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753894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共11道大题附参考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岭,百胜安知赤壁焚。绪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注】笳(zui)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观衅:窥伺敌人 的间隙以便行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

2、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16 .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不同。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除夜对酒赠少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注】少章:秦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时为布衣,与陈师道交往颇密。岁晚: 一年将尽。(3)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17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师道此时身无所托,而“灯前客”均已得到一官半职,生活有着落。B.陈师道半辈子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寄

3、托于梦。C. “一梦有无中”,说明梦与现实一样,诗人理想有时能实现有时又搁浅。D. “发短”“颜衰”可视作诗人的自嘲之语,此处着意写当时的窘迫之态。15.白居易有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试简要分析此句与本诗尾联在情感 态度上的异同。真是“举杯俏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十、15 .C (“愤怒、怨恨和无奈”不准确。从全诗来看,诗的基调是忧和愁,没有愤和恨。“隼静早因禽”中“静” 应理解为静待为国效力的时机)16 .这两联诗句体现了戎诗与杜诗的相似之处:都反映了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国家处于动荡离乱之中的现 实,诗人此时身体衰弱,处境艰难,报国无门;都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与个人

4、心境的苦闷哀伤融合在一 起,情感深沉蕴藉,感人至极,彰显了沉郁的风格特点。(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H一、15.1) 【解析】“语言含蓄绮丽”有误。本词用词质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16.同:都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写)。(2分)异:菩萨蛮中“梅子”是高洁爱情的象征,表现的是二人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表达了少妇内心的 期待。(2分)声声慢中“雁”是词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2分)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 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

5、版权,请联系处理,立删,谢谢!发布文章 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注:晚晴:傍晚天空放晴。诗人此时寓居于桂林,夏季多雨少晴。夹城:城门外的瓮城。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明观赏的立足点,着一 “深”字,可见诗人的居所位置幽僻、环境清静,奠定了全 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B.第二句进一步表明时令特点一一春天虽然己经过去,炎热的盛夏却还没有到来,眼下正是 气候清和宜人的时节。C.第三句中,诗人发现连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也沐

6、浴了晚晴的余晖,并且进一步想象这是天 公对它的怜爱。D.颈联中,诗人凭高远眺,视界广远,那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片光明, 在写景中表现出明朗的心境。16 .尾联中,诗人借飞鸟的姿态,表现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下列诗句中,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 项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17 .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也描摹了傍晚的阳光,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本诗不尽相同, 请比较“人间重晚晴”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不同。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插田歌(

7、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滕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注】田藤(ch6ng):田填。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 暗不定。白丝(zhu)裙:白麻布做的裙子。丝,麻布。郢中歌:楚歌。此处指民歌。嘤(y Ing)咛(ning):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 句尾有和声)。(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 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

8、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远望田雁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闪烁,明暗不定。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悲伤的心情。1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五、阅读下面这首五言诗,完成下列小题。上山采藤芜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绿,故人工织素;织绿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缴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注】:藤芜:香草名,叶子风干可做香料。缴、

9、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绿色带黄,素 贵嫌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通过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人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各自的苦衷, 人物对答富有感情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 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C.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二明确告诉弃妇,新妻虽然不错,但我觉得故人更好,说明其 有悔恨之意。D.本诗吸取了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上山采藤芜”,用香草“靡芜”比喻弃妇的美德, 委婉含蓄地批评了故夫的有眼无珠。16.比较上山采靡芜氓孔雀东南飞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简要

10、分析说明她们有什 么不同点。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 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 “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B. “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时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

11、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16 .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 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拓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注】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武器或力量。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

12、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C.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D.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不同。(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盘殖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陪。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花径不曾缘客扫,肯与邻翁相对饮,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14.

13、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蓬门今始为君开。隔篱呼取尽余杯。不尽长江滚滚来。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分)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 之情。B.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 之长。C.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 与心境。D.登高语言慷慨激越,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 感人肺腑。15.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浣溪沙注张孝祥霜

14、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 景象。B.上阕勾勒的图景虽明丽壮阔,实则以乐景衬哀情,与“澹烟衰草”一起传达出词人感伤的 心境。C.下阕抒写词人对烽火遍地的中原的无尽担忧,尾句中的“挥泪向悲风”更是突出了词人的 悲愤。D.本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 词风。16.这首词

15、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了 “浊酒”这一意象,它在三首诗 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辰州建中四年多怀戎昱荒徼辰阳远,穷秋瘴雨深。主恩堪洒血,边宦更何心!海上红旗满,生前白发侵。竹寒宁改节,隼静早因禽。务退门多掩,愁来酒独斟。天涯忧国泪,无口不沾襟。【注】此诗作于戎昱被贬辰州(治所辰阳,今湖南怀化)任上。此句指藩镇割据,战乱 四起。禽:通“擒二务退:处理完公务之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起笔描写所居之地偏僻荒远,又适逢连绵瘴雨,透露出诗人孤寂伤感的心境。B.诗人此时虽然远离京城,但仍表示为

16、报答皇恩甘愿倾洒热血,誓死不移忠贞之心。C.诗人用被擒的隼鸟作比,形象地表达了对于自己被贬远地的愤怒、怨恨和无奈。D.诗歌的最后四句从日常生活场景入笔,用语平易朴实,忧国忧民之情显豁浓烈。16.后人多认为,戎昱在诗歌创作上追摹杜甫。请以本诗“海上”两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为例,谈谈你的理解。(6分)十一、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菩萨蛮回文冬闺怨苏轼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写飞雪扑面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冷暖

17、之变可见景物与人情的巧妙结合。B.三、四句写仅着单衣又有何妨,一“欺”,一 “任”,烘托出了少妇坚贞如一的精神。C.七、八句直接道出了少妇盼望郎君归来而未如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牵肠挂肚,刻骨铭心。D.此词以闺中少妇的视角展开,侧重表现其所思所感,语言含蓄绮丽,极富有表现力。16.“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与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6分)附:参考答案【答案】15. C16. (1)内容不同: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情感不同。苏辙 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

18、成功是不可能的。苏 轼词借追忆周瑜的功、也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 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解析】15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前两联以描写为主”错误,前两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脸,百胜安 知赤壁焚”,写曹操攻卜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被一 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前两联以记叙为主。故选Co16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1)内容

19、不同: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之事,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 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一个写曹操,一个写周瑜。情感不同:苏撤此诗的尾联“占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占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 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 的批判之情。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榴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 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联为记叙,写啊操新得水军

20、,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 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 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 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情色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 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 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 雄浑豪放。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

21、情融为一体,给人 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14. C题中C项,“一梦有无中”的意思是梦里有,而梦醒无,是指理想在梦里能实现,而在现实里却无法 实现。15.同:白诗中的“沦落”,陈诗中的潦倒,都表达了作者对处境凄凉者的无奈之叹。异:白诗中“相逢 何必曾相识”,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失意者的慰藉。陈诗“我歌君起舞”更可看作是诗人面对未来的自我激励,于 感伤中多出一分激情,一种力量。【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与本诗尾联在情感 态度上的异同,答题时现根据课本答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失意者的慰藉 而陈诗“我歌君起舞”

22、更可看作是诗人面对未来的自我激励,于感伤中多出一分激情,一种力最。通过白诗中 的“沦落”,陈诗中的“潦倒”,又可看出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处境凄凉者的无奈之叹。三、15. A16. B17. “人间重晚晴”:人们珍重傍晚的晴好天气。明知晚晴的短暂,却不因此而伤感嗟叹,而是恰恰相反, 因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加珍视,是一种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比美好,可惜已经接近黄昏了。既有对美的赞叹,也有美好晚景即 将消逝带来的惋惜怅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理解错误。“深居俯夹城”说自己居处幽僻,

23、俯临夹城,“俯夹城” 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结合第二句“春去夏犹清”分析可知,此诗描绘了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 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 有自况意味。“越鸟”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A.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一 “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 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B.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

24、浩荡之 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 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C. “黄鹤一去不史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大意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江 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 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D.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大意是“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鹏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 声”,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故选四.15 . D1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

25、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 “悲伤的心情”错误。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是欢乐愉悦的心情。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两首诗中插田歌是古体诗(民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近体诗,古体诗倾向口语化,韵律 自由,是民歌风;近体诗倾向于典雅,韵律严格,风格庄重。首先,从选词上言,插出歌多选用口语化词语,似是农民口中讲出,通俗易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则选用典雅的词语来指称意象表达感情,如“烂柯人”“沉舟” “翻似”等,显得典雅庄重。

26、其次,从韵律上言,插田歌本为民歌,自然成韵;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平仄严格,声韵调和。再次,从修辞上说,插田歌平白如话,少用修辞,即使用到比喻,也浅显生动,如“田麟”如“线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有用典,如“闻笛赋” “烂柯人”;对仗也工整。总之,插出歌质朴活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雅平正。五、15 . A16 .氓中的女主人公面对男子的反复无常,表现出果敢决绝的一面;孔中的刘兰芝面对婆婆的刁难, 表现出勇敢清醒且具有反抗精神;本诗中的女主人面对前夫的喜新厌旧,则显得温和软弱。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A. ”通过三人的对话”错误。“新人”并没有参与对

27、话。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氓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 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 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 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28、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写出了刘兰芝对自己婚姻有清醒的认识,准备自休下堂,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上山采藤芜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诗中出现了故夫、弃妇和新人三个人物。“长跪 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等句写弃妇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 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但相对前两首诗而言,女主人公则显得更加温和、软弱,没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六、15 . B16 .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

29、容和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结构的能力。8. “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 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写诗人在谪居之处早晚听不到其它的乐声,听到的尽 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这些声音都使人思绪万千,愁眉不展。诗人通过谪居之地偏僻,环境简陋,表达 了诗人因为被贬引起的忧愁愤懑、痛苦无奈。本诗中,“故山犹自不堪听”写诗人年己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 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

30、矣。词人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哀鸣,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更引 发了思乡的愁绪。七、15 .D.(第一、二联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具体分析”的表述也不够准确)16 . (1)内容: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情感不同。苏敏诗从 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 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情感真挚。(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任选两个角度,每个角度3分,

31、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八、14. B (“百年”指晚年)15.客至:“樽酒”“旧酷”,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 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 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本诗之酒第六句和第八句各一处,答出一出即可。 言之有理,酌情赋分。)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 心中,更加无法排遣。(也可理解为诗人对生命的珍惜,潦倒之中不失对生活的热爱。言之有理,酌情赋分。)九、15. D “

32、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成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 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16. 杜甫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的是万方多难、老病缠身的感伤;范 仲淹渔家傲中的“浊酒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突出的是战争中思念家人而又归家无计的感慨; 本词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抒发的则是中原沦陷、烽火连年、失地难收的 悲痛。(每点2分)解析 杜甫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 合在一起,极尽笔墨地突出了诗人因万方多难而导致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除了为国事和时局担忧之外, 诗中还有“繁霜鬓”,体现了诗人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伤感。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泗,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展现了 思念家人的情感;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表达 了归家无计的感伤。本词中的“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 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中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山河破碎,连年战火,无限感慨,欲借酒消遣,而酒罢益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