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9550137 上传时间:2022-04-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共6分)1.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为 A. 生态因素B. 生物因素C. 非生物因素D. 自然因素 2.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 A. 湿度B. 土壤C. 温度D. 光 3. 玉米田中有杂草,还有玉米螟等害虫,以及以害虫为食的天敌。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玉米是生产者B. 杂草和玉米之间是竞争关系C. 玉米螟和它的天敌之间是捕食关系D. 玉米田中物种少,自我调节能力强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4. 蝗虫是农业害虫,大山雀是其天敌

2、之一。蝗灾爆发的最关键原因是蝗虫从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转变。(1)图 1 中,可能通过保护色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是 型蝗虫。分析图 2 中实验数据推测,除体色因素外, 型蝗虫还有其它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方法。(2)科学家检测发现,两种类型的蝗虫释放不同挥发性物质的量存在差异(图 3)。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 (a/b/c/d)物质。经测定,该物质为苯乙腈。(3)综合图 2 和图 3 的研究结果尝试推测,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很低的原因可能是:群居型蝗虫 具有防御大山雀捕食的作用。(4)为探究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如下两组实验。按照下表选取不同蝗虫与饥饿处理的大山雀放入同一笼中,相同时间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

3、,控制的变量是 (填物质名称)的有无。 第一组实验中“?”处选取的是 (填字母)蝗虫。a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b去除苯乙腈的散居型c涂抹苯乙腈的群居型d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 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 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5. 生长在西北地区的骆驼刺根系发达,能感知周围土壤环境,并做出相应反应。为研究影响骆驼刺根系生长的因素,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横、纵轴数字代表长度和高度,B 、 D 图中黑点区域代表养分,C 、 D 图中的左侧植株为实验植株,右侧植株为与实验植株竞争资源的植株。(1)研究者选择即将萌发的骆

4、驼刺种子,播种在大小相同的玻璃池子内,观察其根的生长情况,为确保根的长势不同是由相应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四组骆驼刺的培养温度、光照、浇水量等条件应 且 。(2)A 、 B 两组可看作一组 实验,探究空间和 对骆驼刺根生长的影响,由该实验结果可知,在无竞争者存在情况下,骆驼刺优先向 (选填“空间大”或“营养丰富”)的地方生长;养分在一定程度上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实验植株根系的生长。(3)通过 A 、 C 两组结果比较可知,竞争者的存在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根的生长;而 C 、 D 两组结果说明养分能 (选填“促进”或“缓解”)这种效果,根系量有所增加。(4)请你根据该实验发现的现

5、象,提一个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第一部分1. A【解析】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2. D【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光,除光外其他条件如鼠妇的数量、温度、水都应该相同且适宜。故选:D。3. D第二部分4. (1) 散居【解析】图 1 中,可能通过保护色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是散

6、居型蝗虫。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更接近。但分析图 2 中实验数据推测,除体色因素外,群居型蝗虫还有其它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方法。因此,群居型蝗虫的被捕食率更低。(2) 群居【解析】根据图 3 发现,两种类型的蝗虫释放不同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的是d物质。(3) d【解析】综合图 2 和图 3 的研究结果尝试推测,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很低的原因可能是:群居型蝗虫释放的苯乙腈具有防御大山雀捕食的作用。群居型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因此大山雀无法捕食群居型蝗虫。(4) 苯乙腈【解析】第一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苯乙腈的有无,因此选用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与散居型蝗虫进行对照。根

7、据图 2 和图 3 的信息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小于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a【解析】第一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苯乙腈的有无,因此选用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与散居型蝗虫进行对照。根据图 2 和图 3 的信息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小于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小于【解析】第一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苯乙腈的有无,因此选用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与散居型蝗虫进行对照。根据图 2 和图 3 的信息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小于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5. (1) 相同;适宜(2) 对照;养分;空间大;促进(3) 抑制;缓解(4) 探究不同浓度的养分对骆驼刺根生长的影响;探究养分的不同成分对骆驼刺根生长的影响;探究不同种类或数量的竞争者对骆驼刺根生长的影响等(合理即可)第5页(共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