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16566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学教学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内环境和稳 态的定义。2、掌握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 前馈控制系统。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4、了解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物节律;生理学发展 的历史;生理学展望。附本章教学提纲一、生理学(physiology)概述(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三)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细胞及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二、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2、(metablolism)(二)兴奋性(excitability)(三)适应性(adaptability)(四)生殖(reproduction)四、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和稳态(homeostasis)(二)生物节律物iorhythm)五、生理功能的调节(一)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旁分泌(paracrine)调节;自分泌调节 (autocrine); 神经内 分泌(neuroendocrine)(三)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反射(re

3、flex);反射弧(reflex arc)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基本成分组成;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和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六、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一)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和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二)前馈控制系统七、生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2.抗凝系统(1)蛋白

4、酶抑制物(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3)蛋白质C系统(4)肝素(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1 .纤维蛋白溶解(1)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2 .抗纤溶四、血型(blood groups)(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AB0 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 原(agglutinogen), 凝集素(agglutinin) o(二)红细胞血型1. AB0血型系统(1) AB0血型的分型(2) AB0血型的分子基础(3) AB0血型的检测2. Rh血型系统(1) Rh血型的分型与抗原(2) Rh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5、3) 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三)输血: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功能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2、掌握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3、了解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制及意义4、掌握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5、掌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含静息心指数)射血分数了解心脏作功量6、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前负荷搏出量后负荷每分钟输出量 心肌收缩能力心率7、了解心脏泵功能的贮备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点1、了解心肌细胞的分类2、掌握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征3、掌握心肌自律细胞的

6、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点浦肯野细胞窦房结细胞4、了解窦房结细胞自动节律性起搏的机制5、心肌的电生理特点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掌握窦性心律、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的概念及产生期前收缩及代偿性间歇的 机制6、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了解心肌细胞自律性的等级差异7、心肌的传导性了解心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了解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8、 了解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三、血管生理1、 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了解血流量和血流阻力的概念3、血压掌握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的概念掌握动脉血压

7、形成机制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掌握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特点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掌握中心静脉压高低的意义掌握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5、微循环了解微循环的定义、组成及功能6、掌握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7、 了解淋巴的生成及回流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掌握缩血管神经纤维的概念、分布及作用2、心血管中枢了解心血管中枢的概念了解延髓心血管中枢在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及基本作用3、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掌握动脉压力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掌握反射效应掌握反射过程

8、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掌握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掌握反射效应了解其它类型的心血管反射4、体液调节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掌握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掌握血管升压素对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了解其它体液因素对血管活动的作用五、器官循环1、了解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2、了解肺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肺血流量的调节3、了解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脑血流量的调节4、掌握血一脑屏障和血一脑脊液屏障的概念附本章教学提纲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活动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人和

9、哺乳类动物的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一80-90mV,主要是钾的电一化学 平衡电位。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根据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反应动作电位一去极化由Na+内流引起,去极化速度较快。工作心肌和浦肯野 细胞(包括房室束、束支)动作电位属于此类。慢反应动作电位一去极化由Ca2+内流引起,去极化速度较慢。窦房结和房室交 界区中的结区细胞动作电位属于此类。(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征是去极化(0期)迅速,复极化过程缓慢,分为1、2、3期。复极完毕后电位处在静息电位水平。(2)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

10、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4个生理特性。前三者属电生理 特性、后者是心肌的机械特性。1. 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电位差离子通道的性状(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 ;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时程:从0期复极到复极达一55mV。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时程:从复极化一60mV到一80mVo超常期(sup

11、ernormal period, ERP)时程:相当于膜电位一80mV到一90mV。(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和心肌收缩的关系不发生强直性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premature systole and compensatory pause)2.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1)心脏的起搏点(2)自律性活动的发生原理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1)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2)自律性和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异位性心律失常3. 传导性(conductivity)(1)心脏的兴奋传播的特点兴奋通过特殊传导系

12、统的有序传播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速度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耗时约0. 1ms,称为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 房室交界区传导的生理、病理意义(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结构因素生理因素(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1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正常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和T波组成,有时在T波后面还有一个小的U波。2 .心电图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关系P波:心房肌的去极化;QRS波群:心室肌的去极化;ST段:心室肌的复极化;T波: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晚期和3期;U波:机制未明。二、心脏的泵血功能(pump function)(一)心肌收缩的特点1 .心

13、肌细胞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2 .全或无式收缩3 .不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二)心脏的泵血机制1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的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长度 和心率成反变关系。2 .心脏的泵血过程(1)心房收缩期(2)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3)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包括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3 .心房在心脏泵血功能活动中的作用(1)心房的接纳和初级泵作用(2)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的变化(三)心脏泵功能的评价1 .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stroke volume a

14、nd ejection fration)(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minute volume and cardiac index)2 .心脏做功量(1)每搏功和每分功(stroke work and minute work)(2)心脏的做功效率(cardiac efficiency)3 .心脏泵功能的储备(cardiac reserve)心力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都能够提高的程度。(1)搏出量的储备(2)心率的储备健康成年人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的最高心率为160180次/min。(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 前负荷(preload)前负荷指肌肉收缩前所承载的负荷,它使肌肉处于

15、一定的拉伸转态,保持一定的初长度(intitial length) o2. 后负荷(afterload)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3. 心肌的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心肌不依赖于外部负荷而改变其收缩功能(包括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称为心 肌收缩能力。4. 心率(heart rate)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在60-100次/min之间。(五)心音(heart sound)三、血管生理(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1 .血管的组织学分类及生理功能从组织学上可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 .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1)舒血管活性物质(2)缩血管活性物质(二)血流动

16、力学(hemodynamics)1 .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blood flow and blood velocity)(1)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2)层流和湍流(laminar flow and turbulence)湍流的形成条件以雷诺数(Reynolds数,Re)的大小来判断。2 .血流阻力(blood resistance)血流阻力与血液的黏滞度以及血管长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影 响血流阻力的最主要的因素为血管半径。(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1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1)动脉血压的形成血压的形成主要有四个因素:心

17、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2)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高血压我国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niHg,舒张压为6080mlnHg, 脉压为3040nllnHg。动脉血压不仅存在个体、年龄和性别差异,一天中血压亦 呈明显的昼夜波动规律。(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高低。心率(heart rate)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功能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2 .动脉

18、脉搏(arterial pluse)(1)动脉脉搏的波形(2)动脉脉搏波向外周动脉的传播速度(四)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1 .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0。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各器官静脉的血压。2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3 .静脉回心血量(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收缩力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1 .微循环的组成典型的微

19、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一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2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1)毛细血管压(2)毛细血管血流和血流阻力(3)毛细血管运动3 .微循环的功能(1)扩散(diffusion)(2)滤过和重吸收(filtration and reabsorption)(3)吞饮(pinocytosis)(六)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1 .组织液的生成2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1 .毛细淋巴管的结构和通透性2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3 .影响淋巴液生成和回流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nervous

20、regulation)1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2)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有缩血管神经纤维(vasconstrictor fiber)和舒血管神经纤维(vassodialator fiber)。2 .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1)延髓心血管中枢(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4.心血管反射(cardiovasucular reflex)心血管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以及使循环功能适应与特定的生理状态和外周环境。各种心血管反射对血压的变化起快速调节作用。(

21、1)颈动脉窦和主动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性反射(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4)其他心血管反射(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1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一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 RAAS)2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adrenaline and noradrenaline)3 . 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4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2)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5 .阿片肽6 .激肽(kinin)7 .组胺(histamine)8 .前列

22、腺素(prostaglandin, PG)9 . 心房钠尿月太(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三)局部血流调节1 .肌原学说2 .局部代谢产物学说3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肾一体液控制系统起重要作用。肾一体液控制系统又受血管升压素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五、器咿环(一)冠脉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1 .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2 .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3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二) 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1 .肺循环的生理特点2 .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三)脑循环1 .脑循环的特点2 .脑血

23、流量的调节3 .血一脑脊液屏障(blood 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和血一脑屏障(一)生理学发展的回顾(二)生理学展望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掌握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1、单纯扩散:定义及扩散物质2、易化扩散:定义、扩散的两种类型及特点、Na+、K+通道的阻断剂3、主动转运:定义及特点,Na+K+泵的本质、功能及钠泵活动的意义4、 了解出胞和入胞物质转运二、细胞生物电现象和产生机制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动作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兴奋的引起:掌握阈电位的概念、锋电位的引起及阈电位和阈强度在概念上的

24、 区别局部兴奋:掌握其定义、产生机制及特点2、掌握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3、掌握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三、肌肉的兴奋和收缩1、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化学传递了解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结构掌握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2、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肌小节的概念和肌管系统的作用肌丝的分子组成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掌握兴奋一收缩耦联的三个主要步骤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4、了解前、后负荷及等张(长)收缩的概念附本章教学提纲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02、C0

25、2等脂溶性气体分子,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2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膜蛋白的介导下,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 散。(1)通道的易化扩散1)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ion channel)转运离子2)通道的共同特征:通道对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通道转运离子的速度很快; 离子经通道的跨膜移动以电一化学梯度作为动力;通道受不同的因素调控,从而 决定其开放还是关闭。3)通道的分型:电压门控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化学门控性通道 (chemically-gated channel)、机械门控性通道

26、(mechanically-gatedchannel)。(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1)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跨膜转运是在称为载体(carrier)的蛋白质 帮助下完成的。2)载体转运的特征:物质转运顺浓度梯度进行;具有饱和性;具有严格的结构 特异性。3 .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由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 质参与,必须由被转运的物质外部(膜或细胞)供给能量。(1)钠一钾泵(简称钠泵,sodium-potassium pump,或称Na+-K+依赖性ATP 醵)1)结构2)转运过程:分解一个ATP分子,逆浓度差把3个N

27、a+由胞内转运到胞外,同时 逆浓度差把2个K +由胞外转运到胞内。3)生理意义:维持细胞容积;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维持K+i K+o,Na+o Na+ i,产生生物电从而维持兴奋性的重要前提条件;Na+的不均衡分 布构成了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条件。(2)其他的泵(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又称联合转运或协同转运 (cotransport)1)由细胞膜特殊蛋白质参与,称为转运体蛋白或转运体(transporter)2)由势能储备提供能量3)同向转运:与Na+扩散方向相同。逆向转运:与Na+扩散方向相反。4 .出胞(exocytosis)和

28、入胞(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跨膜转运。被转运的物质由膜性结构包围后进行转运。Ca2+在物质出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细胞的信号转导(一)信号转导概述(二)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途径1.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信号分子1) G蛋白耦联受体当受体与相应的化学信号结合时,受体被激活,激活的受体使G蛋白激活。这种 受体称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又称促代谢型受体 (metabotropic receptor) o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形成7个跨膜区段。2) G 蛋白(鸟昔酸结合蛋白,Guanine n

29、ucleotide-binding protein)由a、B、丫三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起催化亚单位的作用。未激活时与GDP 结合,激活时与GDP脱离,而与GTP结合。此时a亚单位和B、y亚单位分离。并使效应器酶激活。3) G蛋白效应器4) 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定义可作为第二信使的物质第二信使的作用:第二信使可激活蛋白激酶起生理作用或作用于细胞内配体门 控性通道使膜电位改变。5)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系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2) 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1)受体一G蛋白一cAMPPKA途径2)受体一G蛋白一DG/PKC途径3)受体一G蛋白一

30、IP3/Ca2+系统4)受体一G蛋白一离子通道途径2 .具有酶活性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特征:1)简单快捷。2)其配体是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3)其效应蛋白多是转录因子,生物学效应是对基因转录的调节。(2)酪氨酸激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3 .通道耦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4 .核受体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极化(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复极化(repolarization)。2 .动作电位(

31、Action Potential, AP)(1)波形特点:1)上升支,超射;2)下降支;3)锋电位和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2)动作电位的特征:1)是兴奋的标志;2)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 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3)不衰减传导;4)其后有不应期。(二)生物电的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形成原理一K+平衡电位(1)静息电位的形成假定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因为K+i K+o ,使K+外流,细胞 内带负电的离子不能透出细胞膜。结果使细胞内外形成电场,内负外正。电场力 阻碍K+外流。当浓度势能等于电势能时,电化学势=0, K+净通量

32、=0,此时膜 两侧形成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2)静息电位数值的计算:可用Nernst公式计算。(3)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1 ) K+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及由此形成的电化学驱动力;2)膜对K+、Na+离子的相对通透性,表现为静息时主要对K+有通透性;3)钠泵的作用。2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1)动作电位的产生一Na+平衡电位1)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K+通透性。Na+o Na+ i和膜内的负电位使Na+内流,形成AP上升支(去极相), 并出现超射,动作电位所能达到的超射值,即膜内正电位的数值,理论上应相当 于计算

33、所得的Na+平衡电位(可写为ENa)。2)动作电位下降支的产生Na+通道失活:Na+通道开放后很快失活,不因去极化的持续而继续开放;也不 因新的去极化而再开放。去极化消除后,失活可解除。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K+通道在膜去极化时 激活,但出现较迟,不出现失活(或很慢)。K+通道的激活使细胞膜对K+通透 性增高,K+外流,出现复极化(形成AP下降支),使细胞膜两侧电位差恢复到 RP状态。(2)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导的变化及测量1)电压钳实验实验基本原理:跨膜离子电流(I);膜的电阻(R)或电阻的倒数电导(G)。 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2)膜片钳实验和单通道离子电流的

34、记录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3)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4)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1)阈下刺激2)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使少量Na+通道开放形成的小幅度去极化反应。产生的原理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和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叠加的结果。 但很快被K+外流所抵消。基本特征:刺激依赖性;电紧张性扩布;总和反应:空间总和;时间总和。3 .动作电位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未兴奋的静息区由于依次接受刺激 而相继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1)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未兴奋处 兴奋处膜内:兴奋处未兴奋处(2)局部电流的作用:局部电流使未兴奋部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使之出现动作电位。(3)有髓

35、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速度快,耗能少。(三)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1 .几个概念兴奋(excitation);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2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超常期和低常期。单位时间内,细胞能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大 次数,决定于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机制1.神经一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1)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Ch囊泡

36、移动 与神经末梢膜融合破裂,释放Ach; Ca2+的进入量决定囊泡释放的数目。(2)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EPP)的产生和特性。1) EPP的产生Ach与化学门控通道的a亚单位结合,使通道打开,Na+、K+和少量Ca2+可 通过,Na+内流、少量K+外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2) EPP的特性无全或无特性;大小与Ach的量成比例;无不应期;可总和;(3)肌细胞膜动作电位的产生。终板膜内不存在Na+的电压门控通道。EPP传播到终板膜周围的一般肌膜时,使 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引起动作电位。(4)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1对1传递。原因:1) EPP足够

37、大。2) Ach迅速被清除。胆碱酯酶的作用。(5)接头传递过程的影响因素1)具有与ACh类似作用的药物如尼古丁;2 ) ACh受体阻断剂,如筒箭毒(tubocurarine)和a -银环蛇毒素(a -bungarotoxin);3)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有机磷农药及新斯的明;3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4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横桥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5 .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兴奋一收缩耦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的过程。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部。三联体信息传递。Ca2+由肌浆网的释放和再聚积(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基本概念:前

38、负荷(preload);初长度;后负荷(afterload);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被动张力;主动张力; 总张力。1 .前负荷一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一张力曲线(1)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最大。(2)大于或小于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主动张力变小;大于一定程度时,主动张力二Oo(3)在一定范围内(小于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前负荷或初长度增加, 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增大。(4)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条件下进行收缩时产生的张力最大的原因。2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一速度曲

39、线张力和缩短速度大致成反变关系。后负荷小,张力小,缩短速度快,缩短长度大。后负荷相当于最大张力的30%时,肌肉的输出功率最大。3 .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 肉内在特性。(1)衡量指标:1)前、后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肌肉缩短速度的改变。2)最适初长度时,最大张力的改变。(2)影响收缩能力的因素(3)肌肉收缩能力改变的结果4 .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三)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1 .平滑肌的分类:单单位平滑肌(single-unit smooth muscle)和多单位平滑

40、肌(multi-unit smooth muscle)。2 .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及收缩机制第三章血液一、概念1、掌握血液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血 量和红细胞比容的概念2、掌握血量、血液的比重、血清的概念3、掌握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形成机理及血浆渗透压的作用4、掌握血液的酸碱度及正常值以及血浆和红细胞中主要的缓冲对。5、掌握血浆蛋白的基本功能二、血细胞的生理1、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成与破坏,掌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概念2、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了解白细胞的数量、分类及基本功能三、血小板1、了解血小板的来源和数量1、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2、 了解血小板

41、的生理功能止血功能参与凝血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四、血凝和纤溶1、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2、了解凝血因子的概念和主要的凝血因子3、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特点及区别4、 了解血液中抗凝物质及作用五、血量、血型和输血1、掌握血量和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类原则2、了解输血原则和Rh血型系统的概念 附本章教学提纲一、血液概述(一)血液的组成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血细胞比容(二)血液的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 .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 of blood)2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3 . 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o

42、f blood plasma)(1) 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4 .血浆的pH二、血细胞(-)造血过程(二)红细胞1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2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2)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plastical deformability)(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 1 i ty)等渗溶液

43、(isosmotic solution)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3 .红细胞的功能4 .红细胞的生成(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2)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维生素B12;内因子叶酸(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因子(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 BPA)、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 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 CFU-E)5 .红细胞的破坏(三)白细胞1 .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

44、2 .白细胞的功能:变形运动(amoeboid movement);化学趋化性(chemotaxis);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1)(2)(3)(4)(5)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3 .白细胞的生成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四)血小板1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2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2)聚集ADP血栓烷 A2(thromboxane A2, TXA2)(3)(4)(5)(6)释放 吸附 收缩 修复3 .血小板的生成:爆式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 BFU-MK);巨核 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 CFU-MK);促血小板生 成素(thrombopoietin, TPO)4 .血小板的破坏三、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初期止血(primary hemostasis); 第二期止血(secondary hemostasis)永久性止血(permanent hemostasis);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1.血液凝固(1)凝血因子(2)凝血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