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he****i 文档编号:95674976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甘肃省2024届新高考备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2、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姚

3、鼐、吴德旋、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与意义。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

4、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

5、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

6、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当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其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属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既是因为桐城派体量庞大难窥全豹,也与现代学术研究的性质有关。对于多数非桐城派学者而言,对桐城派的了解主要来自文章,因此视桐城派为文派。对于桐城派学人来说,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也很难触及桐城派全貌。(摘编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材料二:桐城派的文论滥觞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在继承方苞的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神气音节”和“品藻”说,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绵延时间最长、

7、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文派。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是文献资料,用来佐证义理的;辞章是文辞,属于创作技巧,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辞章”亦即文章,只是学术的一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过辞章来传播,也要美,要写得平易畅达,不能像汉学家那样只讲考据。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学,所载之“道”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桐城派不单研究散文的创作技巧,还包括创作目的、材料选择、思

8、想道义、学术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审美,还有审智,不只是抒情,还有说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时期,于汉学兴盛、摈斥宋明儒学的大背景下,将宋儒之性道与汉儒之经义相结合,考据与辞章相统一,现实针对性是很明显的。(摘编自方云龙桐城派的文化品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桐城派既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领域广。B.桐城派成员方苞将经史之学的“义法”引入辞章,倡导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C.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D.桐城派在乾嘉时期取得很大

9、成就,姚鼐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桐城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长期以来,其传统文化共同体属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B.材料一大量列举桐城派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突出了桐城派人才辈出,成就显著。C.姚鼐提出他的为文主张,跟乾嘉时期汉学盛行、宋明儒学被摈斥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D.两则材料都详细阐述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的为文理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姚鼐弟子姚椿曾写过运米行和续运川米议等文章,提议从四川贩米解决两江、两湖灾民以及其他民生问题,被林则徐认为是恤

10、民长策。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方东树、陆继辂、宋翔风等桐城派成员人其幕府,参赞政务,政绩斐然。C.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D.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一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4.材料一认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认识。5.曾国藩对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C 2. D 3. C 4.桐城派三百年来秉持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相结合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桐城派成员之间声气相通

11、,后代成员在继承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派理论,与时俱进,觉世牖民。5.继承:曾国藩继承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并以“义理”为重的为文理念。发展:姚鼐所重视的“义理”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而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经济之学,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可知,“义法”理论强调的是三个统一,分别是格律和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

12、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都详细阐述”错误,材料一阐述得相对简略。“但侧重点完全不同”表述不准确,两则材料都重点论述了“义理、考据、辞章”这一为文理念的内涵。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可以支撑材料一桐城派坚持以古文辞章和经世济民为思想基础的观点。B、D两项,可以支撑材料一中桐城派在诸多领域成就斐然的观点。C.表现了桐城派散文对后人的影响。材料一没有论述相关问题,故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

13、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和“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可概括出:桐城派三百年来秉持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相结合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根据“后来刘大概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

14、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可概括出:桐城派成员之间声气相通,后代成员在继承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派理论,与时俱进,觉世牖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继承:根据材料三“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材料二“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曾国藩虽重义理,

15、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可概括出:曾国藩继承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并以“义理”为重的为文理念。发展:根据材料三“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可概括出:姚鼐所重视的“义理”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而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经济之学,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继父邵宝健不怕你笑话,巷口那个驼背鞋匠是我的继父。他是背上先有座“小山”才不得已弄了个鞋匠的行当,还是因为长期弓着背补鞋钉掌才弄了个“小山”在背上

16、,未可知。我只知道,他在两年前和我母亲结婚时,我正对司画女神爱得疯狂,而驼背继父的出现使我一度对毕加索和变体、怪诞画法着了迷。20岁的男子汉嘛,是很要面子的。继父刚来我家时,我连出门也不好意思。我没有理由恨母亲。她嫁给那个驼背,完全是为了不务正业的我和尚在初中读书的小妹。我有了个继父后,画画就有了物质保证。尽管这样,我一点也不喜欢他。我从来没叫过他一声“爸”。依我看来,他活着就为了三桩事:一是鞋匠的活计;二是喝酒;三是和我母亲生活。他那难看的酒糟鼻始终绯红,就是因为酒喝得过多。他对我的游手好闲,并不反感;而对我钟情于画画,却有点不以为然。这自然是因为我的花销要威胁他的酒钱。我还从他的眼神里,感

17、觉到他对我的警告。他似乎和我母亲谈过:动笔杆子的人,包括握画笔的,大多是没有好下场的,或者说是靠不住的。我自小爱好画画,水彩、油画、中国画,无不涉及。也许是天赋不足,抑或是未期机遇,学画多年,至今仍一事无成。我的画进不了画展,偶尔投过稿,均无音信,更不要说能变成小钱。但我不气馁。高考落榜后,我索性关起门来潜心作画。那些画友,自从知道我有了个驼背继父,似乎也不大愿意和我磋商画技了。哼!这天,我恐怕是向母亲要的钱多了一点,继父也似乎多喝了点酒。他的话特多,且含糊不清。经过母亲的翻译,才知道他说我已是条汉子了,不能老呆在家里吃闲饭,将来他们两口子总会死的,到时再想到创家立业便来不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

18、的工作,可和他学习补鞋,现在补鞋的赚头也很不错。这是什么话!我一气之下,三天不回家。后来还是母亲和小妹把我从我的同学家找回去。我了解到县城那家裘一品画斋,代人出售画作。我跃跃欲试,手舞之,足蹈之。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一幅油画,题为傍晚。长1.5米、高0.8米的画面上,是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街,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街上缓行,头部斜侧,深情回眸,街尽头是如血的夕阳。我决定用这画去裘一品画斋碰碰运气。一位戴金丝边眼镜的白须长者细细鉴定后,问我想定怎么个价。我踟蹰了。我穷的时间太长了,老做寄生虫,脸上无光啊。我渴望钱。我伸出右手,五个手指撑开:“500元。”那位长者以为定价过高了点,用体恤的口吻要

19、我掉价。按照规定,代售的画作无论售出与否,都得按定价和滞留的天数收取手续费。我不想掉价,咽了一口唾液:就这样定了!几天过去了,没有买主。一个月过去了,画面上蒙上些灰尘。我终于病了。高烧,昏睡,说胡话。我被送进医院。继父的鞋铺停业了半个月。他在我的病榻前守护了许多个夜晚。这是事后听母亲说的。我在昏睡中还尽说些“傍晚500,500傍晚”的胡话,谁也不悟其义。病愈后,我回家养息。我变得终日无力,不思茶饭,人瘦脸黄,判若两人。这天,我接受母亲的劝告,外出散步。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不觉又踱到裘一品画斋。再也没有勇气进去了。那位白须长者发现了我,走出店堂喊住我。我的运气像太阳一样升起来了傍晚已在三天前被人

20、买去。我取回巨款,激动得可以。母亲不敢相信,眼眶也湿润了:“原来你的画这么值钱啊。”继父闻悉此事,特意买了些酒菜,以示祝贺。自此,我的身体恢复了元气。我画画的热情高涨,有时通宵达旦地挥笔,家里人也不作干涉。继父继续拼命地做鞋活,还把鞋铺的门面开大了些。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搭了个绿色的玻璃钢雨棚。记得那天,继父特别高兴,哼着小调,把竹梯靠在墙上。他背了座“小山”往上爬的样子,叫人看了直想发笑。突然,不知怎么一来,只听见他轻轻地“唔”了一声,人便从竹梯上滑落下来。脑溢血。当夜,继父再也说不出话,心脏停止了搏动。他含着笑睡去了,带走了属于那个已经消逝的岁月里的沉沉的叹息。我在整理继父的遗物时,意外地

21、发现了一幅油画藏品我的杰作傍晚!我捧着画,哀伤和苍凉的情绪急骤地袭来。我号啕大哭。我觉得能够告慰于继父亡灵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振兴他遗赠给我的鞋铺。于是,我就做了鞋匠。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写到继父背上的“小山”,凸显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也交代了“我”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B.继父其貌不扬,却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脚踏实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又心地善良,宽厚仁爱。C.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先写“我”对继父的排斥,与下文“我”继承继父的鞋铺形成强烈反差。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如对继父背上的“小山

22、”和绯红的酒糟鼻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7.关于文中“我”携画作去裘一品画斋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不了解现在的油画行情,所以当画斋让“我”给画作定价时,“我踟蹰了”。B.画斋的老者鉴定画作后,让“我”降低定价,可能是因为他担心定价太高了不好卖。C.“我”坚持不掉价,表明“我”对自己花了七天七夜创作这幅油画非常有信心。D.“我”携画作去画斋的情节为下文继父买走“我”的画作鼓励“我”画画埋下伏笔。8.小说的标题是“继父”,可文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9.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6. D 7. B 8.小说花

23、了大量的笔墨写“我”,为的是通过对“我”的心理和行动的描写,表现“我”起初对继父的不好印象和厌恶排斥行为,反衬继父对我的关心和慈爱;“我”的懵懂无知、不务正业,与继父的肩负责任、脚踏实地品质形成对比,凸显了继父形象;小说通过结尾的“我”的顿悟,表现了继父对“我”的人生的影响之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9.小说的结尾写继父脑溢血死亡,“我”在整理遭物时发现竟然是继父买了“我”的油画,而“我”最终做了鞋匠。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着造成“吃惊”的艺术效果,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小说的结尾,“我”改变了对继父的看法,懂得了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和应脚踏实地的生活的道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以

24、“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一句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分析错误,“小山”和酒糟鼻的描写,是“我”对继父外貌的讥讽,小说整体的语言风格是质朴自然,口语化,谈不上诙谐幽默。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A.“由于我不了解现在的油画行情”说法错误,是因为“我”没有卖出过画作,又很渴望钱,所以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定价。C.“我”对自己花了七天七夜创作的这幅油画非常有信心”说法错误,文中说“我”是去碰运气的,可见“我”对自己的画作并没有十足的信心。D.“

25、我携画作去画斋的情节为下文继父买走我的画作鼓励我画画埋下伏笔”说法错误,该情节不属于伏笔,属于铺垫。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的标题是“继父”,可文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作者的用意是通过“我”来表现“继父”的形象。首先,小说的开头,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我”对继父的印象和感受,如“他是背上先有座小山才不得已弄了个鞋匠的行当,还是因为长期弓着背补鞋钉掌才弄了个小山在背上,未可知。我只知道,他在两年前和我母亲结婚时,我正对司画女神爱得疯狂,而驼背继父的出现使我一度对毕加索和变体、怪诞画法着了迷”中,“我”对继父的印象不佳,在描写继父的驼背时,称之为“小山

26、”,而且说“驼背继父的出现使我一度对毕加索和变体、怪诞画法着了迷”,语含讽刺,表现“我”起初对继父的不好印象和厌恶排斥行为,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继父对“我”充满慈爱,所以,对我的心理和行动的描写,是为反衬继父对我的关心和慈爱。其次,从“我”痴迷画画而不管家庭的生活、对家庭不负责任等行为可以看出,“我”的懵懂无知、不务正业。与“我”的表现正好相反,继父踏实工作,通过做鞋匠支撑着一个家庭,这种脚踏实地品质与“我”的不务正业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继父的形象。最后,小说在结尾写到“于是,我就做了鞋匠。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我”在整理继父的遗物后发现了是继父买走了自己的画作

27、,从而顿悟继父对自己的爱,也理解了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我”做了鞋匠,小说中“我”的这种转变,表现了继父对“我”的人生的影响之大,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处写到,在继父死后,“我在整理继父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油画藏品我的杰作傍晚”,是继父买走了“我”的画作,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到此方明白“我”的画作原来是被继父买走,这样的结尾给读者造成“吃惊”的艺术效果,联系继父的种种行为,这种结果也符合小说的发展,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小说结尾写到“我捧着画,哀伤和苍凉的情绪急骤地袭来。我号啕大哭。我觉得能够告慰于继父

28、亡灵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振兴他遗赠给我的鞋铺。于是,我就做了鞋匠”,从中可以看出,“我”改变了对继父的看法,理解了继父,明白继父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对“我”的爱,懂得了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和应脚踏实地的生活的道理,这样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最后,小说的最后写到“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以此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作者在读完小说后对“我”是否成为画家仍充满猜测与期待,增加了小说的余韵,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29、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节选自论语颜渊)材料二: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

30、,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

31、,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节选自说苑君道)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迟,字子迟,他与后文“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二人同列“七十二贤”之位。B.“易因”指容易沿袭,“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字含义不同。C.“失职”指失去常业,“失”与齐桓晋

32、文之事“无失其时”的“失”字含义相同。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想法。B.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

33、于职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2)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14.虞舜为什么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 C 12. C 13.(1)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2)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14.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

34、让他们显赫荣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此诚天子也”是完整的判断句,“也”表判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于句末B处断开;“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中,“何居之深远”和“见我之明也”两句形成对比相反关系,中间用连词“而”衔接,表转折,故在连词“而”前,即E处断开;“见我之明也”中,“也”句尾语气词,“岂可欺哉”是省略句,应为“岂可欺(之)哉”,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故应于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说法正确。B.说法正确。“因

35、击沛公于坐”的“因”指趁机。句意: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C.说法错误。含义不同。“无失其时”的“失”指错过。句意: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不要错过时节。D.说法正确。句意:士大夫要颂扬它。/先帝称赞他能干。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听了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容”,容纳;“下”,天下臣民;“理”,治理得好。(2)“朝”,朝觐;“进”,

3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意”,难道,莫非;“得”,得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原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的意思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可知,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结合材料二原文中针对“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给出的对策“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即英明的

37、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可知: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参考译文:材料一: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太丰富了!舜有了

38、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材料二:齐宣王对尹文说:“国君的政事应该怎么办?”尹文回答说:“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人。”齐宣王说:“好!”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

39、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

40、梧桐叶剪成玉珪形状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来分封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他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回答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好天下。(不然的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教化惠泽就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

41、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五丈原武侯庙(金)郝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三分岂是平生志,十倍宁论盖世才。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万马来。【注】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

4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褒斜:即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B.颈联上句写武侯庙内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C.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D.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1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请结合诗的前两联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终未成功,身死陨灭动摇蜀汉根基的史实,展现了他悲剧英雄的

43、形象。颔联运用典故,通过“三分天下”“十倍曹丕”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雄才大略。【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错误,颈联上句意思是坏墙上的诸葛亮画像仍然手挥白羽扇,并非“已不可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首联“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感叹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病死五丈原,动摇了蜀汉多年的根基。把诸葛亮比喻成“长星”,把诸葛亮的去世比喻成“长星飞堕”,而一颗小小的“长星”落下就能让蜀山都为之动摇崩摧,只因为这是诸葛亮。可见诗人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终未成功,身死陨

44、灭动摇蜀汉根基的史实,展现了诸葛亮悲剧英雄的形象;颔联“三分岂是平生志,十倍宁论盖世才”,意思是说三分天下不是诸葛亮平生之志,他有十倍于曹丕的才能,是盖世英才,他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根据注释可知,“三分”“十倍”运用典故,通过“三分天下”“十倍曹丕”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雄才大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论证要善于凭借外物时说,顺着风呼喊,“_”,但会被听得更清楚;“_”,不是因为能够游泳,而能横渡江河。(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

45、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答案】.声非加疾也.假舟楫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朱颜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示例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疾、楫、雕栏、砌、犹、沧、蜉蝣、渺、沧、粟、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茅台古镇建在弯曲的赤水河两岸。茅台因茅草祭台而得名。河谷滩涂茅草现在虽然少了,但仍然可见。左岸房屋密集,除了层层相叠的木楼民居,还有三百多家酒厂、一千多家小

46、作坊。出产的名酒有茅台、钓鱼台、国台等。茅台美酒 。美酒具有神性。一些神秘的规矩,茅台镇的人们一直奉命惟谨,譬如在特定的日子要做特定的事,端阳节踩曲,重阳节下沙。古代酿酒要焚香祭神。踩曲以小麦制作酒曲,由女子赤足踩踏成型。下甑摊晾,则由男子赤脚把蒸过还发热的高粱踢散摊开。他们 走在高粱上,一边走一边踢,嘻嘻哈哈,像在与高粱做一场游戏。这样酿出来的酒不只口感醇厚,还可如闻花香一样细嗅,用舌尖感觉那股热辣中的回甘,即便空杯,亦酒香弥漫。三五知己共饮,或是独酌,都有人生的万千况味。不管是“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或是“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或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或是“

4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样的人生感怀都离不了一壶老酒。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_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改成“各种不同的人生感怀都离不开一壶老酒”,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 .家喻户晓(名闻遐迩、驰名中外).三五成群19.原文连用三个“或是”开头的语句,构成排比,结构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突出了不同的人生感怀都离不开一壶老酒。原文引用四组古诗诗句,使得语言简明凝练,彰显了作者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知道茅台美酒的普遍性,故可用“家喻户晓(名闻遐迩、驰名中外)”。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名闻遐迩:形容名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语文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