎。三是无线治理。指围绕无线技术的政府治理工作。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内容:一是政府围绕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二是政

10、府推动无线产业发展和无线赋能的管理;三是利用无线技术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二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 目前,国际上没有“无线经济”的统一概念。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从无线技术角度研究了移动通信、Wi-Fi 等无线技术的经济价值,测算了无线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关概念包括“移动经济”、3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5G 经济”、“Wi-Fi 经济”等,这些概念围绕不同无线技术涵盖相关产业和应用。“移动经济”、“5G 经济”等经济贡献包括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指移动技术及服务在移动运营,设备制造商,内容、应用和服务提供商,零售商和分销商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间接效益指通过普

11、遍税收为政府部门财政贡献的数值1。直接贡献对应无线经济中无线产业的经济贡献,间接贡献对应无线赋能的经济贡献。2021 年 GSMA 发布报告2021 年全球移动经济报告,认为移动产业带来的经济贡献主要包括直接贡献、间接效益及生产力效益。2020 年中国信通院发布了中国 5G 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0 年),对 5G 带动中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2019 年 GSMA 发布2019 中国移动经济走向2,并在 2020年、2021 年追踪发布了2020 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3、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4,测算中国移动经济规模。2018 年埃森哲发布了无线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

12、响,采用投入产出表的方法测算出每个无线产业工作岗位带动新工作岗位的数量5。Wi-Fi 联盟于 2018 年发布了2018-2023 年全球 Wi-Fi 经济价值报告,主要考虑生产者、消费者剩余、对 GDP 贡献及就业等因素,测算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Wi-Fi 的经济价值,并以此为基准计算出 Wi-Fi 全球的1 GSMA:The Mobile Economy 2021 2 GSMA:2019 中国移动经济走向 3 GSMA:2020 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 4 GSMA:2021 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 5 埃森哲:How the Wireless Industry Powers the U.S.E

13、conomy 4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经济价值6。并在 2021 年更新了2021-2025 年全球 Wi-Fi 经济价值报告7。二、无线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一一)无线经济无线经济蓬勃发展蓬勃发展 1.无线经济规模超 3.8 万亿 参考国内外频谱经济价值和无线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数字经济测算方法,对我国无线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具体测算方法见附件。2020 年我国无线经济规模超过 3.8 万亿元,占我国 GDP比重接近 3.8%,初步预测,2021 年我国无线经济规模约为 4.4 万亿元。5G 商用使无线经济潜力进一步释放,据测算,2020 年公众移动通信业务将拉动经

14、济总产出近 2.7 万亿元,其中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为 1.5 万亿元,间接拉动经济增加值约为 1.2 万亿元。6 Wi-Fi 联盟:The Economic Value of Wi-Fi:a Global View(2018 and 2023)7 Wi-Fi 联盟:The Economic Value of Wi-Fi:a Global View(2021 and 2025)5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 3 我国无线经济规模及占 GDP 比重图 2.无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除 2014 年以外,2012-2020 年我国无线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 增速,2020 年

15、我国无线经济增长 15.2%,高于同期 GDP 增速约 13 个百分点。2015 年提速降费政策对通信行业的营收造成了较大影响。根据工信部2020 年通信业统计公报,电信业务收入增速最低点出现在 2015 年,增速为-2%。同时,由于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要求,2015 年全国工业增长普遍回落,无线相关制造业增速也相应回落。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严重冲击,与此同时,也加快了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使多种无线新兴技术得以更快地融合到千行百业之中。初步预测,2021 年,无线经济增速将维持在 15%以上。可以预见,随着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速推8832.73 10729.00 12669.

16、31 14583.85 16369.64 18811.60 22275.22 26908.24 32320.11 38313.03 1.81%1.99%2.14%2.27%2.38%2.52%2.68%2.927%3.262%3.771%1%2%2%3%3%4%4%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全国无线经济快速发展 全国无线经济规模 占GDP比重 亿元 6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进以及无线技术应用的日趋广泛,无线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

17、要抓手之一。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 4 无线经济增速图 3.无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从无线经济结构来看,无线产业增加值占据主要地位,无线赋能规模占比逐年提升。2020 年我国无线产业增加值规模超过 2.3 万亿元,占无线经济规模的 61%,是无线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主导。经测算,无线赋能规模超过 1.5 万亿元8,占无线经济规模的 39%,成为无线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无线技术在传统行业加速融合,无线赋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愈加显现,预计 2021 年我8 本报告采用投入产出表的方法测算无线赋能规模,方法说明见附件。该方法基于国民经济宏观数据测算,暂不不区分具体行业具体无线技术。21

18、.5%15.1%12.2%10.0%13.3%16.1%18.9%17.6%15.2%7.9%7.8%7.4%7.0%6.8%6.9%6.7%6.0%2.3%0%5%10%15%20%25%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全国无线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 无线经济增速 GDP增速 7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国无线产业和无线赋能带来的经济规模将分别约为2.5万亿元和1.8万亿元。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 5 无线产业与无线赋能经济规模对比(二二)无线经济无线经济发展特点发展特点 1.无线电频谱是无线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国家战略性稀

19、缺资源,是无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要素之一。目前 43 种无线电业务已应用于国民经济的20 个门类 97 个行业大类当中,一方面频谱成为交通、铁路、航空、气象、天文等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另一方面频谱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移动通信为例,每代移动通信频率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明显带动无线经济的发展。从历年来运营商无线网的资本开支直观反映出频谱资源对无线电相关产业的直接拉动8392.42 9912.94 11408.65 12269.35 11744.39 13049.36 15214.24 17623 18773 23288 440.31 816.05 1260.66 2314.5

20、0 4625.25 5762.24 7060.97 9284.98 13546.79 15025.39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无线产业占无线经济主导,无线赋能持续快速增长 无线产业 无线赋能 8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作用,3G、4G 频率许可后的 1-2 年内,运营商无线网的投资支出增速基本都在 10%-20%之间,2014 年 4G 网络投资增速甚至高达32%。2019 年 5G 频率正式许可后,2020 年运营商 5G 网络投资达1757 亿,

21、整个无线网投资增速高达 23%。来源:通信业统计年鉴,运营商财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 6 基础运营企业历年无线网资本开支情况 2.技术创新是无线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线技术已成为信息通信技术中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从 1865 年麦克斯韦创立电磁辐射理论起,人类开启了 240 多年的频谱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各类无线技术不断创新演进,近年来技术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移动通信技术基本每十年就向前演进一代,目前已进入第五代移动通信时代,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进入研究阶段;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类无线电业务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催生出

22、众多新产品、新业态、新生产方式,进一步促进无9.9%-16.3%7.5%18.8%10.5%32.0%20.9%-23.5%-24.7%-0.6%25.4%23.0%-40.0%-30.0%-20.0%-10.0%0.0%10.0%20.0%30.0%40.0%050010001500200025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09-2020年基础运营企业无线网资本开支情况 无线网投资(亿元)增速(%)3G 频率许可 4G 频率许可 5G 频率许可 9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线经济发展。无线经济发展规模也验证了这一点,201

23、6-2018 年随着 4G 网络的规模部署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无线经济呈现快速增长。2019-2020 年随着 5G 网络的规模部署,带动无线经济较快增长。3.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频段是无线经济规模发展的关键 无线产业离不开相关技术标准和频谱资源,而全球统一的无线技术标准和频段是无线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移动通信技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不断迭代升级,都会带来市场规模指数级扩张,带来更强的技术溢出效应。从 3G 的多元化标准、4G 的两元化标准,到 5G 时代统一的世界标准,是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框架,各国积极开展国际及区域的频率协调

24、,形成更多全球统一的 5G 频段。基于统一的 5G 技术标准和频段范围,少量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就能够满足多国需要,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助于快速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以及移动通信业务的国际漫游。4.无线赋能是无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无线技术已广泛应用在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交通运输、民用航空、应急、政务、能源等各个行业,无线赋能经济规模超过1.5 万亿元,占无线经济规模的 39%。尽管低于无线产业规模,但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各类无线电业务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催生出10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众多新产品、新业态、新生产方式,无线技术将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以 5G 为代表的无线技术

25、不断加强垂直行业应用,将带来无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咨询机构OMDIA 测算,2035 年全球范围 5G 行业应用的经济贡献将达到 13.2万亿美元,其中将带动全球制造业新增产出 4.7 万亿美元9。三、无线经济各领域亮点频出(一一)无线产业无线产业持续持续较快较快增长增长 1.无线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无线产业主要包括信息通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互联网软件和服务等行业中与无线技术与应用相关的部分。近年我国无线产业增加值规模稳步增长,除 2019 年外,年均增速基本都在 10%以上。根据测算,2020 年无线产业规模超过 2.3 万亿元,是无线经济的基础。(1)无线技术演进升级促进电子信息制造

26、业企稳回升 随着 5G 建设加快,通信基础设施投资、移动终端及消费电子产品销售回暖,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从周期性波谷进入企稳回升趋势。总体来看,2020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年回落 1.6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8.3%,增速同比提高 3.8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17.2%,增速同比提高 14.1 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20209 OMDIA: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re Ready to Reap the Benefits of 5G 11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年,通信设备制造业营业

27、收入同比增长 4.7%,利润同比增 1%;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1.3%,利润同比增长 5.9%;电子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8.9%,利润同比增长 63.5%;计算机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0.1%,利润同比增长22.0%。(2)移动通信为整个电信业发展贡献收入超 6 成 2020 年,移动通信业务实现收入 8891 亿元,比上年下降 0.4%,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 65.5%。其中,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 62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3)移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收入及利润保持较高增速 截止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11

2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10.07 亿,占比达 99.6%10。考虑到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最大区别在于终端的移动性,其他环节二者基本共用,可以从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根据工信部数据,2020 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 12838 亿元,同比增长12.5%。行业利润增速高于收入。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利润 1187 亿元,同比增长 13.2%。2.重点领域无线产业发展情况(1)移动通信产业是无线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无线技术之一,近年随着网络强国、新基建等政策实施,我国移动通信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增加10 CNNIC:第 48 次中

29、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值规模占无线产业的 60%以上,成为拉动无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主要动力。移动通信产业上游方面,随着 5G 网络建设加快及智能终端的更新升级,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2020 年,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1.3%,利润同比增长 5.9%;电子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8.9%,利润同比增长63.5%,增速远高于 2018 年和 2019 年。移动通信产业中游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020 年,通信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7%,考虑到 5G 网络部署及

30、通信终端升级等因素,我国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高于 4.7%,预计 2021年增速将达到约 15%。移动通信产业下游方面,整个移动通信业务量、收入和网络规模都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业务层面,截止 2020 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数 15.94 亿户,普及率为 113.9 部/百人。2020 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达 11.36 亿户。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宅家”新生活模式等影响,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激增,线上消费异常活跃,短视频、直播等大流量应用场景拉动移动互联网流量迅猛增长。2020 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 1656 亿 GB,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

31、10.35GB/户月,比上年增长 32%;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 1568 亿 GB,比上年增长 29.6%11。收入层11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 年通信业统计公报 13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面,2020 年,移动通信业务实现收入 8891 亿元,其中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 6204 亿元。网络层面,截止至 2020 年末,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数达到931万座,其中5G基站数量超过71.8万座,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城市的 5G 网络覆盖。(2)智能消费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目前可穿戴设备(耳机、手表、眼镜等)、智能家电家居(体重秤、扫地机等)、AR/VR(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无人机、智能购物

32、车等新型电子消费终端大多使用了移动通信、Wi-Fi、蓝牙、NFC、无线充电、卫星定位等一种或多种无线技术,无线技术每一轮演进与创新均与消费电子深度融合,激发起电子产品又一轮新的信息消费热潮。智能消费产业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主要是包括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等行业,智能消费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拉动了整个电子元器行业的增长。中游主要是智能终端、穿戴设备等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智能终端方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20 年国内手机终端出货量达 3.08 亿台,同比下降 20.8%。其中5G 手机终端累计出货量 1.63 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 218 款,占比分别为 52.9%和 47.2%

33、,5G 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手机终端出货量的下跌趋势。智能穿戴设备方面,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销售量达 4.447 亿台,相比于 2019 年增长了 28.4%,其中耳机是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最多的产品,其次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14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环12。国内2020年可穿戴市场出货量接近1.1亿台13,同比增长7.5%,尽管受到疫情、供应链等多方面影响,国内可穿戴市场出货量仍然保持了加快的增速。下游主要是用于智能终端的短视频、游戏及新消费等内容服务。以 AR/VR 消费级市场为例,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资本的强力助推以及 5G、云计算等技术与 VR/AR 的深度融合,

34、VR/AR 行业产品成本降低,体验更为优化,VR/AR 消费级内容市场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0 年中国 VR/AR 消费级内容市场规模达 128.4 亿元,较 2019 年增加了 77.9 亿元,同比增长 154.3%14,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迈进加速新阶段 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当前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阶段,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基本与全球先进水平处于“并跑”阶段。2020 年我国 L2 级智能网联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 15%,L3 级自动驾驶车型在特定场景下开展测试验证。高精度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已达

35、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多款主流车型供货,智能驾驶(MDC)计算平台、车规级 AI 芯片在多个车型上进行装车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有望继智能手机之后,成为新一代的超级终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广阔,新车渗透率高于全球水平,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 2025 年我国智能网联新车销售量将接近 2000 万辆。12 IDC:2020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报告 13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 年第四季度 14 智研咨询集团:2021-2027 年中国 VR/AR 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 15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无线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础,将实现车辆与外部节点的信息共享和协

36、同控制,涉及安全、效率、信息服务多种应用场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使用基于蜂窝通信和终端直通通信融合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C-V2X),包括基于 LTE 技术的版本 LTE-V2X 和面向 5G 新空口的 5G NR-V2X。我国 C-V2X 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围绕 LTE-V2X 形成包括通信芯片、通信模组、终端设备、整车制造、运营服务、测试认证、高精度定位及地图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为推动 C-V2X 产业尽快落地,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全国各地先后支持建设多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工信部发布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 5905-592

37、5MHz 频段管理规定(暂行),指导地方批复 11 个城市的 14 个车联网直连通信频率许可,并积极推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已经批复支持无锡、天津、长沙建立国家级先导区。(4)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成为发展新领域 卫星导航是采用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的无线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Galileo)构成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领域,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

38、础设施,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16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北斗产业链主要有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行服务等环节。其中基础产品主要包括芯片、板卡、天线、接收机等,是北斗产业链的基础和核心。截至 2020 年底,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超过1.5 亿片,其中 2020 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 4.36 亿台,国内厘米级应用高精度芯片、模块和板卡的总出货量突破 100万片15,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农机、工程机械、测绘仪器、机器人和物联网终端等,高精度应用明显呈现出泛在化和规模化趋势。北斗系统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面

39、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车辆船舶监管、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区得到成功应用。(5)短距离无线通信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构筑基于智慧连接的数字世界的关键技术。随着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需求和应用不断涌现,以 Wi-Fi、蓝牙等技术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Wi-Fi 技术快速迭代推动 Wi-Fi 产业快速发展。据 IDC 统计,全球支持 Wi-Fi 连接的各类终端设备累计出货量达到 282 亿,预计到 2023 年将超过 461 亿。Wi-Fi 产业包括芯片、

40、网络设备、终端三个主要环节。上游的芯片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含了大量的核心专利,对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国外企业在 Wi-Fi15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021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17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芯片占据市场份额较大。中游的网络设备主要是家用和企业无线路由器,我国企业在家用网络设备市场中有较大份额。终端主要是集成了 Wi-Fi 芯片的智能终端和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物联网设备都具备了 Wi-Fi 连接能力。由于 Wi-Fi 技术应用模式以局部区域自用为主,相比移动通信技术下游环节较少。(6)卫星互联网产业成为多国发展热点 卫星互联网是

41、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随着高通量卫星技术的发展,促使卫星互联网通信的性能大幅提升和用户成本快速下降,多国开始建设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主要通过低轨星座(LEO)组网以及高轨星座(GEO)组网两种途径实现。高轨卫星互联网在利用效率、卫星寿命、空间设施成本、终端成本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低轨卫星互联网的优势则主要在于复杂地形连续通信及传输时延低。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在高轨(GEO),中轨(MEO)以及低轨(LEO)等不同轨道上均有所布局。SpaceX 与 OneWeb 公司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已经进入到了应用组网阶段,Starlink 计划截至 2021 年

42、 7 月 28日,已经累计发射 1740 颗“星链”卫星,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卫星互联网产业主要包含了卫星制造、地面设备、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卫星制造环节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卫星载荷。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式地面站(静中通、动中通等)以及用户终端。卫星发射环节包括火箭制造以及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及服务主要包含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以及卫星固定服务等。按上中下游分,上游主要包括相关基础电子元器件18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及材料,中游主要包括卫星及地面设备的制造,下游主要包括卫星发射、运营及服务。当前卫星互联网主要集中在空间段及地面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及

43、地面设备成为关注的焦点。卫星制造方面,随着卫星向着高通量方向发展,目前正积极开拓 Q、V 频段,太赫兹频段正处于规划阶段;宽带转发器、多点波束技术、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等技术是重点发展方向。(7)雷达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进行探测和测距的技术,最初出现在军事战争中。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在民航、气象、天文、遥感测绘、船只导航、汽车防撞、交通管制、车速测量等领域,在洪水监测、海冰监测、土壤湿度调查、森林资源清查、地质调查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应用潜力。不同工作频率的雷达呈现不同的特性,被应用于不同领域,根据频段雷达可以分为短波超视距、超短波雷达、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

44、激光雷达等。雷达系统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数据处理机和显示器等若干分系统构成,雷达技术产业可分为三部分:上游主要是包括雷达所需的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中游主要是雷达整机制造,下游主要是雷达的集成与应用。不同行业的雷达应用和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几个典型行业的雷达产业如下:汽车雷达。近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车载传感器市场潜力被广泛看好,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雷达技术作为车载传感器的重要组成受到愈多关注。各个国家对汽车毫米波雷达分配的频段各有不同,主要集中在19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24GHz 频段和 77GHz 频段,少数国家(如日本)采用

45、60GHz 频段,未来全球汽车毫米波雷达的频段会趋同于 77GHz 频段。根据工信部即将发布的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国内汽车雷达将主要使用 76-79GHz 频段。汽车雷达主要包括收发天线、雷达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等部分,其中雷达传感器是关键核心部件,77GHz 频段雷达所用的集成电路主要由国外厂商提供。目前国内企业正在加快天线、射频组件、数字处理芯片等雷达硬件设备研发。在下游整车集成方面,博世、大陆、电装等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 77GHz 频段汽车雷达产品市场的主要份额。民航领域雷达。民航领域雷达应用主要有气象雷达和空管雷达。空管雷达包括一次雷达和二次雷达,一次雷达

46、为主动探测雷达,主要有机场监视雷达、航路监视雷达和机场地面探测设备;二次雷达是被动探测雷达,通过收发飞机上的应答机编码、飞机航表数据和呼叫飞行员来实现空中管制。民航领域雷达产品门槛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工程经验。上游的元器件和原材料通常都是军民两用,市场化程度较高,雷达大部分分系统级产品和核心设备配套关系较为固定,多为内部配套,目前雷达整机制造多为国内企业。气象领域雷达。气象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气象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以及农业、水文、林业、交通、能源、海洋、航空、航天、国防、建筑、旅游、医疗等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气象雷达包括风廓线雷达、新一代多普勒测雨雷达以及毫米波测云雷达

47、等。我国新一代气象雷达是多普勒雷达,分为 S 波段(波长约 10cm),C 波段(波长约 5cm)、X 波段(波长约 3cm)。其中投入业20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务运行的以 S 波段与 C 波段雷达为主,X 波段雷达个别情况下应用于地形影响的探测盲区以及局地天气服务业务。气象领域雷达有较高的产品门槛,市场集中度较高,国际市场主要制造商有霍尼韦尔,Enterprise Electronics Corporation(EEC),Selex ES GmbH 等。新型雷达。随着雷达技术创新性突破,先进数字信号处理(DSP)、灵活射频收发器、尖端天线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满足了军事和商用市场的小型化

48、、经济型、高精度需求,推动新型产业发展。例如,探鸟雷达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智能检测飞鸟与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满足了空中航路安全、城市安保等严峻要求。雷达生命探测仪,利用人体呼吸或心跳时身体产生的微弱震动探测生还者的存在。(二二)无线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无线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1.无线赋能规模呈现快速增长 无线赋能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2020 年规模超 1.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逐年提升,由 2011 年的 0.07%增长至 2020 年 1.46%。无线经济在传统产业中发展水平呈现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的特征。2020 年三次产业中产业赋能增加值规模分别为594 亿元、603

49、3 亿元和 8993 亿元。无线赋能依托于中国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旺盛需求,在无线经济中占比逐渐增加。2.重点行业无线赋能情况(1)制造业无线技术及业务应用情况 21 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以 5G 为代表的无线技术正在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无线技术逐步应用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故障运维、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等环节。以 5G 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5G 与工业互联网结合,形成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

50、工业领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应用模式。同时,5G 将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普遍应用于工业互联网,不断地打通工业领域“信息孤岛”,海量的设备产品联网,满足工业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将对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工业数字化转型如虎添翼。工信部、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提出推进 5G 模组与AR/VR、远程操控设备、机器视觉、AGV(自动引导小车)等工业终端的深度融合,支持 5G 在质量检测、远程运维、多机协同作业、人机交互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化应用,不断拓展 5G 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无线接入系统(无线局域网技术)。使用 2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