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732576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大《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质大《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大《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大《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沉积岩石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总学时:80 理论学时:50 实验学时:30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实现培养合格的地质学专业的 人才上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鉴别沉积岩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展沉 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进行资源勘查工作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授课2学时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的概念;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历史与

2、现状、沉积岩石学的任 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 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授课4学时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风化产物类型,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风 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沉积 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其二者关系;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概念;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后作用概念、基本类型、特征及其阶段划分);沉积岩的分类。第三章 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授课4学时、实验2学时研究沉积岩构造和颜色的意义,沉积构造分类,各类沉积构造(如层理构造、层面构造、 变形构造、化学成因构造及生物

3、成因构造等)的概念及特征;沉积岩的颜色。第四章 碎屑岩的物质成分授课1学时、实验2学时碎屑物质(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化学沉淀物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第五章 碎屑岩的结构与粒度分析授课3学时、实验2学时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孔隙)的概念及各结构组分的特点; 碎屑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及研究的地质意义。第六章 砾岩和角砾岩授课1学时砾岩的一般特征,砾岩的分类,砾岩主要成因类型的特点,砾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七章 砂岩及粉砂岩授课3学时、实验8学时砂岩的一般特征,砂岩的分类,各类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 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通过

4、砂岩资料研究物源区构造背景,粉砂岩的一般特征及粉砂岩的成 因,砂岩的成岩作用。第八章 粘土岩授课1学时、实验1学时粘土岩的一般特征,粘土岩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及其 与油气关系。第九章 火山碎屑岩授课1学时、实验1学时火山碎屑岩的概念及岩石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各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火 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第十章 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授课1学时、实验2学时压实、压溶、胶结、交代、重结晶、矿物多形转变、溶解等作用的概念及其特征,碎屑 岩成岩阶段划分及其识别标志;溶解作用次生孔隙。第十一章 碳酸盐岩概论授课2学时、实验2学时碳酸盐岩岩石学研究新进展,

5、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组分特点。第十二章 碳酸盐岩的生物骨骼组分授课2学时、实验2学时碳酸盐岩生物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钙质生物骨骼的结构分类,碳酸盐岩中常见生物门 类骨骼鉴定特征。第十三章 石灰岩授课1.5学时、实验4学时石灰岩的成分分类、石灰岩的结构分类,有代表性的石灰岩分类方案及其简要评价。第十四章 白云岩授课1.5学时、实验2学时白云岩岩石学,几种主要白云岩化的作用机理,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第十五章 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授课1学时、实验2学时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几种主要的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环 境的特征;碳酸盐岩成岩阶段及成岩环境的划分及其主要标志。第十六章

6、其他沉积岩授课1学时蒸发岩、硅岩、铁、锦、铝、磷沉积岩、煤及油页岩。第十七章碎屑岩沉积相第一节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授课1学时沉积相、沉积环境的概念,沃尔索相律及相模式的概念,标准相模式的作用,沉积相的 分类。授课1学时第二节山麓一洪积相冲积扇的形成及形成条件,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及其亚相划分,冲积扇的鉴定标志,冲积 扇与油气关系。第三节河流相授课2学时河流的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河流相的亚相、微相划分及其主要特征,河流沉积组合 及垂向模式,古代河流沉积的主要鉴别标志,河流相的油气分布规律。第四节湖泊相授课2学时湖泊沉积环境的一般特征,湖泊相的亚相划分,湖泊沉积相的主要特征及其鉴别标志, 湖泊相与油气

7、关系。第五节海相组授课4学时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海相组的划分及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征。滨岸沉积环境的水动力特征及搬运、沉积特点,滨岸相的亚相类型及其特征,滨岸相的 鉴别标志。泻湖、障壁岛、潮坪等各沉积环境特点,各亚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彼此间相组合及其 与油气关系。浅海陆棚的沉积环境特点,浅海陆相的亚相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浅海风暴流沉积及其识 别标志。半深海、深海的沉积环境特点,沉积作用方式及岩石类型的特征、海相组沉积与油气关 系。第六节 三角洲相授课2学时三角洲沉积环境特点,三角洲的主要类型,三角洲的亚相,微相划分及沉积特征,三角 洲的相组合及沉积旋回,三角洲相的识别标志,三角洲相与油气关系。第十

8、八章 深水异地碎屑沉积授课3学时重力流、等深流、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和意义,重力流、等深流、 内波、内潮汐沉积物(岩)的基本特征沉积相和相模式;深水异地沉积与矿产。第十九章 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授课3学时国内外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概况,若干主要相模式(欧文的、杨的、威尔逊的及深 水的等相模式)的主要特征、礁与礁相第二十章 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授课2学时相标志、剖面相分析、陆源碎屑沉积盆地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第二十一章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自学大地构造作用、海平面升降作用、气候等控制作用、盆山耦合作用;地质历史中的沉积 作用主要特征。三、基本要求通过讲课和实验,使学生深入了解

9、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沉积岩 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分类及各主要类型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并能够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 定、描述各类沉积岩,掌握沉积相的指相标志及各种沉积相类型的主要特征,掌握岩相古地 理的研究方法,并能开展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工作。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一、沉积岩的沉积构造标本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二、碎屑岩的粒度分析及资料整理(演示松散砂样的筛析法、沉速法、实测砂岩薄片的碎屑颗粒的粒径,并进行粒度参数计算)2学时实验三、碎屑岩的成分、结构组分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四、砾岩、石英砂岩手标本和薄片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五、长石砂岩手标本和薄片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六、岩屑砂

10、岩、杂砂岩手标本和薄片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七、砂岩的成岩作用现象及孔隙结构特点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八、粘土岩、火山碎屑岩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九、碳酸盐矿物的染色鉴定及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观察与描述(一)2学时实验十、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观察与描述(二)2学时实验十一、颗粒(非生物)灰岩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十二、生物屑灰岩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十三、白云岩、礁灰岩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十四、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的观察与描述2学时实验十五、未知名砂岩或碳酸盐岩的鉴定2学时五、大纲说明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均较强,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既要注意理论阐述,又要注意 对学生进行识别各类沉积岩和

11、分析各种沉积相的能力的培养;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提高 学习兴趣,本课程备有十几部电教片和大量的实物标本,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同学收看和观 察。为充分利用校内建有的国内外唯一的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和国内唯一具有活动 底板的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等教学资、以及临近长江荆江段的地理优势,希望教师利用课外 时间组织同学们参观考察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长江荆江段 现代河流沉积。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沉积岩石学(第三版),赵澄林、朱筱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沉积岩石学,曾允孚、夏文杰主编,地质出版社,1986.3、沉积岩石学(第二版)(上、下册),冯增昭主编,石

12、油工业出版社,1993.4、沉积岩石学,刘宝培主编,地质出版社,1980.5、中国沉积学,冯增昭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6、陆源碎屑沉积环境,H.E.赖内克、I.B.辛格著,陈昌明、李继亮译,石油工业出版 社,1979.7、碎屑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孙永传、李蕙生编,地质出版社,1986.8、碳酸盐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贾振远、李之琪编,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9、碳酸盐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冯增昭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10、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何镜宇、孟祥化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沉积成岩作用,刘宝瑞、张锦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12、岩相古地理基

13、础和工作方法,刘宝瑞、曾允孚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13、(Origin of sedimentary rocks (2nd ed.), Harvey Blatt, Gerard Middleton and Raymond Murray, Prentice-Hill, Inc. 1980.14 (Petrology of the sedimentary rocks (7th ed.) ,Greensmith J T, Unwin Hyman, 1989.15、(Sedimentary Petr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sedimentar

14、y rocks(2nd ed.), Maurice E Tucker, Blackwell science, 1991.16、(PetrologyThe study of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rocks(2nd ed.), Loren A Raymond,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1.17、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Gary Nichols, Blackwell Science, 1999.18、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

15、es,Reading H G (e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Oxford, 1986.19、Facies Models: Response to Sea Level Change,Walker R G and James N P, 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 1992.20、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field(2nd ed.), Maurice E Tucker, Hohn Wiley & Sons, 1995.21、Sedimentary Petrology)(英文辅助教材),何幼斌编,江汉石油学院,2003.22、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depositsA study of internal tides, internal waves, contour currents and their deposits,Gao Zhenzhong, Kenneth A Eriksson, He Youbin, Luo Shunshe and Guo Jianhua, Science Press and VSP, 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